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莫若以明--集虚室随笔/写意文丛
内容
试读章节

真的那么“单纯”

汉语知识界围绕being的翻译,已经有许多讨论了,这可以从宋继杰博士主编的《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一书中得到印证。出现在本辑中的三位作者,其中两位都是这场讨论的主要参与者,唐文明博士的加入,似乎有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之感。这个问题仍有讨论的余地,人们甚至可以一直讨论下去而不必奢望有一个“终结性”的“解决”,就像每一个哲学问题都没有终结性的解决一样,除非人们自动放弃了。

不用统计只须估计就可以知道,影响和造就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众多观念,基本上都是翻译过来的外来观念。“存在”一语只是其中之一,虽然它非常重要。翻译外来观念,好像是宿命,不仅伴随着对它在另一种语言母体中的认识和理解,也伴随着对自身语言中词汇的认识和理解,这也许就是“跨文化对话”中的“跨”的意思吧!

“外来观念”的“外来性”在发生论和起源论上是有意义的,但它一旦进入到另一个文化和语言系统中,它就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这既是一个被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被重新造就的过程。即便“存在”作为Being的译语确实存在着问题,但既成的事实是,它已经在20世纪中国哲学中留下了强烈的印记,它已经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一部分。我们现在关心和争论的是作为being译语的恰当性或适切性问题,即使最后大家接受了“是”作为being的译语,“存在”这一“译语”被停止使用,它在中国哲学中已有的经历和情调,也将是一个饶有兴致的“历史”问题。不过,很有可能是,“存在”作为中国哲学的术语仍然会具有它的活力和正当性。

令人尴尬的是,作为being译语的“存在”,是日本人发明的,尽管古汉语中也有“存在”这个词。我们还没有掌握中国接受这个译语的细节,笼统地说,它是20世纪初中国开始通过日本接受西洋文化和哲学的一个产物。汉语知识界遇到的问题,也同样是日语知识界遇到的问题,虽然日语与汉语差异很大。不用“存在”而用“是”,但所说的“是”在中、日都是翻译的产物,这也许是它能适合“being”的主要原因。严复当时也许是苦于无法,就直接音译为“庇音”。其实现在也可以采用音译的方法,像“Logic”,虽然也有名学、论理学等意译之名,但大家接受了音译的“逻辑”,使用起来好像也没有什么障碍。中国哲学现在使用的词汇,大部分都是日译转销到中国的,原因是这些日译词汇都是汉字,目语可以使用,汉语更可以使用。大量留曰学人和留学生,他们很容易使用和理解这些词汇,并能迅速地把它们传播到大陆世界。这样的情形,令严复痛苦。严复直接从英语世界翻译出了大量西学术语,这一工作往往让他绞尽脑汁,他自道其良苦用心说:“~名之立,旬月踟蹰,我罪我知,是在明哲”①,但流传下来的很少。曰译西方术语有它的优越性,这是王国维肯定的,因为它往往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来翻译,这使彼此之间能够起到互相补充和互相限定的作用,他特意举出“时间”和“空间”,认为严复译为“时”和“空”不如前者。严复译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沿用古典术语大多一字一词的传统,虽然翻译出来的术语和文字很古雅,但增加了理解和传播的难度。不过,严复译语也有他的优越性,有的译语相当合适,如日语多用“唯××论”来翻译西语中的“××ism”,“唯”这个字就不好,而严复则用“××宗”翻译“××ism”。“宗”取自中国佛教宗派之“宗”,有韵味也能够使人产生联想,无奈人们还是选择了“主义”或“唯××论”的译法。

文化翻译是一个移植的过程,也是一个被同化的过程,它改造着外来的文化,同时也在改造着自身的文化。中国古代的佛教翻译和解释就显示了文化翻译和交流的双向性。早期的佛教翻译和解释被称为“格义”,即用中国固有哲学主要是老庄哲学的术语来翻译、量度和解释佛经中的名相,一般认为这种方法多有比附性,这也是它后来失去效用的主要原因。如果说理解和解释是一个深化和活用的过程,绝不是只追求“本义”和“原意”,那么处在中国佛教早期阶段的汉魏佛教,比起之后的佛教来也许对佛经的理解程度低些,但汉魏佛教自有它的魅力,例如僧肇的理解和解释就非常有趣,后人无法取代。生活中的指鹿为马或张冠李戴很容易被识别,但术语的理解和文本的解释却没有这种简单的明确性,它从来就是一个不断翻新的过程。在古文字和古语中,我们如果有时要确定某一字、某一词的本义和引申意义,就非常困难。西方人理解和翻译中国哲学术语,比起中国人翻译西方哲学术语,可能具有更大的困难,他们即使很理解一个词的意思,但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西语词汇也很难,于是有时干脆就“音译”,以免纠缠不清。

在经济学中,对人的自私自利性的假定,习以为常地使人疏离道德和伦理而心安理得。但这个假定如同假定人都是利他的一样,都是对人性和人的行为的部分抽象。为了让自私自利冠冕堂皇,亚当·斯密声称自私自利的个人经济行为,都不约而同地导向了社会利益。斯密相信,每个人都是出于自私自利的目的从事经济活动。他说:“不论是谁,不论他要与旁人作何种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①但这个通义完全可以改成:请给别人所需要的东西吧,这样你才可以获得你所需要的东西。从消费者和提供消费者的关系说,提供消费者一定要考虑消费者的需要,也就是消费者的利益,而不能只考虑他自己的利益。人们会说他考虑别人的需要和利益仍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我们也可以说由于他实际上为别人提供了利益,他的利益才得到了保证,或者说他实际上首先有利于别人,他才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回报。正当和合理的经济活动,都是互惠和互利的行为,你要想更多地利于自己,你就要更多地利于别人。经济活动中的不道德,其中之一就是违背这种互惠和互利的法则。P15-17

目录

小序

明哲、文化和公共生活

哲学言说、公共生活和人类风险

哲、明哲和哲学

真的那么“单纯”

神秘体验

雾失楼台

思想形成人类的伟大

“天下何物最大”:道理、权力、制度

自然灾害与制度和人事

政治与伦理:井水与河水?

文化的可公度性与差异性

文化上的事情

情与义:可承受之重

面对“海中巨怪”

默会与女性主义

如何脱下“红舞鞋”

谁主沉浮:猫乎?鼠乎?

“共生”:明智的选择

公天下

化解“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矛盾

古典:源头活水

古代思想的兴起及其流变

中国文化的终极关怀

“和”的原理和价值

“适度”的思想及适用范围的扩展

——从人间伦理到生态伦理

儒家精神

儒学的生命线

儒学的价值与我们时代的处境

创造性转化如何可能

“仁爱”与“天人”

“六经”早成

“易”与文王和孔子

从《论语与算盘》谈起

儒家:人文与教化

儒家“民意论”的本质

为礼说句公道话

“耳顺”和“耳聪”

儒家的普遍性与孟子的“正义观”

董仲舒的惊人之处

朱子的“吾生所学”

道家“公共理性”的奥妙

探寻老子学说的奥义

“道法自然”本义

难得“无为”

“清”与政治荣誉

“大器晚成”抑或“免成”、“无成”

新传统:成长和曲折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一个思考

近代思想史中的诸问题

“自强主义思维”

一辆难以驾驭的马车

——评《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面对近代中日的历史

“变法”的合理性论证及其反驳

“复制”历史 “在劫”难逃

《公言报》“严复佚文说”异见

“经济”、“经济学”溯源

永不尘封的《新青年》

为什么是容忍:胡适的认知

“人类关怀”和“圣人人生观”

——从一个具体问题看《论道》与《道、自然与人》

之间的不同

张岱年先生的“天人新学”

——自然、人和价值

转变中的中国哲学范式的自我反思和期望

何种意义上的思想史

——境况、描述与解释

人和事:一往情深

哲学殿堂的故事

忆往期新:清华哲学系与“中国哲学”

从京都的“哲学之道”谈起

金岳霖素描

张岱年先生之境

哲人其萎:追思最后时日的张岱年先生

祭岱年张先生文

默以思道淡泊宁静

——我所敬仰的张岱年先生

张岱年先生的“为学之道”

——“心知其意”和“虚心体会”

痛悼可敬可亲的朱先生

在“情”与“礼”之间

知心话

序言

这本随笔集可以说是一个意外,但我乐意接受这个意外。

星转斗移,不时之中,我写出了零零星星的随笔小文,没想到将它们汇集起来,居然成册,还可统而览之。但给这种体裁的书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收入其中的随笔小文,或见景生情,随兴而发,或应约而为,一时急就,大都只言片语,小而无当,可谓“一鳞半爪”;文字所及之处,有的说点道理,有的微发议论,评头论足,俨然又有“庄言”之感。其管窥小道,若有可观之处,未必不能致远。借用庄子的“莫若以明”称之,或无不可。有人说,“莫若以明”的意思是“莫若已(休)明”,但这不是一个恰当的解释。“莫若以明”,实即庄子的“以道观之”,彼既非“以物观之”“以俗观之”,亦非“以差观之”“以功观之”“以趣观之”。“以明”者,“道观”也,天眼观、慧眼观也。此类之观,哲人心向往之,寤寐求之。安置于此,也许是“大材小用”。有宋有明之哲人,喜以义理入诗,佳作蔚然可陈。程颢的《秋日偶成》,即有名的哲理诗之一:“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作者心志超凡,意境高远,坦然达观,想必人人都乐赏之。莫言“皆自得”,且不说“道通天地”和“豪雄”,其“思入风云”,亦颇倾我心。时代遽然变换,于此洪流、风云之间,乍思乍想,此亦为因缘际会之一隅。

身处务实之时代,期于务实,多见而少怪,若想务虚,难免少见而多怪。我喜欢庄子的“惟道集虚”,称自己的书屋为“集虚室”。故于“莫若以明”外,再辅以“集虚室随笔”之称。至于其中是不是有“虚”,甚而更有“集虚”,不敢自以为然。我是山里的乡下人,曾住在山下的窑洞中,一直觉得自己的文明化程度低,愚钝不敏,跟不上城市和现代的生活,曾自号“山顶洞人”,有时亦称“汝州山人”。出生在城里的人可以自豪,就像出生在现代的人可以自豪一样。有一则幽默说,两个小孩喜悦生逢其时。他俩在一块夸赞电灯的好处,说生活在现在的人是多么幸运,生活在过去的人是多么不幸。所以,“他们都死了”。一个小孩说。我不想装着不喜欢城市,虽然现在去山里和乡下找野趣、去过去找后现代的人多了起来。我已习惯了城里的生活,但我不认为过去村子里的生活、山里的生活都是白过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去的事情,有的成了我的当代史,偶而会想到那时候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还想有机会写写那个时候的生活。若这也是务虚,我同样接受。

最后,对于欣然刊印此书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对于精心编辑此书付出了许多辛劳的田炜和王晨玉女士,我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内容推荐

《莫若以明--集虚室随笔》为王中江先生的学术思想随笔集,其以短小文字就中国文化、哲学和思想发表的广泛议论和表示的看法,也蕴藏着丰富的背景和深层的旨趣,反映了作者在严格的学术讨论之外,以相对轻松的方式表达思考所留下的记忆。分为:1)哲思、文化和公共生活;2)古老智慧的源头活水;3)东西融合和文明再造;4)思想生活中所历之人和事。这四方面既体现了哲学本身涵容的深度与广度,又代表了作者多年研究的问题焦点,体现出作者对中国哲学在现时代话语生命的关注。

《莫若以明--集虚室随笔》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发行。

编辑推荐

哲学知识的独特性,也许正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哲学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也许正是由于与不确定性相联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性能够满足不同人的不同精神需求。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同样,思想也形成民族的伟大。

自然造不出人间悲剧,只有人事才会造出。

《莫若以明--集虚室随笔》为王中江先生的学术思想随笔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莫若以明--集虚室随笔/写意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中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235072
开本 16开
页数 3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8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6
CIP核字 2013280359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