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第四病室(摩登文本)/巴金人间三部曲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与《憩园》和《寒夜》这三部小说,被后人称为“人间三部曲”,是中国现代文学泰斗巴金后期小说的扛鼎之作,长篇绝唱。本套书可以说是巴金创作艺术的高峰,整体创作风格陡然一变,由早期的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冷静深刻的人生世相的揭示,其艺术水准远在成名作《家》之上。

内容推荐

巴金可以说是三部曲的专家,他写过“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革命三部曲》;而那部巨作《火》,因书分三册,又被称为《抗战三部曲》。现在他的《憩园》、《第四病室》、《寒夜》合称为《人间三部曲》。

《第四病室》比《憩园》篇幅略长,约十五万字,题材很别致,萧红的《呼兰河传》,写一座小城;老舍的《四世同堂》写一条胡同;巴金这部小说则写战时一间医院;以一个病人的十八天日记,体现了战时大后方的众生相。谈到黑暗惨苦,俗云:“十八层地狱”,而《第四病室》年写的可说是第十九层地狱。住院病人要自己买特效药、胶布、手纸;许多病人买不起特效药,在床上哀号着死去;有些病人付不出小费,工友不清理便器,以致被大小便憋得呼天喊地……可是在漆黑苦难之中,竟有温情和爱的萤火闪闪流光;那浓发大眼、柔情似海的杨木华医生,那为病人义务清理便器的饭馆伙计老许,遂成为枯冬里的春讯,地狱里的天使了。

目录

小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附录一:谈《第四病室》

附录二:关于《第四病室》

试读章节

6月1日(星期四)

下午一点钟我搬到医院里来了。一个看护拿着一块牌子引我到三等病房去。我跟着她从登记处出来,顺着一条石板铺的路,穿过两道门,拐了三个弯,走进一个小小的院子。看护是一个高身材的少女,腿长,脚步下得急,这条路不用说是她走惯了的。我却是第一次到这里来,这天上午落过一阵雨,石板还有点滑,我不惯走这种路,何况右手还提着一大包衣物,我差一点跟不上她了。看见这个小院子,我放心地吐了一口气,我想应该是这里了。那个大房间的黑漆门上挂着“第四病室”的木牌。院子里有一丛芭蕉和十多株芍药。

看护沿着石板路走进第四病室去了。我跟在她后面。

跨进那道两寸多高的门槛以后,我得到第一个印象:到处都是床和人。正对着门有一张条桌,桌上放了一堆纸件、钢笔和墨水。我跟着看护走到条桌前面,她把我介绍给坐在那里的一位穿蓝色旗袍、烫头发的中年女人,她称她做“汪小姐”,把手里的牌子交给她,就匆匆地转身走了。

汪小姐站起来,一面看牌子,一面问我:“陆先生胆囊发炎?”我答道:“是。”她又问:“陆先生自己带铺盖来吗?”我答道:“没有。”她便解释地说“这里铺盖少,病人多,洗得不勤,不大干净。自己带铺盖来,好一点。”我说:“我以前不晓得。”我心里倒想:“住在医院里,还怕什么不干净!”

她不再问什么了,就指着右边角落里一张空床铺对我说:“床已经铺好了,就是第五床,请过去休息吧。”她微微一笑,便把头掉开了。

我抱着我的一包衣物,穿过病床中间窄小的过道,走向她指给我的那张病床。第五号,一块黑底白字的洋铁号牌挂在床头白粉墙上,不会让人看错。好几双陌生的眼睛把我一直送到第五号病床。

床上铺着白布被单,是新近洗过的,不过上面还留着一块饭碗口一般大的黄色药迹。这使我想起了汪小姐的话。床壮举靠着墙,左面挨近第六号病床,右边靠近第四号,不过中间各有一条过道,各隔着一个小小的方木柜,那是靠床头白粉墙安放的。左边柜上放着两个吐痰的杯子和两把茶壶,显然是给我们两个人分用的,第六床的柜子被铁架占去了。方柜下面的门,里面分两隔,全空着,可以存放我带来的衣物。床下有一个方凳,凳上放着一把起了一点儿锈的便壶。

……

序言

巴金先生在我的记忆中,首先是一长串的书名。我二十岁时,有个女孩是巴金的崇拜者,喜欢没完没了谈论他。巴金小说并不以故事取胜,为了讨好爱好文学的美丽女孩,我牢牢地记住一些篇目。记得有一阵自己真被搞糊涂了,譬如有两篇小说的名字差不多,一篇《秋天里的春天》,是译作,另一篇《春天里的秋天》,是创作。那个女孩常用巴金小说来为难人,动不动玩点智力测验的小游戏,我不想让她太得意,又不愿意她太失望,在回答问题时故意犯些小错误。

因为有了电影《家》,有那么一批优秀的好演员捧场,上岁数的人提起巴金如数家珍。我的父亲一生以读书多自豪。他总结巴金小说,得出的结论是:能知道几个三部曲就行了,譬如“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譬如“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譬如“抗战三部曲”(即《火》三部曲)。与前面那个坚决不肯放过巴金的女孩不一样,父亲的兴趣是外国小说,他的结论属于删繁就简,该偷懒就偷懒。父亲认为,巴金作品看过一本《家》就足够。这样的观点我后来也经常遇到,听上去十分内行,课堂上老师这么说,论文中这么写,大致意思都是,巴金的代表作是《家》,放大一点再加上《春》《秋》,其他便不重要了,起码不那么著名。曾经听到一位研究专家言之凿凿,说巴金写完《家》以后,再也没有什么重要作品。这位专家的观点是“激流三部曲”一本不如一本,巴金不过是个走下坡路的作家,《家》让他达到了荣誉顶峰,然后一蹶不振,靠吃老本过日子。很长一段时间,我也相信这样的观点,熟悉的巴金只是一些书名和一本《家》。

老实说,我不是特别欣赏《家》,或许名气太大的缘故,或许故事简单而且概念化,说出来颇有些煞风景,我只是为写研究生论文才系统地阅读巴金。要研究这一段文学史,这样的重要作家自然绕不过去。我曾经有过一段认真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经历,那是一种地道的板凳功夫,狼吞虎咽了一大堆作品。有个朋友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花功夫阅读,他拿起一本早已发黄的书籍,轻轻拍了一下说,你像一个书虫似的,在这堆旧书上爬来爬去有什么乐趣。真说不清楚乐趣在哪里,如今回想起来,只能说自己不后悔这段经历。我一向读书很杂,有机会集中读些作品也是人生的一种造化,事实上,只有经过认真阅读,通过比较鉴别,才可能纠正以往约定俗成的一些错误观点。在我的阅读印象中,整体的现代文学似乎并不怎么样。这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特色不在于成熟,而在于它的不断成长。前辈业绩并不像我们设想的那么高,一个朋友曾经有过两个尖刻的谬论,他觉得现代文学所以被拔高,一是那些写小说的人,本来不怎么样,一九四九年以后普遍做了文化官僚,掌握了话语权,因此难免自吹自擂和别人抬轿的嫌疑。二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现代文学成了反动作品,于是物极必反,毒草成了香花,受虐待转为资本,很一般的东西都跟着浑水摸鱼。

把中国现代文学说得如何成熟显然不恰当,更不恰当的是忽视了它的不断成长。研究一个作家,研究一个文学时代,忽视这种进步是不对的,也不公平。评价过高或者忽视进步,都是不可取的态度。某些流行观点根本经受不起检验,譬如武断地认定巴金在《家》之后便没有成功的作品。平心而论,仅仅是“激流三部曲”的后两部《春》《秋》,无论思想还是艺术,都明显要比《家》进了一步。为此,我曾和父亲展开讨论,也和读过巴金小说的朋友进行对话,结果发现包括父亲在内的不少人,对《家》之后的很多小说其实都没有认真拜读。大家的结论不谋而合,竟然都相信作者不可能再写出比《家》更出色的作品。这是非常有趣的现象,一个作家早期作品的成功,掩盖或损害了其他作品的光辉,因为一些想当然的简单否定而不幸中断阅读。我们自以为是下了结论,轻易相信了这个结论,大家议论某些作品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一定真正熟悉它。

沈从文先生谈起创作经验,曾说过一个人只要努力写作,越写越好很正常。这观点用来形容巴金的小说最恰当不过。巴金早期的作品中,艺术上有些粗糙之外,阶级斗争成了重要元素,社会问题是首要问题。譬如《家》是一部典型的反封建教科书,所有道理都显而易见,高老太爷象征什么,觉新和觉慧代表什么,留下的是一种标准答案。标准答案会把很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甚至庸俗化,既然根源出在封建社会和封建意识上,社会革命便可以轻松解决一切问题。长期以来,巴金越写越好的真相始终处于被忽视状态,文学成就被片面理解,艺术探索被人为割断。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巴金常被文学之外的话题所包围,小说家巴金代替了巴金的小说。虽然曾经拥有过广泛的读者,巴金的作品并非一直畅销,读者总是有意无意忽视他后期的努力。事实上,巴金从来没有放弃过创作上的追求,他一直在努力写作,在不断探索,而他个人的每前进一步,都与现代文学的发展轨迹相吻合。换句话说,巴金的文学道路,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进步的真实写照。纵观他的创作生涯,《家》是一个不错的起点,《秋》是进步的转折点,从《憩园》开始,他进入了一个崭新境界。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一个主题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小说变得越来越好看,越来越专业,越来越深刻。

为了让读者更完整更准确认识巴金,浙江文艺出版社决定重新出版《憩园》,出版《第四病室》,出版《寒夜》,并且嘱我写序。我感到非常恐慌,巴金小说如高山大海,用不着后辈跑出来胡说八道。好的艺术作品永远也不可能被埋没,巴金最后的这三部小说,不仅是个人的绝唱,也是一个文学繁荣时期骤然停止的标本,不仅代表着他的最高创作成就,也代表着整体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最高艺术水准。忽视它们,对后来的写作者,对年轻一代的读者,都会是个不小的损失。

2003年5月3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第四病室(摩登文本)/巴金人间三部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巴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917821
开本 32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4
出版时间 2003-10-01
首版时间 2003-10-01
印刷时间 200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6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11
14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