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诗与意识形态(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与中国诗学观念的生成)
内容
编辑推荐

《诗经》是原始朴素的男欢女爱、人神交流,还是美正刺邪的意识形态文本?它是如何成为儒家的立言之本的?本书运用"文化诗学"的方法,在具体文化语境与历史语境的生成与转换过程中考察了《诗经》作品社会文化功能的演变轨迹,梳理了儒家诗学生成的深层文化逻辑。

目录

导论 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向/1

 一 重建文化语境——文化诗学之入手处/2

 二 尊重不同文类间的互文本关系——文化诗学的基本原则/8

 三 在文本、体验、文化语境之间穿行——文化诗学的基本阐释策略/15

 四 文化诗学的其他方法论问题/21

上篇:西周意识形态与诗之功用

第一章 西周初期的意识形态建构/33

 一 周初的封建与贵族阶层的形成/35

 二 “制礼作乐”与意识形态建构/37

 三 “敬”与“德”的意识形态意义/45

第二章 诗产生的文化空间/54

 一 关于“诗言志"/55

 二 诗作为人神关系语境的言说/61

 三 诗作为君臣关系语境的言说/69

 四 诗作为同侪或平辈之间的言说方式/73

第三章 周初诗歌的意识形态功能/82

 一 《周颂》与“正雅”的意识形态内涵/82

 二 文化历史语境的变化与诗歌功能的转变/94

 三 春秋”赋诗”、“引诗”的文化意蕴/116

中篇:儒学话语霸权形成的原因及儒家诗学的基本品格

第四章 中国古代士人乌托邦精神的原始生成/137

 一 春秋战国之际文化空间的变化/137

 二 话语的转换/141

 三 价值的转换/145

第五章 儒学话语霸权形成的文化逻辑/157

 一 论点辨析/157

 二 儒家的“中间人”角色/163

 三 儒家能够成为“中间人”的原因/167

第六章 士人思想家的“立法”活动以及儒家对诗歌功能的新阐发/176

 一 士人思想家的“立法”冲动及策略/176

 二 孔子对诗歌功能的新认识/183

 三 孟子的认同意识及其诗学表征/190

 四 苟学与思孟之学的主要差异及苟子诗学的独特性/206

第七章 士人乌托邦的诗性特征/227

 一 儒学的诗性意特征/228

 二 道家之学的诗性特征/230

 三 易庸之学的诗性诉求/238

 四 《吕览》的诗性蕴涵/248

第八章 关于“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255

 一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何谓?/256

 二 “诗亡然后《春秋》作”何谓?/262

 三 “诗亡”与“《春秋》作”的象征意/270

下篇:汉儒的意识形态建构与汉代诗学的若干问题

第九章 士人与君权的共谋: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之轨迹/279

 一 儒者的努力/280

 二 君权系统对儒学的接受过程/286

 三 君权系统与士人阶层的结盟以及儒学主导地位的最终确立/292

第十章 作为意识形态建构工程之重要组成部分的汉代诗学/301

 一 关于《诗序》传承与演变的逻辑轨迹/304

 二 汉儒“讽谏”观念的生成过程/317

 三 关于《诗大序》/323

 四 汉代诗学的另一种声音/333

第十一章 郑玄诗学/345

 一 郑学的价值取向/346

 二 郑玄的“正变”论/354

主要参考书目/367

后记/37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诗与意识形态(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与中国诗学观念的生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春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081235
开本 16开
页数 3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8
出版时间 2005-01-01
首版时间 2005-01-01
印刷时间 200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
丛书名
印张 2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5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6:4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