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上海探戈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中国这个舞池里,大概只有上海这座城市才能跳出探戈的韵味;而用文字来捕捉、描绘并解读这样的韵味,在当代作家中,本书作者程乃珊可谓高手。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领悟“上海探戈”的神韵的,这需要相当的积淀,而这种积淀不是刻意而为的,甚至是“不由自主”的。程乃珊是“老克勒”的后代;而“老克勒”和“小市民”是构成上海最为生动的探戈舞步的两个层面。故而,看尽百年上海沧桑,真正精彩的正是这两个层面的生活。而程乃珊恰恰得天独厚地融入了其中……

内容推荐

本书取名为上海探戈是因作者感到,上海生活节奏颇有点如探戈的节奏,急剧抑扬,明快炽热,然后越来越快……活色生香,细腻又富有风情!上海人自信又坚定地在一连串看似毫无规律的进退中,互相勾缠又精于应付,爱恨交融难分,挑衅和引诱并进,舞出令人目眩的身姿。海派是《上海探戈》中的主旋律,虽然一度历尽沧桑受尽误解,它仍如探戈乐曲中被誉为灵魂的响板,在天涯岁月中孤寂又顽强地敲击着,直到近年被重新解读……

目录

前言

“阿飞”正传

上海滩上“老克勒”

洋盘上海开洋荤

ARR0W先生

后门

白相

绿屋情缘

都会夜的马蹄声

上海街情话

阿拉上海人

上海先生

试读章节

他们挥着绿油油的美金招摇过市、恣意享受。可口可乐、爆玉米花和糖纳子这些典型的美国生活方式,由着这批美军现身说法,在大上海成为新的时尚。

为吸引这批美国大兵消费,上海夜总会和酒吧,拼命演奏当时流行的好莱坞插曲,助长了上海流行美国流行曲的风气,美国人也充分发挥了他们挑战传统、追求新奇的个性,为战后上海,制造着时尚。

美军厚厚长长的羊毛大衣,在相对温暖潮湿的上海,显得有点拖泥带水,这批老爷兵纷纷找来上海裁缝,将其改为三夸特中大衣。上海裁缝除了可以赚到几块美金工钱,还可平白收进一段上好羊毛料子,笃定可做几双鞋面布,何乐而不为?一时,这种美其名为“艾森豪威尔装”的中大衣成了男装时髦,在上海就此流行到“文革”开始,当然名称变了。解放了,上海男人纵使吃了豹子胆,也不敢穿“艾森豪威尔装”!

另外,作为麦克阿瑟将军标志之一的雷朋太阳镜,也被美国大兵戴得成街成市,作为美军指定军服装备的雷朋眼镜,连地摊上都有摆卖。时至今日,雷朋太阳镜,仍为一簇识货的上海老克勒们,视为经典,价钱不菲,其款式型格,与四十年代的一样,一点没有变革。

一时,上海滩的时髦青年,纷纷以美军装束作为偶像。

牛仔装应该也就是在那时在好莱坞电影中显身,不过,牛仔裤在四十年代上海,从来没有流行过。

上海人见多识广,什么时髦没见过?唯独对这种屁股包得紧紧的、裤腰直垂祷问的出位打扮,仍拒绝接受。一众胆大点的青年,顶多做条裤子关照裁缝裤脚管缝小点,配件夏威夷香港衫,所谓“小裤脚管花衬衫”,就是这样一锤定音。如果嘴里再咬咬口香糖,还嘘里唏里口哨吹吹,那就活脱脱成一个令上海父老连叹“世风日下”的小阿飞!

上海阿飞,是美国文化和海派文化短暂而灼热相恋后产下的私生子,说是私生子,是因为上海人对阿飞,从来是侧目而视的。再加上美国文化,也从来不是东方巴黎的上海子民所欣赏的。

对上海一簇白领人士和教会大学学生,他们对美国文化中一些主要元素,如较开放地与异性交往,衣着不必过分拘于繁文缛节,还有好莱坞电影与百老汇音乐,足全盘接受的,但他们决不肯穿上小裤脚管花衬衫招摇过市,也不可能会在派对上大跳水手舞(吉特巴),惟有当时一批在洋行外资做office bov的低等文员,一些缺少管教的高中生,还有工厂里一些较新派的又有点文化的年轻工人(以往文艺作品中常称此为黄色工会成员,这是误传),他们穿三件套西装太昂贵也不合适,穿爱国布学生装又太老土,就花花小钱让裁缝做身小裤脚管花衬衫,在休息日约会下如《林家铺子》里林小姐这样的小家碧玉,去大光明看场《出水芙蓉》,或者是在“白玫瑰”、“南京理发店”做美甲小姐的女朋友,去百乐门“蓬嚓嚓”一下,是平衡他们小男人内心最有效的一着。无论如何,这些平民时髦人,才是上海滩一大风景。

P5-6

序言

我生于1946年,虽然近年在香港住了十来年,小时候(三岁到十二岁)也在香港住了十年左右,但即使在这两段互不连贯的香港生活,也几乎生活在上海人的圈子里。在我,这两段互不连贯的香港生活,恰巧成为1949年后的老上海生活文化的补白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新上海的陪衬,令我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这个我们一家四代都生活其中的城市,并可以将自己抽离在外,细细品味这个远东第一都会的魅力。

感谢《上海文学》,她是我永远的良师,1979年我的处女作《妈妈教唱的歌》,就是发表在《上海文学》,从而令我有信心走上创作之路。此次更开辟专栏,并起名为“上海词典”,也是《上海文学》的策划。初时并无太大信心,觉得没这么多内容可以如此一期一期往下写,不料开了头,便似启动了一坛封存多年的酒,一时四下溢出。关鸿提议可以结集出书,加盟“新视觉书坊”。

为了令这本书更具魅力,我四下寻觅有关老上海的生活旧相片。历经“文革”,我家的私人相片本几尽毁灭,好在香港的亲友家尚存有一些旧照片,另外,承蒙我的忘年交、美籍华裔二战退伍军人吉米钟慷慨借出许多他珍贵的具历史价值的照片;前淞沪警备司令杨虎将军的儿媳余墨卿女士也借出她珍藏的“文革”中劫后余生的照片

取名为《上海探戈》,是因感到,上海生活节奏颇有点如探戈的节奏,急剧抑扬,明快炽热,然后越来越快,越来越快活色生香,细腻又富有风情!上海人自信又坚定地在一连串看似毫无规律的进退中,互相勾缠又精于应付,爱恨交融难分,挑衅和引诱并进,舞出令人目眩的身姿。

探戈始自南美市井平民之中,一度只流行于下三流的舞厅酒馆,直至二十世纪初传人巴黎,才容身于上流社会,并成为公认的社交舞中惟一具备表演性的舞种。我觉得这与“海派文化”身世,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海派是《上海探戈》中的主旋律,虽然一度历尽沧桑受尽误解,它仍如探戈乐曲中被誉为灵魂的响板,在天涯岁月中孤寂又顽强地敲击着,直到近年被重新解读

但愿各位能在《上海探戈》中找到自己熟悉的旋律和感性的叫忆。

特别感谢《海上剪影》作者郑祖安先生,还有,摄影家陆杰先生,为本书配拍了许多生动的上海市民生活的照片。

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上海探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乃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683200
开本 32开
页数 2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4
出版时间 2002-06-01
首版时间 2002-06-01
印刷时间 200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5
出版地 上海
228
153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0: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