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由辛尘所著的《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一书为作者博士学位论文,原拟课题为《中国传统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内容涵盖自唐洎清绘画“逸品说”及其艺术实践研究。因时间仓促,仅撰其半,遂改今名。

研究唐宋时期绘画“逸品说”之嬗变,既是中国传统艺术批评史最重要课题之一,同时亦是中国艺术理论史、绘画风格史之重要课题。盖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逸品”,至少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作为艺术品评标准与品第,与神品、妙品、能品相比并或对称;二是作为艺术创作范式与风格,其文人士大夫特性与中国特色最为显著;三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理念与理论,有其繁杂内容与极大包容性。自唐初至清千余年间,此三方面内容既自成体系,又紧密联系。

内容推荐

中国画论“逸品说”之嬗变史,是中国传统艺术史研究重要课题之一,亦是极富中国文化特征之艺术史研究课题之一。其内容之丰富,既包含艺术批评史,亦包括艺术理论史、创作风格史,可谓一体三面。

中国画论“逸品说”发端于唐代,初以艺术本位立场之“质量批评”与“风格批评”为特征。洎北宋嬗变成以非艺术本位立场之“人格批评”为特征,形成既深且广之思潮,蔚为一场士人艺术运动,从观念上撼动了中国传统绘画发展轨道。元代“逸品说”转入低调,复以艺术本位立场之“风格一技术批评”为特征,其画法研究之走向深入,在实践上巩固了“逸品”绘画之艺术地位。明代中晚期以降,以“人格一风格批评”为特征之“逸品说”再次被推向艺术研究之中心,“逸品”绘画至此真正成为中国“正统”绘画并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画论“逸品说”嬗变之历史过程,与中国特殊艺术主体文人士大夫所发挥重要作用直接相关。秦汉以来,文人士大夫作为一种既连续又流变之社会阶层,是中国传统显性艺术主体,更是中国“大传统”之实际承担者。正是文人士大夫之特殊秉性,使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建构起“面之本法”,又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逐渐将之解构,并且由观念而创作,重新建构起以“逸品”标识之“新面之本法”。毋宁说,文人士大夫主宰着中国传统显性艺术史之发展轨迹,而以“士人画”为载体之“逸品说”,正嬗变于文人士大夫社会历史地位之演变中,是中国“大传统”历史变迁在绘画艺术中具体表现。

由辛尘所著的《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一书系拙拟“中国传统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课题之唐宋部分,力图抓住文人士大夫艺术主体这一核心,从“大传统”(占据主导地位之学术思想)——“逸品说”(及与之相对照之“正统”艺术观念)——“逸品”绘画(及与之相对照之“正规”绘画)三者之关系,着重考察唐宋两代“逸品说”发生与发展之历史过程及其成因,并在《余论》中对元明清“逸品说”嬗变作简要勾画。

目录

导言 绘画“逸品说”及其研究意义与方法

 第一节 “逸”思想、“逸品”与绘画“逸品说”

一、“逸”思想与“逸品”

二、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基本脉络

 第二节 中外有关中国传统绘画“逸品说”研究概述

一、海外有关中国传统绘画“逸品说”研究举例

二、国内关于绘画“逸品说”研究举例

 第三节 如何研究绘画“逸品说”

一、有关“逸品说”研究诸线索之关系辨析

二、绘画“逸品说”历史嬗变之连续与断裂

三、“逸品说”研究中史与论之关系

第一章 唐代两种截然不同之“逸品”观

 第一节 李嗣真《画评》:“超然逸品”

一、李嗣真是否曾首倡绘画“逸品”

二、李嗣真“逸品”之含义及其特征

 第二节 张怀瑾《画断》:改造李嗣真“逸品”与创立“正统”评画品第体系

一、为品定性,分科定级

二、张怀瑾何以取消“逸品”

 第三节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格外逸品”

一、朱景玄之“逸品”定位

二、“格外逸品”三例分析

第二章 “画之本法”:唐代“逸品说”坐标

 第一节 唐人“画之本法”探源

一、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主体之形成及其“法”意识之由来

二、谢赫“六法”及其“士性”辨析

三、“六法”作为“画之本法”之确立

 第二节 “士体”:作为“逸品说”之实践基础

一、绘画之初分“士体”与“工体”、“宫体”

二、“士体”:文人士大夫之情怀

 第三节 “画之本法”范畴中之唐代绘画

一、从薛稷、韩混与韩斡、边鸾看唐代“士体”与“宫体”

二、“以形写神”:“画之本法”之核心精神

第三章 晚唐、五代“逸品”观深层矛盾与“大传统”之影响

 第一节 张彦远两难:就画论画?以人评画?

一、以“自然”替换“超然逸品”之意义

二、否定“格外逸品”之存在

三、突出评画标准之“士性”

 第二节 “自然说”与“格外逸品说”之学术思想背景

一、“方外之人”与“格外逸品”

二、两种“自然”观

三、“神品”与“格外逸品”之辨及其与禅学发展之关系

 第三节 荆浩《笔法记》:“六法”新解

一、荆浩“六要”与谢赫“六法”之比较

二、“神妙奇巧”四品说:唐代“逸品说”之分解

 第四节 黄休复《益州名画录》:“首推逸格”

一、黄休复“逸格”之含义及其“首推逸格”之原因

二、“逸格”:唐代两种“逸品”观之融合

第四章 从“画之本法”到“院体”准则——北宋时期“逸品说”嬗变之学术与艺术背景

 第一节 北宋以来“大传统”之裂变及其艺术观念变化之根源

 第二节 北宋“正统”艺术观与“六法”之演绎

一、刘道醇“六要”与“六长”:“六法”新说

二、郭若虚解析“六法”:徘徊于“正统”画与“士人画”之间

 第三节 北宋“院体画”艺术观及其基本准则

一、北宋“院体画”艺术观之形成及其特征

二、《林泉高致集》与《宣和画谱》:“院体画”四准则

三、韩拙《山水纯全集》:“院体画”教科书

第五章 两宋“士人画”精神与“逸品”地位之确立

 第一节 苏轼“士人画”艺术观与“逸品说”之理论升华

一、苏轼“常理说”及其理论依据

二、苏轼“传神说”内涵及其“寓意说”解析

三、“士人画”应有之特质:诗化与“天工”

四、苏轼“逸品”观及其意义

 第二节 苏、黄、米:北宋士人“墨戏说”及其真义

一、“墨戏”之真义

二、“墨戏”与人品、学问

三、“墨戏”作为佯狂之“行为艺术”

 第三节 画院内外:“院体画”与“士人画”之比较

一、北宋“院体画”特征例析

二、北宋“士人画”特征例析

 第四节 邓椿《画继》:文人“逸品”绘画地位之确立

一、邓椿推崇“士人画”之思想来源

二、从评画依据与画家排序看《画继》之“士人画”立场

三、邓椿“逸品说”与“逸品”地位之确立

第六章 唐宋绘画“逸品说”之馀绪——元明清绘画“逸品说”嬗变概述

 第一节 元代:“复古”与“逸品说”

一、赵孟頫“复古”真义及其“戾、行之辨”

二、赵孟頫绘画艺术实践与“士夫画”之新走向

三、汤厘《画鉴》:元代“士夫画”艺术观及其评画新标准

 第二节 明清时期:“戾家画”与“逸品说”

一、明代中期“戾、行之辨”与绘画发展大势

二、明代“正统”绘画艺术观与“逸品说”

三、明代“心学”思潮与“逸品”绘画观

四、董其昌“南北宗论”与文人“逸品”绘画至上地位之确立

结语 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之艺术史意义

 一、“逸品说”:“大传统”在绘画艺术实践中具体落实

 二、“逸品说”:中国古代绘画风格创新之催化剂与理论依据

 三、“逸品说”嬗变:“画之本法”之解构与重新建构

 四、“逸品”、“逸品说”之得失兴衰宜作两面观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辛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954889
开本 16开
页数 3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796
CIP核字 2015248409
中图分类号 J212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60
173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9:5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