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中国性学研究系列报告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的性存在及性行为,是人类生活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设置如何实现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不仅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需要社会学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

现在,潘绥铭等的“中国性学研究系列报告”就要出版了。在中国,这是首次严格运用社会学的规范的实证方法,对于中国整体情况的全面反映与分析。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可以视为性社会学在中国日益成熟的标志之一。

内容推荐

从1991年到2001年,作者对北京及全国大学生关系性爱问题进行过四次调查,占有的资料是相当丰富和全面的;作者对材料的研究和分析深刻、有见地。十年来,中国大学生的性行为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社会传媒有各种各样的传闻,社会舆论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究竟谁更科学、更具权威性?本书用事实作出了解释。

目录

自序/1

拨开浓雾细看花——性爱行为的总体情况

  一 异性交往的情况/1

  二 异性交往的制约/7

  三 各种原因所发挥的作用/13

  四 其他原因/15

  五 百分比的意义:关于异性交往的余论/16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大学生对本群体的估计

  一 总体情况/22

  二 性别分析/26

  三 “估计值”与自己的实际行为/30

  四 隐含的性意识的分析/34--

心潮逐浪高——性观念状况

  一 性观念的自我评价/43

  二 为什么传统或者开放?/46

  三 性爱观/49

  四 贞操观/51

春随我来——性发育情况与独自性行为

  一 发育情况/59

  二 独自性行为的总体情况/66

  三 自慰/67

  四 性压抑/76

风景一路——异性交往与恋爱经历

  一 异性交友/83

  二 爱上异性/84

  三 恋爱/86

  四 对所需恋人的认识/89

  五 失恋(包括单相思)/91

  六 接吻/93

  七 性交/96

  八 父母的态度/98

情色两依依——谈性与“看黄”

  一 “性爱谈”/103

  二 “看黄”的现实/109

  三 “看黄”的性别差异/114

  四 “看黄”的意愿/117

  五 “看黄”的效果/123

捍卫你的尊严——大学生受到的性骚扰

  一 笔者使用什么样的定义?/127

  二 大学女生,也仍然是“二等性别”?/128

  三 女生受到的,不仅仅是性骚扰/130

  四 男生也被性骚扰了?/133

  五 实施性骚扰者的分析/138

  六 实施什么样的性骚扰?/140

天壤之间——大学生.与性交易

  一 对于“性产业”的态度/142

  二 “买性”/147

  三 “卖性”/15l

  四 做过.受什么因素的影响?/154

  五 性病恐惧,足以抑制“性交易”吗?/157

校园里的粉红色——“同性恋”问题

  一 同性恋还不是一个普及的词汇/161

  二 心理上的同性恋倾向/163

  三 同性之间的性接触/166

  四 同性恋还是双性恋?/170

战阵于前鼓自隆——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水平

  一 基本情况/173

  二 历史比较/176

  三 回答正确率/177

  四 原因分析/180

  五 大学生与全国成年人口的比较/183

我有权知道——大学生对于性教育的需求

  一 大学生确实需要性教育/185

  二 需求些什么?/187

  三 最需求什么?/189

挑灯看剑——性爱行为的分析模型

  一 2001年影响大学生性爱行为的因素分析/193

  二 2001年的总体模型/209

  三 2001年与1997年的比较/215

留下微笑——他们的回答真实吗?

  一 理论分析/221  

  二 真实性的客观基础/225

  三 数据统计的证明/229

  四 对问卷上留下的文字分析/231

风云会际——本次调查的全部数据统计

沧海横流——十年变化的一览表

  一 性行为发生率的变化/253

  二 性观念、性爱观和贞操观/258

  三 性生理发育/259

  四 情色活动(看“黄”和谈性)的历史变化/260

  五 异性交往和恋爱经历的历史变化/263

  六 性魅力评价/267

  七 性压抑状况/268

  八 性交易/270

附录一:调查问卷/273

附录二:调查所使用的各种信件/284

附录三:参考书目/292

试读章节

1.行为的首要原因

前面笔者描述了本科生异性交往的概貌,大家可以看到,本科生异性交往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行为的等级越高,曾经有过该行为的人就越少。那么,都是些什么因素在制约着他们采取进一步的行为呢?这里我们先来看看本科生自己主观上是怎么认为的。

在问卷中,笔者请被调查者在回答了迄今为止已经有过的性行为之后,紧接着询问他们“为什么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笔者给出了15个备选答案,请他们从中选择出自己的最重要的原因(见表1—6)。

从总体而言,排在前五位的原因分别为:感情还没有到应有的地步(17.1%)、怕影响自己的前途(15.4%)、我没有进一步做的欲望(8.0%)、违背家庭的期望(7.9%)、不愿意勉强对方(6.8%)。

从总体的角度看,尽管问卷中设置了众多的被选答案,但是对于本科生来说,感情仍然是至高无上的,“感情不到位”仍然是没有进一步做下去的最主要原因和阻力。不管是回答“感情没有到应有的地步”,还是“我没有进一步做的欲望”,都是感情不到位的具体表现。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理解为:之所以会做到现在这个地步,“感情到这个程度了”也就是行动的原因与动力。因此,不管已经做出了什么事情,他们的行为都不能像某些媒体那样,仅仅用“追求感官刺激”来“污名化”。因为数据表明,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们的行为是“情到深处”的表现和必然结果。

当然,前途对于本科生来说,也至关重要;十几年的苦读,就是为了将来有所抱负和作为(有75.6%的认为自己的人生设计是“志向远大”的)。因此,“怕影g向前途”常为第二位重要的原因。这是因为,在当前所有大学都严禁和处罚任何性行为的环境中,他们当然不愿意因小失大,不愿意因为发生性行为而阻碍自己人生设计的实现。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排在最后的那两个原因:怕别人非议、怕学校处分我。它们所占的比例都仅仅是1%左右。这表明:道德压力和行政处罚虽然都仍然存在,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本科生已经不起作用了。或者说,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考虑,那么仅仅靠道德压力和行政处罚,只能阻止1%左右的本科生进一步做下去。

可是这也使我们联想到2002年传媒报道的一件事:一个女大学生在校医院被检查出了宫外孕,然后被报告给学校,然后被开除。这表明,禁止大学生发生性行为的道德与规定,与天下的一切“社会设置”一样;你虽然可以藐视它,但是如果该着你倒霉,它也可以切……

序言

性社会学大有可为 郑杭生

1987年,在我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期间,潘绥铭从我校历史系转到社会学系。当时他已经专门研究性社会学而且做出了成绩,当然也受到了一些非议。我的态度非常明确: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性现象,不仅对社会转型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学科所需的,应该大力支持。

这些年来,潘绥铭一直辛勤耕耘,著述颇丰。社会学系和中国人民大学为他创造了良好的研究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例如,在我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后来被列为“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十五”国家级规划重点教材)及其后来的一系列修订版中,专门请他写作了“家庭、婚姻与性”这一章,其中专设了“性社会学”一节(现又增加了“社会性别”一节)。这是正规高校的全国教材中首次出现性社会学的内容,这本教材已经连续发行数十万册,对于性社会学的建立与普及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外,在我主持的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处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中,性社会学也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人的性存在及性行为,是人类生活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设置如何实现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不仅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需要社会学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这方面,国际社会学界已经开展了近百年的研究,形成了高质量、大数量的研究队伍,推出了众多具有重大与深远影响的学术成果。相比之下,中国的研究者和研究成果还是显得太少了,尚不足以满足转型社会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现在早就不必再谈论性社会学应该不应该支持的问题,而是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促进它的迅速发展的问题。

现在,潘绥铭等的“中国性学研究系列报告”就要出版了。在中国,这是首次严格运用社会学的规范的实证方法,对于中国整体情况的全面反映与分析。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

研究成果,而且可以视为性社会学在中国日益成熟的标志之一。从宏观的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看,他的书能够得以出版,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表明:我们的社会已经更加理性务实,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更加强调学术研究的巨大价值与社会功能,更加善于创造一个和谐的、与时俱进的社会运行机制。

同时,我认为,性社会学大有可为。我殷切地期望潘绥铭的著作能够促进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的涌现。

最后,应当指出,当前中国的社会正经历着广泛、深刻而激烈的变化,其核心是随着经济体制转轨而来的社会结构的转型,情况极其复杂。客观情况的复杂性决定了思想观点的复杂性,社会上各个方面对待同一问题都存在多种看法,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看法。在目前的条件下研究性社会学这样敏感的问题,无疑是有一定风险的,也是容易引起争议的。我希望无论是决策者,还是广大读者,都把它们看成是学者的一种真诚的探索和研究,一种值得认真对待的看法、观点和建议。也希望大家都能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待潘绥铭的新著。而且,从学术发展的观点看,有争议的是正常的,有争议才有可能形成不同的学派,才能有学术的繁荣。

2003年8月9日于中国人民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中国性学研究系列报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绥铭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01880
开本 32开
页数 2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3
出版时间 2004-05-01
首版时间 2004-05-01
印刷时间 200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69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