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8个方面论述了中国茶业经济的发展变化,包括转轨过程中流通体制的变迁,茶叶市场体系的构建,市场主体的发育,茶叶产业化面向市场的重组,茶叶消费和茶文化建设,茶叶生产和科技进步,县城茶业经济问题,中国茶业发展。书后附有11个个案研究及47个中国茶叶统计资料表,有很强的资料性。
图书 | 中国茶业经济的转型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从8个方面论述了中国茶业经济的发展变化,包括转轨过程中流通体制的变迁,茶叶市场体系的构建,市场主体的发育,茶叶产业化面向市场的重组,茶叶消费和茶文化建设,茶叶生产和科技进步,县城茶业经济问题,中国茶业发展。书后附有11个个案研究及47个中国茶叶统计资料表,有很强的资料性。 内容推荐 天方富硒村——安徽省石台县大山村;位于牯牛降原始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内迄今发现的三大富硒区之一,被誉为“中国富硒第一村”。大山村拥有大面积的天然富硒有机茶园。驰名中外的“天方富硒有机绿茶”、茶中珍品“雾里青”即产于此地。村民世代以种茶为业,饮茶成习,身轻体健。近50年金村无一癌症病例,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 走进富硒村,远离亚健康。神奇的硒之旅——集“生态观光、富硒食疗、自然瘦身”于一体,是旅游、健身、度假的绝佳选择。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转轨过程中流通体制的变迁 第一节 转轨前的茶叶流通体制 一、茶叶收购体制 二、茶叶销售体制 第二节 转轨启动阶段——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流通 体制改革 一、茶叶流通体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二、流通体制改革启动 三、流通体制改革进程 四、流通体制转轨启动对茶业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期的茶叶流通体制转轨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茶叶外贸体制改革 二、边销茶流通体制有所松动 三、从分割走向统一 第四节 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流通渠道的变化 一、茶叶外销流通渠道的变化 二、内销茶的交易流通方式 第二章 茶叶市场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当前茶叶市场体系简介 第二节 名优茶:市场体系的开端 一、名优茶在市场萌动期的优势 二、1984—1996年全国名优茶市场基本形成 三、名优茶市场第二次创业 第三节 国内茶叶市场交易方式 一、茶叶零售点 二、产区茶叶初级交易市场 三、茶叶专业批发市场 第四节 中国茶叶外贸市场 一、外贸市场基本情况 二、茶叶外贸市场最新情况 三、中国茶叶外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三章 市场主体的发育 第一节 承包制的推行及茶户和乡镇茶叶生产组织的兴起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茶叶栽培 二、茶叶生产专业社队和国营茶场的低效率 三、承包制推行后农户家庭成为基本的生产组织 四、乡镇茶叶初制厂的兴起 第二节 茶叶精制厂和供销社的退出及个体茶叶 工商企业的兴起 一、统派购制度的解体 二、茶叶精制厂的衰败 三、供销社的退出和个体茶商的兴起 第四章 茶叶产业化:面向市场的重组 第一节 茶业非茶叶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茶产业的协调 ……………………………………………………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茶业经济的转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詹罗九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909046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2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50 |
出版时间 | 2004-09-01 |
首版时间 | 2004-09-01 |
印刷时间 | 2004-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经济-产业经济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1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F326 |
丛书名 | |
印张 | 13.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3 |
宽 | 14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