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祠堂/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内容
编辑推荐

祠堂是中国古代同宗族人议事、祭拜的场所,是同祖宗人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本书介绍了祠堂的建立与发展历史、祠堂的建筑艺术与建筑文化,以及发生在祠堂里的故事。全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可读性强。既是古建筑艺术鉴赏的普及读本,也是可供收藏的建筑文化遗存图典,又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内容推荐

本系列丛书由20多位摄影师,耗时6年多,寻访、拍摄了近4000多幅珍贵的照片,聘请中国建筑史家以散文笔法诠释。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可读性强。既是古建筑艺术鉴赏的普及读本,也是可供收藏的建筑文化遗存图典,又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软精装16开224页,图文并茂,分:俎豆千秋 话说“祠”“堂”、寄居在祠堂里的见闻不堪回首忆沧桑、宗法制度的载体、修谱轶事、青砖黛瓦封火墙、江西乐安流坑村董氏祠堂风水学说的标本、精美绝伦的徽州祠堂、祠堂精美擅东南等。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研究我国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和其中蕴涵的丰富内容可以想见,我们祖先为人类社会发展付出的聪明才智。随着人类文明史的推进,这些矗立了千百年的建筑雕塑艺术,有的被破坏,有的正在新形势中改变着功能。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亲历历史的“证言人”。  

本套丛书内容从建筑艺术和建筑史研究方面着手,用通俗的语言,溶知识性与趣味性于其间,4000多幅彩色图片,近80万字的内容。充分满足读者的视觉享受和阅读享受。此套书是目前唯一全面、系统、分类介绍古代建筑艺术的大型图文丛书。

目录

壹 俎豆千秋 话说“祠”“堂”

祠堂的主要功能是祭祀。每个祠堂都向往“俎豆千秋”。人们用礼器“盛放祭品,”贡献祖先……

贰 寄居在祠堂里的见闻不堪回首忆沧桑

童年生活过的山村小祠堂,没有旗杆,没有戏台,破落而又衰败……

叁 宗法制度的载体

祠堂是用来祭祖、倡学、议事、抚孤、恤寡、教化……相对而言,祠堂更重视精神方面的功能

肆 修谱轶事

祠堂的一项基本职责,就是修立家谱

伍 青砖黛瓦封火墙

祠堂由于和居住建筑紧密相连,防火的问题特别重要,所以封火墙成了祠堂建筑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陆 江西乐安流坑村董氏祠堂风水学说的标本

流坑村的“地师”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经验,将家族祠堂,建设成了风水学说的典犯

柒 精美绝伦的徽州祠堂

从文化、地理角度来看,徽州这所以有那么精美绝伦的祠堂,原因是多方面的……

捌 祠堂精美擅东南

东南沿海地区的祠堂无论是艺术上的精美还是文化上的内涵,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魅力……

附录 祠堂建筑 名词解释

试读章节

提起祠堂,首先就想到杜甫的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句诗描述的是著名的成都武侯祠。武侯祠是纪念诸葛亮的。在中华大地上,这种纪念名人的祠堂是不胜枚举的。有的纪念历史人物,有的纪念传说中的人物;百的规模很大,也很隆重,有的则规模很小甚至近乎荒唐。我在一本笔记上就读到过关于“十姨庙”的记载。长江边上。“十姨庙”中供奉着一个漂亮的女性。那庙原来是纪念诗人杜甫的祠堂,因为杜甫的盲职是“左拾遗”。这本是个清苦的虚衔,但是杜甫很看重,古代的知识分子也很看重,尊称杜甫为“杜拾遗”。这“拾遗”又居然讹误为“十姨”,于是就有专祠供奉,实在是匪夷所思。

和武侯祠等名人祠堂不同,散见于乡村城镇的宗族祠堂,则是一姓宗族共同祭祖和进行集体活动的场所,过去在山东、安徽、湖北、湖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祠堂建筑随处可见。这些建筑凝聚着世代工匠的聪明才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世世代代的人民群众。

如今这些祠堂大都已经寥落。这本《老祠堂》介绍的就是这种宗族祭祀的祠堂。不过宗族祠堂和名人祠堂,有时也是互相兼容的。例如浙江兰溪诸葛村的祠堂是诸葛氏宗族的祠堂。这当然是宗族祠堂。但是这家祠堂里,又有专门的厅堂来纪念其祖先诸葛亮,所以又具有名人祠堂的性质。

祠堂建筑屡遭劫难,所剩虽多,而被拆除的更多。现在来论说祠堂,简直像唐诗所讲的“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我觉得能有机会说说往事,谈谈祠堂建筑,倒也有助于读者从一个侧面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和风土人情。

话说“祠堂”之“祠”,本来是祭祀的意思。在古代,祭祀是头等大事。什么等级的人该祭什么,以及什么等级的人准许祭什么,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一个普通人如果胆敢要祭天或祭泰山,那是要惹来灭门之祸的。因为祭天和祭泰山,是皇帝老儿的专利。平头百姓祭天,必定被看作是要造反。

如果按照严格的意义说,“祠”的含义是专指春天的祭祀。夏天的祭祀则叫做愉(yue跃),秋天的祭祀叫做“尝”,冬天的祭祀叫做“熊”(zheng征)。不过也有人说“愉”是“瀹”的假借字。“瀹”是用水煮东西。“榆祭”就是不用牛羊作牺牲,“瀹煮新菜而祭”,是一种简单的祭祀仪式。

随着对于祭祀礼仪的淡漠,“祠”这一词,逐渐成为笼统指代所有祭祀礼仪的用词,那些更专门的“偷”、“鍪”等词 已经逐渐被忘却了。如果从词语学的角度看,关于一项事物的词汇越丰富,那么就印证着这项事物正受到更大的关心。翻开字典,发现很多“马”部的字如今都用不上了。对于像“骅”、“骝”之类的字也都不知道确切的意思了。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与马的关系已经不如古代人与马的关系密切了。

祭祀用词逐渐简化,因为这项事情已经距离今天的社会生活非常遥远了。

祠堂的主要功能是祭祀。每个祠堂都向往“俎豆千秋”。“俎豆千秋”,意思是千秋万代总是祭祀不断。“俎”和“豆”是祭祀专用的主要“礼器”。“俎”是长方形的矮漆木桌,在祭祀时放置牲口,隆重贡奉给祖先。“豆”是一种高脚的盘子,是盛放干肉一类祭品的器皿。所以,“姐豆”这个词就代表了祭祀。

所谓“祠堂”就是祭祀之堂。简单说来,“堂”的意思是高大宽敞的房屋。但是在伺堂建筑中,每个“堂”都有特定的名称,这名称就是“堂号”。例如杨姓氏族的祠堂叫“四知堂”,陶姓氏族的祠堂叫“五柳堂”,周家祠堂叫“爱莲堂”或“濂溪堂”等等。这些“堂号”都有特定的意义,对于子孙有着示范指导的教育作用。

有一位个体老板开了冢书店,起名叫“四知堂”。我常去买书。老板很会做生意,人也客气。我说,老板是贵姓杨吧。他很奇怪,问:“你怎么知道?”我告诉他,我曾经在大别山边的杨氏祠堂寄居了十多年,他才恍然大悟。  这“四知堂”的来历,可谓历史久远:汉代有个叫扬震的,官居东莱太守,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吧。官很大,权不小。他有个朋友在属下做县令。由于要跑官,就在深夜“怀金十斤”去谒见杨震。这可不是个小数,可是杨震却坚决不予接纳,而且说:“我了解你这位朋友,你怎么不把我当朋友?”那位朋友不识相,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答:“天知、冲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那位朋友“愧而出”。这是见于《后汉书·杨震传》的故事,杨姓家族对于这个反腐故事,很是自豪。所以祠堂的堂号就叫“四知堂”。

陶氏家族的祖上没有什么显赫的官员。陶渊明算是大的,只是做过小小的七品县令,而且还没当几天。他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虽然没有他的《桃花源记》出名,但是那《五柳先生传》描述了这位陶老先生的抱负,所以陶家祠堂就叫“五柳堂”。

P001-005

序言

           千年不泯说古风

将牌坊、戏楼、祠堂、书院、门楼、会馆、宅第、楼阁等遗存以“古风”命名是有意思的。冠以“老”字,更见珍贵,在文化价值上给以定位。这是一批看得见的传统,用手都可以摸到,可以被考古家琢磨来琢磨去,然后用到自己文章里,新观点会一个接一个地出来。它们像古字画一样珍贵,比墨香更诱人的是立体的光彩,年代越久,光彩越夺目。吸引得旅游者往往从另一个半球跑来观瞻,惊叹于构思的奇特和手艺的精美。

这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份财产,而且是一份不断升值的财产。在有些国家,差不多要用玻璃罩上了。我们凝视着这批遗存时,不由自主地会想起祖先讲过的许多道理,细细品味他们的天文观、伦理观、道德观、艺术观等等,对传统便有了肃然起敬的感觉。在中国古代,文化理想和审美隋调竞能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我们的祖先是如此地精致,房梁上的砖头都能雕出神话故事,对细节的考究令人咋舌。老宅邸中连猫的出入都有专门的通道,科学中不失美观。下水道可以设计成龙吐水的方式,实用之外能让你静静地欣赏。后工业社会让我们身体舒适,在视觉享受上却顾不上精雕细琢,让我们视力所及不是直线便是曲线。把一个塑料碗放在青铜酒器的面前,你得忍受工业社会的肤浅。

祖先连同他们的时代一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时代进步不等于艺术进步。艺术,只有状态和样式的差别,而无进步和落后之分。任何时代都有别的时代无法替代的艺术高峰。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也使得东方艺术高度成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奇迹。

可惜,我们祖先的建筑多为木结构体系,远不如石质结构容易保存,不像两方还留下了罗马时代的殿宇。所以,仅存的遗产怎么爱护都不为过。我们出版这套书便是为这批珍贵的遗物立此存照,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有机会都去看一看。至少,能放在案头几前卧游欣赏。

癸未正月 于京华师心居

后记

古代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散落在祖国城乡各地的无价珍宝。随着大规模的城镇改造,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精华在中华大地上迅速减少、湮没,我们心中顿时升起一种“诀别感”、“紧迫感”(冯骥才先生在《旧城遗韵》一书中语)。当年梁思成先生曾为挽救古城垣而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而今天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出版上做一点“抢救”工作。

平心而论,几十年来,我们的建筑史家,出版家,在编辑出版有关宫殿、寺庙、园林,以及民居建筑等书籍方面做了不少令人敬佩的工作,不过,对一些“民间”的“公共建筑”,还无暇顾及。例如,散落于广大城乡而极富文化内涵的牌坊、传承戏剧艺术的驿站一古戏台、集中呈现历代各地建筑艺术精华的古老门楼、见证历史沧桑变迁的古阁名楼、体现封建社会森严宗法制度的祠堂、新兴商贾士绅精心建造的宏大会馆,等等,据知至今未能深入发掘集中编辑出版过图书。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把上述这些古建筑现存的形态留在书里,展示给世人,我们策划、编辑、出版了这套丛书。身处喧嚣都市,但打开这书,会感受到一股千年未泯的纯朴古风,所以我们定这套书名为《古风》。

今天,关心古代建筑珍贵遗产的人们,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界、史学界,众多文学、美术、摄影、民俗工作者和爱好者以及影视界、文艺界、旅游业人士,也都日益关注。为了使更多的人接受并喜欢这套丛书,我们决定不要过深地陷入建筑科学技术方面,而是更多从社会功能、民俗文化、艺术赏析角度切入,注重它的通俗性、可读性。同时,我们也力图脱离老面孔建筑画册的窠臼,创新体例,走图文互动的路子,请建筑史专家、建筑文化研究人士以散文笔法来深入浅出地诠释中国民间建筑文化。同时书中附有建筑图例、名词解释、“全国之最”一览表等,使本书的信启、量、附加值有所提升。

为了出版好这套书,我们请东南大学建筑史方面的专家查找大量资料拟出了庞大的图片提纲。我们组织了20多位富有敬业精神的摄影师进行为时近两年的寻访拍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汇集图片近万张,我们在丛书中精选编用了3000多张。我们还请了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建工学院的8位建筑史家、建筑美学教授承担文字撰写,并由对保护古建筑遗存富有使命感的冯骥才先生担任主编。我们调集力量设立专门工作室进行了浩繁的后期工作,从200O年策划起,迄于今日,可谓砥砺4年,终于成书。这期间,经历了景点众多、史载不详、地区偏远、拍摄艰苦、图文编辑工作量浩大等种种困难。例如,我们寻访到许多戏台、祠堂、会馆,虽然非常古老,装修亦精美,但因后世曾屡屡改怍它用,现己衰朽颓圮无人过问,访问当地村民,都不得要领,考察费尽周折;再如有些不开放的古建筑,光线黑暗,禁绝电源,灯具禁用,结果只能靠手电简照明拍摄……不一而足。

在此书的寻访拍摄过程中,我们发现全国各地尚未开发、研究、保护的民间古建筑数量之多,令我们既震撼、惊喜又充满忧患,我们所拍的少数古建筑,墙上已经用白灰水写上了大大的“拆”字……于是,我们将《古风》的出版视作“与时间赛跑”。也许,这就是一些古风遗存的最后留影了。

在此书即将出版之际,我们要衷心感谢曾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无私帮助的众多友人,如杨永生先生、王明贤先生、郑光复先生、胡石先生、晏炳森先生等,也感谢为此书的编写、拍摄付出了艰辛劳动的建筑史家们和摄影家们,谢谢大家的合作。

《古风》编委会

2003年3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祠堂/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陶友松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2029252
开本 16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3-12-01
首版时间 2003-12-01
印刷时间 200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4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5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