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死亡美学/生命之旅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类怎样以他们的自由精神来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和困顿?怎样才能使我们宛如流星的短暂生命变得灿然生动起来呢?

死亡的审美价值从根本上说,在于人类怎样以他们的自由精神来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和困顿。本书以死亡的美学角度为出发点,用充满哲理和诗歌一样的语言探讨了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念以及死亡与崇高、悲剧、宗教、灵魂鬼怪世界的审美关系,并解析了死亡的现代意识和种种自杀现象。

死亡是对个体生命的否定,然而正是这否定,反过来肯定了人类集体生命的生生不息。死亡因而永朝永夕、终古不息,从生命的负极处策动着我们可歌可泣的壮丽人生。死亡的审美价值从根本上说,便于人类怎样以他们的自由精神来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和困顿。

内容推荐

死亡促使人沉思,为人的一切思考提供了一个原生点,这就有了哲学。死亡促使人超越生命的边界,臻求趋向无限的精神价值,这就有了伦理学。当人揭开了死亡的奥秘,洞烛了它的幽微,人类波澜壮阔的历史和理想便平添上了一种崇高的美,这也就有了死亡的审美意义。

死亡的审美价值有两个契机:其一是通过死亡可以充分展示某种较之生命更可珍贵的真与善的价值;其二是艺术。在艺术中,死亡的审美价值具有双重涵义:一方面,通过艺术的中介可以化死亡的恐怖为美感;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艺术的筛选和抽象,可以进一步强化一些特定的死亡行为和现象先已具有的审美价值。

崇高是一种悲壮的美。它作为一个特定的美学范畴,就其外在形态而言,是一种排山倒海的神秘的自然力量,就其在人类心理中的表现而言,它使人感到痛苦,感到恐惧,然而更使人感奋兴起,令意识冲破形相的禁锢,而向无限和永恒延伸,从而展示出一种伟大的人格精神力量的美。这显然正可阐释死亡的恐怖和人对这恐怖力量的抗衡和争斗,对死亡的超越因此成为崇高的最高形式。可以说,崇高就是对死亡恐怖的经验和超越。

作家以他洞烛人生的智慧和识见而走上无可奈何的自杀之路,象征着一种绝对精神和终极价值的死亡。作家,具有一种超乎常人的敏锐,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对生死苦难的洞若观火的真知。作家的自杀从某种角度上是否正可说明,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是怎样的一种痛苦、艰巨而又难免终归虚空的心路历程呢?

目录

引言

一 死亡的审美价值

1 死亡恐惧

2 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念

3 中国文化中的死亡观念

4 死亡的审美价值的两个契机

二 死亡与崇高

1 崇高辨

2 苏格拉底之死

3 耶稣之死

4 屈原之死

三 死亡与悲剧

1 死亡与悲剧的起源

2 从偶然到必然的悲剧结局

3 生存还是毁灭

4 中国的死亡悲剧

四 死亡的现代意识

1 死亡本能

2 向死的存在

3 荒原上的雷声

五 灵魂鬼怪世界

1 灵魂与再生

2 灵魂与美

3 鬼怪故事解码

六 死亡与宗教

1 长生

2 大死与大生

3 复活

七 自杀的迷思

1 《绅士自杀指南》

2 作家与自杀

3 圣经中的自杀

4 花当樱花人当武士

试读章节

耶稣之死

耶稣之死是死亡与崇高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中的一个原型。与苏格拉底之死的毫无痛苦,以及他表现出的惊人的坦然和从容不同,耶稣是在极度的痛苦中辞别人世的。耶稣之死及其复活以一种更为神秘的超验力量,将人的目光引向了彼岸世界的美。

耶稣的身世本身是一个谜。在基督徒看来,他是上帝道成肉身来拯救人类的“弥赛亚”即“救世主”,而除了更像文学,不像历史的四篇福音书的记载,有关耶稣生平基本上没有一页档案留世。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编年史》中有一处提到过“基督”,称以此得名的教派是一个讨厌的教派,发源于犹大省,又传人包纳了一切污垢的罗马。但也仅此而已。另一个叫人纳闷的事实是,公元1世纪,耶稣同时代的犹太哲学家斐洛不遗余力地用寓言解经法来阐释《旧约》,可是也只言未提耶稣。或者因为斐洛住在亚历山大,同耶稣道途相隔,不得闻其英名?但是《约翰福音》显示这一切都无关紧要,反之耶稣出身的崇高足以同上帝比肩。由此我们看到了气势恢宏的另一种创世模式:“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上文的道(word)一语在希腊文是“逻各斯”(logos),逻各斯最早由赫拉克里特引入哲学,是为宇宙的根本大法。但诚如“理式”(eidos)的本义是形相,即便它在心而不在目,逻各斯同样有一个感性的最初涵义,即言说。德里达以逻各斯中心主义为柏拉图以降西方理性中心主义的别称,着眼点即是他所谓的以言说压制文字的西方全部语言乃至文化的历史。道可道,非常道,逻各斯是上帝之言,它不但包括说出的话,而且包括未说出的话,这就是理性。此外,逻各斯固然不能说是有人格的,可是也很难说是没有人格的,这就为基督教三位一体理论提供了灵感。逻各斯道成肉身即是耶稣基督。“道与上帝同在”,意味着耶稣与上帝有区别。“道就是上帝”,意味着耶稣在最充分、最完全的意义上就是上帝本人。正如《罗马书》所言:“他(基督)是在万有之上永远可称颂的上帝。”

可以说,《约翰福音》以上创世描述或者说耶稣降生图式是在很大程度上将古希腊的理性传统和希伯来的神秘传统合而为一了。耶稣的崇高因此在这里更为清晰地显现出精神的必然性和超越性。值得注意的是,“生命”一语在《约翰福音》中出现了36次,而在《新约》其他篇章中最多不超过17次。“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意味着耶稣就是生命,就是光,他同时具有一切人的品质和神的品质。在同卷书中耶稣说:我是世界的光。又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这一舍我其谁的气概虽然并不多见于平日里更多谦卑和忍让的耶稣,但由此我们读出了耶稣藉光照亮世界的那一种神秘的崇高。那正是上帝君临天下的风范。

但是假如我们排除包裹着耶稣基督的神秘氛围,仅仅把他看做是一个普通人,就像未被神化的乔达摩、穆罕默德那样,我们就将发现耶稣之死同样展示了一种无所畏惧然而是充满痛苦的超越精神。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年仅37岁。他的死极为惨烈,极为痛苦。他厌恶死,渴望生。在他这样的年龄,他更有理由保存生命,完成他未竟的事业。然而耶稣选择了死。这使他成为基督,也使他复活,使他在西方文化史上成为替人类受难和殉道的象征。

同苏格拉底一样,耶稣是为莫须有的罪名受难的。这罪名是耶稣自称基督即弥赛亚,要当犹太人的王。这不过是犹太教中保守势力的欲加之罪。耶稣号召革除犹太教的清规戒律,对经律教师的权威提出了挑战。他要把教传到不施割礼的异教徒中间去,更以末日审判的思想预言着天国的来临。这就使法利赛人这些伪善的保守派们深恶痛绝。

耶稣本人曾多次意识到死之将临。他早就告诉他的门徒说:“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被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弃绝,并且被杀,过三天复活。”以后他又一再重复了这些话。这些死亡预言造成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人必有一死,人类本身也总有消亡的一天,这也许是耶稣末日审判思想的一个弦外之音。在这一情势下,是信仰上帝还是反抗上帝,是求善还是作恶,这无疑是一个相当严峻的选择。

耶稣选择了死。于是有了逾越节的最后的晚餐。耶稣及十二个门徒都来赴宴了。饭桌上耶稣说:实话告诉你们,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这话引起轩然大波,叫众门徒不知所措。有人问:主,你说的是谁?耶稣回答说:我把在碟子中蘸过的面包递给谁,就是谁。他把面包递给了将耶稣卖了三十块银币的犹大。

达·芬奇曾据《新约》上述记载创作了名画《最后的晚餐》。画面上耶稣和十二门徒全部面向观众,在长桌后一字儿排开。坐在正中的耶稣,头部正好受到中间窗户光亮的衬托,平静的面容上略显无奈,有种仁慈的美。此刻他正淡淡地说出了那句惊人的话:“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众门徒震惊不已,姿态各异。唯恐惧中仰向后方,右手不自觉地握住一袋银币的犹大,脸隐在阴影中,益增其形象的阴险和卑劣。美善与丑恶构成强烈的对比。

当时犹大接过耶稣的面包悄悄溜出。耶稣一行走出客店,来到客西马尼果园。耶稣在这里作了最后一次沉思。他可以出逃,但出逃意味着默认有罪,意味着思想的失败。他正当盛年,来日方长,而一旦落入仇人手中,必被残酷害死无疑。然而耶稣选择了死。他对他的门徒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你们若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曾经对旧势力毫不妥协、坚决反抗的耶稣,在此我们看到,是甘愿做一个沉默的受难者了。

耶稣面对他屈辱的死亡没有反抗。犹大率人来捕捉耶稣时,彼得曾拔刀相对,砍去了大祭司仆人的一只耳朵。但是耶稣劝住彼得,又治好了伤者的耳朵。耶稣曾经近似一个暴力主义者,他曾经用鞭子来清洁圣殿,他要打破一切世俗秩序,他说话也斩钉截铁,绝没有苏格拉底曲里拐弯兜圈子的辩证法作风。比如他说:“凡在人面前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认他。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要叫地上太平,乃是要叫地上动刀兵。”这就极有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气概。然而,在死亡面前,性格多少显得容易冲动的耶稣,充分显示出了一种默默忍耐的殉道者的尊严。

耶稣之死亦具有偶然性。通读《新约》,我们会发现耶稣死得阴差阳错,很大程度上是为他自己的意志所左右的。非置耶稣于死地不可的是犹太教中的保守派别,那正是他的同胞。当权的罗马统治者却无意剥夺耶稣的生命。耶稣被解到大祭司的府邸后,大祭司问他:你就是上帝的儿子基督吗?耶稣回答:是的,你们将会看到人子坐在全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大祭司如获至宝,他说:你们都听见了吗?我们不需要别的证据了,他亲口说了这渎神的话,这不就是证据吗?当时就草草判定了耶稣死刑。

但真正执行生杀大权的是罗马总督彼拉多。祭司们将铁链锁住的耶稣带到后,彼拉多深信耶稣无辜,是仇人妒忌心的牺牲品。他有意开释耶稣。他问耶稣:你是犹太人的王吗?耶稣答:是的,你说得是。彼拉多又问:他们告你这么多罪名,你没有听见吗?这些罪名包括诱惑国民、鼓动抗税等等。但是耶稣一言不发。彼拉多传来祭司长和长老,坦率地告诉他们,他没有发现耶稣触犯罗马法律。他准备鞭责一顿后释放耶稣。当时有个惯例,每逢逾越节,将按众人要求释放一名囚犯。彼拉多让众人在耶稣和一个叫巴拉巴的杀人犯之间二择其一。这时候假如耶稣略示屈服,满足法利赛人的报复心理,未必没有生路。但耶稣沉默无言。在祭司鼓动下,围观人众高呼巴拉巴的名字。彼拉多至此心犹不忍,他问众人:我能将你们的王钉在十字架上么?祭司长回答:除了凯撒,我们没有王!彼拉多知道再说也无济于事,为免内乱,终于让步。他“拿水在众人面前洗手,说:‘流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你们承当吧。’众人都回答说:‘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于是彼拉多释放巴拉巴给他们,把耶稣鞭打了,交给人钉十字架。”

耶稣死得极为痛苦,极为屈辱,全没有苏格拉底那种面临死亡的泰然自若和从容不迫。他更像一只任人宰割的羊,给人的感觉是压抑的、沉重的。他受到罗马士兵的戏弄,众兵丁给他披上紫色的长袍,戴上荆棘编成的冠冕,然后朝他脸上吐唾沫,朝他下跪道:犹太人的王万岁!戏弄够了才押去执行。他受难的十字架上挂着一个牌子,上书彼拉多写的:“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这意味着犹太人将为他们绞杀了这个无辜的生命负责,意味着耶稣乃是他自己的同胞们献给上帝的祭品。上午9点,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半日后,人们听到耶稣大声喊着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这是泣血的生命之声。耶稣是否有一种被上帝遗弃了的感觉呢?

耶稣死了。  P72-7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死亡美学/生命之旅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陆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12182
开本 16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1
出版时间 2006-11-01
首版时间 2006-11-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086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50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8: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