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高新技术企业R & D管理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理论结合实际,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管理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全书共分3篇。第1篇是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管理机制,包括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测度系统的设计与管理、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管理控制模式与选择机制等。第2篇是高新技术企业R&D团队治理,该篇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R&D团队治理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高新技术企业R&D团队激励机制及其设计问题。第3篇是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发展,该篇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形成、网络的组织模式、结构与战略价值、网络的动态博弈均衡及其协调管理机制进行分析。本书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内容推荐

企业R&D能力体现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低投入、快速地推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有竞争力的产品,是企业在硝烟弥漫的商业战场上制胜的法宝。本书理论结合实际,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管理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全书共13章,分为3篇。第1篇是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管理机制,包括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测度系统的设计与管理、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管理控制模式与选择机制等。第2篇是高新技术企业R&D团队治理,该篇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R&D团队治理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高新技术企业R&D团队激励机制及其设计问题。第3篇是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发展,该篇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形成、网络的组织模式、结构与战略价值、网络的动态博弈均衡及其协调管理机制进行分析。

本书适用于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人员及管理人员、管理类各专业的研究生、对高新技术企业R&D感兴趣的理论工作者。

目录

第1篇 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管理机制

第1章 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管理的理论分析 2

1.1 R&D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 2

1.1.1 管理控制系统理论与绩效管理 2

1.1.2 代理理论与绩效管理 6

1.1.3 制度理论与绩效管理 6

1.1.4 人力资源理论与绩效管理 7

1.1.5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绩效管理 8

1.1.6 权变管理理论与绩效管理 10

1.2 R&D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 11

1.2.1 绩效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 12

1.2.2 绩效测度体系的构建 12

1.2.3 绩效测度系统的构建过程 13

1.3 R&D绩效管理控制模式的研究现状 15

1.3.1 R&D绩效管理控制模式的影响因素 15

1.3.2 R&D绩效管理控制模式多样化的原因 16

1.3.3 R&D绩效管理控制模式内涵分析研究综述 17

1.3.4 R&D绩效管理控制模式比较与选择的研究 18

第2章 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测度系统 22

2.1 基本概念 22

2.1.1 R&D系统的框架 22

2.1.2 R&D绩效测度系统元素 23

2.2 R&D绩效测度系统的功能 24

2.3 R&D绩效测度系统的权变因子 26

2.3.1 R&D外部环境因子 27

2.3.2 R&D创新策略因子 27

2.3.3 企业规模(大小)因子 29

2.3.4 R&D类型 29

2.3.5 R&D学习能力 30

2.4 R&D绩效测度对象 32

2.4.1 R&D功能和R&D部门 32

2.4.2 R&D绩效测度对象分类 32

2.5 R&D绩效测度指标 33

2.5.1 测度指标的建立思路 33

2.5.2 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指标体系的甄选方法 34

2.6 其他系统元素 35

2.6.1 R&D绩效测度技术 35

2.6.2 R&D绩效测度的指标标准、测度频次和时间 35

第3章 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测度系统的管理过程 37

3.1 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测度系统的设计 37

3.1.1 系统设计的主要原理 37

3.1.2 系统设计的主要原则 38

3.1.3 R&D项目绩效测度系统的设计思想 38

3.1.4 系统设计的设计过程 39

3.1.5 R&D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 41

3.1.6 R&D绩效测度系统设计过程的管理实践 44

3.2 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测度系统的实施 46

3.2.1 R&D绩效系统的实施过程 46

3.2.2 R&D绩效系统实施过程的管理实践 46

3.3 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测度系统的动态更新 48

3.3.1 系统动态更新的动力因素 48

3.3.2 动态R&D绩效测度系统模型 49

3.3.3 R&D绩效系统更新过程的管理实践 50

第4章 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管理控制模式的多维度比较 51

4.1 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管理控制模式 51

4.2 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管理控制模式分析维度的选择 52

4.2.1 R&D绩效管理控制模式分析维度选择的原则 52

4.2.2 R&D绩效管理控制模式分析维度的选择 54

4.3 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管理控制模式的多维度比较 56

4.3.1 R&D绩效管理控制权配置差异比较 56

4.3.2 R&D组织管理差异比较 58

4.3.3 R&D学习能力差异比较 59

4.3.4 R&D绩效管理控制方式差异比较 61

4.3.5 R&D人员激励措施差异比较 63

第5章 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管理控制模式的选择 65

5.1 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管理控制模式选择的权变因子 65

5.1.1 R&D活动外部环境与R&D绩效管理控制模式选择 65

5.1.2 R&D活动复杂性与R&D绩效管理控制模式选择 66

5.1.3 R&D策略与R&D绩效管理控制模式选择 68

5.1.4 R&D人力资本与R&D绩效管理控制模式选择 69

5.1.5 R&D活动风险与R&D绩效管理控制模式选择 72

5.1.6 R&D活动战略价值与R&D绩效管理控制模式选择 76

5.2 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管理控制模式的选择模型 78

5.2.1 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管理控制模式的判别 78

5.2.2 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管理控制模式选择的权变因子评价 81

5.2.3 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管理控制模式的选择 86

参考文献 93

第2篇 高新技术企业R&D团队治理

第6章 R&D团队治理: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管理的新途径 102

6.1 R&D团队治理的提出 102

6.2 R&D团队治理的研究内容 104

6.2.1 高新技术企业R&D团队的组织建设 104

6.2.2 R&D团队激励机制 105

6.3 R&D团队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106

6.3.1 公司治理理论与R&D团队治理 106

6.3.2 委托—代理理论与R&D团队治理 107

6.3.3 人力资本理论与R&D团队治理 108

6.3.4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与R&D团队治理 110

6.3.5 团队管理理论与R&D团队治理 111

第7章 高新技术企业R&D团队的组织机制 113

7.1 R&D组织的设计基础 113

7.2 R&D团队的组织模式 114

7.2.1 R&D团队组织模型 114

7.2.2 R&D团队人员构成 115

7.3 高绩效R&D团队的成功要素 118

7.4 实证分析:R&D团队组织现状与绩效的关系 122

第8章 基于项目价值的高新技术企业R&D团队激励 124

8.1 团队激励的基本框架 124

8.1.1 团队激励机制及其多样性 125

8.1.2 团队激励机制的构成要素及选择空间 126

8.1.3 影响团队激励机制设计的权变因素分析 129

8.2 R&D团队项目价值的评价方法 132

8.2.1 现金流量折现法 132

8.2.2 期权定价模型评估法 133

8.3 R&D团队激励的“一次分配” 135

8.4 R&D团队激励的“二次分配” 138

第9章 高新技术企业R&D团队(个人)管理激励 139

9.1 主要激励理论及其对R&D团队(个人)激励的启示 139

9.2 R&D团队(个人)激励因素分析 142

9.2.1 主要观点综述 142

9.2.2 R&D团队(个人)激励因素的确定 143

9.3 基于个人事业发展阶段的R&D团队(个人)激励模型 144

9.3.1 R&D人员个人事业发展阶段 144

9.3.2 R&D团队(个人)的激励模型 145

9.4 国内R&D团队(个人)的激励现状与改进建议 146

9.5 基于团队忠诚度的R&D团队(个人)激励 150

9.5.1 团队忠诚度与R&D团队绩效 150

9.5.2 最优团队忠诚度的选择 153

参考文献 155

第3篇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发展

第10章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形成 162

10.1 高新技术企业获取创新源的战略选择 163

10.1.1 内部学习与外部学习 163

10.1.2 学习方式对创新速度、创新成本和竞争优势的影响 165

10.1.3 内外部学习的整合过程——外部知识内部化 167

10.2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的竞争优势与组织模式 168

10.2.1 高新技术企业R&D战略的分类与比较 168

10.2.2 协作R&D组织模式的分类 171

10.3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形成的动因 173

10.3.1 网络概述 173

10.3.2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形成的外在动因 175

10.3.3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形成的内在动因 177

10.4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179

10.4.1 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180

10.4.2 相似利益因素分析 182

10.4.3 第三方促合因素分析 185

10.5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形成的过程与路径 186

10.5.1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形成的过程 186

10.5.2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形成的路径 189

10.6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 191

10.6.1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特征 191

10.6.2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竞争优势 192

第11章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组织特征 194

11.1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模式 194

11.1.1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模式的比较研究 194

11.1.2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组织模式 195

11.2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结构 198

11.2.1 网络结构概述 199

11.2.2 Jackson和Wolinsky静态模型 199

11.2.3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结构的确定 200

11.3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战略价值 203

11.3.1 R&D柔性价值评估模型 204

11.3.2 权变因素的影响分析 207

11.3.3 模型的基本结论 209

11.4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最优化条件分析 209

11.4.1 同质品市场构建最优企业协作R&D网络的条件分析 210

11.4.2 异质品市场构建最优企业协作R&D网络的条件分析 216

11.4.3 基本结论 218

第12章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动态博弈均衡 220

12.1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均衡概述 220

12.2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动态博弈模型 222

12.2.1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动态博弈模型的构建 223

12.2.2 不同决策下均衡结果的比较研究 228

12.2.3 算例与分析 230

12.3 混合模式下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动态博弈模型 231

12.3.1 混合模式下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动态博弈模型的构建 232

12.3.2 相关因素对均衡的影响分析 236

12.3.3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决策均衡的比较研究 238

第13章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协调管理 243

13.1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协调管理体系 243

13.1.1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协调管理模式 243

13.1.2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协调管理方法 245

13.2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管理控制模式及其选择模型 249

13.2.1 控制理论的研究进展 249

13.2.2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管理控制模式 251

13.2.3 协作R&D网络管理控制模式的选择 255

13.3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冲突管理模型 258

13.3.1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冲突类型 258

13.3.2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冲突特性分析 260

13.3.3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冲突管理模型 262

参考文献 26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高新技术企业R & D管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德明//秦吉波//周青//陈立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135265
开本 16开
页数 2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1
出版时间 2006-11-01
首版时间 2006-11-01
印刷时间 200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6.44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8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