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文化与真文人
内容
编辑推荐

文化只有新旧,无所谓真伪;文人只有真伪,无所谓新旧。那么,何为“新文化”?何为“真文人”?中西交错间文人的价值在哪里?本书介绍了辜鸿铭、王国维、易顺鼎、张竞生、苏曼殊、徐志摩、郁达夫等新旧共十二位真文人,以及他们各自所创造的本色原味的文化,供读者品赏。

内容推荐

文化只有新旧,无所谓真伪;文人只有真伪,无所谓新旧。像辜鸿铭、王国维、易顺鼎、陈寅恪、梁漱溟则是典型的旧文人,而张竞生、苏曼殊、徐志摩、郁达夫则是典型的新文人,但他们都是本色原味的真文人。无论在乱世,还是在治世,真文人都是率性的,从真里面求善,从善里面求美,从美里面求真,要看一个文人是不是真文人,就看他愿不愿走进这样的循环圈。伪文人热中于名利权位,他们不得不用厚黑学的手法立命安身,还哪肯去走真—善—美这个循环圈呢,就算他们走过一遭,戴着假面具,走了也还是白走,无济于事。

目录

自序:至性真情有几人

辜鸿铭:菊残犹有傲霜枝

求“西学”到学“中学”/5

当幕僚,还能当教授/6

语不惊人死不休/10

王国维:义无再辱

独赴清流/22

自沉之谜/25

陈寅恪:不疯魔不成活

苦学海外/37

执教清华/38

人哇五痛 /39

梁漱溟:一代直声

狂傲的少年/52

执教北大/54

两次婚姻生活/55

思想家责在践行/57

“文革”遭难与两次被批/58

易顺鼎:三副热泪

一生十六字 /65

性情中人/67

乱世浮沉/70

张竞生:性博士

险些成为革命者/79

巴黎情场/81

回国执教/83

离开北大后的岁月 /89

弘一大师:悲欣交集

尘世俗缘/96

遁迹佛门/102

苏曼殊:飘飘何所似

佛门内外/111

纵欲与禁欲/l18

痴人必有怪癖/121

八指头陀:洞庭波送一僧来

孤儿最宜为佛子/127

拜访名士,精修诗文/131

佼佼一代诗僧/136

徐志摩:爱在云端不可攀

爱到抓狂/142

诗意的信仰/150

不受祝福的婚姻/159

郁达夫:生死成谜

娶得美人归/165

风雨茅庐多风雨/171

后院起火/174

海外雄魂/178

沈从文:云水生涯

北京,我要来征服你了 /185

天作之合/188

水利万物而不争/192

凭吊沈从文/196

试读章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

辜鸿铭在西方获得赫赫之名,多半由于他那机智有余、火花四溅、酣畅淋漓的英文实在太出色,他那专搔痒处、专捏痛处、专骂丑处的文化观点实在太精彩,令欧洲学者为之心折,敬佩有加。辜鸿铭在中国获得籍籍之名,则是由于他怪诞不经的言行实在太离谱,他桀骜不驯的态度实在太刺目,“他的灵魂中没有和蔼,只有烈酒般的讽刺”,令中国人的胃口吃不消,眼睛也受不了。他对玩弄以诡辩与谬论“震惊白种或黄种庸人”的游戏乐此不疲,欧洲人能够欣赏他大言不惭、狂狷不逊、立异为高的表演,而中国人则全然不懂得该如何欣赏其中的妙趣。中国人的文化性格过于内敛,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从来就不肯容纳异端和叛逆。这就是为什么欧洲人视之为不世出的天才,中国人则视之为不经见的怪物的根本原因吧。其实,我们只要越过中国人千百年来自设的重重樊篱,把辜鸿铭简单地视为一个极端有趣(低级趣味和高级趣味兼而有之)并具备一流才智的人,就能够从他自觉与不自觉的喜剧表演中清醒地观察到、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的可爱处和可恶处,以及中国文化的可贵处和可卑处。然而问题是,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蔑视西方的价值观念,他到底是仅仅表现一种东方人的文化姿态,还是确实出于内心的真诚?这始终是一个谜。辜鸿铭太擅长表演了,因此他的言行具有极大的遮蔽力和欺骗性,在一团驳杂的光影中,观众往往莫辨其虚实。

当年,欧美人在中国简直就如同洋菩萨,到处受到尊敬,辜鸿铭却对这种崇洋媚外的现象十分反感,他决定不失时机地羞辱白人,以证明中国人才是真正优越的代表。有一次,他在电影院看电影,想点着一支一尺长的烟斗,但火柴已经用完。当他认出坐在他前排位置的是一位苏格兰人时,他就用烟斗和蓄有长指甲的手指轻轻地敲击那个苏格兰人的光头,一副傲形于色的样子,以不容拒绝的口气说:“请点着它!”那个苏格兰人被吓坏了,以为撞煞,遭遇了中国黑道上的老大。苏格兰人自忖开罪不起,只得乖乖地捣出火柴,抖抖索索地点着辜鸿铭的烟锅。辜氏深吸一口,吐出一团烟雾,同时也吐出了心头积郁的那口鸟气。辜鸿铭在洋人面前表现出来的优越感源自于他的机智幽默,某天,辜鸿铭在北京椿树胡同的私邸宴请欧美友人,点的是煤油灯,烟气呛鼻。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明亮,辜鸿铭笑道:“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功夫。”你说这是谈佛理,谈哲学,还是故弄玄虚?反正他这一套足够唬住那些洋鬼子。辜鸿铭辩才无碍,他既能在西洋人面前稳操胜算,也能在东洋人面前棋高一着,即便他面对的是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那样的高段位选手,他也能赢。中日甲午海战后,伊藤博文到中国漫游,在武昌居停期间,他与张之洞有过接触,作为见面礼,辜鸿铭将刚出版不久的英文译本《论语》送给伊藤。伊藤早有耳闻——辜氏是保守派中的先锋大将,便乘机调侃道:“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见招拆招,他回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的。”伊藤听了,一时间无词以对,只好微笑颔首。辜鸿铭殊非当时一些泄泄沓沓的士大夫所可比拟,他生平喜欢痛骂洋人,反以此见重于洋人,不为别的,就为他骂得鞭辟入里,骂在要穴和命门上。洋人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到了痴迷的地步。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他自译为《春秋大义》),中国人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他却要售票,而且票价高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听梅的京戏只要一元二角,听辜的讲演要二元,外国人对他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生逢乱世,也很少有人像辜鸿铭那样愤世嫉俗,推倒一世雄杰,骂遍天下强梁,他性喜臧否人物,出语尖酸刻薄,不肯假贷,不留情面。慈禧太后去世后四年,辜鸿铭写过一篇《慈禧的品行、趣味和爱好》的文章,赞扬慈禧太后“胸怀博大,气量宽宏,心灵高尚”,“是一位趣味高雅、无可挑剔的人”。

P10-11

序言

至性真情有几人

何谓“真文人”?

其一,真文人肯定是性情中人,内心一派天真浪漫,善感多情,不圆滑,不世故,以良心为王,以良知为帅,待人、处事、接物决不走虚伪和阴暗的路线;

其二,真文人的个性十分鲜明,无论狂狷、桀骜、固执、刚强,还是恬淡、平和、谦退、渊静,均达于巅峰,趋于极致,不落入中庸的窠臼;

其三,真文人都有强烈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倾向,更容易看到人生的破绽和社会的疮孔,更容易滋生失望的念头和痛苦的情绪;

其四,真文人身上有主人性而无奴隶性,他们只相信道义,不畏惧强权,只相信智慧,不畏惧野蛮,有时要他们低头竟比要他们断头还难;

其五,真文人崇尚精神之独立,心灵之自由,他们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其六,真文人风流用情,不藏掖,不躲闪,不怕流言中伤。

文化只有新旧,无所谓真伪;文人只有真伪,无所谓新旧。像辜鸿铭、王国维、易顺鼎、陈寅恪、梁漱溟则是典型的旧文人,而张竞生、苏曼殊、徐志摩、郁达夫则是典型的新文人,但他们都是本色原味的真文人。

辜鸿铭貌似狂妄,其实天真,他性似顽童,专好玩智力游戏和语言游戏,以调侃他人、嘲弄他人、敲打他人、讥刺他人为赏心乐事;王国维貌似冷漠,其实热忱,他对王室至忠,对朋友至信,对家人至亲,一旦精神顿失凭依,便毅然投身湖水,舍弃生命;陈寅恪貌似荒寒,其实情热,他“痛哭古人,留赠来者”,内心爱慕的竟是古代的才女陈端生和柳如是,他惟恐二入沦没,竟调用其渊博的学识精搜力探,为她们考证身世之谜,撰写长篇传记,盲翁晚岁雅兴亦可谓不浅啊;梁漱溟貌似倔强,其实平和,他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勇,却始终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从不汲汲于名利;易顺鼎貌似淫荡,其实深情,他爱慕刘喜奎、鲜灵芝、金玉兰等一众坤伶,用心留意至极,人谓其花痴,并不公平;张竞生貌似荒唐,其实严谨,他以科学的态度研究性学和人口学,颇多真知灼见,却因超前而受诟病,因惊世骇俗而无处容身;弘一法师貌似严肃,其实悲悯,他多才多艺,名满天下,却一朝尽弃,皈依佛门,连柳亚子都看他不懂,世人更看他不懂;苏曼殊貌似放浪,其实坚贞,他出入青楼,阅人无数,却一直守身如玉,不破佛门戒规,人谓其癫实为痴;八指头陀貌似慈柔,其实刚猛,他遵循佛祖“千疮求半偈”的苦修精神在长明灯上烧断两指,此种毅力,常人难以想像;徐志摩貌似婉约,其实奔放,他在情场上的那股认真劲、执著劲举世少有,为了追求十六岁的美少女林徽因他主动离婚,为追求二十四岁的美少妇陆小曼他吃尽苦头,他硬是把这条路走到两眼发黑,直到飞机坠毁;郁达夫貌似洒脱,其实冲动,他太在乎王映霞,方式却不得法,他怀疑妻子有外遇,于是写下《毁家诗纪》,最终家丑外扬,婚姻解体,一代才子流落海外,竟至尸骨无存;沈从文貌似笨拙,其实精明,他追求心仪的女子,一味地使用书信攻势,终于大功告成,他面对政治的高压,毅然放弃文学创作,钻研古代服饰文化,卓然而为专家。

无论在乱世,还是在治世,真文人都是率性的,从真里面求善,从善里面求美,从美里面求真,要看一个文人是不是真文人,就看他愿不愿走进这样的循环圈。伪文人热中于名利权位,他们不得不用厚黑学的手法立命安身,还哪肯去走真—善—美这个循环圈呢,就算他们走过一遭,戴着假面具,走了也还是白走,无济于事。

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尝言:“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命为文人,则无足观矣。”他蔑视的实际上是那些无真知、无傲骨、无操守的伪文人,这些“三无产品”充斥于市,人间遂平添出许多的扰攘和喧嚣。  至性真情有几人?这样问,多少带点悲观的意思,但我们还是有乐观的必要,无论在何时,真文人都不会像恐龙那样绝迹,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使那些伪文人藏头则露尾,藏尾则露头,根本无法遁形。

2006年09月25日

于长沙梦泽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文化与真文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开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53692
开本 16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6-11-01
首版时间 2006-11-01
印刷时间 200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52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