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式王朝衰败的12条法则/梅朝荣作品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精选了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典型王朝——秦、汉、隋、唐、宋、元、明,以关键人物关键事件为线索,人性化、现场性的笔触铺陈了帝国衰败历程当中的政界往事。在还原了历史鲜活生动的同时,每部分结尾都有一节翔实的凝练总结,使读者在历史漫游之后,有一个全景把握。

内容推荐

  本书总结了中国古代王朝兴衰交替的12个原则,以法则的形式诠释了中国历史上7大典型王朝——秦、汉、隋、唐、宋、元、明盛衰成败的规律性。以关键人物关键事件为线索,分析了王朝衰败的偶然与必然。人性化,现场性的笔触,在还原历史鲜活生动的同时,在介绍完导致每个朝代衰亡的标志性事件后,每章的最后都有一节翔实的凝练总结,使读者在历史漫游过后,有一个全景把握。

目录

绪言

控制中失控:历史前进中帝国在惆怅

大秦

逶迤而来戛然而止

楔子/2

1、历史疲倦让秦王拣了个大便宜/4

2、合纵连横,最早的历史博弈/8

3、催诞王朝时代的智慧脸谱/12

4、勤劳的赢政和他富有想像力的臣子/16

5、王气十足的秦始皇不懂管理/20

6、法家胜也?败也? /24

7、末世之劫——

必然毁于一旦,奈何扶苏抑或胡亥/28

8、亡命之徒的人权叩问与造势才智/32

9、秦始皇与奥古斯都·恺撒/35

◎12法则在大秦/38

大 汉

长寿王朝摇摆而终

楔子/46

1、刘邦摆平部下的得与失/48

2、让子民效忠的历史密码/52

3、汉武大帝武功惹的祸/55

4、新世纪的帝国耻辱/58

5、刘秀的中兴之路/62

6、帝国的惆怅:“沙尘暴”与“娘家人”/65

7、宦官敲响了帝国的丧钟/69

8、黄巾起义的震撼/72

9、末世之劫——

协游天下委屈禅让/75

10、汉帝国与罗马帝国/78

◎12法则在大汉/81

大 隋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楔子/92

1、杨坚得天下“其做法蕴藏大乱”/94

2、荒唐陈叔宝“兵久不决,令人腹烦”/98

3、开皇的另一面仁慈脸孔/101

4、倒霉的突厥/104

5、独孤皇后的忠贞观酿下历史悲剧/107

6、隋炀帝的理想与现实矛盾/110

7、末世之劫——

“普天同怨,何止一人”:文武双全的罪过? /114

◎12法则在大隋/118

大唐

黄金日寸代光明坏空

楔子/126

1、李世民的错觉:“天下英雄都被我装到口袋里了”/128

2、浮华背后的帝国隐患/132

3、从此君王不早朝,盛世大转折/135

4、肃代二宗的血酬:开门揖盗,以夷安内/139

5、不厚道的“钦差大臣”/143

6、藩镇遇上流寇还畏惧三分/147

7、末世之劫——

唐昭宗壮志成空,枭雄朱温篡唐/151

◎12法则在大唐/157

大 宋

国富民强苟且偷安

楔子/164

1、大宋为什么一任国门洞开? /166

2、帝国最大的政治疑案/169

3、政治名医王安石的寂寞/172

4、欲罢还休的积贫积弱/175

5、靖康耻,犹未雪/178

6、失势的英雄——岳飞/182

7、韩惋胄功亏一篑的“开禧北伐”/185

8、贾似道现象/188

9、与慈禧一般无奈的末代太后/190

10、末世之劫——

不是只有顺治皇帝才为僧/192

11、南海边的悲壮续曲/194

◎ 12法则在大宋/197

大 元

超级帝国风暴而去

楔子/206

1、草原社会的生存法则与成吉思汗的政治逻辑/209

2、拿西夏开刀/214

3、大迂回战术下的宋金命运/218

4、西征的世界性意义及其后患/222

5、王权垂涎下的兄弟阋墙/227

6、草原本位与汉化迟滞/231

7、帝国的败笔:民族歧视/235

8、末世之劫——

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亡国之君/239

9、帝国续曲:“元”气大伤后的北国余辉/243

◎12法则在大元/245

大 明

世界首富内外交迫

楔子/254

1、靖难之役的短命考验/256

2、土木之变与“两朝天子”/260

3、“嘉靖嘉靖,家家皆尽”/264

4、张居正改革:“在死棋局中博弈”/268

5、万历帝动摇了大明朝的根基/272

6、万历神宗与努尔哈赤的较量/276

7、游戏天子朱由校与阉魁巨蠹魏忠贤/280

8、末世之劫——

双鬼拍门,崇祯上吊/284

9、帝国续曲:南明政权的半壁江山 /288

◎12法则在大明/291

参考文献/299

试读章节

  在著名的《六国论》里,苏洵认为:六国破灭在于六国本身,而非秦国。其实,导致战国结束的,不是秦国,不是六国,而在于历史的疲倦。决定历史的主角,是被史家偏好封杀了的失语大众。经过春秋战国数世纪刀光剑影的洗礼,人民厌恶混战,渴望统一,正是在这样一股强大的暗流作用下,秦国才讨了一个大便宜。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说:“秦并六国,中国历史第一次走上全国大统一的路。此不专因为秦国地势之险要及其兵力之强盛,而最重要的还是当时一般意向所促成。”

秦本为地处偏远的一个西方部落,其远祖多以驯兽驾车见长,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尽管后来相当强大,但还是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没有参与盟会的资格。当时的人恐惧地称“秦为野兽”,把秦无情的扩张比作“蚕食”。

被孤立者总是容易放卫星,诚如历史学家柏杨所形容的:“这个最落后、最不惹人注目的偏僻小国……就像一条闯进瓷器店的蛮牛一样的闯进了国际社会,令各国惊骇失措。”

七雄征战初期,韩、赵、魏三家结成联盟,打败了齐、秦、楚等大国,成为较强盛的国家。后来起了内讧,不仅联盟破裂,成员国也自相残杀起来。

魏国是战国前期的“大哥大”。在没有建立王国之前便以霸主的姿态出现,称雄国际舞台六十余年。魏国占有地利优势,位于中国之心、中原的中央,拥有最肥沃的耕地,国民收入因而位于各国之上。开国国君魏斯对此也很为得意:“山川如此险要,正是魏国的珍宝。”魏国的强大还得益于三位杰出人士:一位是宰相李俚;一位是西门豹;一位是吴起。李俚当宰相期间,制定法律,调整赋税,使社会治安长时间稳定如磐。西门豹兴办灌溉工程,使经济更富上加富。吴起镇守西河,像泰山压顶一样,紧压住秦国的北疆,如果再多给他十年时间,没准儿秦国会被他片片蚕食。然而,魏君敏感度不够发达,频频选中其他诸国攻打,独独不把秦国放在眼里,致使一个疏忽,不仅给了秦国膨胀的机会,还毁了自己。

魏国军队先瞄准了赵国。赵国请齐国帮助退兵。大军事家孙膑带领军队直接去打魏国的首都。魏国军队本已攻破赵国首都,听见自己的国家情况危急,便急忙从赵国撤军去救魏国,刚走到半路,就遇上了埋伏的齐国军队,齐国军队堵住魏国军队,打了个大胜仗。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围魏救赵”。

两年后魏国进攻韩国,齐国又充当了“维和”角色。孙膑故伎重演,指挥齐军围魏救韩。齐军假装后退。第一天撤出后营地留下的炉灶足够做10万人的饭;第二天留下的炉灶只够做5万人的饭;第三天留下的炉灶减少到只够做3万人的饭。魏军从炉灶的数量推测,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挑选了精锐的士兵,追赶齐军,一直追到马陵(今河南省境内),结果被埋伏在这里的齐军彻底打败。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

其实,魏国是很倒霉的,因为它启用了一位历史小人——庞涓。庞涓和孙膑同是鬼谷子的门徒,学生时代关系相当不错。庞涓先离开老师,当了魏国的大将,最初还怀着纯洁的友情向魏国国君魏斯推荐孙膑。可是庞涓不久就发现孙膑的才干远超过自己,可能被国君赏识而夺取自己的位置,他决心采用冤狱手段,排除孙膑。于是,他命人告发孙膑谋反,相当“证据确凿”,然后自己虚情假意的一再哀求,国君魏斯才勉强赦免孙膑一死,但仍砍断他的双足,以防逃亡。从此孙膑不能走路,只能在地上爬行。庞涓所以没有杀他,是为了要他写出记忆中鬼谷子所传授的一部兵法。孙膑感激老友的救命之恩,当然愿意写出。但写了一半,他发现了被陷害的真相,就伪装疯狂,啼笑无常,有时候连屎尿都吃下去。等到庞涓的防范稍为松懈,孙膑就逃回他的祖国——齐国,成了齐国军师,作战时他不能骑马,就坐在特制的车子上指挥。

在魏国发动的第二次侵略战争中,庞涓和孙膑作为双方的军师相遇了。魏军大败后,指挥官魏申被俘自杀,庞涓在黑夜中被引到一棵上面写着“庞涓死此”的大树之下,当他命卫士燃起火把,察看上面写的是什么时,伏兵万箭俱发,把他射死。庞涓临死都没有丝毫对他的负义行为感到惭愧,反而诟骂孙膑侥幸成名。

两次战役后齐国取代了魏国称霸中原。得了势的齐国也不是省油的灯,总是喜欢对邻国虎视眈眈。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之际,出兵进略。燕王国的内乱源自对禅让制度的东施效颦。燕国国王姬哙是一个糊涂虫,他非常谦卑地走下宝座,把王位禅让给他的大臣子之,自甘为臣。子之虽夺取了王位,却不能控制局势。另一位大臣市被和姬哙的儿子姬平先后起兵反抗,首都蓟城陷于混战。子之在位三年,内战就打了三年,死亡数万人。

齐兵团侵入燕王国本土,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占领了蓟城,把混战的各派军队击溃,姬哙、子之一齐死在乱军之中。齐宣王当下得意洋洋地宣称:“一万辆战车的国家攻击一万辆战车的国家,只五十天工夫,就全部征服。”

然而燕国人民偏偏爱国心极强。两年后,新崛起的民间武力把齐军驱逐出境,拥立太子姬平继任国王。这位燕昭王为报一箭之仇,任乐毅为大将,联合秦、楚等国大举伐齐,联军只用半年时间便攻占了齐国除莒和即墨两城外的大部分国土,险些亡国。此后,齐国大将田单以此两城为基础,以少胜多,大败燕军于城下,才使齐国免遭亡国之祸。田单是用他新发明的秘密武器“火牛阵”吓跑敌人的。火牛阵是将利刃绑到牛角上,然后燃烧它的尾巴,这一群尾巴着了火的牛群,就成了无数坦克车,排山倒海般地冲进燕军阵营,燕军被这种从没有见过的武器吓坏了,霎时间大败。燕军这一败像一场连锁的雪崩,齐王国人民群起响应,向燕军攻击,只几天工夫,就把所有的燕王国占领军全部赶走。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奇迹胜利,但在这五年的战争中,齐国损失惨重,元气大伤,从超级强国的地位上跌下来。从此,只剩下一个霸权——秦王国霸权。只因齐国远离秦国,才不致立即灭亡。

被魏国一直压制、蔑视的秦国,于默默无闻中憋足一股气:坐大!坐大!郁闷的秦王赢渠梁主持的虽然是一个贫穷的小国,但他始终保持雄心勃勃的状态。他秉信“人才决定命运”,求贤若渴。很庆幸,他遇到了政治知音公孙鞅。

公孙鞅是卫国人,但卫国池小,根本容不下这条大鱼。所以就到魏国“漂”,在魏国宰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很赏识他,可惜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公叔痤却一病不起。魏王亲自前往探望,公叔痤说:“公孙鞅的才干,高我十倍,我死之后,请把国政交给他。魏国前途,在他身上。”魏王不禁大吃一惊。迟了一会,公叔痤又说:“大王如果不能用公孙鞅,那么请把他杀掉,不要让他出境。一旦被别的国家延揽,将成为魏国第一大患。”魏王告辞出门后,对左右说:“公叔痤病势沉重,已经语无伦次了,竟然教我把国家大权交给公孙鞅。而且一会工夫,又教我杀了他。”大臣魏昂深知公孙鞅的才能,也向魏王推荐,魏王一笑置之。

失业后的公孙鞅决定前往秦国闯一闯。这时,碰巧看到了秦王的招聘启事,就应聘了。面试时,赢渠梁对公孙鞅可谓相见恨晚。公孙鞅告诉赢渠梁说:“对一项学问怀疑,绝对不能成功。对一件措施怀疑,也绝不能成功。一个有真知灼见的人,必被世人排斥。不可跟愚昧的人讨论进取开创,只可使他们看到丰富的收获。高度智慧的见解,跟世俗不同。成大功的人只跟少数人相谋,不去征求多数人的意见。要国家强盛,只有彻底地改革。”赢渠梁把大权交给这位新人,命他依照他的计划和步骤,进行变法。

通过商鞅变法,秦国逐渐摆脱了半野蛮状态,从一个侏儒演变成一个巨人。大约用了十九年时间,秦国就雄厚百倍于一向藐视它的魏国。

被战乱蹂躏太久的大量逃亡农民和中原各国具有知识技能的有志之士,在对混战厌倦和无奈中,纷纷投靠了悄悄绽放的秦国。无论这里是天堂也罢,地狱也罢,在这最后的栖息之所或者说是立足之处,疲惫的乱世子民渴盼最后了断。人口众多,人才济济,兵源充足,使得秦国瞬间拥有了强大的战斗力。同时,多年的厮杀屠戮,使得各国已经似“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战国后期,其他六国都不能单独抵抗秦国了。

P4-7

序言

  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体系,几千年的奴役专制、独裁统治固若金汤,几千年来可以说是风雨如磐,雷打不动。成千上万次的造反、起义、暴动,无数次内忧外患都不能动摇它磐石般坚实的基础。按照中国学者葛剑雄的观点,这个基础就是统一。客观去看,一个领导人率领自己的家族,凭着家天下的信仰,吸纳一群追随者,然后管理一个地域广袤的国家,经营数十年甚至几百年不倒,这在现代管理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中国的帝国时代,王朝更替犹如喷溅的万花筒一般,接连不断。比及其他古文明来讲,中华文明在国家治理上似乎更加充满智慧。科学还没有当家、民主缺乏制度保障的年代,同样的政治神秘主义,西方讲究“君权神授”,中国讲究“受命于天”,两者虽然意思差不多,不过具体操作起来区别就大了。中国的“天”是个虚的概念,就好像“道”一样,虚无飘渺而又无处不在。

在对王朝更替社会现象的诠释上,中国的帝王们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论。该理论发轫于中国先哲的一个称作阴阳家的流派。他们主张用“五行相胜”来揭示王朝更替,为帝王们所欣然接收。(这套理论至今影响匪浅,蜕变成玄幻小说,算命风水的理论基础。)

五行论,简而言之,就是说世界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天下万物都是出自他们克来生去的复杂关系。朝代的兴替,其实也是天人感应,有着规律可循的,这规律就是五行相胜。每一朝代都有它的一德,就好像每一个人都有属相一样。一德克一德,所以一个朝代才取代另外一个朝代。

《吕氏春秋》有这样的记载:最早的黄帝,碰见过一条十余丈长,几米粗的大蚯蚓,蚯蚓属土,所以黄帝是土德;而大禹曾经在郊外碰到过青龙,青是木色,木又克土,所以夏朝就是木德;而取代了夏朝的是商朝,赶上过山上冒出来银子的好事,故而商属金,金克木,于是商就是金德;到了周代的时候,周王曾经看到过一个火流星在宫殿上空盘旋一周,火克金,周自然就是火德了。五德就是这么循环交替,贯彻始终。

在“五行相胜”理论的运用上,再次体现了统治精英们的变通睿智。按五行相胜的本意,只有拥有正德的势力才能推翻前朝创立新政权;但是大家全都反着用,先捏掉前朝,然后再给自己配一个合适的“德”,以证明自己是受命于天的合法政权。

比如,周朝是火德,大秦取代周朝,水灭火,秦朝就确定为水德。五色里配合水德的颜色是黑色,于是大家都纷纷把衣服染黑。秦王嬴政还特意把黄河改名为“德水”,以炫耀自己的正统性。

中国文明固若金汤的另外一个因素,在于人民的宏大胸襟及其无与伦比的忍耐力。中国元代张养浩的散曲中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对中国百姓生活状况的最好概括:无论那些坐江山的怎样更来换去,百姓永远也脱离不了苦难的境地。帝王将相们追捧的“治世”、“盛世”,今天看来,不过是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发展的正常时期罢了。中国人把忍作为一种伟大精神来追求,(“忍”字的构造正是“心”字头上放着一把刀),一方面是因为无权无势的无奈,另一方面是因为统治精英的刻意追求使然。他们在对各种流派的统治主张进行海选后,选中有利于自己统治的儒家理论,进而进行了改造,利用它来宣传灌输这种内敛意识。尽管王朝更替与农民起义不无关联,但是,这种反抗行为更多的表现为极端的被动。按照你们民间故事的说法,叫做“逼上梁山”。古中国历代王朝末年的境况,正如威廉·戚美尔曼博士在《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导言中所指出的:“一方面是统治者的滔天罪行,另一方面是被逼上绝路的人民的伤痕累累的心灵。”

以上这些,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粗廓认识。历史统一稳定的一面,比较容易看出,而其间的治乱交替,才更具有历史的致命吸引力。然而,真正能解密王朝更迭真相的却只有身临其境的龙的传人。抱着这样的信念,我寻觅着中国的相关出版物。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这本书的作者。他在出版之前给予了我优先拜读的机会。这本书为我解读中国厚重历史提供了一条便捷途径,也使我的学术研究获益匪浅。这本书,作者牺牲了很多研究的理论性,更多的考虑了当下中国读者休闲阅读的心理,在统筹理论性和可读性上,似乎花了很大的功夫。这本书精选了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典型王朝,以关键人物关键事件为线索,人性化,现场性的笔触铺陈了帝国衰败历程当中的政界往事。在还原了历史鲜活生动的同时,每部分结尾都有一节翔实的凝练总结,使读者在历史漫游之后,有一个全景把握。关于12法则,作者在绪论中论述的已经很多,不再赘述。

最后,特别感谢作者的信任,给予这个作序的荣幸机会!

(日)吉田一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式王朝衰败的12条法则/梅朝荣作品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梅朝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7052260
开本 16开
页数 3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06-11-01
首版时间 2006-11-01
印刷时间 200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30.7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0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4: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