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有关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书中用大量的资料,包括地质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和前人留下的大宗史籍,说明了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亚蒙古族人种,都是古代大陆百越人、百人的后裔。
现在,让我们跟着编者踏上台湾的土地,展开一次难忘的观摩岛内原住民文化的深度采风之旅吧!
图书 | 台湾少数民族--排湾/台湾原住民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有关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书中用大量的资料,包括地质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和前人留下的大宗史籍,说明了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亚蒙古族人种,都是古代大陆百越人、百人的后裔。 现在,让我们跟着编者踏上台湾的土地,展开一次难忘的观摩岛内原住民文化的深度采风之旅吧! 内容推荐 台湾原住民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台湾社会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影响力不容小觑。近年来,出于选举和政治上的各种考虑,台湾当局的原住民行政管理部门和立法部门对原住民事务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用心和细心,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无论从“立法”、原乡土地流转的限制、特殊预算的编列、各种保护区和文化园区的设立、都会区原住民就业的辅导、原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原住民特色文化的保护和重建等方面,都逐步取得一些看得见的进展。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问题太过严重,原住民人口基数太低,生存状态过于脆弱,目前这些常规的建设和保护措施有些杯水车薪。随着金融和经济危机下的台湾财政状况的持续恶化,用于原住民事务的预算很难维系。如果没有特殊的强力干预,也许再经过几十年两三代人,原住民特别是一些人口稀少的平地原住民的民族特性,将可能只会存在于书本里和博物馆中。 目录 序(梁国扬)/1 跋(陈杰)/171 第一章 族群历史7 第一节 族群起源/9 第二节 历史变迁/12 第三节 族群分布/28 第二章 社会制度/33 第一节 社会组织/35 第二节 部落中的阶层及其流动/40 第三节 阶级与财产/44 第四节 族群内部阶层的象征与族群管理的变化/47 第三章 经济生活/53 第一节 农业经济生产/55 第二节 渔猎与饲养/56 第三节 交通与运输/59 第四节 部落旅游/62 第四章 语言与教育/69 第一节 语言/71 第二节 教育/75 第五章 文化艺术/79 第一节 服饰文化与身体装饰/81 第二节 饮食文化/95 第三节 居住艺术/99 第四节 传统手工艺品/105 第五节 歌舞艺术/114 第六节 传统文化的复兴/120 第六章 信仰祭仪/123 第一节 神灵信仰与图腾崇拜/125 第二节 祭司、巫师与祭仪/129 第三节 巫术和占卜/133 第四节 岁时祭仪——小米的播种与收获/135 第五节 五年祭——神祖之灵归来/139 第七章 生命礼仪与风俗习惯/145 第一节 出生礼与成年礼/147 第二节 恋爱与婚姻礼仪/149 第三节 死亡与丧葬仪式/156 第八章 神话传说/161 第一节 关于族群的传说/163 第二节 地方、地名传说/164 第三节 衣食住行的传说/166 第四节 信仰神话传说/168 试读章节 第一节 族群起源 古时,天、地二神由天上顺着雨水降至地面,在台湾岛东部中央山脉大武山顶居住,并开始创造世界万物。后来,他们创造了一个凡间的人,这个人虽然不是神,但是在神的示意下,开始繁殖排湾人,并教人们耕田、播种、狩猎、捕鱼等,以及语言、哲学思想与格言。这个人就是排湾人所尊崇的祖先。至于诸神,他们又回到天上,故五年祭时要用竹竿打击藤球,给神看见,以祈求神保佑有好日子过。 这则故事称排湾族群的实际祖先是凡人,而这个凡人又是由天地二神在大武山顶居住时所创造的。其实,原住民的创世神话很少说人是由神直接创造的。 一、族群始祖自然起源传说 排湾人起源的神话传说,多数认为排湾人是苍天、太阳与洪水等自然的产物,这与排湾人信仰万物有灵、祖灵崇拜是一致的。具体而言,排湾人始祖创生传说又可分为卵生、壶生、竹生、石生、蛇生说等。而且,有些传说有不同版本,让神话传说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在神话的营造上,作为贵族的头目就有更多的发言权,他们通过讲述神话来使自己与平民相区别。 1.苍天授意的卵生说 排湾族群有一则苍天卵生传说,妙趣横生,仿佛是一首梦幻般的童话诗:排湾人的祖先是苍天降落的彩卵。在混沌初开之际,从浩渺无际的苍穹,黄、绿两颗卵体徐徐飘落,它们相继落在烟云缭绕的玻洛峨兹山。黄色卵像一颗晶莹透彻的黄色玻璃球,发出耀眼的光芒,它一触地就变成魁梧俊美的男子;绿色卵苍翠犹如一颗巧夺天工的绿宝石,那么柔和、诱人,它一落地化成了婀娜多姿的女子,后来他们成婚,繁衍了排湾人。 2.陶壶生人传说 壶生说是排湾拉瓦尔亚群的创生故事:过去,山上有一陶壶。路过的一个人见了觉得珍奇,就用布包了带回家,一路上这把壶屡次掉落在地,让此人更觉得有蹊跷,就把壶暂时搁在路上,回社告诉其兄弟。两人一起将壶取回。一天,阳光透过墙壁照在壶上,陶壶裂开,里面出现男女二个小孩,匍匐于地上,家人惊奇,用瓢取水泼向他们,小孩儿以脚踢瓢,再泼水于破壶上,小孩则肃静了,于是他们哺乳养育这两个小孩。长大后,女的转往平地,男子则成为大社的祖先。 3.竹生说 排湾人的祖先起源于知本主山。在远古时候,有位女神,名叫奴奴拉欧,降于知本主山,右手捧石,左手持竹。女神投其石,石即分裂,产生一神人,即为今之金山、达仁两乡与大南社人的同一祖先。女神又将竹直立于地,竹的上节产生出女神,名叫帕康世鲁,竹的下节产生出一男神,名叫帕康马拉,有此男女两神后,才传下本地排湾人的后代。 4.石生说 有一位叫萨巴拉老介的神,他种了一根竹子,是排湾族群现在举行五年祭时用来打藤球用的,之后,竹就在他所种的石上发芽长大。一日,雷将竹劈成两半,里面有一个女人,她很寂寞,神就要她坐在石上看月亮。又有一日,雷将石头劈开,里面出来一条龙,它把那女子吞到肚里,生下一对双胞胎,为一男一女,他们就是排湾人的祖先。 5.蛇生说 蛇生说在不同的社表述上有所不同。齐阿齐考社的蛇生说是:太古在考加包根山的绝顶上,太阳下临生红、白二卵,由名为保龙的灵蛇孵化,生出男女二神,男神名为保阿保郎、女神名为查尔姆嘉尔,此二神的后裔即为头目之家,平民的祖先则为青蛇卵所孵出。 而古楼社的蛇生说则是:昔日一女神荡秋千,秋千断裂而掉入穴中,降入下界去。后来,穴中另外出现一个女神,亦居住于该社。该女神与玛家社人交游,一日口渴,女神出去提水,路上捡得百步蛇蛋和龟壳花蛋各一枚携带回来。不久,百步蛇蛋生出头目家祖先,龟壳花蛋生出头目辅臣(平民)祖先。互婚而生的小孩只有一个鼻孔和半个嘴,因此,头目家与平民禁婚。 二、起源地传说 1.圣山起源说 对排湾拉瓦尔亚群来说,大母母山是其圣山,大母母山在排湾语是“我们的祖父母”的意思。 大武山是排湾布曹尔系统的圣山,大武山是其母亲,是天、地、人相通之所。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大武山顶而来的,大武山顶在排湾语里指的是属于天界的虚空间,并没有明确的地点,是一种虚无缥缈意象的形容词。相传他们的祖灵每五年会从大武山下来巡视各部落,也因此排湾族群有所谓五年祭的活动。 2.古楼村的海外来源传说 排湾古楼村头目系统的口述传说表明,他们的祖先来自海外,据说在东南方的海上有个叫做马赛赛的岛屿,这个岛屿虽然很小,但岛上物产丰足,风景十分秀丽,人民过得非常快乐。有一天人们突然发现岛上出现许多鬼类,干扰原本快乐无忧的生活。马赛赛岛屿变成不快乐的地方,在大家束手无策时,有位聪明的青年,想出击退鬼类的方法,他召集大家围成一圈,圆圈里升起炉火,老弱妇孺围在中央最里层,年轻力壮的人围在最外围,大家整夜通宵驱逐鬼类。但谁知鬼类实在太厉害了,最后终于无法阻挡鬼类的侵扰,岛上的人只好搭着木筏,仓皇逃到海上,四处漂流,有一部分人幸运地到了今天的高雄下淡水附近的地方登陆。这是古楼村流传至今的祖先外来传说。 尽管历经历史的风风雨雨,但排湾族群起源的神话传说故事至今仍在排湾歌谣中吟唱。这些神话与传说的生命力在于其短小、优美、丰富而复杂的特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口传限制。没有文字的记录或书写系统,就很难维持原故事的完整性;其二是每一个贵族家庭都有自己的创世故事,每一个部落都有它的神话传说,然而经过漫长的迁徙,因环境变化所导致的语汇、思考体裁的变化都有可能使得神话故事再叙时发生变动;其三是排湾族群人口多又分布广,与周围鲁凯、卑南及阿美族群接触的机会或杂居的现象也比较多,文化杂交导致排湾族群的起源神话夹杂着相邻族群的起源故事的情节。 P9-12 序言 当我得知陈杰女士和我的诸多同仁打算编撰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有关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我不禁为他们的胆识勇气和决心所感动。关于介绍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的著述,大陆较少见,岛内有一些,但不够系统、全面,而且大多还是台湾殖民时期洋人的研究成果。近些年来,岛内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或许可以理解为学界因多年欠账如今拾遗补缺,但恐怕也不能避免有为了今天的政治述求而做起历史的旧文章来。 编撰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丛书,自然涉及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这是社科研究中不太好把握的两个领域,也是多产“悬案”的所在。比如,与我们人类祖先智商相当的尼安德特人为什么在2-3万年前突然灭绝了呢?他们能算人类吗?再比如,创造了西夏灿烂文化的党项人亡国后悄然失踪,却留下一页“天书”叫人猜谜。在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诸如此类的事情不少,都说明这口“饭”不好吃。即便台湾原住民历史研究这件事没有那么复杂,那至少资料采集有没有足够的来源,提出的观点能否得到史籍或考古的佐证,那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神祗信仰能否有合乎生存规律的合理解释等等,都是研究者、撰稿人必须面对和回答的。 我知道我的同仁们,一群对人类学和民族学没有太多研究,对台湾原住民历史没有多少接触的“业余枪手”,立志要做这么一件难为之事,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事实上他们的创作“冲动”来源于双重的思考:一是他们在与原住民同胞长期密切交往活动中自然产生的对原住民璀璨文化的偏好与推崇,希望这朵中华民族的奇葩能够弘扬光大;二是希望向社会公众提供一部关于台湾原住民的信史,正本清源、厘清史实,还历史本来面貌。为了达此目的,他们全力搜集相关资料,调阅相关档案,参阅了大陆和台湾岛内几乎所有专家学者的著述,还多次与部落代表人士接触访谈,争取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按“总论”和“分论”的框架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按族群分述,将台湾原住民的起源与历史变迁,各族群社会制度、组织结构、生产活动、社会生活、语言、文化艺术、信仰祭仪、风俗习惯、神话传说、重大事件等,作了详尽介绍。经过严谨的考据,辛勤的笔耕,以及台海出版社编辑同志细致的斧正,一套洋洋洒洒100多万字、系统全面介绍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的丛书终于面世了。 俗话说“有心插柳、无心栽花”,不管各路学人对台湾原住民历史研究抱着怎样的目的,恐怕都无法回避关于台湾原住民究竟是什么人种、以及从什么地方来的问题。而此书恰好用大量的资料,包括地质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和前人留下的大宗史籍,说明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亚蒙古族人种,都是古代大陆百越人、百人的后裔。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先后越洋渡海,几经迁徙来到台湾,繁衍生息,成为今天的原住民族群。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台湾原住民与大陆的许多少数民族,如黎族、侗族、傣族、壮族、水族等,在称谓、服饰、习俗、图腾崇拜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或一致。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同源”的观点决不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是我的同仁们大量参阅了有关资料对原住民发生发展的历史作了全面严谨的考究后自然得出的结果。我想,浏览此书的读者自然能够体会这个结论的“含金量”。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尽管著述人等不是那些负有盛名的学者专家,而且成书时限也紧,难免有不少差错,同仁们实在是抱着职业的良心和抛砖引玉的动机,斗胆出手,目的是为了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批评,希望各位能体谅著述者的良苦用心。 谢谢! 2008年6月 后记 “台湾”,曾几何时,那是一个神秘的、远不可及的、充满疑问的、大海深处的岛屿,但同时又是一个美丽的、让人神往的地方;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还应清晰地记得,两岸间那曾经的“剑拔弩张”、“枪林弹雨”和“炮火纷飞”。 很小的时候,一有闲暇,父亲就会情不自禁地说起他儿时的趣事、少年的玩伴、还有他昼思夜想的故乡——“台湾”。那时在我的心中,台湾就是父亲、父亲就是台湾。对我而言,从小到大,始终是以从父亲那里传承的民族——“高山族”为自豪。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自己所属的民族的历史及其一切却知之甚少。记得上小学时,一次偶然,从父亲没有翻译完的一本日文书里,得知自己民族有的部落里还处于母系社会时,不禁大惊小怪、想入非非。当我清楚这个民族称谓的来龙去脉时,已经是在两岸开放交流以后很久的事了。 二十年前,在一个偶然的场合,我见到从台湾到日本讲学顺访北京的阿美教授鸿义章先生,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台湾的原住民有着太多地不了解,开始认识到“高山族”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民族称谓,实际上并未被居住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所认同。对他们而言,这个族称,是一段鲜为人知却又难以启齿的历史。 记得鸿义章先生告诉我,台湾的少数民族正在进行争取为自己族群正名的运动,而最有可能被各个族群认可的名称是“原住民”。现在的台湾,“原住民”已经成为台湾岛内少数民族的统称。但在原住民的部落里,他们还是保留着自己本民族传统的称谓,如:阿美、泰雅、布农、达悟、卑南、赛夏、邹、邵、鲁凯、排湾、噶玛兰、太鲁阁、撒奇莱雅、赛德克等,目前被台湾当局正式确认的有十四个族称。 正是由于两岸长期的人为分隔,一直以来,我们对台湾少数民族缺乏研究和宣传普及,甚至有相当多的人以为在台湾的都是“高山族”。这绝非讹传,我们一些边远省份的户口登记机构,到今天还出现过这种情况,某个台湾省籍家庭刚出生的孩子登记户口时,负责登记的人员听到孩子父亲或母亲是台湾省籍时,就想当然地在民族一栏上添上“高山族”。这不是一个笑话,在现实中,恐怕仍有许多人说不清台湾省籍与“高山族”的关系。 近十几年,台湾研究民族学的学者,尤其是台湾的原住民学者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开始详细系统地介绍这个最早在台湾进行开发垦殖并繁衍的部落族群。在这些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事人口述的记录,它们以最本性、最质朴的语言诠释了台湾土著民族的历史沿革和民族特性及其文化特征。但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目前这类书籍在大陆还难以看到。 为了让人们更多了解台湾的少数民族,促使两岸在认识台湾少数民族问题上有更多地共识,全国台联决定编写这套丛书,以期成为大陆民众了解台湾少数民族的通俗读物。由于我们对台湾的少数民族的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甚至有些认识还是在成书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在这套丛书中,肯定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甚至不精确的地方。同时,由于对各类资料中彼此冲突的部分不能赴当地核实,我们暂时只能取其中一种说法。待今后赴台进行田野调查后,当及时对本书进行修订。 在余清梅、高鹏、高伟、李树义、杨洋、鲁洪科、陈小艳、陈海舟、许玉香、宋强、安林林、何昆、李永红等同仁将近一年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台湾原住民丛书》概论及主要分册的编写工作。杨骅同志在此书成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邵丽娟、徐波、张红星、黄京华、蔡明磊等同仁都给予我们大量的支持和帮助。 在编纂过程中,前会长杨国庆、会长梁国扬、前辈田富达给予我们很多重要的指导意见,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衷心感谢台湾友人宋东文、达英、巴湃、古木等先生,是他们提供的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为我们的编纂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特别要感谢苏辉和她的先生,还有好朋友田雪平、殷路长,感谢他们给予我们的深刻理解和大力支持。 我还要感谢台海出版社社长安然,他对丛书提出的诸多修改意见,给予我们的编纂工作很大的帮助。 最后,对为丛书的顺利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台海出版社编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2008年9月15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台湾少数民族--排湾/台湾原住民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顾扬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41549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7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80 |
出版时间 | 2008-11-01 |
首版时间 | 2008-11-01 |
印刷时间 | 2008-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88.4 |
丛书名 | |
印张 | 11.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