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岳麓书院史话
内容
编辑推荐

岳麓书院是中国文化史、中国教育史上的骄傲,她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培养了众多杰出的人才。纵览岳麓书院发展的辉煌历程,我们将会看到这所千年学府,如何从简陋的书院萌芽,发展成为闻名天下的书院,如何不闻书声的战火废墟中,一次又一次地再创辉煌,如何由一所古代书院,发展成为今天的湖南大学……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岳麓书院创办、历经宋、元、明、清办学至今的历史,及其学术源流、人物风貌、书院建筑等,以向读者展示这个独具魅力的精神家园与文化圣殿。

内容推荐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岳麓书院创办、历经宋、元、明、清办学至今的历史,及其学术源流、人物风貌、书院建筑等,以向读者展示这个独具魅力的精神家园与文化圣殿。书中的附录简要介绍了岳麓书院的文物古迹。

目录

壹 北宋创建

一 文化名山

二 书院创建

三 四大书院

贰 南宋鼎盛

一 张栻主教

二 朱熹讲学

三 宋末兴衰

叁 元明延续

一 元代重建

二 明代恢复

三 王学传播

肆 清代再兴

一 省城书院

二 规制发展

三 经学传播

四 楚材斯盛

伍 学制变革

一 高等学堂

二 高师、工专

三 湖南大学

陆 文物古迹

一 讲学部分

二 藏书部分

三 祭祀部分

四 园林与纪念性建筑

试读章节

一 文化名山

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岳麓书院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在岳麓山下。古人视岳麓山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是衡山之麓,因而得名岳麓。传说在上古时期,就曾为“神禹开疆”。岳麓山近市而不喧,林深而泉甘,因而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

名山多佛道,岳麓山早已成为宗教活动的中心。西晋以前,这里是道士修炼的“福地”。禹王碑下苍篦谷上有一个幽静的“蟒蛇洞”,又名“抱黄洞”,传言是当时道士修炼之处,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道教建筑。以后,传说有道士邓郁父子及徐灵期到此修炼,这些都说明当时岳麓山有相当规模的道教活动。

自西晋佛教传入、麓山寺创建以后,岳麓山的佛教势力日益发展。著名的“湘西二寺”之一的麓山寺(原名慧光寺),建于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它比佛法传入三国东吴只晚20多年,为湖南最早的佛寺之一,有“湖湘第一道场”之称。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大书法家李邕写了著名的《麓山寺碑》。李邕(678—747)工文善书,取法二王(羲之、献之),而自成一家。《麓山寺碑》为其代表作品,文词华茂,字体秀劲,加之刻工传神,因此人称“北海三绝”(李邕曾官至北海太守,又称李北海)。与麓山寺并称的道林寺,起于六朝,盛于唐。唐代名书法家欧阳询曾题写了“道林之寺”的门额,有“道林三百众”之称。“邻居尽金碧,——梵王家”的诗句,真实描述了唐代麓山佛教的发展,已形成寺庵林立、殿阁相望的景象。

岳麓历来为文人骚客所眷顾,自神禹开疆以来,文士们寄寓隐居、游息读书,为麓山增添了光彩,为开创书院创造了文化条件。如陶侃、马燧、裴休、杜甫、沈传师、刘长卿等人开舍结庐,云蒸星璨。晋代陶侃曾居麓山“杉庵”,其址就在书院之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两沮总督陶复建“陶桓公杉庵”一间,并刻制麓山寺碑于内,以为纪念。唐将马燧(726—795)曾建道林精舍于道林寺旁,作为文士活动的地方。当时亦有称道林精舍为“书院”的,因它是隐居读书之处,故也是儒家的活动阵地。

儒、佛、道之间的交流融合,为岳麓文化的新发展开辟了道路,也为岳麓书院的创办奠定了文化基础。当然,只是在岳麓书院创建后,作为文化名山的岳麓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以儒学为中心的岳麓文化的新局面。

二 书院创建

唐末五代战乱,文教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北宋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唐末五代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政治稳定,生产发展,为文化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士子们要求读书的愿望也十分强烈。北宋初,统治者虽也采取重文政策,但注意力用在发展科举上,宋初83年间,官学没有任何新的发展。萌芽于唐末五代的民间书院,这时因适应了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得到了蓬勃发展。

岳麓书院也是在宋初兴办书院的热潮中正式创建的。但是,在书院正式创立之前,这里已有一个萌芽形态的学校,它是岳麓书院的前身。

据历史文献记载,唐末五代战乱,文教遭到破坏,而湖南偏远,更为落后。智璿等两个和尚,推崇儒者之道,割地建屋,购书办学,使士人“得屋以居,得书以读”,形成了一个学校的雏形,岳麓书院就是在此基础上“因袭增拓”而成。可见,这个书院的雏形体现了儒佛之间的相互联系、影响和融合。僧人崇儒者之道而办学,说明儒学对其有深刻影响;而书院又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创立,并吸取了禅林经验,反映出宗教对儒学的影响。儒佛之间的影响和融合客观上促进了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繁荣,特别是促进了书院本身的发展。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朱洞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当时地方官学未兴,有识之士提出要在州治所在地长沙创办学校。麓山有幽静的环境和智璿的办学基础,是办学的理想地方。开宝九年(976年),在刘鳌的倡议下,朱洞把僧人兴办的学校扩建为书院,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于是岳麓书院诞生,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文教基地。岳麓书院不是官学,但一开办就受到官府的支持和帮助,而且后来历代重兴,也多由地方官员主持,形成了岳麓办学的一个特点。

P2-10

序言

        士人精神的家园 湖湘文化的圣殿

岳麓书院这座经历了一千多年风雨洗礼的典雅庭院,现在似乎更显光彩地展示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每天黎明就有着来自全国及全世界的参访者蜂拥而至,人们在此一步三叹、流连忘返。那么,岳麓书院的独特魅力在哪里?

简单说,它是士人精神的家园,湖湘文化的圣殿!

首先,岳麓书院是中国知识群体成长、繁衍的精神家园。今天的人们都对岳麓书院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十分仰慕,将岳麓书院视为中华人文传统以及精神象征的鲜明、集中代表。应该说,岳麓书院最有成就、最有特色之处就是在一千多年历史中不断涌现一代代知识群体,他们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时刻,勇于承担知识创新、社会道义的责任,充分发挥了知识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演进。在岳麓书院千年办学历史中,涌现出包括宋代理学派、明代心学派、明清实学派、清代汉学派等各类知识群体,他们均是每个历史时期知识创新、社会道义的杰出代表。这一点,到了近代以后则尤为突出。如近代以来,湖南首先涌现了以陶澍、魏源、贺长龄、贺熙龄等人为代表的经世改革派,尤其是魏源的改革开放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这个知识群体里的这几个代表人物均在岳麓书院求学时深受书院“坚定其德性,明习于时务”的思想影响。近代湖湘的第二个知识群体是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刘蓉、曾国荃、刘长佑等湘军集团和洋务运动的首领,他们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政治人物。而这个集团的上述代表人物,又无一例外地是岳麓书院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他们深受岳麓书院“有体有用之学”、“义理经济之学”的影响。近代湖湘的第三个知识群体是谭嗣同、唐才常、沈荩、熊希龄为代表的维新变法人才集团,以及黄兴、蔡锷、陈天华、程潜等人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人才集团,这个知识群体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而这批人物大多又与岳麓书院以及改制后的学堂有着密切的学脉关系。近代湖湘的第四个知识群体是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李达等早期共产主义者,他们以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他们也同样深受岳麓书院的文化教育的影响,这个知识群体的精神导师就是岳麓书院的学生杨昌济。青年毛泽东曾多次寓居岳麓书院,深受这里的院训、校风的影响,蔡和森、邓中夏还是书院改制后的高师的学生,李达担任了建国初期湖南大学的校长。

其次,岳麓书院也是湖湘文化的圣殿。岳麓书院、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在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们均出现于一千多年前的唐宋之时,它们是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表达了相同的文化发展趋势,最后又形成和积淀了相同的文化特质。湖湘文化的形成、发展是在中国文化重心南移、儒佛道文化综合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从夏商周三代到汉唐,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重心一直在北方。湖南地处古代的南蛮之地,其文化地位至唐宋时期才有变化。在两宋时期,中国文化重心南移完成。在此过程中,湖南成为以综合儒佛道为特色的理学思潮的重镇,出现了以理学开山祖周敦颐为代表的理学家群体,出现了以“湖湘”为名的理学学派,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以至于南宋学者真德秀曾发出“方今学术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的感叹。湖湘学术文化的发展,既表达了在中国文化重心南移过程中湖湘地域学术文化的崛起,也体现了这种以儒家正统为主体、综合佛道的理学文化的特色。岳麓书院也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岳麓书院是岳麓山儒、佛、道文化融合的结果。从汉魏到隋唐,岳麓山一直是儒、佛、道诸家读书、修身、传教以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至唐五代时才有高僧智璇办学以广聚儒家士子,至宋初正式创办以儒学为宗旨并兼宗佛道文化的岳麓书院。所以,岳麓书院从其创建的时间机缘到地理条件,从管理制度到教学方法,均表达了唐宋时期儒佛道兼综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而且,岳麓书院创建后,在地方的文化教育事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被赞誉为“潇湘为洙泗,荆蛮为邹鲁”,并受到了皇帝召见书院山长、赐书赐额的隆重礼遇,岳麓书院因此得以名闻天下,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汉唐之时湖南的文化教育一直比较落后,岳麓书院在文化史、教育史上获得这么高的地位,正标志着两宋以后在中国居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在湖南地域文化中的传播与发展,以及中华文化重心南移的历史趋势的完成。由此可见,岳麓书院千年办学的历史过程,也是湖湘文化形成、发展并形成特色、创造辉煌的过程。岳麓书院的辉煌历史,也就是湖湘文化的辉煌历史;岳麓书院千年积淀的学风,也成了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岳麓书院培养的一代代人才,更体现出湖湘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这就是至今为止岳麓书院总被一代代湖湘子弟视为精神圣殿的原因。

这本《岳麓书院史话》希望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广大读者、游客介绍岳麓书院的历史脉络、人才培养、学术演变以及文物古迹、碑刻楹联等,以向读者展示这个独具魅力的精神家园与文化圣殿。为这部书提供照片、图片的是樊孝良、胡彬彬、黄沅玲诸位同仁,他们所摄所绘的精美图片使本书增添光彩。御书楼、办公室的同事段欣、车金花、谢丰等人也为本书的出版做了不少工作。同时也感谢湖南大学出版社社长雷鸣及责编肖立生和美编吴颖辉,这本书也得益于他们的努力工作。

                     朱汉民 邓洪波

                       2006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岳麓书院史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汉民//邓洪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130713
开本 16开
页数 1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3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9.299.64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60
18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7: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