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精)/博雅学术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丰富艺术实践,产生并发展了一系列艺术范畴,同时在此基础上历史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当我们重新捡起“文学精神”、“艺术精神”的话题时,本书可以给读者指明一条通往古代美学的光明大道,它可以说是在古代美学体系研究上扎实的探索。

内容推荐

相对西方古典美学体系的完整和严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中国古代美学缺乏严密的逻辑,对这种观点我们一直心怀疑虑,深信中国古典美学必有其内在的逻辑体系,为此才会延绵不息,历久不衰。审美实践的历史也证明,自先秦至明请,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从未间断过。不论是从共时的拓展性上说,还是从历时的的延续性上说,其深层必定隐伏着一条逻辑链,并由此逻辑链衍生出一个有机的潜在体系。我们的责任就是将这个潜在的美学体系提示出来。那种认为中国古典美学艺术范畴呈经验直观、感悟成理、散点思维等特性的观点,用来解释其实践理性特征无疑是正确的,但以之证明中国古典美学艺术范畴缺乏体系性则难以服人。

目录

绪论:关于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的构想/(1)

 一 艺术范畴体系的一般性及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的特性/(1)

 二 中国古代艺术美之元范畴“道”的由来及其本质属性/(6)

 三 由道化艺的逻辑转换及文道论的历史嬗变/(12)

 四 文道论之子范畴的分期展开与历史沿革的基本规律/(40)

第一编 先秦的文理论/(45)

 第一章 道一艺逻辑转化的第一步历史阶梯/(45)

 第二章 文理论的具体范畴及其逻辑层次/(55)

第一节 文理论的意动层范畴/(56)

 一 中和/(56)

 二 情志/(63)

 三 虚静/(70)

第二节 文理论的形态层范畴/(76)

 一 文质/(76)

 二 言意/(83)

 三 比兴/(88)

第三节 文理论的价值层范畴/(96)

 一礼乐/(96)

 二善美/(111)

 第三章 文理论范畴的泛艺性及包容性/(123)

第二编 秦汉的文性论/(134)

 第一章 文理论向文性论的转化/(135)

 第二章 文性论对前代范畴的继承与制约/(147)

 第三章 文性论的具体范畴及其逻辑层次/(177)

第一节 文性论的意动层范畴/(178)

 一 情理/(178)

 二 应感/(186)

第二节 文性论的形态层范畴/(196)

 一 形性/(196)

 二 真美/(207)

第三节 文性论的价值层范畴/(212)

一 适和/(212)

 第四章 文性论内部否定运动造成的二重性/(219)

第三编 魏晋的文气论/(227)

 第一章 文性论向文气论的转化/(230)

第一节 开创期:建安才性说高涨与文气说创立/(232)

第二节 成熟期:正始一竹林玄学“以无为本”与气化自然美论的确立/(235)

第三节 深化期:玄道释之世俗社会化与气化自适美论的盛行/(245)

第四节 归总期:佛学与息玄后复兴之儒学调合,促成美学之理论化系统化总结/(256)

 第二章 文气论对前代范畴的改造与规范/(267)

 第三章 文气论的具体范畴及其逻辑层次/(282)

第一节 文气论的意动层范畴/(283)

 一 感兴/(283)

 二 神思/(289)

第二节 文气论的形态层范畴/(301)

 一 情采/(301)

 二 风骨/(309)

 三 气韵/(319)

 四 形神/(334)

第三节 文气论的价值层范畴/(354)

 一 滋味/(355)

第四章 文气论的混成性及其对“文”诠释的不确定性/(367)

第四编 唐代的文意论/(374)

 第一章 文气论向文意论的转化/(374)

 第二章 文意论对前代范畴的规范和改造/(387)

 第三章 文意论的具体范畴及其逻辑层次/(396)

第一节 文意论的意动层范畴/(396)

 一 意象/(397)

 二 意境/(402)

第二节 文意论的形态层范畴/(411)

 一 兴寄/(411)

 二 骨气/(418)

第三节 文意论的价值层范畴/(425)

 一 明道(意)/(425)

 第四章 体系的回复与特点/(430)

第五编 宋元的文韵论/(436)

 第一章 文意论向文韵论的转化/(436)

 第二章 文韵论对前代范畴的改造和规范/(452)

 第三章 文韵论的具体范畴及其逻辑层次/(458)

第一节 文韵论的意动层范畴/(458)

一 写意/(459)

二 妙悟/(469)

第二节 文韵论的形态层范畴/(479)

一 理趣/(479)

二 清空/(489)

三 虚实/(496)

第三节 文韵论的价值层范畴/(507)

一 乐心/(507)

 第四章 体系内的观念对立与分野/(515)

第六编 明清的文情论/(521)

 第一章 古典美学形态向近代美学形态的转化/(522)

第一节 明前期:新潮涌出前的理论铺垫/(523)

第二节 明中晚期:新兴人文主义思潮的主旋律/(530)

第三节 清前期:情感理性化与理性情感化的逻辑整合/(542)

第四节 清中期:人文主义思潮的近代端倪/(566)

第五节 近代期:与古典美学体制的剥离及与世界近世美学的初融/(586)

第二章 文情论对古典美学各主干范畴的融纳与革新/(619)

第三章 文情论的具体范畴及其逻辑层次/(641)

第一节 文情论的意动层范畴/(641)

 一 童心/(641)

 二 性灵/(647)

 三 著我/(654)

第二节 文情论的形态层范畴/(667)

 一 境界(叙事文学形象系列之最高层次)/(668)

 二 真幻/(684)

 三 雅俗/(693)

第三节 文情论的价值层范畴/(699)

 一 达性/(700)

 第四章 体系内的矛盾性及其为审美向现代转化提供的两种潜质/(707)

后记:吹尽狂沙始到金/(724)

试读章节

在文理论阶段,从道这方面看,它已否定了自己的绝对抽象性而与现实相结合,开始进入艺术美之中。与现实结合的道,在先秦时期,称为理。孟子指为理义之理,说:“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章句上》)庄子指为自然之理,说:“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二人所论之理,都与现实审美结合起来了,只是没有对理与道作出微分。到了韩非手上,才真正完成了两者的逻辑转换。韩非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又说:“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韩非子·解老》)这无非说明,理与道是彼此对应的:道是绝对的,理是相对的;理离不开道,又体现着道;万物虽本于道,然而却各有其理,因而彼此并不混同。具体事物有生灭变化,它的理也有生灭变化。

这种理,是弥漫于先秦的理性主义(或日理性精神)的观念结晶。一方面,随着夏代尊命文化和商代尊神文化的解体以及周代尊礼文化的崩坏,人的理性意识获得极大的解放和张扬;而与此同时,新兴阶级的文化思想因为新兴阶级尚未取得政治统治权而没有得到规范化和制度化,呈现出草创时期必然带有的诸子争鸣、百家烽起的局面,因此,对理的诠释也是因人因派而异。尽管如此,作为共同倾向的理性精神,对原本占统治地位的氏族奴隶制及其原始天道和神道天道观的批判与否定,则有惊天动地、摧枯拉朽之伟功。

洋溢在先秦文化艺术中的理性精神,同样也表现了对神道天道及其审美价值的否定与批判,以及对人道天道及其审美理想的追崇与探寻。春秋人透过被漫天盖地的忧患意识和深刻的怀疑主义笼罩着的《诗经》,初步实现了“人的发现”和“人的价值”的肯定①。《离骚》表现了当时时代意识因理性的觉醒正在由神话向历史过渡,热情讴歌和赞美了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风格斑斓多彩的诸子散文——《论语》简奥,孟子浩荡,庄子奇诡,苟子谨严,韩非峻峭——呈现出人的睿智以及将深邃与锋锐的逻辑力量达于高度情感化和艺术化到了何等程度,以至成为后世万代不可企及的典范。世称人类古文化史上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将无状、无象的天籁注人到融恢宏与精微、凝重与轻巧为一体的有形、有质的艺术极品中,使自然之道经过人化成为实践的审美化活动。同混迹于神话时代的物质生产过程和原始宗教崇拜活动的不含自觉的理性意识的上古艺术相比,先秦勃发高涨的理性精神使人的审美对象的艺术特性突出地独立地发展开了。因此,具有某种独立性质的艺术作品和审美意识也在这时才真正出现。

不过,事实的另一面是,先秦时期对艺术形象的自我认识(即艺术理论)却滞后于丰富的艺术实践;艺术自身的审美性质尚不明确,包括审美的诗和乐,都混同在文化学术的总称中,只能说是一种广义的艺术。究其原因,则是由于社会制度转型期的大分化、大变动,使各家各派的注意力和理论热情都集中在政治的哲学的争辩,即便是提到某些艺术问题,也是出于政治的哲学的主张之必须,而无意亦无力于专门的艺术理论的探讨。

文理论范畴的泛艺性固然表现出处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草创阶段的先秦艺术理论的非专门化特点,但是,正是这种“非专”和“泛艺”的形态使它具有宽广的包容性,以致在后世艺术理论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各家各派无不根据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从先秦文理论中取其所需。不独个论如此,甚至一定历史阶段的艺术理论共论也成了先秦文理论中某一倾向、派别、主张的逻辑延伸。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延绵不绝地澎湃着复古主义的浪潮,尽管各次复古运动的现实针对性和审美趣味性迥然有别,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即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从先秦文理论的思想库中寻找和确立自己的理论原点和逻辑根据。涵容博大的先秦文理论无疑是后世各种艺术理论、流派、思潮的精神温床。(P14-16)

序言

“忠诚博雅,朴实刚毅”,这是走过百年历史,跨人新世纪的华中师范大学经过一代代的沉淀积累和发展创新形成的优良传统,它体现了华师人的气质、修养和精神境界。

在百年华师的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不少前辈专家和学者,其中不乏大师级的人物,他们在各自的学术领域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学校的骄傲和后学的宝贵财富。

尤为可喜的是,建国以后,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一些根基厚实、道德文章俱佳的老专家、老教授潜心治学,不断推出厚重之作;而大批视野开阔、富有创新意识的中青年学者日趋成熟,新作迭出。在“华师精神”的浸濡下,他们秉承学术文脉,锐意进取,正书写着百年华师的新篇章。

以百年校庆为契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决定推出一套大型学术丛书,名为“博雅学术文库”。该文库主要辑录本校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专著,特别关注那些具有原创性的著作,力求以“崇尚学术,追求创新”为原则,体现前瞻性、开放性和包容性。该丛书每年由编委会进行选择认定,然后陆续分册出版。

我们特别欢迎各位学人惠赐力作,也希望听到您的建议和指导。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12月

后记

当全著杀青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最能概括我们此刻心境的,莫过于唐人刘禹锡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本著系中华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课题“八五”项目。从1992年立项迄今,其间所承受的不可理喻的人为内耗且不去说它,单就此项目对我们自身治学数十年形成的学术思维定势给予的挑战而言,若没有根本性的突破,是不可能“淘漉”出真金的。回瞻全程心路,我们体悟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是要有清醒而执着的学术判断力。现当代美学及其范畴研究向以西方为本位。在我们立项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正开展关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体系的讨论,算是对上述观念的一次冲击。可惜,讨论还未展开,便不了了之。我们之所以继续坚持下来,是因为我们坚信,那种认为中国美学范畴呈经验直观、感悟成理、散点思维等特性的观点,用以说明其生成的实践理性特质虽然是正确的,但以之来证明中国美学范畴无体系则是站不住脚的。诸如真、善、美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假、恶、丑等概念,自先秦沿至当今,作为我们民族审美的基本范畴从未间断过。不论是从内涵的历史文化共性的延伸性上说,还是从内涵的时代内容变异转换的连续性上说,其深层内里必隐伏有一条令其相延伸、相延续的思维逻辑链,并由此一逻辑链构成一个有机的潜体系。而将其显形化正是我辈义不容辞的历史文化责任。

二是要有科学的思想一学术方法论。上面说到的那次短促的学术讨论归于失败,还有思想及学术方法简单化和绝对化的原因。我们认为,国学传统要在当今保持其母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者就必须从国学陈规中突围出来,在方法论上创新求变;但是,万变须不离其宗。不能用分割甚至曲解国学内容的做法去迎合或填充某一西方方法论,而只能拿后者这个工具去改造、变革传统方法,用以重新解读和阐释国学的历史文化内涵。一句话,就是要“择其善呜者而鸣之”。我们课题组初建时,原主持人曾祖荫草拟了《关于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的构想》,强调必须自觉学习和借助先进的科学的哲学一美学方法论,要求组员重读马克思的《资本论》,黑格尔的《小逻辑》、《美学》,藉以学会运用一元透析、逻辑推衍及体系架构等基本方法。1995年8月,因他住院治病,领导批准改由陈竹主持。后者吸收德国古典及近代美学关于范畴分类学和现代西方系统论及心理学各流派理论,重新审视和梳理中国古代审美史和范畴史脉络,提出增加二级范畴层次,并将第三级范畴划分为意动、动态、价值等三个层面,最后绘制成《中国古代艺术范畴序列图系》。我们心中的“的”是始终确定不移的。为了使之得到既合乎历史,又合乎逻辑的确证,我们在运用国学传统方法论的同时,又清醒地跳出其窠臼,理性地选用相宜的某些西方方法论:二者融合成射“的”之“矢”。

三是要构筑以辩证逻辑为核心和主线而展开的形式逻辑框架。三级范畴间的相互逻辑转化是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体系生命形式之所在。我们正是紧紧扣住“转化”这一中心机轴来组织全书结构的。每编首章论述“道”转化为某历史阶段之二级范畴(即该历史阶段之审美主潮)的审美现实和理论依据。鉴于任何二级范畴的内涵与外延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自身运动着的。这在文的自觉时代的魏晋和文的总结、转型时代的明清尤为突出,故而在这两编的首章特地作了分节论述,以求使转化的微观过程清晰可见。每编第二章论述现历史阶段与前历史阶段二级范畴间的转化关系(首编先秦阶段因为没有更前的问题,所以免去了这一部分)。各编第三章(首编先秦时期为第二章)论述二级范畴向三级范畴以及三级范畴内三个层面的范畴链相互间的转化。各编最后一章论述现历史阶段艺术范畴体系内的矛盾性以及向下一历史阶段转化的逻辑必然性。

全著由陈竹撰写绪论(以曾祖荫原《构想》为基础改写)及第一、二、三、六编。曾祖荫撰写第四、五编。

殷杰、刘九洲二教授参与了课题组前期活动,前者曾草拟明清部分文稿。马元龙、刘鹤云、陈昌恒三位对书稿提出很中肯的建议。我们在此一并致以诚挚谢意。特别要感激校社科处石挺处长,在我们因强势小帮派的干扰而误时甚多的情况下,他两度为我们向课题主管部门申请延期;课题完成后,他又亲自组织结项、出版事宜。

承担本课题十年来,我们时时有如履薄冰之悸,抱仰屋著书之志、循默神求是之途。纵然如此,也决不敢妄言已臻“到金”之境。像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这样的大文章,是亟需更有大才的仁人们共同来做的。我们抛出的仅仅是引玉之砖,琢玉成器,尚待时日。不过,我们对此充满绝对的信心。

作者谨识

2003年8月15日于武昌桂子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精)/博雅学术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竹//曾祖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228158
开本 32开
页数 72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560
出版时间 2003-12-01
首版时间 2003-12-01
印刷时间 200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79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120.92
丛书名
印张 23.3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2
150
3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9:4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