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毋忘草/感悟名家经典散文
内容
编辑推荐

梁遇春是个短命的文学天才,在这个世上他仅仅活了短短的二十几年,但是他留给我们的却是他让人惊羡的才情。本书精选了他的两部散文集《泪与笑》、《春醪集》中的一些文章及一些文论作品。他那率性而为的“青春写作”让你在他轻松的笔触下,感受到他真性情的人生。

目录

 春醪集

序 /1

讲演 /3

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 /7

醉中梦话(一) /12

“还我头来”及其他 /19

人死观 /25

查理斯·兰姆评传 /31

文学与人生 /45

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二) /54

文艺杂话 /58

醉中梦话(二) /61

谈“流浪汉” /71

“春朝”一刻值千金 /85

“失掉了悲哀”的悲哀 /90

 泪与笑

泪与笑 /94

天真与经验 /97

途中 /101

论智识贩卖所的伙计 /107

观火 /112

破晓 /116

救火夫 /120

她走了 /127

苦笑 /130

坟 /133

猫狗 /135

这么一回事 /138

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 /141

毋忘草 /145

黑暗 /148

一个“心力克”的微笑 /153

善言 /156

Kissing the Fire(吻火) /158

第二度的青春 /160

又是一年春草绿 /163

春雨 /166

Giles Lytton Strachy(1880—1932) /169

[附]论麻雀与扑克 /184

 ·集外书话·

高鲁斯密斯的二百周年纪念 /189

茄力克的日记 /191

《再论五位当代的诗人》 /192

《金室诗集》 /195

《斯宾罗沙的往来书札》 /197

《东方诗选》 /199

《人生艺术(蔼力斯作品的精华)》 /202

《变态心理学大纲》 /204

新传记文学谈 /206

新发现的拿破仑的小说 /210

《亚俪司·美纳尔传》 /213

《蒙旦的旅行日记》 /216

《雪莱、威志威士及其他》 /218

《从孔子到门肯》 /220

《奥布伦摩夫》 /222

《俄国短篇小说杰作集》 /225

Vsvolod Mikhaylovich Garshin(1855—1888) /227

John Galsworthy(1867——) /228

William Hale White(1831—1913) /230

George Gissing(1857—1903) /232

Mrs.GaskeⅡ(Elizabth Stevenson)(1810—1865) /234

Mary RusseⅡ Mitford(1786—1855) /236

W.N.P.Barbellion(1889—1919) /238

Maxim Gorki(1868——) /240

Joseph Conrad(1857—1924) /242

亚密厄尔的飞莱茵 /244

《英国小品文选》译者序 /250

《小品文选》序 /253

《小品文续选》序 /258

致石民书六通 /261

秋心小札 /265

试读章节

老子用极恬美的文字著了《道德经》,但是他在最后一章里却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大有一笔勾销前八十章的样子。这是抓到哲学核心的智者的态度。若使他没有看透这点,他也不会写出这五千言了。天下事讲来讲去讲到彻底时正同没有讲一样,只有知道讲出来是没有意义的人才会讲那么多话。又讲得那么好。Montaigne Voltaire,Pascal,Hume说了许多的话,-却是全没有结论,也全因为他们心里是雪亮的,晓得万千种话一灯青,说不出什么大道理来,所以他们会那样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天下许多事情都是翻肋斗,未翻之前是这么站着,既翻之后还是这么站着,然而中间却有这么一个筋斗!

镜君屡向我引起庄子的“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又屡向我盛称庄生文章的奇伟瑰丽,他的确很懂得庄子。

我现在深知道”忆念”这两个字的意思,也许因为此刻正是穷秋时节吧。忆念是没有目的,没有希望的,只是在日常生活里很容易触物伤情,想到千里外此时有个人不知道作什么生。有时遇到极微细的,跟那人绝不相关的情境,也会忽然联想起那个穿梭般出入我的意识的她,我简直认为这念头是来得无端。忆念后又怎么样呢?没有怎么样,我还是这么一个人。那么又何必忆念呢?但是当我想不去忆念她时,我这想头就是时忆念着她了。当我忘却了这个想头,我又自然地忆念起来了。我可以闭着眼睛不看外界的东西,但是我的心眼总是清炯炯的,总是睨着她的倩影。在欢场里忆起她时,我感到我的心境真是静悄悄得像老人了。在苦痛时时忆起她时,我觉得无限的安详,仿佛以为我已挨尽一切了。总之,我时时的心境都经过这么一种洗礼,不管当时的情绪为何,那色调是绝对一致的,也可以说她的影子永离不开我了。

“人间别久不成悲”,难道已浑然好像没有这么一回事吗?不,绝不!初别的时候心里总难免万千心绪起伏着,就构成一个光怪陆离的悲哀。当一个人的悲哀变成灰色时,他整个人溶在悲哀里面去了,惘怅的情绪既为他日常心境,他当然不会再有什么悲从中来了。P146-147

序言

  感悟经典

傅光明

中国向有斗士和隐士两类散文家,其最大区别在于斗士把散文当利剑,隐士拿散文当雕刀。斗士惯有特立独行,宁为玉碎的血性,也许他的剑术并不高明,却一定要刺中要害。“特殊的时代一定会产生特殊的文体”,鲁迅式与茅盾式散文的现实性和战斗性,实在是他们当时所处的那个大时代的造物。要在他们的散文里寻觅矫情自饰的小情调,小惆怅,“小摆设”,则不免徒费无益。他们是把散文当“投枪”和“匕首”的,才不会把它变成高人逸士手里的小玩意,去“专论苍蝇之微”。正如阿英所说:“在中国的小品文活动中,为了社会的巨大目标的作家,在努力的探索着这条路的,除茅盾、鲁迅而外,似乎还没有第三个人。”

因而,正当大时代而一味地“品赏”“幽默”与“闲适”,就显得十分不合时宜了。不是吗?曾几何时,“幽默”的老舍就遇到过难堪的尴尬,他怎会想到“幽默”竟会给他带来“危险”!他那篇《“幽默”的危险》既是一次辩白,也是在为一己的“幽默”正名。这自然起因于鲁迅对林语堂所办《论语》半月刊的批评,而老舍当时常给《论语》写稿。当国家身处内忧外患之际,林语堂倡导“幽默”、性灵”,“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自然便有了专事玩弄之嫌。眼里从不糅沙子的鲁迅,批评林语堂将幽默导向“将屠户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收场大吉。”也就顺理成章。可要是单从鲁迅1934年6月18日写给台静农的那封信来看,他当时对老舍的幽默是更看不上眼的。他说:“文坛,则刊物杂出,大都属于‘小品’。此为林公语堂所提倡,盖骤见宋人语录,明人小品,所未前闻,遂以为宝,而其作品,则已远不如前矣。如此下去,恐将与老舍半农,归于一丘。其实,则真所谓‘是亦不可以已乎’者也。”这实在有点冤枉了老舍,因为即便当时来说,老舍与林语堂的幽默路数也毕竟是有区别的,“林语堂的文章是幽默而带滑稽,老舍则幽默而带严肃。”

与鲁迅相比,郁达夫要豁达许多,他认为,“清谈,闲适,与幽默,何尝也不可以追随时代而进步呢?”可见,在他眼里,一个作家是否追随时代而进步,并不在乎他的“文调”是㈠陛灵”、“闲适”、“幽默”的,还是道文壮节、挥戈反日的。其实,鲁迅也并不像有些人出于逆反心理想象的那样,是只会“横眉冷对”的“铁板”一块。在散文写作理念上,他还是蛮“前卫”的。他认为散文只要达到了真情实感的流露,写作上“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不妨。”同时,鲁迅的深刻犀利却也是旁人所望尘莫及的,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散文的幻灭在于“模样装得真。”换言之,在鲁迅看来,散文最贵在“真”,尤忌“瞒”和“骗”的装腔作势。

散文写作又实在是多元的,远非“斗士”、“隐士”两类可以囊括。恰如梁实秋所说,“有一个人就有一种散文。”以鲁迅、周作人虽为血缘兄弟,却“文调”迥异,即可见事实也是如此。一个人的散文写成什么样,或他会如何来写,跟他的散文观,其实也就是性格,是血脉相连的。所以,梁实秋强调,散文的“文调就是那个人。”“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性格的流露。”他以为“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要“美在适当”。周作人则率先提出,现代散文是“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且“须用自己的文句与思想。”朱自清主张“意在表现自己”,崇尚写“独得的秘密”。

再比如,沈从文一味要在散文里“写我自己的心和梦的历史。”并特别强调,“把文学附庸于一个政治目的下,或一种道德名义下,不会有好文学。用文学说教,根本已失去了文学的意义了。”坚持文学的纯艺术性,像他的同道何其芳、李广田、萧乾,直至他的弟子汪曾祺,均如是;章依萍则代表“海派”作家直言不讳地表示,“所谓文人的著作,在高雅之士看来,诚为不朽之大业,而在愚拙之我看来,在资本主义之下,一切的著作,无非皆是商品而已。”坚持文学的商品性。像与之归于一派的张爱玲、苏青等,也都明确地说,他们是为生活、为钱而写作。在今天看来,即便是为稻粮谋,却写得一手好文章,已无可厚非,不太再会被轻易指摘为思想格调不高或人品低下了。

正是从这个角度也说明,诚如梁遇春所说,“自从有小品文以来,就有许多小品文的定义,当然没有一个是完全对的。”可我还是最心仪他以26岁年轻生命留下的那份洒脱与率真,以及只能是天赋的灵性与悟感。他以为,散文就是“用轻松的文笔,随随便便地来谈人生。”而且,比起诗来,散文“更是洒脱,更胡闹些罢!”我颇以为然。

其实,追踪20世纪中国现代散文的脚迹,无论是早期的“语丝派”,“论语派”,赞美母爱的“冰心体”,“跑野马”的徐志摩散文,还是被一度奉为新经典的杨朔、秦牧、刘白羽三家散文,直至海峡对岸立志要“剪掉散文的辫子”均余光中,甚或近来的“大文化散文”也好,“小女人散文”也罢,至少在一点上是一致的,即“我手写我口”。不管何种“文调”,无论向杂文倾斜的硬邦邦抨击时政的,还是抒情感怀到软绵绵无病呻吟的,或触景生情得悲歌哀怨、如泣如诉的,散文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作为灵魂的避难所或精神的栖息地面存在的。艺术是独立的,散文须是个性的。

  

2005年5月23日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毋忘草/感悟名家经典散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遇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40945
开本 16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5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6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7:5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