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比利时文学选集(法语作家卷)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比校全面地介绍比利时法语文学的选集。书中收入了比利时一八三○年建国以来用法语写作的具有代表性的六十位作家的著作选集和片段,并对每一作家的生平和著作都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对比利时法语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做了比较详尽的论述。

内容推荐

这是我国第一部比校全面地介绍比利时法语文学的选集。比利时外于欧洲中心地带,是拉丁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的交汇点,这种特殊的多文化、多语言的历史背景,使得比利时法语文学在法兰西文学占据主导地位的法语国家和地区中,拥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并且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堪称为世界法语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选集收入了比利时一八三○年建国以来用法语写作的具有代表性的六十位作家的著作选集和片段。从十九世纪末奠基性巨著《乌楞斯皮克传奇》的作者夏尔·德·科斯特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梅特林克、象征主义大师凡尔哈伦、著名侦探小说家西默农等,乃至当代文学新秀都有所反映。为了帮助我国读者对尚鲜为人知的比利时法语文学有一个总体性和概貌性的了解,本书对每一作家的生平和著作都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并且附有中外有关专家的长篇序文和专论文章,对比利时法语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做了比较详尽的论述。

目录

夏尔·德·科斯特

 自由乃是世上最珍贵的财富/(2)

 克莱斯的骨灰/(4)

 追捕狼妖/(7)

卡米耶·勒莫尼埃

 田野里的邂逅/(4)

 旋风席卷大地/(18)

 安排的婚嫁/(21)

乔治·埃克豪特

 背井离乡/(25)

 世界末日/(27)

莫里斯·梅特林克

 波利克拉特的指环/(32)

爱弥尔·凡尔哈伦

 一个夜晚/(43)

 疯入院/(45)

 城市/(47)

 回忆/(48)

乔治·罗登巴赫

 相似与相通/(51)

 忧郁的城市/(53)

 死亡/(55)

于贝尔·科兰

 背叛/(60)

 忧愁的日子/(62)

 春天/(64)

亨利·米肖

 一个温和的人/(72)

 羽毛在饭馆/(72)

 羽毛在天花板上/(75)

 懒惰/(76)

 我不会做诗/(77)

米歇尔·德·盖德罗特

 病态的花园/(79)

安德烈·巴庸

 世上最古老的职业/(87)

 一个简单不过的人/(90)

费尔南·杜蒙

 太阳的影响/(94)

马塞尔·勒贡特

 剧院的房间/(100)

 白色的围巾/(104)

莫里斯·卡雷姆

 浪花和海鸥/(109)

弗朗茨·海伦斯

 自由的幽魂/(115)

 玻璃的迷宫/(118)

 画中人/(120)

夏尔·皮里尼斯埃

 卡洛塔/(125)

 违者必死无疑/(131)

让·图塞尔

 灰色的村庄/(134)

 砍下的树/(137)

康斯坦·马尔瓦

 矿工日记/(141)

 天上掉下来的面包/(147)

奈尔·多芙

 我的父母/(150)

 你还配做母亲吗?/(153)

 一段美好的时光/(156)

阿贝尔·埃盖思帕斯

 在西盖罗斯那边/(159)

 心灵的震撼/(162)

苏珊·里拉尔

 王子的手/(167)

阿里克斯·居维尔

 意大利的秘密/(176)

 罗马和杰罗妮玛/(179)

莫德·弗莱尔

 孩子的心/(181)

 出发/(185)

阿兰·博斯凯

 公园邂逅/(191)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王佛获救记/(201)

亨利·博寿

 讲故事/(213)

 海浪/(215)

 我听见了我原以为已经丧失的声音/(217)

亨利·考尔涅留斯

 “库法”/(220)

玛丽·杰维尔

 涨潮/(229)

 童年的回忆/(230)

 今夜,我在思考/(234)

玛德林·布尔杜丝

 艾丽莎的爱情和死亡/(238)

让·雷伊

 蜈蚣/(248)

 歌声像轰轰滚动的雷鸣/(254)

马塞尔·蒂里

 献给安娜·奎尔的协奏曲/(258)

托马斯·欧文

 母猪/(265)

乔治·西默农

 他们似乎互相仇视/(274)

 金鼻烟盒/(277)

保尔·维廉斯

 破釜沉舟/(285)

法朗西斯·瓦特尔

 谈判者或幕后的人/(296)

 谈判的艺术/(298)

居·瓦埃斯

 梦幻般的归来/(301)

夏尔·贝尔坦

 宿敌之间最后的交谈/(310)

多米尼克·罗兰

 反面:星期一,夜/(320)

 迷惘之旅/(323)

雅克一热拉尔·林茨

 布拉格有两个犹太墓/(328)

 迟钝的心/(333)

乔治·提内斯

 坐别克车的撒旦/(335)

 不可读的书/(338)

加斯东·贡贝尔

 愤世嫉俗的鲁滨逊/(341)

 吞食小虫/(343)

查理·巴龙

 沉默的抗拒/一/(350)

于贝尔·朱安

 晚餐/(360)

马塞尔·马里埃安

 世上最富有的人/(367)

 嫌疑犯/(368)

 梦境之谜/(372)

让·穆诺

 没有人/(376)

康拉德·德特雷茨

 转变/(389)

 国王回国了/(391)

 雨中小景/(394)

皮埃尔·梅尔腾斯

 另一位艾蒂特/(397)

佛朗索瓦·玛莱一若丽丝

 女孩的内心世界/(405)

雅克琳·哈普曼

 早恋/(414)

 永恒/(419)

蒂埃利·欧蒙

 书籍不是那么容易毁掉的/(422)

马塞尔·莫罗

 朱莉出现之后/(429)

 办公室和街上/(432)

马克·库阿泽贝

 格林纳达的道路/(435)

佛朗西斯·丹马克

 一封信/(447)

 涉过大江/(449)

让一菲利普·图森

 巴黎/(461)

 生活是日常的/(467)

菲利普·布拉斯邦

 真正的流亡/(471)

阿梅丽·诺冬

 我不是任何人的上司/(481)

让一吕克·乌特

 时间和空调/(491)

 无言的重逢/(492)

 奇怪的悼词/(498)

弗朗索瓦·艾马纽埃尔

 邀请/(503)

卡洛琳·拉玛丝

 百年玩具/(509)

 雷奥和我/(513)

雅克·德·戴盖尔

 血液循环的障碍/(518)

安德列-马塞尔·阿达梅克

 海滨小城的故事/(524)

格扎维埃·哈诺特

 战争的回忆/(536)

编后语/(547)

试读章节

如果在比利时王国独立之前就开始引用比利时法语文学这个概念,依我看来的确不那么名正言顺。因此我以这段历史时期为界来发挥本文陈述的各种观点。旨在确定我国各个省份一八三。年之前文学的本土特点的研究确实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细致的分析,故本文不拟讨论诸如利涅亲王(le Prince de Ligne)、科明尼斯(Commynes)、傅华萨(Froissart)或者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莫(Erasme)这样的作家,后者宁可用拉丁文而不用通俗语言写作,他和博斯(Bosch)或勃鲁盖尔(Breughel)②一样,是“低地国”或尼德兰而不是当时还不存在的荷兰历史时期的人物。如果把利涅亲王纳入无疑是神话的比利时法语文学的历史,我们又该如何来谈论他呢?要知道他当时还是日耳曼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位亲王,但他同时也属于法兰西文学界!可是利涅不是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甚至也不是孟德斯鸠。他属于另一段历史。对科明尼斯或傅华萨的看法更有争议,他们都是今属比利时省份的臣民,这些省份曾一度归并于勃艮第王朝,但都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科明尼斯还先后服侍过勃艮第公爵以及作为后者死敌的法兰西国王。这一切都需要进行仔细的研究,无论如何切忌做出匆忙的结论。

本文首先试图剖析我国文化的历史根基以及它们近一百五十多年以来对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所带来的影响。然后勾画出这段历史时期的重大轴心线。依我看来,有三个时代可以说明我国文学发展的特点:第一是向心时代,一八三。年起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是离心时代,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直延伸到以(比属)刚果非殖民地化为标志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于第三即我们当今的时代,历史将会告诉我们它是否会成功地实现辩证的回归。(P21-22)

序言

在比利时目前所处的这块土地上,早在十三世纪就出现了文学的萌芽,但由于疆土的变更、归属的变化和文化的分离和融合,直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比利时才真正拥有自己的文学。自浪漫主义起比利时文学几乎经历了西方现当代的所有文艺思潮和流派,它与法国文学关系密切,但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诞生了许多国际知名的大作家,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梅特林克、象征主义大师凡尔哈伦、著名侦探小说家西默农等,他们给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不少光彩。很遗憾,总的来说,比利时文学在我国还鲜为人所知。不少人甚至把比利时法语文学和法国文学混同起来,把比利时用法语写作的作家视为法国作家。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精华,是我们文化建设的一项任务。通过编译一部比利时法语文学选集,向我国广大读者介绍世界文学园地当中的这一朵奇葩,应该说是一项很有意思的尝试。

比利时法语文学在争取文学自主性的漫长过程中,一直与法国和法国的文化艺术传统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点不仅表现在语言上(比利时法语区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法语即是作家的母语,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前,连弗拉芒语区的作家乃至整个上层社会都一直使用法语),而且也表现在文艺批评上(比利时法语文学的毁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巴黎的好恶)和出版上(比利时作家的作品大多在法国出版,以接触到更多的读者,法国出版界也从不把比利时作家视为外国作家),这就解释了为何很多比利时作家很少强调自己的身份,也有一大批作家移居法国,融人法国文学界,甚至加入法国籍,少数人还极力主张把比利时法语文学归人法国文学的范畴。但另一方面也还应看到,虽说比利时文学经历了欧洲和法国所有的美学和文学流派(象征主义、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新小说”派等等),但比利时作家从不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的态度,也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移植,而是加以改造和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从而为世界法语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是比利时文学的特点之一。

由于比利时特殊的地理和历史情况(长期的异族统治、领土的变迁、语言和文化的分野等),它是拉丁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的交汇地,这就造成了比利时文学对法国文学既依赖又排斥的两难境地以及多种文化的特殊背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用法语写作的弗拉芒作家一统天下的局面从这里得到了解释。他们用法语写作,但又崇尚弗拉芒的文化和价值,提倡“比利时灵魂”,很多作品从佛朗德勒的古老历史和神话传统里汲取灵感。还有一些作家热心吸收日耳曼的浪漫主义并移植德国文学技巧,造就了有别于法国的独特的象征主义文学。另外,比利时文学源流的特殊性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一方面产生了可以与法国作家平起平坐,文学成就毫不逊色的比利时法语作家,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即被称为亚文学或大众文学在比利时文坛上出奇的繁荣景象。怪异文学、侦探小说、儿童文学乃至埃尔热的《丁丁历险纪》为代表的比利时漫画艺术等都是具有浓郁的比利时特色,又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品种。这是特点之二。

由于作家的写作语言——法语远非比利时自身历史的载体,他们在语言运用上拥有较大的自由度。一些作家娴熟地使用规范、古典法语写作,其纯正的程度甚至让法国人吃惊,如弗朗西斯·瓦尔特因此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世界知名的规范法语语法专家多是比利时人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更多的是对法语的百般拿捏,勇于颠覆传统或墨守成规,创造出独特的本土色彩浓厚的法语写作的表达方式和用语。比利时被人称为“不规则的国度”不是没有理由的。从柯斯特、凡尔哈伦到较近的魏赫根等人就是这方面突出的例子。另外就是比利时作家很重视本国的绘画传统,不少文学作品很有绘画的浓重色彩,一些作家兼有画家的身份,如大作家米肖,诗人朵特勒蒙还发明了“字符诗”,他的诗融合了文字和图画。另外比利时人对诗歌体裁的偏爱,也多为人称道。据说比利时是世界上按人口密度诗人和诗歌创作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也算是比利时文学的另一特点吧。

后记

我很早就产生了编译这部《比利时文学选集·法语作家卷》的想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我执教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比利时法语区政府向中国赠书的惟一单位,一直定期收到比利时赠送的法语书籍(以文学为主),至今累计已有两千余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校拥有的比利时作家的法文藏书数量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是最多的。我深感中国读者对比利时的情况,特别是对比利时文学所知甚少,而且由于比利时(尤其是法语区)与法国从来就具有一种特殊的密切关系,人们往往把比利时法语文学和作家混为法国文学和作家,我国较早翻译的比利时作家的文学作品,很多都是以法国作家的名义被介绍到我国来的,比如世界著名侦探小说家西默农、法兰西学院女院士尤瑟纳尔、大诗人米肖等,法国文学界也有意无意不去强调他们的比利时身份。因此,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不少国家,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上述作家原籍都是比利时。人们还相传这样的笑话:有人把比利时另一位侦探小说家斯蒂曼誉为比利时的西默农。我在多年来对比利时国情的研究中,发现这个幅员和人口虽小的国家,不仅在世界和欧洲政治舞台占有特殊的位置,而且拥有极其丰富和独特的文学艺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梅特林克、世界著名大诗人凡尔哈伦等都是举世公认的文学巨匠。为了充分利用学校宝贵的比利时文学法文藏书,更是为了向我国读者介绍法语国家和地区文学园地中的这一朵奇葩,我萌生了编译一部比利时法语文学选集的想法,以求从较广的视角作些译介工作。可喜的是,国内最近几年也出了一些个别比利时作家的著作译文,但数量毕竟有限。至于选集规模的著作,恐怕这是第一次。

这项工作经历了数年的时间,其中的艰辛,一言难尽,只有本人才能深切体会到。国内对比利时文学的研究我不敢说一点没有,如果有的话也恐怕是凤毛麟角,而且多纳入法国文学研究的范畴。我首先碰到的是选材上的困难。选集里应选人哪些作家,哪些作品,都颇费一番斟酌。我自知学识有限,没有能力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自行做出选择,而且由于选集的特点,这样做在客观上也不允许,因此我只好多方搜寻在国外(主要是法国和比利时)已经出版的有一定影响和权威性的各种选集,从其中加以比较,精心挑选收入的作家及其作品,有的则是经比利时有关专家推荐确定的,个别作品则是由作者本人选定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不漏掉一个值得向中国读者介绍的比利时作家,当然我也借鉴了国外出版的选集采用的编选原则、分类标准、年代划分等。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初步的选择。但这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第一步。因为国外出版的选集选人的作家或作品,有时并不一定个个都具有代表性,外国选集摘选的文章,或因篇幅过长或过短,需要更换或进行删节或扩充,为此我不得不通读许多原著,对收入的作家和作品做适当和必要的调整和增减。同时为了深入了解原文,翻译出尽可能准确的中文和编写有关的解释性材料,还阅读参考了大量的原著和有关比利时文学的专著。我四次应比利时塞内夫欧洲翻译学院的邀请,远赴该国收集资料,会见有关作家和专家,亲自上门讨教,这样做加深了我对比利时文学的总体把握,特别是有关作家和作品的具体了解,这些都有助于我尽力编译好这部选集。

另外一个困难,就是解决版权问题,除了极少数作家根据比利时有关法律规定(作家逝世七十年之后)已进入“公众领域”而没有版权问题之外,其他的作品,哪怕是几页的短文,都需要得到授权才能翻译和出版,故为解决版权问题我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收入的作家和作品数量较多,涉及到众多的出版社和版权所有者,而且所选作家时代跨度较大,有的作品出版年代久远,出版社和版权所有者都发生了变化,由此可以料想这项工作的难度,但在比利时有关方面的帮助下,经过长期的联系和努力,绝大多数法国和比利时出版社都对我们的要求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同意授权我们翻译和出版有关作品的章节。其中极个别作品,虽经国外出版社授权,但因已有中文译本,简体字中文版权归我国相关出版社。我也征得中国有关出版社的授权,选人有关文章,并由本人重新译出,特此说明。我在此也对有关中外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这是我国出版的有关比利时文学第一部选集性质的译著。特别要说明的,选人作品皆为广义上的散文类(长短篇小说、文论等),不包括诗歌和戏剧,但是为了不漏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比利时诗人、剧作家,我在选集中也尽量选择翻译这些作家的散文类作品,目的是为了借此介绍这些作家,使读者能够对比利时文学,特别是法语文学有一个概貌性和整体性的了解。至于比利时文学历史的划分,我基本遵照比利时文学史的传统做法,收入了十九世纪末至今六十来位比利时法语作家一百多篇长短不同的作品摘篇或章节。对每一位作家的生平、著作、创作特点等都作了简练的背景性介绍。为帮助和指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有关作品,我在译文前加进了简短的引文。对一些难懂的地方,也作了必要的注释。为了醒目,基本上每篇译文都加上小标题,有的是外国选集或原著里原有的,大多数是本人后加的。

我特别感谢胡小跃先生给这部选集写了序言。他这几年在介绍比利时文学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由他来作序自然是再合适不过的。

为了帮助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比利时文学,我还荣幸地得到比利时诗人、法语文学专家马克·库阿泽贝的赐稿。应我的要求,他还热心为这篇专文增加了一个新的章节,补充了新的材料。我在此对他也表示感谢。

我要特别提出的是,比利时法语区政府对这个项目提供了资助,使本书的出版成为现实。同时我在数年编译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驻比利时使馆和比利时驻华使馆、比中文化协会、塞内夫欧洲文学翻译学院及其院长维尔玛女士,还有不少中外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使我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本选集的编译和出版工作,我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深切的谢意。

为了编译好这部选集,我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定有许多疏漏和不妥之处,望读者不吝赐教。

王炳东

2005年6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比利时文学选集(法语作家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炳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52561
开本 32开
页数 5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4.44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