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社会保障的改革探索/江西社会科学研究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制,经历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如今已经发展得初具规模了,本书论述了中国社会保障的使命、责任与未来,并提出只有进行改革,才能构建出多层次、多功能、多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保障制度焕发出新的光彩,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序言

中国社会保障的使命、责任与未来

体制转轨、竞争经济,在国人眼中已是再清晰不过的字眼。广袤的中国大地,发生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经济嬗变与社会转型,建立和健全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制,是老百姓急迫的期待,也是时代铿锵的呐喊,体制变迁的负重起步,决定了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一条艰辛绵亘的改革之路。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变迁跨越的历史,是一部两大阶级在利益对抗中殷实的教科书,资产阶级学者与政客们的耳鬓厮磨与缠缠绵绵,无非是苦心孤诣为维系资产阶级统治谏言献策。然而,西方文明的发展轨迹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演进,着实为我们带来了思辨与启迪,我们反对拿来主义、教条主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与本源信息的结合及包容历来是我们始终不渝的思想路线。

中国社会保障是一场攻坚战,旧体制造成的遗留问题,表现为债务包袱重、冗员包袱重、企业活力几乎丧失殆尽。正视历史、面对今天、预期未来,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要曲径通幽、轻装登程、解除长期积淀的历史包袱。这是一项深不可测、跨越世纪的系统工程,财务危机、人口危机、失业危机、贫困危机,都要纳入制度设计师们的视线,创新是永恒的主题,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还人们一个秋高气爽的艳阳天。

中国是一个人丁兴旺的民族,当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之时,老龄化社会款款地而又带着几分急迫地向我们走来。“代际转嫁”的养老模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已步人了穷途末路。如果沿袭旧体制,届时庞大的白发族把手一伸,增长的国民财富顷刻间就要消失殆尽,令人惊骇的支付危机,迫使旧的养老保险体制“金盆洗手”,取而代之的是被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全面触摸,并赐以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分权管理的新体制。

然而,政府养老机制的盘活仍面临腹背受敌的隐痛,偿还隐性债务的长期拉锯留给人们的是沉甸甸的忧患与不安,惟有多支柱养老体系才能支撑这一沉重的“十字架”,企业年金制呼之欲出,储蓄寿险风和日丽,养老基金广拓财路,新世纪的避风港方显人气鼎盛、国泰民安。

医疗保险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也是改革最难攻克的堡垒,居高不下的医疗费用与沉重的医疗负担,使旧的医疗体制走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人们的非理性需求与医疗的超前消费,将人们受惠了几十年的医疗福利推上了悬崖。人们脆弱的社会承受心理与对医疗福利的依恋,对新体制多了几丝疑虑,也多了几分理智,政府支持、全民参与、改革体制多管齐下,医药价格下降,服务质量上升,医疗保险的多功能释放,方能托起百姓明天的希望。

市场不相信眼泪,我们曾经用最敏感、最愤怒的字眼抨击失业,并将其视为制度的象征,曾几何时,低收入、高就业将其羞答答地遮掩。然而,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就是竞争经济,企业的生死存亡,就是一次次理性的资源配置与调整重组的过程。三条保障线向两条保障线的并轨,是一次降低改革成本的理性置换,要消除人们的浮躁与不安,只有苦练内功、提高素养、积累潜能,否则,市场无情。

改革之曲折,道路之艰难,往往超越时空隧道,人们对改革的拥戴与责难总是交相辉映,缴费率低下,征集率过高,事物的表象并非昭示内在的哲理。社会保障的强制性要通过制度来实现,“三费”改税的机制转换,也许是矛盾磨合的排气阀与润滑剂,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只有主动推进,才能为市场经济的全方位改革铺垫坚强的基石,为此,人们拭目以待。

市场失灵、政府干预,中国财政主导型的功能体现与内在潜质,表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倾情关注,人们遭遇苦涩、无奈甚至为生计而奔波之时,“两个确保”的和风细雨及时滋润了人们的心田,社会稳定,需要积极财政政策的抚慰;稳定基本收入,更需要全社会的长期关注。设计明天,社会保障趋利避害抵御风险的主体地位日趋明显。

早在上个世纪,中国政府就庄严地承诺,世纪之末基本消灭绝对贫困,幸福工程、希望工程、再就业工程、安居工程,增添了人们对公民社会的期盼;城市最低工资制度、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筑了社会稳定的最终防线。然而,制度内核的确定、造血机能的孕育,还需要社会给予更深邃的思考。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不是社会主义的本来目的,也与市场经济改革的初衷迥异。启动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通过税收或“转移性支出”扶助弱者,调节社会分配不公,弥补市场缺陷已成为各级领导者的当务之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革除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僵化体制,必然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资产存量重组,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规范破产、鼓励兼并,统一全国劳动力市场,妥善解决劳动力退休或下岗之后的生活保障与就业问题。缓解企业畸轻畸重、苦乐不均的矛盾,离不开社会保障这一“生命核能”,它的辐射,必将赋予社会经济良性运行无限的活力。多路出击、多管齐下、转变观念,路就在自己脚下。

市场消费的冷落带给人们一个思考:人们为何抱紧自己的钱袋子?是过剩经济的到来抑或消费结构的失衡,然而两者都难以说明其中的奥妙。经济学家对福利国家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福利制度是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另一种认为,现行水平的福利活动导致了政府的“超载”与“失灵”。中国福利制度的变迁,也许正在滋养并激化着人们对未来的焦虑情绪,国家包揽的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福利性体制已被推上了市场。市场经济中的福利增量要靠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创造,福利体制内核中的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科学与理念,亟待市场机制与市场信号给予重塑。

社会保障经济是一种资源性经济,基金短缺、增值功能低下正是中国社会保障的切肤之痛。带着几分理性、几分思辨,以理财者的胆识与智慧,以安全、收益为警示,多维视角、多路出击、从严管理,跻身资本市场,求解资本增值,基金短缺的困惑才能柳暗花明。

确实,面对近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实行市场经济,社会保障伴生相随,不可分割,改革不允许社会保障的滞后与制约。多年来改革风雨兼程,使人们终于悟出了这么一个道理,当市场机制借助供求关系、价格参数、竞争信号,促进微观经济高效运行之时,公正或不公正地排斥产品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弱者,排斥老、弱、病、残、孕、伤等不能正常从事劳动的人,对社会和经济带来不安定的因素。借助于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与“减震器”,实行政府宏观干预,弥补市场机制的失衡与不足,既保证了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又保证了资源分配的相对公平,促进了社会稳定。现代基金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积聚公共基金的强制功能,一方面,面对无法避免的生老病死、难以预计的天灾人祸,进行风险转嫁,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巨额基金的聚集,调节国民经济运行,解决重点建设基金问题,于国于民有利,何乐而不为。

改革20多年来,社会保障改革缺乏系统规划、单项推进、管理分散、啮合不足,明显地加大了改革成本与管理成本。保险项目不配套,社会矛盾的释散功能未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或多或少地给人们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缺憾,反而人为地增加了社会摩擦与负面效应。当今,市场经济进入了理性化的改革时期,转变社会保障改革的长期滞后状况,必然寻求这一社会政策系统的总体设计与整体推进。

社会保障改革,追求民主与科学决策,部门之间的权益角逐,是权力经济对社会保障的极大遏抑。长官意志的随意决策,或是感情天平的倾斜,于社会保障无益。加人世贸组织,引来他山之石与外来信息,更应追求与国情调查及本源信息的融合,呼唤理论指导、注重实证分析、引进思维科学、强调保障精算、建立灵敏的预警系统,避免重蹈其他国家之覆辙,就是要完善动态耦合的双向反馈机制,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使之符合中国的国情,形成自己的特色。

社会保障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需要协调林林总总、方方面面的关系,财税体制改革,财权与事权的统一,使中央、地方、企业与个人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角色定位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社会保障的责任经济、契约经济与信用关系亟须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各利益主体的权责关系、财权与事权关系,必须泾渭分明,层层落实,尽快矫正现实经济中多部门参与和成败与共谁也无责的局面。在政府引导下,大力推进慈善事业、推进社会互助、推进社区服务、推进民间社会保障事业,构建多层次、多功能、多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生机与活力的体现,也是机制创新的原动力。经济磨合、观念碰撞、构架重塑、角色定位、制度创新,一切的一切,都要从此开始。

改革是一项无止境的事业。世纪之初,中国社会保障按照“十五”计划的宏伟构想,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龙头的社会保险改革,目标已经明确。未来社会,中国社会保障任重而道远,数亿白发苍苍的老人,期盼社会来保障其晚年过上稳定的生活;大量的失业群体,渴望再就业工程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更多的工薪一族,希冀他们基本的医疗和保健得到保障;城乡数千万尚处于逆境的贫困人口,翘首以盼摆脱贫困,过上体面的生活。一道道社会经济纷繁复杂的风景线,呼唤社会保障开辟温馨的港湾、构筑防险的大堤、点燃人们希望的圣火。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机遇与挑战同步,前进道路上充满了变数,社会经济问题更难以预期,人们的心态会更为复杂,与国际社会保障惯例接轨,当中国经济向世界敞开大门的时候,深入研究世界经贸一体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有相当多的问题值得我们进行积极的探索与研究。

作者

2004年3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社会保障的改革探索/江西社会科学研究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毓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0028925
开本 32开
页数 3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4
出版时间 2004-04-01
首版时间 2004-04-01
印刷时间 200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32.1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05
14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2:4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