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清代青花瓷(北京文物鉴赏)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荟萃了具有代表性的清代青花瓷器,几乎囊括自顺治至宣统朝所有官窑民窑器物,以精品为主,对每幅图版均注明名称、朝代、尺寸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使读者对青花瓷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序言

青花瓷器是最富有东方民族风情的瓷器品种,它起源于唐代,元代发展成熟后主要为外销瓷,从明代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到清代,青花瓷器仍占主导地位,上服务于皇室,下普及于民间,外远播于世界,无论是在工艺技术、绘画水平还是产量方面都达到了历史上的又一高峰。北京作为清王朝十世君王长达267年的都城,皇宫内、外流传至今的清代青花瓷器,数量之多,品种之繁,是非常惊人的,它们都是来自瓷都景德镇的产品,不仅时代特征鲜明,而且烧造脉络清晰,为世人再现了清代青花瓷器的发展历程。

一、清代青花的缓慢恢复

顺治至康熙十九年(1644—1680),共计36年。时值清政权初立之际,各地战争尚未平息,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官窑青花的生产承明末停烧之后,处于缓慢恢复时期。据文献记载,顺冶时期曾两次下诏要求景德镇御窑厂恢复烧造青花瓷器。康熙十年景德镇官窑又担负起“奉造祭器”的任务。康熙十三年吴三桂之乱,战火延及景德镇,官窑青花的生产一度停止。直到康熙十九年,清政府指派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廷禧到景德镇驻厂督造,景德镇的官窑青花生产才开始走向正轨。由此可见,康熙十九年以前官窑青花的产量十分有限,故传世数量不多。

倒是民窑青花,这一时期虽也受到了兵荒马乱的影响,但由于国内日用瓷需求源源不断,故基本上没有停烧过,其风格基本上是明末天启、崇祯青花的继续,因此被学术界称为“转变期青花”。 本书收录的几件均为民窑作品,应是有助于此期青花瓷器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

二、清代青花的繁荣昌盛

康熙十九年至乾隆时期(1680—1795),共计115年。经过顺治及康熙前期的过渡,清王朝步入了“康乾盛世”的封建社会黄金时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景德镇青花瓷器生产也进入了繁荣昌盛时期。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都非常喜爱青花瓷器,据清史档案记载,不少官窑瓷器的造型和纹饰都是经皇帝亲自审定的。从康熙十九年开始,皇帝还委派有这方面兴趣和才能的官员到景德镇督理制瓷,开创了以督窑官姓氏称呼此期官窑的先例。如康熙朝有“臧窑”和“郎窑”,雍正朝有“年窑”,乾隆朝有“唐窑”。诸任督窑官的贡献各有侧重,创新品种各不相同,表现在青花瓷器上则是博采众长,精益求精,每个时期均烧造了一大批质高貌美的青花瓷器。在北京地区,带有此期帝王年号款的官窑青花瓷器传世数量很大,本书收录的雍正青花云龙纹大盘,即是官窑青花瓷器之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品。

由于御窑厂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官窑与民窑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因此官窑青花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民窑青花技术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康熙时期,工匠们在承袭前朝技艺的基础上,一方面不断提高国产青花料的加工提纯技术,使青花的呈色艳丽青翠;另一方面在绘画技巧上进行突破和发展,不仅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中寻找新的表现语言,还吸收了西洋画中的明暗法,采用新的分水工艺,使青花呈色浓淡相宜,层次丰富,变化多样,具有强烈的立体感。至此,民窑青花瓷的艺术水平已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本书收录的康熙青花人物故事图净水碗,即是利用同一种青料的浓淡不同,有意识地渲染出深浅层次变化各异的色调,堪称康熙青花色分五彩之代表作品。

三、清代青花的逐渐衰落

嘉庆至成丰(1796—1861),共计66年。在这半个多世纪里,社会动荡不安,经济每况愈下,内忧外患不断。受其影响,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生产也从繁盛的高峰击向衰落的低谷。

从嘉庆开始,景德镇御窑厂便不再有宫廷派来的专人前来督造,而只是由地方官兼理,官窑青花的制作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但总体上尚能保持乾隆时期的烧造水平。

道光以后,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自给自足经济的解体和门户的对外开放,景德镇青花的烧造规模骤缩,质量下降,逐渐趋于粗糙草率。但也不乏佳品,尤其是署“慎德堂制”款的道光御用青花格外精致。

咸丰年间,景德镇曾数度被太平军所攻破,青花瓷器生产几乎完全瘫痪,官窑青花的烧造数量极其有限,故本书选录的这件咸丰官窑青花缠枝莲纹赏瓶尤显珍贵。

四、清代青花的回光返照

同治元年到宣统三年(1862—1911),共计50年。在这半个世纪当中,有47年是由慈禧掌握实权的。慈禧一方面全力扑灭了太平天国运动;另一方面努力修复与列强的关系,使得不景气的景德镇官窑青花生产稍有复苏,呈现“回光返照”之势。

这一时期景德镇官窑所生产的青花瓷器主要有五类:一是为同治帝和光绪帝大婚时烧制的宫廷婚宴用瓷;二是为慈禧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寿辰烧制的寿庆用瓷;三是为东陵和西陵烧制的祭祀用瓷;四是为“体和殿”烧制的慈禧专用瓷;五为应酬赏赐用瓷。这些都是清末青花中所少见的精品。如本书选录的青花花卉纹渣斗,器型小巧玲珑,青花淡雅宜人,纹饰也不同于晚清常见的格式化图案,而是绘牡丹、翠竹、灵芝等图案,翠竹呈翻墙过枝之势,新颖别致。由底书“体和殿制”篆书款可知,这是同治年间专为慈禧烧制的御用瓷器。“体和殿”是慈禧居住储秀宫时的用膳之处,所烧制的瓷器都很精致。

晚清时期,朝野的文人雅士们特别推崇前朝的瓷器,论瓷之风颇盛,因而景德镇还掀起了仿古之风,并以仿康熙青花为最盛。民窑青花的生产也异常活跃,许多作品的质量并不逊于官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清代青花瓷(北京文物鉴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5013039
开本 其他
页数 1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6-02-01
正文语种 中英对照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2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6.32
丛书名
印张 3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00
145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4:2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