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与城市体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2001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之最终研究成果。

本书通过对长三角及其15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的详细测算及定量分析,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和城市体系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主要探讨了长三角地区城市的经济适宜性、城市的内部更新与变迁、城市郊区化、乡村地区的城市化、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及产业结构等内容。全书图表丰富、论证有力、分析透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对明确和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录

序/厉无畏 1

第一章 绪论/l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域范围/1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5

(一)地理位置/5

(二)自然特征及其经济效应/6

三、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地位和作用/9

四、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之一/13

  上篇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

第二章 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及其经济适宜性分析/17

一、城市化的概念、涵义及其表现形式/17

(一)城市化的概念和涵义/17

(二)“城市化”还是“城镇化”?/22

(三)城市化的表现形式和测度指标/22

二、城市化水平测度的困境/24

三、城市化水平的测定方法/28

四、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测度及其经济适宜性分析/34

(一)城市化水平测定方法的几点说明/34

(二)城市化水平测算结果及评价/37

(三)城市化水平的经济适宜性分析/43

五、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内部差异/50

(一)地级以上城市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比较/50

(二)地级以上城市内部的城市化/52

(三)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水平的经济适宜性分析/60

第三章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内部更新和变迁/64

一、上海市的地域划分/64

二、上海中心城区工业生产的变化/65

三、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和居住职能的变化/69

四、上海市中心城区商业服务职能的变化/72

五、上海市中心城区办公职能的变化/73

六、上海市中心城区建筑密度和建筑立体空间的变化/75

七、结论和讨论/77

第四章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郊区化/81

一、城市生命周期理论和城市郊区化/81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郊区化/83

(一)上海的人口郊区化/83

(二)上海的工业郊区化/88

(三)上海的居住、办公和商业职能郊区化/90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空间扩展/94

四、长三角地区大城市的撤县改区/97

五、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郊区化的主要影响因素/99

六、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郊区化的经济社会效应/104

(一)积极效应/104

(二)负面效应/106

七、克服城市郊区化负面效应的基本对策思路/107

第五章 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城市化/111

一、乡村城市化的发展轨迹/111

二、长江三角洲市、镇发展历程/112

(一)城市数量变化/113

(二)乡村地区小城镇发展历程及其促进因素分析/115

三、长江三角洲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120

(一)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121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124

四、长江三角洲乡村小城镇发展的措施和对策/128

五、上海市郊县“一城九镇”发展战略/138

(一)上海市对“一城九镇”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及鼓励政策/138

(二)闵行区浦江镇重点发展的条件、战略和规划/144

  下篇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

第六章 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153

一、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分布特征/153

(一)城市行政等级层次及其人口规模结构/153

(二)首位分布还是序列大小分布/155

(三)城市规模分布等级层次分析/159

(四)城市等级规模分布特征小结/167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的规模等级分布模型/168

(一)位序一规模率/168

(二)城市等级规模分布模型及其分析/170

三、长江三角洲城市等级规模分布的区域差异/173

(一)分区域城市等级规模分布比较/174

(二)上海地区/175

(三)江苏省沿江地区/177

(四)浙江省东北部地区/186

四、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结构评价和优化方向/190

(一)城市规模结构及其评价/190

(二)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思路/193

(三)首位城市上海形成原因分析及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基础/193

(四)长三角地区城市规模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199

第七章 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201

一、城市空间分布理论/201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密度及其影响因素/203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形态特征/209

(一)城镇沿主要水体分布/210

(二)城镇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213

四、长三角地区城镇空间分布形态及其发展趋势/219

(一)城镇沿主要水体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的联系和区别/219

(二)城镇空间分布形态特征及评论/220

(三)城镇空间分布形态框架的发展趋势/222

五、上海城镇空间结构及其塑造/224

(一)城镇空间分布特征/224

(二)新城建设的条件及其空间布局/226

六、长三角地区都市区、大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231

第八章 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的产业结构/241

一、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产业特色和地位/241

二、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分析/248

(一)三次产业结构分析/248

(二)第三产业结构分析/251

(三)制造业结构分析/253

(四)制造业主要产品结构分析/258

三、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评析/271

(一)产业结构趋同状况的基本判断/271

(二)制造业结构趋同的原因分析/273

(三)制造业结构趋同问题的评价和分析/275

四、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产业发展定位/281

五、长三角地区产业协调互动发展的体制障碍和实现途径/287

参考文献/291

后记/311

试读章节

七、克服城市郊区化负面效应的基本对策思路

城市郊区化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产物。1990年代以来上海市出现郊区化现象是城市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至于在这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只要进行有效的规划、调控和管理,是能够克服和避免的。下面是克服上海城市郊区化过程中负面效应的途径和对策思路:

进入城市郊区化发展阶段的城市出现上述负面结果,大多是由于从中心城区转移出来的产业和人口及其各种设施自发地在郊区低密度地分散分布、郊区城镇规模过小且遍地开花式布局而造成的。这需要由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积极主动地做好城市郊区化的引导和规划工作,使其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其基本途径是:在郊区距中心城区之比较适当的区位,规划和建设适当数量的新城,将中心城区转移和扩散出来的人口和产业集中在新城内,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若干城市副中心,使产业和人口相对集中分布,而不是在郊区遍地开花式分散分布。

建设和发展这样新城副中心的要求是:

第一,在功能上,它不是纯粹的居住区(即卧城),不是纯粹的工业区,也不是纯粹的商贸服务区,而是三者的综合:一个功能相对完备的经济社会综合体,落脚到新城的市民大部分或绝大部分应居住、工作、消费和休闲在新城内。进入新世纪的上海新城建设和发展,应不同于西方国家1950年代时期的郊区化过程,也不是中心城功能的简单的空间扩散,而是参与到整个城市地区功能转型过程中,作为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城市功能体和相对“独立”的新城市。

第二,在规模上,一般在20~30万人口为宜(根据实际情况,人口还可以再多一些),即实际上要形成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这样可保证其经济、社会和环境诸方面运作具有较高效率。从国外新城建设的经验来看,能够自我平衡的成功的新城规模都在30万人左右。从经济学方面来看,30万人的中等城市是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最佳城镇规模。从国内的经验来看,具有综合职能和一定生活、社会设施服务质量的城镇,规模也不宜偏小,多在20~30万人口。在这样规模的城市,容易集中大城市和小城市各自的优点,避免两者不足的新型城市形象,有大城市生活、工作、娱乐等的便利,但没有大城市的拥挤和不便。

第三,在与中心城区的位置关系上,根据相关理论,新城与中心城区距离应以25~50公里为宜,中间以绿带隔离。否则,距离过近,则新城可能与中心城区连在一起,造成“摊大饼”式城市扩张的弊端;距离过远,则因与中心城区联系不便,新城副中心难以形成,或者形成以后发展状况不佳。

第四,在与中心城区联系方式上,须有高等级干线公路相连接,最好是高速公路甚至轨道交通线,这样可保持新城与中心城区的便捷联系。从国外特大城市发展的经验来看,其中心城区与新城都有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在伦敦、巴黎和东京,城市功能整体以及城市通勤圈都已经深入到周围的新城,使中心城区和新城之间能够保持有足够的绿色开畅空问,保持了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城市各种功能能够在空间实现分隔,与自然环境融合,这种空间上的跨越,不是空间的蔓延扩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轨道交通的发展。

第五,在城建水平上,新城应该是具有较高品位的现代化城镇,建设质量和水平应不在中心城区之下,包括道路、通讯、教育、体育、卫生、文化、科技等各种社会性基础设施都应该是高质量的,以增强居民对落户在新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随着新的全球社会经济背景的形成和发展,城镇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城镇发展战略目标,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具有环保特色的区域和城镇建设,增强对人口和新经济活动的吸引力。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新城居住和工作环境,不断提高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水平和质量,使新城不仅对周围乡镇的居民形成吸引力,而且吸引更多中心城区的居民。

建设这样的新城副中心可以克服城市郊区化过程中的负面效应,其作用机理是:

第一,新城副中心的建设是集中型的中等城市建设,从中心城区转移出来的人口和产业聚集在这样的新城内,可以防止其在郊区低密度的分散分布,避免大量侵占土地,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同时,可以增强城镇经济实力,使有能力防治环境污染,而且可以避免工业和生活“三废”在面上的污染,进行集中处理,节约“三废”处理成本,改善郊区城镇生态环境质量。

第二,新城副中心是一个具有经济社会等功能的综合体,在这里落户的居民既可以工作又可以生活,各种设施齐全且质量较高,不必为工作和生活问题在新城与中心城区之间频繁奔波,自然也就减轻了城市交通负荷,市民交通成本自然就降低了。

第三,人户分离现象的存在主要是由于郊区各种基础设施较中心城区落后,市民对所在郊区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尤其是医疗、教育等社会服务质量低下,将户口留在中心城区是不愿意割舍其高质量的社会服务,而新城副中心的现代化设施建设(不低于中心城区)和服务,则可以为市民消除这些问题,市民自然会逐渐将户口从中心城区迁移到所在郊区,人户分离现象及其由此带来的管理问题自然会逐步消失。

最后,中心城区由于人口减少,其商业服务业收入自然会相应减少,但这个损失比中心城区集聚太多的人口而造成的损失要小的多,因此综合起来还是划算的;而且由于功能的转变,中心城区商业等服务业比重下降,代之而起的将是金融、办公等现代服务业比重的上升和职能的增强,这使中心城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同时中心城区商业等服务业可以向高档发展,与郊区新城副中心的服务业形成错位,落户郊区新城市民的绝大部分消费可在本地进行,而小部分消费则可以凭借新城与中心城区便捷的交通联系,去中心城区解决。

表4—11是上海市郊区的十大城镇。这十个城镇基础条件均较好,经济规模较大,都有一定的人口规模,与中心城有一定的距离,居住和服务水平较完善,均是上海市新城副中心建设的候选者,有可能成为新城副中心。但是,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松江、嘉定、青浦、惠南、南桥等5个城镇建设新城的条件更好一些,应考虑予以优先重点发展和建设。

上海市政府已经确定,在“十五”计划期间,将重点建设郊区的“一城九镇”,其中的“一城”即新城副中心,明确地选择了松江镇。在前几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松江镇虽然没有像宝山等那样成为经济聚焦点,但它是上海市郊区建设较好的一个镇,人口规模是上海市郊区中最大的,与中心城距离适中,能吸引足够多的人口和产业。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在新一轮的上海市规划中,将于2010年前在松江镇建成大学城,作为大学城主要是生产知识产品和新技术产品,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空间产物。

P107-P110

序言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度城市化水平是西方工业化国家经济发达的标志,而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滞后,已经成为经济进一步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也不例外。同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长三角地区城市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发展过程中的摩擦和冲突逐步显现出来。因此,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和城市体系进行深入而全面地研究,明确和解决其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就是关于这方面研究的一部力作。

迄今为止,专门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和城市体系方面的专著还没有见到。虽然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的论文很多,一些书籍也涉及到了这方面的某些问题,但本书将城市化和城市体系合在一起,进行系统地研究,还是很有一些特色的。

1.关于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以前在书刊上见到的大多是粗略的估计,似乎没有进行过精确的计算。本书对长三角地区及其15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详细测算,得到了较为准确的数字。在此基础上,经过与世界其它国家比较,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及15个城市城市化水平的经济适宜性程度,可为长江三角洲及其主要城市地区城市化战略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和决策参考。

2.城市内部的更新和变迁算不算城市化?尚无定论。因此,区域城市化研究很少涉及这方面内容。本书以上海市为例对城市内部的更新和变迁进行了探讨。这对城市市区内部变化性质和走向的判断,以及存在问题的把握和解决侧重点的确定,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3.城市郊区化是区域城市化的一个阶段和类型。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城市郊区化早在195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我国的城市郊区化却是一个新生事物。城市郊区化有利也有弊,本书在对几个大城市(苏州、无锡、常州、上海和杭州等)郊区化现象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郊区选择适当区位,建设若干高水平的新城副中心,以克服城市郊区化带来的问题的主张和思路。为了缓解城市市区人口和工业污染的压力,我国的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特大城市曾经在其郊区做过建设卫星城镇的尝试,但结果大多不太理想。本书对新城副中心的选址、规模、间距、质量、水平等问题作了研究,可为城市郊区化中新城副中心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4.乡村地区的城市化主要是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发展状况如何是乡村地区城市化的关键环节。针对长三角乡村地区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本书在研究了其小城镇发展历程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集中式、规模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5.在长三角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研究中,针对首位城市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过分突出的现状,本书提出城市功能决定城市人口规模及不能局限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来评价上海人口规模的观点,并分析了上海市崛起的原因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基础。

6.在长三角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研究中,本书在对其城市空间分布特征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交通线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提出了长三角“∑”形经济发展轴线和城市分布格局,以及以核心城市上海为中心的“手指”状经济集聚、辐射带和城市密集带,并在长三角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层次,在地域上划分了三个大都市区,这对组织合理的城市经济区层次颇有现实意义。

7.在长三角城市体系的产业结构研究中,本书对长三角城市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结构、制造业结构及制造业产品结构进行了较全面的系统分析,对制造业结构得出了有异于主流观点的结论,即长三角制造业结构并非“严重同构”,而是“存在程度较大的趋同现象”,并对其制造业趋同进行了不同于主流观点的评价,即:区域之间制造业结构趋同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趋同的必然结果,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不值得过分忧虑,进而提出结构趋同有利于形成区域竞争格局,合理和有序的竞争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利。

8.在研究方法方面,本书比较有特色的:一是运用地理图和示意图丰富了研究成果的表现手法和内容,增加了可读性;二是定量分析在本书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作者克服了统计数据存在严重缺陷的困难,通过对多种测算方法的比较和筛选,终于测算出了长江三角洲及其15个城市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得出了十分有意义的结论。此外,在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研究中,对城市等级规模分布模型、城市密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制造业结构相似程度等的探讨,都进行了定量分析,使研究成果更有说服力。

虽然本书作为长三角地区城市化与城市体系的研究成果,未必完善,有些见解也未必十分准确,也可能会引起争议,但本书的出版还是有价值的。愿其作为引玉之砖,把长三角地区城市化与城市体系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厉无畏

2004年4月8日

后记

城市分布密集是长江三角洲的一大特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很大程度上就是城市经济。因此,城市发展的好坏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如何就成为影响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这两个方面,前者是城市化问题,后者是城市体系问题。进入新世纪后,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环境,以及长江三角洲本身经济规模、水平及构成等均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的问题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显得愈加重要。因此,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和城市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积极意义。

幸运的是,上述认识得到了上海市哲学和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其组织的相关专家的青睐和认可,顺利地通过了层层遴选,于2001年批准了题目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研究”(批准文号:01FJB005)的课题,并由我主持这个课题的研究工作。本书是该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

本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长三角地区城市化,二是长三角地区城市体系,分别作为本书的上篇和下篇。在这两部分之前有一个绪论,其作为本书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长三角地区的概况,为地区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研究作了一些铺垫。

上篇城市化部分分为四章:第二章主要利用城市非农业人口和城市总人口两套指标,借用合适的测度方法,计算了长三角及其15个城市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并经过与世界其它国家的比较,探讨了其城市化的经济适宜性程度。迄今为止,这是首次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化水平及其经济适宜性的精确定量分析。第三章以上海市为例,研究了城市市区内部的更新和变迁,得出了城市内部在土地更加集约利用的同时发生了服务职能快速转换及巨大变化的具体结论。第四章探讨了长三角及主要城市郊区化和空间扩展的过程,分析了郊区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经济社会效应,提出了克服城市郊区化负面效应的基本思路和对策。第五章探讨了长三角乡村地区的城市化,侧重研究了小城镇发展的历程及特点、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以及小城镇进一步发展的措施和对策,最后以松江新城和浦江中心镇建设为例介绍了上海市郊县“一城九镇”发展战略及其鼓励政策。

下篇城市体系部分为三章:第六章探讨了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分析了城市规模结构的特点和城市分布的区域差异,对以首位分布为主要特点的规模结构作了客观评价,分析了首位城市上海市崛起的原因及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基础,最后提出了城市规模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第七章研究了长三角地区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主要分析了其城市密度及其影响因素,揭示了长三角及上海市城镇空间分布特点及发展趋势,在对其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确认的基础上构建出三个大都市区这一城市空间联系的中间层次。第八章探讨了长三角城市体系的产业结构,主要对其三次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结构、制造业结构及制造业产品结构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对备受关注的制造业结构得出了“存在程度较大的趋同现象”而非“严重同构”的判断,给出了其结构趋同的原因,最后对此作了有异于主流观点的评论。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也得到了诸多领导、专家和同事们的热情关心、支持和帮助,厉无畏所长在百忙中挤时间为本书作了序,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为本书的出版进行了资助,文汇出版社给予了出版上的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当然,书中若有纰漏和错误,均由作者承担,并谨请批评指正。

靖学青

2003年6月

于上海浦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与城市体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靖学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68716
开本 32开
页数 3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5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99.275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4: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