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元杂剧研究/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套集多学科、多层次、多卷本而成的20世纪学术研究成果精华库,由三部分组成:导论、文选、目录索引,将巨大的信息量、准确的历史描述,以及特立独行的学术判断,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研究了中国元代杂剧的种种现象。

目录

总序/陈平原……………………………………………………1

导论/吴国钦李静张筱梅………………………………………1

宋元戏曲史/王国维……………………………………………65

曲海一勺·述旨/姚 华………………………………………74

作曲法/许之衡…………………………………………………76

瞿安读曲记/吴梅………………………………………………81

关汉卿不是金遗民/胡 适……………………………………88

元曲的脚色/吴重翰……………………………………………91

关汉卿里居考辨/吴晓铃………………………………………106

论元杂剧散场/郑 骞…………………………………………112

元剧斟疑(老君堂)/严敦易……………………………………118

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序/郑振铎…………………………………123

《西厢记》叙说/王季思………………………………………126

谈《诈妮子调风月》/赵景深…………………………………132

元杂剧演出形式的几点初步看法

——明应王殿元代戏剧壁画调查札记/刘念兹…………137

论关汉卿的杂剧/郑振铎………………………………………145

现存元人杂剧的题材/罗锦堂…………………………………17l

关于《西厢记》作者问题的进一步探讨/王季思……………18l

关汉卿三国故事杂剧研究(双赴梦)/刘靖之…………………19l

论崔莺莺/戴不凡………………………………………………197

元初戏剧演出的重要史证

 ——山西新绛元墓戏雕考述/黄竹三………………………203

杂剧在元代的文学地位/罗惋烈………………………………209

为“关汉卿祖籍河东”说援一例/王雪樵……………………218

《元曲释词》凡例/顾学颉、王学奇…………………………223

《西厢记》论/董每戡…………………………………………226

《元曲纪事》序/王文才………………………………………233

也谈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吴新雷………………………234

宋元戏文与元明杂剧/谭正璧…………………………………248

臧懋循与《元曲选》/徐扶明…………………………………254

对关汉卿研究的几点意见

 ——在1987年关汉卿学术讨论会上的书面发言/吴小如…260

关汉卿评传/吴国钦……………………………………………264

元杂剧研究概述/宁宗一、陆林、田桂民……………………285

元杂剧体制规律的渊源与形成/曾永义………………………298

关剧文化意蕴发微/郭英德……………………………………348

关汉卿喜剧探胜/李汉秋………………………………………361

与徐朔方论金元杂剧书/王季思………………………………376

元杂剧发展述略/李修生………………………………………382

白朴传略/胡世厚………………………………………………400

元代云南有杂剧吗?/顾 峰………………………………… 406

当前《西厢记》研究的几个问题/贺新辉……………………409

文化之谜:血污中的灿烂文明

——试论戏曲勃兴于元代的原因/郑传寅………………426

元杂剧作家心理现实中的二难情结/刘彦君…………………441

元杂剧悲剧总目及其鉴别分类/谢柏梁………………………453

全面营造中国戏曲艺术范式

 ——论关汉卿的杰出贡献/周国雄…………………………465

元杂剧呼妻为“大嫂”与兄弟共妻古俗/康保成……………480

吝啬鬼的两个不朽典型

 ——《看钱奴》和《吝啬鬼》的比较研究/蒋松源………497  

从关汉卿的《普天乐·崔张十六事》说起/徐朔方…………502

元剧的“杂”及其审美特征/黄天骥…………………………510

论元杂剧的文体特点/董上德…………………………………525

关汉卿杂剧中的民俗文化遗存/吴国钦………………………535

20世纪元曲研究刍议/解玉峰…………………………………545

元散曲对元杂剧的桥梁作用/罗斯宁…………………………560

元杂剧的“背供”及其美学意蕴/陈建森……………………571

也说《东堂老》杂剧/徐朔方…………………………………577

20世纪元杂剧研究论著目录索引………………………………58l

后记/吴国钦……………………………………………………633

试读章节

第十一章 元剧之结构

杂剧之为物,合动作、言语、歌唱三者而成。故元剧对此三者,各有其相当之物。其记动作者,曰科;记言语者,日宾、日白;记所歌唱者,日曲。元剧中所记动作,皆以科字终。后人与白并举,谓之科白,其实自为二事。《辍耕录》记金人院本,谓教坊魏、武、刘三人鼎新编辑,魏长于念诵,武长于筋斗,刘长于科泛。科泛或即指动作而言也。宾白,则余所见周宪王自刊杂剧,每剧题目下,即有全宾字样。明姜南《抱璞简记》(《续说郛》卷十九)日:“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相说日宾,一人自说日白。”则宾白又有别矣。臧氏《元曲选序》云:“或谓元取士有填词科,(中略)主司所定题目外,止曲名及韵耳。其宾白,则演剧时伶人自为之,故多鄙俚蹈袭之语。”填词取士说之妄,今不必辨。至谓宾白为伶人自为,其说亦颇难通。元剧之词,大抵曲白相生;苟不兼作白,则曲亦无从作,此最易明之理也。今就其存者言之,则《元曲选》中百种,无不有白,此犹可诿为明人之作也。然白中所用之词,如马致远《荐福碑》剧中之“曳刺”,郑光祖《王粲登楼》剧中之“点汤”,一为辽金人语,一为宋人语,明人已无此语,必为当时之作无疑。至《元刊杂剧三十种》,则有曲无白者诚多;然其与《元曲选》复出者,字句亦略相同,而有曲白相生之妙,恐坊间刊刻时,删去其白,如今日坊刊脚本然。盖白则人人皆知,而曲则听者不能尽解。此种刊本,当为供观剧者之便故也。且元剧中宾白,鄙俚蹈袭者固多,然其杰作如《老生儿》等,其妙处全在于白。苟去其白,则其曲全无意味。欲强分为二人之作,安可得也。且周宪王时代,去元未远,观其所自刊杂剧,曲白俱全;则元剧亦当如此,愈以知臧说之不足信矣。P66-67

序言

陈平原

给20世纪中国学术做总结,此举曾被毫不犹豫地断为“狂妄”(因当初对此项工作感兴趣者,多非博学鸿儒);没想到风云变幻,才几年时间,“学术史”竟成了时尚话题。于是,又有高人出面冷嘲热讽——都什么时代了,还在摆弄那些“老古董”。如此一波三折,宏图尚未真正展开,已被中国学界“消费”得差不多了。其实,学术史研究之回首往事,既倍感痛苦,又进展缓慢,吃力不讨好,难怪其“风声大,雨点小”。对于踌躇满志、正忙着“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学界来说,最响亮的口号,依然是“拿来主义”。

日本学者竹内好在《鲁迅》一书中,对鲁迅“不退却,也不追随”的性格,有如下描述:“他让自己与新时代论辩,由于‘挣扎’而清洗自己,再把清洗后的自己从中脱出身来。”这种夹带着血与泪的“挣扎”,不同于世人之动辄“幡然悔悟”,因其有切肤之痛,步子可能迈得更坚实些。如果不避拉大旗做虎皮之讥,我愿意将此思路移用于今日之学术史研究。表面上属于退一步进两步的策略性选择,而我更看好的,却是其中的自我反省意识。外行只见其指点江山,似乎痛快淋漓;身处其中者,则不无鲁迅“抉心自食”的意味。所谓自省,既针对整个学界,更针对学者本人,这也是我再三说的,对有志于治学术史的人来说,“过程”可能远比“结果”重要。

以“文存”而不是“通史”的方式立说,有便利读者的考虑,但更重要的,还是挑战目前中国学界普遍存在的“好大喜功”、“华而不实”。话越来越多,书越写越厚,可见识却越来越少。与其写一部屡经稀释的百八十万字的“通史”,不如老老实实,讲完自家的点滴体会,引领读者进人某一已相当充盈的“学术角”。这里奉献的每册图书,均包含学术史性质的“导论”、群星闪烁的“文选”,以及相关论著的“索引”三部分。“导论”见史识,“索引”显功夫,“文选”部分则在对先贤表达敬意的同时,为后来者提供阅读及研究的方便。

“导论”的责任,主要不是表彰优秀论文,而是准确勾勒本专题在20世纪中国的兴衰起伏,因而,更像是一部采取特定视角的具体而微的学术史。如此定位,要求研究者不仅有历史感,更应具前瞻性。说到底,论者透视历史的深度,与其展望未来的能力成正比。学术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问题意识”,决定了本丛书的工作目标:既须“史”的深厚,又兼有“论”的新锐。

至于选题的原则,暂时局限在“人文学”,尤其是其中的“中国研究”。所选专题,要求以往的研究成绩显著,思路清晰,而且至今仍能吸引学界的目光。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选题最好是不大不小,不新不旧——太小学术容量有限,太大则无从把握;太旧不能吸引今人目光,太新则没有历史积累。

以“选本”带“综述”的形式,总结20世纪中国学术进程的某一侧面,乃本丛书的基本框架。这么一来,“导论”、“文选”、“索引”三者,呈鼎立之势,互相呼应,缺一不可。相对来说,前后二者定位明确,不会有太大的争议;反而是中间部分难以处理。在同一专题成千上万的论著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寥寥数十则,实非易事;更何况,这些选文除本身的学术价值外,还必须能大略显示学问推进的轨迹。百年文章,本就迭有变迁,再加上选录范围涵盖大陆、台湾和港澳地区的原创之作,如此体式纷纭,若强求一律,必定伤筋动骨。故对所收各文,除进行必要的版式统一(如简体横排、篇末注等)之外,其他则尽量尊重原文保持原貌,这样既反映了学术史的真实,也能给读者以一定的历史感。

本丛书之兼及“史家眼光”与“选本文化”,要求编纂者将巨大的信息量、准确的历史描述,以及特立独行的学术判断,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的工作,虽不属如今大受推崇的“个人专著”,但借此勾勒出20世纪中国学术史的若干面影,并给后来者的入门提供绝大方便,在我看来,“功莫大焉”。  2001年11月17日于京北西三旗

后记

应本《文存》总主编、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之邀,由我主持本卷的编写工作。起初以为在这个圈子里摸爬滚打几十年,编写本书估计并非难事,殊不知着手之后,才发现非但不是易事,且是十分吃力不讨好的工作。20世纪的元杂剧研究已成一门显学,耕耘者众,有关论著数以百计,论文上千万字,可以说馒头太多而蒸笼有限,实在叫人伤脑筋。不得已只好抡起大斧,将大部分论著削去,就算入选的小部分论著中,除头去尾者有之,中间腰斩也有之,将众多前辈时贤的专著美文或弃去,或删削,实在万分冒犯。我只好先在这里作揖道歉了。

本书是我和张筱梅、李静两位博士共同完成的。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阅读了几百万字的有关著作,从中选取部分20世纪元杂剧研究的文字,编成本书的“文选部分”。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感到每部专著或每篇学术论文或多或少都会有新的发现,我们再一次沉浸于吸取乳汁养分的快感之中!但囿于各种限制,不能提供更多的篇幅,读者诸君如果能从其中领略20世纪元杂剧研究的一些成就,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按规定本书不选入外国学者的研究文字。本国学者除专著论文之外,还可酌情入选一些序跋、书信或诗词等,但因我们阅读面不广,这方面资料搜集不易,除已故季思师外,只好暂付阙如。

本书的导言部分也是我和张、李两位博士共同完成的。老实说,用文字来概括20世纪元杂剧研究的历程,评价其成就与不足,完全不是我们才力所能及的,只能说是在阅读了许许多多专著与论文之后说出我们的一些体会,井蛙之见,在所难免,望方家与读者赐教。

完稿之日,20世纪的日历只剩下最后几页了,21世纪的脚步声已隐约可辨,我们企盼新的世纪在元剧研究方面多出几个王国维,当然,他们应该享有美好的人生,而不必再去跳昆明湖。

吴国钦

2000年12月于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元杂剧研究/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国钦//李静//张筱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135438
开本 32开
页数 6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97
出版时间 2003-08-01
首版时间 2003-08-01
印刷时间 200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37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02
139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4:5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