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雾中偶记/感悟名家经典散文
内容
编辑推荐

茅盾的散文一般具有“鲁迅风”的特点,他的许多散文都是反映时代,同时也是超时代的。他的散文篇幅短小,以一小片人生的剪片来象征时代的苦闷。《雾中偶记》是作者于1941年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正时皖南事件刚刚爆发,使茅盾郁愤难抑,以如椽之笔对国民党转戈同室,煎杀同根的暴行痛加挞伐,以《雾中偶记》这样的杂记形式一抒心中积愤,并在文中最后指出“浓雾之后,朗天化日也跟着来”象征了四万万同胞保卫祖国的决心和急不可待的愤怒。

目录

五月三十日的下午/1

疲倦/4

严霜下的梦/6

叩门/10

卖豆腐的哨子/12

雾/14

虹/16

红叶/18

速写一/20

速写二/22

秋的公园/24

冥屋/26

香市/28

雷雨前/30

谈月亮/33

疯子/38

黄昏/44

沙滩上的脚迹/46

天窗/49

交易所速写/51

风景谈/54

雾中偶记/59

如是我见我闻/62

白杨礼赞/100

新疆风土杂忆/102

归途杂拾/117

马达的故事/132

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138

忆冼星海/143

梯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147

五十年前一个亡命客的回忆/152

佩服与崇拜/158

恋爱与贞操的关系/161

恋爱与贞洁/165

现代女子的苦闷问题/168

青年苦闷的分析/171

“自杀”与“被杀”/175

我们这文坛/177

血战后一周年/181

欢迎古物/183

时髦病/185

作家和批评家/187

“现代化”的话/190

谈迷信之类/195

冬天/198

升学与就业/200

女人与装饰/203

苍蝇/205

狂欢的解剖/207

炮火的洗礼/211

不是恐怖手段所能慑伏的/213

无题/216

大题小解/218

雨天杂写之一/221

雨天杂写之二/225

雨天杂写之三/228

谈鼠/233

“无关”与“忘了”/237

谈排队静候之类/242

闻笑有感/242

如何击退颓风?/245

森林中的绅士/251

纠正一种风气/254

文学与人生/257

从牯岭到东京/261

写在《野蔷薇》的前面/273

致文学青年/277

为《亲人们》/283

试读章节

大家都已经疲倦了。想得到,要说的,都已说过了;办得到,要做的,都已做过了;剩下来还有什么呢?只觉得前途渺茫而已。热情的高潮,已成为过去,在喘息的刹那间,便露出了疲容。

“我们想得到,要说的,都已尽量地说过了;办得到,要办的,都已尽量地办过了;而事情还不过如此!”他们说。

不错!在他们既已说完一切想得到的要说的,做过一切办得到的要做的以后,而事情还不过如此,他们觉得没有路了,没有事做了,并且明明另有路另有事又不愿意去走去办,那么除了“疲倦”,他们还有什么?

最近爱多亚路的枪声便把这普遍的疲倦状态揭开了幕。

科学的先进者是知道怎样试验的。他们故意打了个金枪针,看有什么反应。果然我们大好的华胄被他们试验出来了;金枪针打过后的反应是疲倦——低暗的呻吟与衰弱的抽搐。

打针者于是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道:“如何?”

这当然是新的耻辱,然而奈此人心疲倦何!

什么新的耻辱!可不是已经成了“债多不嫌”么?

我们皇皇华胄确是老大民族,但是近来返老还童,显出格外幼稚。人家在旁边窃窃私语道:“看呀!看他高喊过狂跳过以后,就会疲倦;那时就静下来了。再一会儿,又沉沉睡着了。”不幸我们竟不出人家所料。

我确信我们这老大民族里的新生细胞在喊过跳过后并不疲倦,并不觉得无路可走,而新思想正在他们中间流布,新势力正在蓄积,可是老民族的背脊骨——那就是现在社会的中坚——却确已十二分地疲乏,要躺下去了。背脊骨不能再立若干时,一定要躺下去,新生细胞纵然勇气虎虎亦不中用。这便是目前普遍的疲倦状态的内幕。

这是脊柱衰弱症,最厉害的病症!

医生有法子治疗这凶症么?医生摇头道:“除非换一根少壮的脊柱。”个人的脊柱当然没法换一根,然而要换民族的脊柱总该有法子。

新生细胞踊跃道:“让我们来试试支撑这个弱大的躯壳。”然而他们不是脊柱骨,不在其位,不让谋其事,简直是自告了奋勇。

一个更聪明的医生来了,他提出新意见:“脊柱的灵魂是脊髓,脊柱只不过是一所房子,骨髓方是其中的主人。根本的治疗法在于换过房子里的主人,并不在于拆造房子。我们要从脊柱里取去干枯的脊髓,换进红润多血的新脊髓!”

新生细胞闻言欣然而去,努力作“换脊髓运动”。

但是这个工作决非旦夕所可告成,所以这个大躯壳一定还有多少时候是疲容满面地躺着,不死不活不动。

一群年幼的细胞也昏沉沉地感觉着疲倦,但他们名之曰烦闷。他们曾有过太美满的幻想,过分的希望;他们曾经仗借那太美满的幻想和过分的希望作兴奋剂,而热烈地活动过。譬如饮酒过度,当时果然借力,酒醒时却分外地困顿。他们实在是被自己的浪漫思想弄得疲倦了,却自谓为烦闷;烦闷到极处,可以反动,可以自杀。

这是疲倦的又一方式了。这种自造的疲倦有一个简便的治疗法,就是少饮些自醉的酒。

           P4-P5

序言

  中国向有斗士和隐士两类散文家,其最大区别在于斗士把散文当利剑,隐士拿散文当雕刀。斗士惯有特立独行,宁为玉碎的血性,也许他的剑术并不高明,却一定要刺中要害。“特殊的时代一定会产生特殊的文体”,鲁迅式与茅盾式散文的现实性和战斗性,实在是他们当时所处的那个大时代的造物。要在他们的散文里寻觅矫情自饰的小情调、小惆怅、“小摆设”,则不免徒费无益。他们是把散文当“投枪”和“匕首”的,才不会把它变成高人逸士手里的小玩意,去“专论苍蝇之微”。正如阿英所说:“在中国的小品文活动中,为了社会的巨大目标的作家,在努力的探索着这条路的,除茅盾、鲁迅而外,似乎还没有第三个人。”

因而,正当大时代而一味地“品赏”“幽默”与“闲适”,就显得十分不合时宜了。不是吗?曾几何时,“幽默”的老舍就遇到过难堪的尴尬,他怎会想到“幽默”竟会给他带来“危险”!他那篇《“幽默”的危险》既是一次辩白,也是在为一己的“幽默”正名。这自然起因于鲁迅对林语堂所办《论语》半月刊的批评,而老舍当时常给《论语》写稿。当国家身处内忧外患之际,林语堂倡导“幽默”、“性灵”、“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自然便有了专事玩弄之嫌。眼里从不糅沙子的鲁迅,批评林语堂将幽默导向“将屠户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收场大吉”,也就顺理成章。可要是单从鲁迅1934年6月18日写给台静农的那封信来看,他当时对老舍的幽默是更看不上眼的。他说:“文坛。则刊物杂出,大都属于‘小品’。此为林公语堂所提倡,盖骤见宋人语录,明人小品,所未前闻,遂以为宝,而其作品,则已远不如前矣。如此下去,恐将与老舍半农,归于一丘。其实,则真所谓‘是亦不可以已乎’者也。”这实在有点冤枉了老舍,因为即便当时来说,老舍与林语堂的幽默路数也毕竟是有区别的,“林语堂的文章是幽默而带滑稽,老舍则幽默而带严肃。”

与鲁迅相比,郁达夫要豁达许多,他认为,“清谈,闲适,与幽默,何尝也不可以追随时代而进步呢?”可见,在他眼里,一个作家是否追随时代而进步,并不在乎他的“文调”是“性灵”、“闲适”、“幽默”的,还是遒文壮节、挥戈反目的。其实,鲁迅也并不像有些人出于逆反心理想象的那样。是只会“横眉冷对”的“铁板”一块。在散文写作理念上,他还是蛮“前卫”的。他认为散文只要达到了真情实感的流露,写作上“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不妨”。同时。鲁迅的深刻犀利却也是旁人所望尘莫及的,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散文的幻灭在于“模样装得真”。换言之,在鲁迅看来,散文最贵在“真”,尤忌“瞒”和“骗”的装腔作势。

散文写作又实在是多元的,远非“斗士”、“隐士”两类可以囊括。恰如梁实秋所说,“有一个人就有一种散文”。以鲁迅、周作人虽为血缘兄弟,却“文调”迥异,即可见事实也是如此。一个人的散文写成什么样,或他会如何来写,跟他的散文观,其实也就是性格,是血脉相连的。所以,梁实秋强调,散文的“文调就是那个人”。“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性格的流露。”他以为“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要“美在适当”。周作人则率先提出,现代散文是“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且“须用自己的文句与思想。”朱自清主张“意在表现自己”,崇尚写“独得的秘密”。

再比如,沈从文一味要在散文里“写我自己的心和梦的历史。”并特别强调,“把文学附庸于一个政治目的下,或一种道德名义下,不会有好文学。用文学说教,根本已失去了文学的意义了。”坚持文学的纯艺术性,像他的同道何其芳、李广田、萧乾,直至他的弟子汪曾祺,均如是;章依萍则代表“海派”作家直言不讳地表示,“所谓文人的著作,在高雅之士看来,诚为不朽之大业,而在愚拙之我看来,在资本主义之下,一切的著作,无非皆是商品而已”。坚持文学的商品性。像与之归于一派的张爱玲、苏青等,也都明确地说,他们是为生活、为钱而写作。在今天看来,即便是为稻粮谋,却写得一手好文章,已无可厚非,不太再会被轻易指摘为思想格调不高或人品低下了。

正是从这个角度也说明,诚如梁遇春所说,“自从有小品文以来,就有许多小品文的定义,当然没有一个是完全对的。”可我还是最心仪他以26岁年轻生命留下的那份洒脱与率真,以及只能是天赋的灵性与悟感。他以为,散文就是“用轻松的文笔,随随便便地来谈人生”。而且,比起诗来,散文“更是洒脱,更胡闹些罢!”我颇以为然。

其实,追踪20世纪中国现代散文的脚迹,无论是早期的“语丝派”,“论语派”,赞美母爱的“冰心体”,“跑野马”的徐志摩散文,还是被一度奉为新经典的杨朔、秦牧、刘白羽三家散文,直至海峡对岸立志要“剪掉散文的辫子”的余光中,甚或近来的“大文化散文”也好,“小女人散文”也罢,至少在一点上是一致的,即“我手写我口”。不管何种“文调”,无论向杂文倾斜的硬邦邦抨击时政的,还是抒情感怀到软绵绵无病呻吟的,或触景生情得悲歌哀怨、如泣如诉的,散文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作为灵魂的避难所或精神的栖息地而存在的。艺术是独立的,散文须是个性的。

  2005年5月23日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雾中偶记/感悟名家经典散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茅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40761
开本 16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5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6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