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矛盾问题新探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入的是作者王永祥同志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的研究矛盾问题的系列论文和论著的章节。这些论文尽管如他所说还有言不尽意之处,但也已较充分地体现了他在矛盾理论上的创意。如有关矛盾学说发展三种形态的观点、矛盾自身发展有三个阶段、矛盾潜伏阶段等,都体现着当代学界对矛盾问题的最新探索,启发人们对矛盾问题进行再思考、再探讨。

目录

试论矛盾学说的三种形态 (1)

矛盾潜伏阶段简论 (12)

辩证同一性是一个变化过程 (26)

矛盾区分主次方面及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是普遍原理 (35)

对矛盾同一性“第二种意义”的历史考察 (47)

辩证同一性历史简考——从黑格尔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58)

对《矛盾论》中“同一性”的思考 (79)

辩证同一性在辩证法中的地位 (86)

简论矛盾的对立性 (93)

关于变与变化内外因问题的再探讨 (107)

毛泽东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研究——兼论毛泽东的两类矛盾学说 (130)

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 (176)

试读章节

人类的思维发展史表明,早在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看到了事物自身的矛盾性,认识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但是,在历史上人们首先概括出的却是非辩证的矛盾概念,到了中古时代的末期,才第一次提出了辩证的矛盾概念,有了矛盾学说的第一种形态。

翻开古代哲学史就可以看到,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中国战国时代的韩非,都曾提出过“矛盾”概念。但他们都是把“矛盾”当作了“不真”或“荒谬”的同义语。但是,古代的哲学家大多数是自发的辩证论者,绝不是仅仅局限于形式逻辑思维。古希腊朴素辩证法家赫拉克利特就曾指出:“对立物存在于同一东西中。”①并以实例的形式说明了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多种同一。包括亚里士多德,恩格斯就曾说他是一个博学的辩证论者,“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②。中国先秦时期的老子也提出过对立面互相依附、“反者道之动”、相反相生、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思想。宋代的唯物主义者张载,唯心主义者二程、朱熹,也都阐述过“天地间皆有对”以及阴阳交感、相推相荡,推动事物运转、变化的思想。在此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唐朝的刘禹锡还谈到祸福的“倚伏之矛盾”①,这是第一次把“矛盾”概念应用于既对立又联结的祸福关系,突破了把“矛盾”看做不真的形式逻辑思维。

人类正是通过长期的对自然和社会中万物莫不有对、凡对莫不合一的现象的观察,到封建社会后期,终于认识到过去在否定意义上使用的“矛盾”概念,实际上并不是荒谬的、不真实的东西,相反,它是客观实在的,因此人们必须承认矛盾的实在性。我国明末清初的哲学家方以智(公元1611-1671年)就第一个以直观的形式从正面明确肯定了“矛盾”概念。他说:“正信之子,只学天地,更为直捷。是故设教之言必回护,而学天地者可以不回护。设教之言必求玄妙,恐落流俗,而学天地者,不必玄妙。设教之言惟恐矛盾,而学天地者不妨矛盾。不必回护,不必玄妙,不妨矛盾。一是多中之一,多是一中之多。一外无多,多外无一,此乃真一贯者也。”②这里,方以智显然否定了“设教之言惟恐矛盾”的观点,而主张“学天地者不妨矛盾”。这就是说他已明显地认识到天地自身是矛盾的,天地间的万物也无不处于自身矛盾之中,因此人们的思维逻辑必须符合客观(天地),“不妨矛盾”。这样,方以智就对原来只在否定意义上使用的形式逻辑的“矛盾”概念进行了改造,把它纳入了辩证逻辑的范畴,在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证的矛盾概念。这是方以智对人类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

方以智的贡献不只提出辩证的矛盾概念,而且还继承了我国古代辩证法的传统,从多方面阐述了矛盾规律的内容。例如:

(一)“尽天地古今皆二”的观点:“一不可量,量则言二,日有、日无,两端是也。虚实也,动静也,阴阳也,形气也,道器也,昼夜也,幽明也,生死也,尽天地古今皆二也。”①

(二)“两间无不交”、“合二而一”的观点:“两间无不交,则无不二合一者”;“交也者,合二而一也”②。

(三)“五对”的观点:“一不是多,多不是一,此‘对舍’也’;“摄多于一,摄一于多,此‘对摄’也”;“一人多而始为一,多人一而始为多,此‘对人’也”;“夺多然后显一,夺一然后显多,此‘对夺’也”;“一是多中之一,多是一中之多,一外无多,多外无一,此一即多、多即一之‘对即’也”③。

(四)相反者“相因、相捄、相胜而相成”的观点:“所谓相反相因者,相捄、相胜而相成也”④;“盖两间无不相反、相胜而相掾者也”⑤。

(五)“必代必错,而后能行”的观点:“屑屑倦倦,必代必错,而后能行。高婢相鞔,深浅相僚,合无不分,分无不合。”⑥

(六)反者道之动的观点:“有小人以磨砺君子,刀兵祸患为有道之钻槌,故日:危之乃安,亡之乃存,劳之乃逸,屈之乃神。怨怒可致中和,奋迅本于优忍。受天下克,能克天下。”⑦

综上可以看出,方以智是古代对立统一思想的集大成者。尽管到晚年他倒向了唯心论,其辩证法未能贯彻到底,但是,他第一个提出辩证的矛盾概念,从多方面阐述了矛盾学说的内容,从而完成了矛盾学说的第一种形态,即古代朴素辩证的矛盾学说的形态。

可以看到,这种古代朴素辩证矛盾学说的特点,主要就是直观性、朴紊J生,即它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证明,完全是建筑在人们对客观世界总画面的笼统、直观认识基础上的。方以智生活于中古时代的末期,当时中国还没有近代的科学技术,尚未获得充分发展的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也没有传人中国,所以他完全是靠着直观而提出朴素矛盾学说的。然而尽管如此,这种朴素的矛盾学说终究已经脱去了阴阳及一切其他具体的矛盾形态。因此可以说明,有的同志断言古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低下,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和抽象思维能力,因而概括不出辩证法的矛盾范畴,矛盾规律也只能以阴阳的形态表现出来,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P1-4

序言

  这本书主要是研究矛盾问题的。它是由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在研究哲学,特别是同一思想史和毛泽东社会历史观的过程中发表的几篇论文(个别文章为与人合撰)及书稿的有关章节集印而成。其中有一篇《关于变与变化内外因问题的再探讨》论文,是去年下半年完成的一项院课题,原来准备找个刊物发表,后来因集印这本小册子,也就顺便收了进来(此文现已在上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发表)。

自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的《矛盾论》发表之后,矛盾概念在我国就已非常普及,辩证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作为辩证法的核心,已经成为了哲学常识;对于这个规律的科学内涵也早有定论,且已编写成教科书,在我国各大专院校的课堂上讲授给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但是自建国以来,恰恰就是这个矛盾规律,在哲学界引起的争议最多,争论也最激烈,且从20世纪50年代起直到90年代从未间断。例如从20世纪50年代前期围绕综合经济基础论的争论,到20世纪50年代末一般同一性,特别是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争论,再到20世纪60年代中乃至延续到“文革”结束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争论,以及“文革”之后不久围绕两类矛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问题的争论,都是同矛盾及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律性相关的。

由此表明,以往对矛盾规律科学内涵的揭示并非已经尽善,还需要进一步认真探讨。一方面,这是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且总存在多种局限性,因而另一方面就难免包含有错误。所以就要不断地对尚未认识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随时纠正以往认识中的各种错误。我在“文革”后的这些文章或书稿,就是对矛盾规律诸种科学内涵的探讨、反思与认识。它们有的涉及矛盾学说发展史,有的则涉及矛盾运动,包括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的规律性,因而大都涉及到矛盾规律的各种科学内涵。譬如,能否以“斗争性”代替“对立性”并作为与同一性相对应的另一矛盾的属性;同一性与对立性各自的内涵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怎样;特别是辩证矛盾同一性的本质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其整个动态体系又如何;如何科学界定和界说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和外因内涵;社会基本矛盾又是如何运动的;应如何表述它;能否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述为“一定条件下起决定性作用”,等等。这些问题显然都是在教科书中所没有,课堂上也很少讲到的,但又是极端重要的。在此特别应提出的是变化内外因的问题,这可以说是辩证法核心的核心,因而是有关辩证法的精髓和根本的问题。

集印这本小册子的起因,是在2002年下半年给研究生讲授同一思想史课时,同时把这几篇文章作为参考资料也讲了讲,研究生们反应很强烈,都觉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再者,这几篇文章在发表之时,也有相当不错的反响,有的被《新华文摘》转摘或转载,有的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摘或转载。正是有鉴于此,我以为这些文章对矛盾问题的探索,对于那些从事辩证法研究的人来说,是可供其研究或批判的资料,因而可能会有助于搞清问题;而对于那些正在学习辩证法和矛盾规律的学生来说,或许亦会有助于他们更好和更正确地把握辩证的矛盾规律;同时也可能有助于人们在各项工作中的正确应用。也就是基于此种想法,我便萌生了将其集印成册的念头。

下面就提纲挈领地对这些文章做一下简介。《试论矛盾学说的三种形态》,是从矛盾学说发展史的角度,论述了矛盾学说自身经历的古代朴素直观的辩证矛盾形态、近代唯心思辨的矛盾形态和现代科学唯物辩证的矛盾形态各自的科学基础、特点及其区别。《矛盾潜伏阶段简论》,则是从矛盾的孕育、生成和更新的发展过程来考察矛盾运动规律的,并在着重考察矛盾潜伏阶段特点的同时,也考察了矛盾对立和更新阶段的特点,同时解决了差异与矛盾的关系问题。《辩证同一性是一个变化过程》、《矛盾区分主次方面及其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是普遍原理》、《对矛盾同一性“第二种意义”的历史考察》、《辩证同一性历史简考》、《辩证同一性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对(矛盾论)中“同一性”的思考》等六篇文章,是以矛盾发展三个阶段为线索,来考察矛盾同一性问题的,提出了矛盾同一性是一个变化过程的观点,并阐述了矛盾同一性的整个动态体系及其内涵和各个阶段的同一性从前者向后者的演变。《简论矛盾的对立性》,提出了“对立性”与“同一性”同为矛盾的两种对立属性的观点,同时亦以矛盾发展三个阶段及矛盾特殊性为线索,论述了矛盾的对立性,揭示了以“斗争性”代替“对立性”所带来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关于变与变化内外因问题的再探讨》,主要揭示了传统的“内因根据”论在理论上对列宁内因动力论和黑格尔矛盾动力论及恩格斯“相互作用”是变化“究极原因”理论的曲解,以及由此带来的以事物自身繁衍冒充发展变化,从而根本否定宇宙及宇宙事物生成、变化的形而上学观点,并阐明了事物发展的真正内因论。《毛泽东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研究》一文,一方面正面论述了毛泽东提出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对唯物史观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分析了其提出的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在哲学理论上“有可能导致二元论或历史唯心论”的错误,特别是揭示了其后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由此走向了唯心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论和上层建筑决定论的理论错误。《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则是从东方社会,特别是中国特殊国情来研究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的。

正是鉴于上面的想法,在2002年年底去河北人民出版社时,我便同老友李保平总编谈起了此事。他当时也表示了较大的兴趣。于是,在闲暇时间我就把这几篇文章和有关书稿的章节辑到了一起,请李总编过目,并得到了他的首肯,且决定予以出版。所以,这本书的面世,我要特别感谢李保平总编的鼎力支持!

这几篇文章和书稿的重新集印和出版,总不免带有最初发表它们时的时代气息和印记,我想这并不会影响其所阐述的一般基本原理的深刻内涵,相反倒可能有助于人们联系实际。在当初发表它们时反响还算不错,但是我并不很满意,因为其中有的文章在发表之时,我不得不忍痛把某些敏感内容删除,而且在行文时也不能无所顾忌地尽言;这不是有意要“讳”什么,而是出于无奈。不过,当时我还是尽量从理论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只要读者静心体会,是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内涵的。所以,这次重新出版,为了忠实于历史,除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一段话稍做必要的修改之外,其余就不做大的修改了,即使有些想法,留待将来有机会写文章时再一并予以详述吧。当然,为了使语句更加通畅,对个别文字及以往排印的错字也作了些校正。

这本书所作的探索如何?就我个人的愿望来说,无疑是想尽力正确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规律,以利于人们正确地把握它、运用它;但是否正确阐述了矛盾规律,以及能否有助于人们正确把握它、运用它,这就要由其面世以后读者来评说了。若能如我所愿,那就乐莫大焉了!不过由于在下理论水平所限,难免出现谬误,所以我还是真诚地希望读者诸君不吝赐教,以共同推动矛盾学说的精进。

王永祥

2003年·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矛盾问题新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永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2037683
开本 32开
页数 1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7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024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03
14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