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茶之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由冈仓天心编著的《茶之书》从七个方面来讲述,主要内容为一碗见人情,茶的饮法沿革,道与禅,茶室,艺术鉴赏,花,茶人风范。

内容推荐

冈仓天心在20世纪初旅英美期间,意识到西方人对东方世界充满了荒谬的想法及误解,因此相继用英文写下《东洋的理想》(The Ideals of the East,l903)、《日本的觉醒》(The Awaking of Japan,1904)、《茶之书》(The Bookof Tea,1906),并称为冈仓天心的“英文三部曲”,前一部刊行于伦敦,后两部刊行于纽约。

三部作品中,《茶之书》的影响晟大,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瑞典语等多种译本,并入选美国中学教科书。该书在为冈仓天心赢得世界性声誉的同时,也向西方世界谱写了一曲意味深远的以“茶道”为主题的“高山流水”。

“茶道”为日本传统美学之精髓,作者文笔清雅隽永,蕴藏文人气息,带领读者一窥日本古典美学的世界。

《茶之书》由冈仓天心编著。

目录

导言 蔡春华

序一 一碗人情,百年茶典

序二 高冈仓松照天心

一 一碗见人情

二 茶的饮法沿革

三 道与禅

四 茶室

五 艺术鉴赏

六 花

七 茶人风范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开始是作为药方,慢慢却成了饮品,在8世纪的中国,茶,更以上流社会的风情雅致,步人了诗句的殿堂。15世纪时,日本则将其晋升为一种唯美的信仰L茶道。盖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里,也存在着美好一对这种美感的仰慕,就是茶道茁生的源由。在纯粹洁净中有着和谐融洽,以及主人与宾客礼尚往来的微妙交流,还有依循社会规范行止进退,而油然生出的浪漫主义情怀,这些都是茶道的无言教诲。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提到茶的哲学,人们不会只想到唯美的精神。这个词所传达的,是我们整套融合伦理与宗教的天人观:它要求卫生,坚持洁净;它在简朴中见自在,无需排场铺张t它帮我们的感知,界定了万物彼此间的分际,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套修身养性的方圆规矩;它还代表着东方民主的真谛,因为不论原本贵贱高低,只要你是茶道信徒,就是品味上的贵族。

长期以来的与世隔绝,让日本孤芳仍需自赏,这自然有助茶道的发展。日本人从居家摆设到生活习惯,衣裳服饰到烹调饮食,还有瓷器、陶器、绘画,甚至最地道的日本文学,无一不受茶道的影响。有心深入日本文化的人,绝对会察觉茶道无所不在。它既居身贵妇深闺的典雅风范,也进出寻常百姓之家。它让庄稼田夫通晓花草摆设,也让粗工鄙人领略山水造景。在日常用语中,若是有人无能欣赏人生大戏苦乐参半、亦庄亦谐的个中趣味,会被说成是“肚中没有茶水”。相反地,对世间疾苦视若无睹,只知耽溺于波涛汹涌的情绪,而我行我素的人,则会被冠上“茶水太多…这样的说法。

的确,局外人多半不懂我们为何要如此无事生风。他会说:这根本是个茶“碗”风暴嘛!然而,人生的喜乐毕竟只有那么小小一“碗”,很快就会满溢出泪水;对永恒的无尽渴求,又多么使我们不意将其喝干饮尽。只要一这么想,就实在不用责怪吾人,要在一碗茶上大做文章。真要比较,还有其它更糟糕的。在对酒神的崇拜中。人们献祭得太过夸张,甚且,人们过度美化战神的光荣形象。其要如此,为何不奉茶花女。为我们的女王,在她祭坛前流泄而出的温情中欢庆昵?只要就着象牙白瓷装盛的琥珀茶汤,新加入的信徒们便可以一亲孔子甘甜的静默寡言、老子奇趣的转折机锋,以及释迦牟尼本人的出世芬芳。

人们如果不能对己身不凡之处,复又感到渺小,多半也就无法察觉他人平凡之中的伟大。一般的西方人总是志得意满,茶仪在他们的眼中,只是另一个《一千零一夜》的故事,用来建构他心目中的东方,是多么诡异与幼稚。当日本沉浸于优雅和平的技艺时,他们一贯视日本为蛮夷之邦;一直到日本在满洲战场杀害了无数生灵,才改口称日本是文明国家。西方世界近来对日本的兴趣。也只是针对“武士道”——这项让日本军士对自我牺牲如痴如狂的“死的艺术”,却很少注意到深深代表“生的艺术”的茶道。如果必须要藉由战争的凶光,才能被视为文明,那我们乐于永远野蛮。如果终有一天,我们的技艺与理念将受到应得的尊敬,我们也乐于继续等待。

西方究竟何时才能够,或者才愿意理解东方呢?西方总是用某些事例,加上各种幻想,在亚洲人身上,织起一层层怪奇之网。其内容时常令人悚然以惊,要么不是把我们想成以莲花的香气为生,要么就是相信我们以蟑螂老鼠为食。我们的形象不是狂热迷信,而不愿觉醒,就是沉溺于最低下的感官享受,而不图振作。笑印度的灵性修练为无知,讥中国的中庸之道为愚蠢·而日本的爱国精神不过是自愿受命运摆布罢了。甚至还认为亚洲人由于神经组织麻木迟钝,所以比较不会感到痛楚!P3-8

序言

一碗人情,百年茶典

冬阳煦暖的午后,麻鹰在海畔悠悠盘旋,我坐在窗边捧读这本《茶之书》,但觉心怡神荡,通体轻盈,思维乘着阳光的金丝,飘然远举,缓缓脱离这海隅小岛,像麻鹰般飞到天际,鸟瞰山海,纵览人世。原本零敲散打、琐碎芜杂的世界,忽而变得平滑完整,轮廓脉理鲜明,你俯仰其间,游目四顾,于是看得更加开阔清楚。好书的魅力,大抵如是。

1906年,冈仓天心以英文写出《茶之书》,向西方介绍东方的茶道文化,这本小书仅只百来页,轻巧纤薄不盈一握,份量却如泰山盘石,历久弥坚。一百多年来,《茶之书》不断新刊重印,流传世界,除了各种英文版,还有德文、法文、瑞典文等版本,而由英文译回的日文版,更有多种译本,可见其经典地位。至于中文版,就我所知,近二十年来,《茶之书》至少有四种不同的繁简体译本,加上这本新译的版本,意义尤其特殊。

然而,茶叶不是中国人的文化遗产吗?为什么要看一个日本人用英文写,而且还是一百年前出的茶书?

答案很复杂,但也很简单:因为中文世界里,没有出现这样的一本书。中国虽有连篇累牍的茶经茶典、茶谱茶话茶录,却没有一本像《茶之书》这样,能以精简如诗的文字,深人浅出,宏观远照,除了勾勒茶史梗概,溯探茶道的核心精神,阐发个中的美学意境之外,还能评比欧亚,论衡东西,具有强烈的文化观点。

南方有嘉木,茶叶发源于中国,华人是晟早喝茶的民族,自古迄今盛行不衰,喝茶人口跨越阶层地域,上者细品佳茗。下者抱着玻璃茶罐咕咕牛饮。茶与“柴米油盐酱醋”并列,固是居家必备之物,在儒家传统中,却也被视为口腹琐事,顶多是文士的闲情雅兴,风花雪月无关志业,饮馔小道不登堂奥。

但是冈仓天心的《荣之书》,却把世俗形下的饮馔之事,提升到空灵美妙的哲学高度,甚至是安身立命的终极信仰。

茶与茶道,反映出迥异的文化态度。茶叶虽然原产中国,唐代才传人日本,八百年后,却从饮料脱胎换骨,演化成“和敬清寂”的茶道,晋升为一门生命美学,试图在庸碌琐碎的日常生活里,淬炼出精纯完美。

《茶之书》以“一碗见人情”破题,生动描述茶道的本质特性,开宗明义就指出:

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茶道表面是美学仪式,内里则渊远流深,奠基于道家和样宗思想,冈仓天心不惜用两章篇幅,深入阐释茶道的流派和精神奥义。他把中国茶史分为三个时期,唐代的煎茶是古典主义,宋代的点茶是浪漫主义,明代的淹茶则是写实的自然主义,不同的泡茶方式,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时代精神。

茶叶,道家和禅宗,都发源于中国,中国也有过讲求境界的茶道,只是时代断层造成文化裂变。冈仓天心认为,元代之后,中国因异族入侵,经历兵燹战乱,颠沛动荡,致使礼俗隳坏流失。日本反而承传唐宋古礼,并把禅学融入茶事,在15世纪形成茶道。

冈仓天心形容:

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连。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7他们探索生命意艾的热情。

他说,中国人喝茶,已失去唐宋的幽思情怀,变得苍老又实际,成了“现代人”(He has becomemodem)。

这里的modem,需要解释一下。不管翻译成现代,摩登或者时髦,这个字眼大半是正面的,意味着新颖进步。然而早前并非如此,英国文化学者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指出,此字在19世纪之前的用法,大部分具有负面意涵。冈仓天心此书虽写于20世纪初,却沿用modem的旧有语义,含有功利实际、市侩伧俗的贬意。

然则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冈仓天心的析论与批评,并非针对中国,进行褊狭的民族文化论战,反而是同盟连手,把中国、印度和日本文明等量齐观,以亚洲抗衡现代西方,展开文化的反击批判。

面对西方的无知与误解,他几乎是气急败坏:

西方究竟何时才能够,或者才愿意理解东方呢?

……要么不是把我们想成以莲花的香气为生,要幺就是相信我们以蟑螂老鼠为食。

冈仓天心的“现代”,是日本的明治时期,欧美列强横霸世界,西风压倒东风,东亚传统饱受蹂躏摧折,引发各种维新改革,其中彩响最大的,当然是福泽谕吉的“脱亚论”,他主张“文明开化”,全面学习欧西文明。冈仓天心却主张“兴亚论”,提出“亚洲一体”(Asia as one)的宏观概念,以“爱与和平”的东方精神,抗衡西方的物质与机械性一。

《茶之书》除了是茶道的入门手册,更是亚洲文化的答辩书。好在冈仓天心到底是美术家,不以滔滔理论高谈雄辩,而以优美的文笔和意境,巧譬善喻,引人人胜,藉由介绍茶道的建筑,艺术鉴赏,花艺以及茶人风范,具体演绎东方的精神文明。

茶室是简朴素雅的“不全之所”,艺术是性灵的交流呼应,花草需要珍惜礼敬,而茶人不只在生活中贯彻茶道的唯美精神,更不惜生死与之,以身殉美。冈仓天心以“千利休的最后茶会”收尾作结,把美感推向决绝悲壮的最高点:

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伟大萘人的末日,如同他们此生其它的时刻,尽是高雅动人。

这种近乎宗教的心态,早已和茶无关了,茶就像庭园、插花、陶器等事物,只是通往“道”的工具、到岸舍筏,最终要完成的是生命境界。《茶之书》的迷人之处,就是写出了茶道的美感境界。

一百年后的2l世纪,现代文明和东西冲突,早已历经几番风雨,当“后现代”都不再摩登时,这本书反而别有新意。在这个高度专业的时代,学科分类日趋繁细,像《茶之书》这种博物学式的著作,早成广陵绝响。冈仓天心学贯东西,深谙汉文和英语,在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领域纵横穿梭,笔走龙蛇,来去自如,气势如长江大河。

冈仓天心文笔优美,《茶之书》的英文原作有如散文诗,清简隽雅,流丽可诵,然而译起来并不容易,这一中译本除了力求典雅,注释上也花了不少功夫,嚼饭哺人又添养分,更是难得。

台湾作家 蔡珠儿

2008年12月25日

后记

那一天,朋友通过妹妹丢来了几张复印件:“试试看吧,你应该蛮适合的。”几个月后,这项当时未曾设想太多的尝试,竟然真的成为~项成果,有幸堂而皇之,活生生摊展在读者眼前,也就是这本《茶之书》的由来。

说来有点惭愧,其实关于喝茶一事,我懂得并不多。无论是关于茶文化的知识面,或者品茶的感官面,我不仅称不上专家,更难称略知一二,甚至连副皮毛都没有。例如多少年份、哪家厂、用什么包装印鉴的陈年普洱茶饼,价值有多么不菲,或者竞有一种茶,生于何种人烟难至之处,一年至多仅能生产几两几斤,乃是中国高官权贵的最爱,甚至用来作为外交赠礼,类似这般的行情知识、轶闻故事,我实在是一无所知(因此上述所提,乃全自朋友处听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探查……因为,我听时固然诚心感到赞叹,但也许是没有实际亲炙,不久后便又忘到九霄云外)。又或者传说品尝佳茗时,会感到一股暖气自丹田丽起,缓缓上升至人中及头顶,此乃茶气调整人体生理的结果,直让人想起那句“五脏六腑,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无一个不畅快”的奇妙,此种神迹也是我这般凡夫俗子无法企及的——虽然我总怀疑当天那位茶叶销售员有点言过其实,但为何与我一同试喝的友人却跟着捣头如蒜、指证历历昵?

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之于茶非行家。那么一位不懂茶的人,却来译一本以茶为题的书,乍看之下这当然是个错误。不过作者在这方面倒帮了我一把,让这错误错得多美丽。相信看完全书的读者定已发觉,通书所谈者其实也并非上述这类面向,关于品尝方面几无着墨,其它知识细节亦非重点,就我自己的理解,反倒是讨论喝茶这件事,究竟孕寓了什么意义与精神,才是作者一心所念。当然,一百个人读完同一本书,恐怕会有超过一百种感想,即便作为译者,我的看法也不应窃据什么权威性,只是这么一来,至少我已能就自己关于茶的无知浅薄,找到些许开脱的方向。毕竟,既然谈到意义与精神,我想每个人都是自我在这类事物上的赋予者,喝茶之道如此,生活与生命亦如是。夸张一点来说,这本书从头到尾,不都是作者在抒发他对生命的观感吗?

在某次的闲谈中,主编对我提到,她最喜欢的是全书结尾那一段,那是关于茶道史上最著名的大师利休(不是一休喔),用什么样的姿态面对死亡的描述——脸上带着微笑,步向死亡的未知。我这一路闲扯下来所提到的,其实跟她的看法相去不远:那样跃身的姿态,总给人一种美好。有种说法这么认为:人们之所以恐惧死亡,原因在于死亡是一种绝对的未知。我倒认为还需要加上一个前提才完整,那便是对生命本身的眷恋:如果活着不是那么美好,我们何必害怕一旦生命消逝,自己将会失去什么、还能拥有什么、还可以“是什么”,这类除非一死,否则无法窥得答案的问题呢?无论如何,对死亡的未知恐惧让人们需要神话与宗教。而诚然,对一个彻头彻尾接受宗教解释的人来说,死亡既非未知,自也无恐惧的必要。这样的境界也许值得羡慕,在其人其心上,似乎却也没什么值得特别钦佩景仰之处。又或者,对于那些自杀者,即令他们也害怕绝对的未知,却更欲放弃此生,假若他们的目的乃是利他,像是日本战国时代,为了保全城中兵士性命,而以自杀为媾和条件的城主,呈现的固然是同样值得赞赏的勇气,只是若自杀者的出发点为自己,则不受批评谴责已属少数,他们迈向死亡的场景,留给世间的也是与前者截然不同的感受。因此故事中的利休,不同之处即在于一方面他并非自愿选择死亡,一方面他对彼世的图像亦未抱持着什么宗教般的确信,于此之下他却仍然微笑以对,翩然行之,我这兀自被生死之大问困扰不已的旁人,怎能不读之心动呢?

我想这并非书本中、乌托邦才有的风花雪月,亦非象牙塔里针尖上可站立多少天使的研究,时间是2008年的尾声,世界正步入一片名为经济大衰退的阴影中,不安全感形成一种新型通货,在社会各处日渐祢漫,在人人心厩加速膨胀。这道阴影以现代人几乎是唯一接受的真实:数字,来证明自己的存在:预期经济成长率、失业率,央银存款利率、币值、股票指数、基金期货、订单、年终奖金、薪水……虽然与此同时,在我所生活的岛上,人们的目光与心思还是有余力,以不满、愤怒、仇恨,以及无比狂热的兴趣,去供养那些唯利是图、只知斗争的政客与大众媒体。更不用说,每个人或每个家庭,总有各式各样的烦恼与不满在闷烧发酵(与其相较,世界上其它一些迫切需要关心与理解的事物,譬如贫穷、饥荒、疾病、人权侵害,甚至那很可能在未来几年之内,就决定人类是否可以存活至下个世纪的地球暖化议题,竟像是发生在其它星球上那般地遥远)。这世界,太容易以生命的不美好来向人们诉苦。不可讳言地,人们也常是这个世界之所以不美好的始作俑者。于是现代人的死可悲到一种可笑的地步:科技主导的思想革命,已经让我们在接受宗教的世界观上困难异常,让我们越来越难透过放弃对知的追求,来换取对未知的了解,偏偏活着本身,又美好不到哪里去。死活之间变得如此尴尬,现代人纵然多数还是赖活着不放,那整日忧烦躁郁的面目只顶多让人感到怜悯,再也没有令人感动的可能了。

唠叨至此,这篇译后记已经全然变成读后感想了,不过读者既然有兴看到这里,我也藉此机会有幸一抒己见,若竟致听者心有戚戚,说者更加可得意了。但从此段开始请容我说些比较偏重私人意义的事情,且当作是第一部作品的特权吧:将届而立之年,兀自一事无成的我,竟跑来搞翻译这件报酬既不优渥,又不可能功成名就的勾当,尤其是在这样的大环境状况下,更不是夸张可以形容。之所以能让我这样为所欲为。当然是受惠于来自家庭的助力,让我能在经济阴影的笼罩下,常常觉得身受安全的阳光照耀。其实我的家庭赐给我的,还不只是完成这本书所需要的赋闲时间,现在回头想想,打从一开始世界之所以对我而言是美好的,难道不是家庭呈现给我的吗?更不用说现在的我,何以会茶不离手,以至于会对本书发生兴趣,跟从小就看着爷爷,每当有客人来时,必沏茶以待,平日没事时,也自饮其乐,这样的亲身经验,必然也脱不了关系。像我这个世代的人,家人之间常是羞于言谢的,不过在书上却可以。另外,在本书翻译工作期间曾经帮助我,以及因此被我冷落以待的朋友,如果你们是前者,请收下我的感谢,如果是后者,请接受我的道歉,然后记得无论什么时候,我都没什么改变。

谷意

台北 2008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茶之书)能引发中国读者思考的地方应不只这些……我们可以欣赏日本茶道的美,我们可以共同品味艺术殿堂里的人类思想与艺术的精华,然而,当冈仓天心满怀深情地守护“大和之心”时,难道我们不也应当好好守护我们的“中华之心”?

——“冈仓天心研究”著名专家、学者 蔡春华

冈仓天心的《茶之书》,把世俗形下的饮馔之事,提升到空灵美妙的哲学高度,甚至视为安身立命的终极信仰。

——台湾作家 蔡珠儿

《茶之书》,是使日本文化走向世界的书,能让日本人以及东方人认识自己的文化。

——日本文化观察家 李长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茶之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冈仓天心
译者 谷意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400913
开本 32开
页数 1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5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1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2
出版地 山东
203
14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3: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