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卫星总设计师(王希季)/搭建天梯的人
内容
编辑推荐

王希季,中国功勋卓著的航天技术专家,中国空间事业开创人之一、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空间返回技术学科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士。1999年9月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您想知道他成功的秘密吗?您想知道卫星背后的艰辛吗?……请您打开本书,走进卫星总设计师王希季的人生轨迹!

内容推荐

他们让中国人的航天梦变为现实,他们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想知道他们成功的嵇密吗?请打开这套书,走进“搭建天梯的人”的内心世界。本书是《搭建天梯的人》系列中的一册,向您介绍卫星总设计师王希季的人生经历!

目录

引言

春城小“状元”

“跳”入西南联大

一枚“鸭蛋”的营养

壮志难酬

太平洋上的往返

立业成家

奏响人生新乐章

欲速则不达

“T一7M”冲上云天

勇于开拓屡立奇功

为了工作而“冷落”了亲人

主持“长征一号”研制工作

自主创新研制返回式卫星

求发展勇担风险

微重力搭载大获全胜

为载人航天出谋划策

老将出马保驾护航

老当益壮立新功

人格魅力铸口碑

言传身教慈父心

尾声

试读章节

承载着孩子们童年欢乐的大房子被贴上封条抵债,一家人从阔绰的商人住宅区搬出来,租住在狭窄的矮房中靠典当度日。家中的物品越来越少,就连阿季读不懂的那套《四库备要》,也被债主毫不留情地搬走了。经常有讨债的找上门来,以至孩子们很少能在家中见到父亲,他每天早出晚归,不是四处去借钱就是在外面躲债。

“贫贱夫妻百事哀”,父亲看上去苍老了许多,母亲终日满脸愁容,猝不及防中生活就变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状态,一向不识愁滋味的少年郎,开始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

俗话说“有钱难买少年贫”。体验到典当度日的困顿后,阿季似乎一下子长大了,一改往日视学习为游戏的轻率态度,变得认真而努力,很快各科成绩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还有几天就要毕业会考了,阿季却病倒在床,一连几日高烧不退,饭也吃不下,只是一味的昏睡。父亲出门在外,请不起大夫,母亲除了依偏方煎些汤汁喂给他喝,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不知是偏方起了作用,还是身体底子好,病魔终于败下阵来。虽然早晨醒来时头仍然有些昏沉沉的,可他再也躺不住了,强打着精神起床穿好衣服,身子软绵绵的没有一点劲儿,走起路来双脚像踩在棉花上一般轻飘飘的。

“阿季,你怎么起来了?觉得好些吗?”妈妈关切地用手在他的额头上摸了摸,又在自己头上试了试,这才放心地说:“谢天谢地,烧总算退了!”

“我得去上学!”他说话的声音有些沙哑,听上去有气无力的。

“傻孩子,病还没完全好,怎么能去上学呢?”

“就快考试了,我得去参加复习。”

“刚退了烧,再好好休息一天吧,自己在家里看书不是一样?”

阿季不顾妈妈的劝阻,坚持着:“不行,我一定得去上学!”

话音刚落,父亲的声音从外屋传了进来:“阿季,听话,学习也不在这一时一日,养好了身体要紧……”

“爸爸,您什么时候回来的?”阿季急忙出来高兴地问。

“昨天晚上就回来了,见你睡得挺沉,就没叫醒你。阿季呀,我看你就多在家里恢复两天吧,养足了精神才好参加考试嘛!”

见父亲这样说,阿季便不再坚持,难得父亲回家,也想能有机会多和他一起呆一会儿。

父子俩东拉西扯地聊了好一阵子,阿季又看了一会儿书,实在觉得没精神了,这才又躺同床上去。朦胧欲睡中他听见母亲压低声音似在求父亲:“还是再想想办法吧,阿季那么喜欢念书,不让他上中学哪儿成呢!”

“难道父亲真的不想让我上学了?那我能去干什么呢?“带着这个难以想出答案来的问题,阿季昏沉沉的进入了梦乡。

会考结束了,不但出乎学校老师们的意料,连阿季自己也没有想到,竟然一举摘取了全市第一的桂冠。

当上小“状元”是件非常风光的大好事,在不绝于耳的称赞声中,他也着实得意了一阵子。不过,这种喜悦很快就过去了,随着脸上笑容的消失,心头也变得沉甸甸的。

同学们都很羡慕王希季,却不知道他正面临着辍学的危机。P010-011

序言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召开的“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在庄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首都各界代表6000多人济济一堂,朱镕基总理宣读了授勋决定,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在举国上下喜迎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在这里召开大会,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中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希望全国各族人民学习和发扬他们为祖国和人民的崇高的刻苦钻研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和拼搏奉献精神,继续努力奋斗,满怀豪情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作为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站在鲜花绿草点缀着的主席台前,佩戴着由江泽民主席亲自授予的奖章,王希季心情非常激动。事先他并不知道有这个表彰大会,也不知道自己会被授予功勋奖章,置身会场中才感觉到会议的隆重非比寻常。耀眼的红色绶带系着金灿灿的奖章挂在胸前,让他感觉沉甸甸的,这分量不仅来自贵重的纯金材质,更源于蕴涵其中的深刻意义。即将迎来新中国50华诞之际,能得到这至高无上的荣誉,他由衷地感谢祖国和人民予以自己的这番厚爱。

身为第一代航天人,他深知40年间祖国的航天事业能够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能够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有限投入掌握“两弹一星”的尖端技术,取得举世瞩目的可喜成就,是靠无数航天人的青春年华、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造就的,自己只是他们中的一个代表。

多次获奖受表彰,王希季从未因此而感到沾沾自喜。在他看来,荣誉是对过去所做贡献的肯定和嘉奖,更是对今后工作的鞭策与激励。为了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给予自己的这份荣誉,更要“不需扬鞭自奋蹄”。

次日,《人民日报》头版以整版篇幅报道了大会实况及江总书记的讲话,并配发了3张大幅照片,其中一张记录的就是总书记给王希季授勋时的情景。同日,该报二版还发表了题为《向“两弹一星”英雄致敬》的社论,指出:“‘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的业绩彪炳史册,功臣们的精神光耀千古,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表彰活动将长期在幕后默默奉献的专家们推到了台前。一段时间以来,“两弹一星”功勋们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人物,频频遭到记者们的“骚扰”。王希季也不得不于百忙之中挤出宝贵的时间,接受一次又一次的采访。记者们欣喜地发现,传说中的这位“固执己见者”其实是位慈眉善目的蔼然长者,不但有问必答,而且睿智风趣,谈问题观点鲜明,见解精辟,既不遮遮掩掩,也不拖泥带水。

别看说起火箭、卫星、空间资源来如数家珍,他却从不愿意多谈自己,只希望借助记者的笔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祖国的航天事业,认识它的重要意义,关注它的顺利发展,而不需要宣传个人的功绩,理由是:“作为一个专家,我不否认个人的天赋和勤奋,但是如果党、国家和人民不交给我这些型号,我怎么可能去研制?如果不给我这些环境和条件,又怎么会出现我这样一个人呢?”

王希季是怎样的一个人?身为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代开拓者,他都做出了哪些贡献,建立了怎样的功勋呢?

后记

又到了金秋10月,全国人民欢度国庆之日,王希季夫妇迎来了他们的金婚纪念日,与儿子、儿媳和小孙女一起美美地吃了一顿烤鸭,又拍了一张恩爱如初的照片作为纪念。两个女儿虽然远在大洋彼岸,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也都没忘通过越洋电话向老爸老妈致贺。

半个多世纪光阴铸造成的情感如同陈年的花雕,醇厚甘爽且回味绵长。琴瑟合鸣、白首相偕的老夫老妻,生活中已形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默契,无需太多言语的表白,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间的表情,便能洞悉彼此的内心。适时递上的一杯热气飘香的清茶,枕边或桌上放着的一本折了角的书,传递的关切与温馨不啻于千言万语。

佛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两个脾气秉性不同的人,能够始终如一地互敬互爱,互谅互补,除了难得的缘分之外,更多的恐怕还有赖于彼此的真情与迁就。

与王希季共同生活了50多年,聂秀芳最深的感受就是:“他这个人好像随时随地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和想不完的问题,总负载着许多东西放不下来。”

确实如此,为小卫星的研制发展操心,为航天体制和拨款机制的改革操心,为航天技术工程系统如何在应用中创造效益操心,为航天技术队伍的人才流失操心,为20年规划大项目操心……他总有操不完的心。

虽说院士是终身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偌大的年纪还要坚持每天8小时工作。可他不停地参加会议、察看试验情况、探讨和解决技术问题,开展软课题研究,每一天都是满负荷运转。有时人们都下班走了,他还在办公室工作,不是那种“一张报纸一杯茶”式的“工作”,而是继续高效率地发挥着别人难以替代的切实作用。

女儿们心疼爸爸:“只要他不离开那个环境,就总有做不完的工作,与其说是工作离不开他,倒不如说是他离不开工作。爸爸活得太累了,他毕竟已经是80岁的老人了……”

为了让爸爸享受一段难得的轻松假期,姐妹俩几次向父母发来赴美探亲的邀请。多年不见,王希季何尝不想女儿们,却因为放不下手上的工作而一拖再拖。总算可以成行了,姐妹俩商量好一定要尽量多留父母住些日子,好让爸爸彻底放松一阵子,好好享受一下闲适的度假生活。

然而,动身前王希季就为自己确定好了归期:“还有好多事情要抓紧做,不能在那边呆得太久。女儿们的孝心我很清楚,也很高兴,可以让她们的妈妈多住些日子。”

即使人在美国,他的心也还是放不下这里的工作,一次次打电话过来交代相关事项,询问卫星研制的进展情况。女儿们理解爸爸,虽然不情愿,也只好听任他如期踏上归程。

或许劳累本身就是对生命的锤炼,因而以“忙”为养生之道的王希季,能够长期保持充沛不衰的精力,矫健匆忙的步伐和敏锐炯烁的目光。

时间不会为任何一个人放慢脚步,人无法不老,也不可能不离开这个世界,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生命虽有限,事业却无穷,为了事业的发展,年逾八秩的王希季毫不在意自己的生理年龄,依然每天紧张不辍地工作着,充满活力,充满激情,不辞辛劳,不知疲倦。

看上去他对生活几乎没有要求,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几十年形成的惯性一直延续至今。实际上,他并不是那种不懂得生活、缺乏情趣的苦行僧。他很爱玩儿,也很会玩儿,如果不忙的话对许多事情都有很高的兴趣。

游泳、足球、京剧始终是他的最爱,尽管年事已高,遇到好的水域他仍然忍不住要下去游个痛快,看起世界杯转播来忘情投入的程度不逊于年轻人。闲暇时他还喜欢看小说,历史的、武侠的均饶有兴趣,尤其偏爱二月河和贾平凹的作品。晚上,做为调节与消遣,要么摇头闭目地听上一段京剧,要么聚精会神地在电脑上玩一会儿扑克,他便心满意足了。

“愿做太空铺路石”,这是他心声的真情流露,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他要趁自己还有精力进行探讨的时候,抓紧利用生命中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个小时,为后来者将前进的道路铺得尽可能便捷,尽可能平坦。在为后来者指明发展方向,铺平前进道路的同时,他的光辉业绩与高尚情操,也在人们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人格的丰碑。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当年53岁的曹操以此诗句表明自己壮心不已,如今年纪已是80有4的王希季同样壮心不已,志却不止“千里”。他的志趣在苍茫的蓝天之上,在浩渺的太空之间,追星逐月其乐无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卫星总设计师(王希季)/搭建天梯的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634390
开本 32开
页数 1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6-49
丛书名
印张 5.6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03
13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7:5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