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易图讲座
内容
编辑推荐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中国文化热带动的“《周易》热”中,已经达到了《周易》思想原理无所不用其极的“繁无所繁”的地步,新的“易学思想体系”层出不穷,破译易学千古之谜的新闻经常见诸于报端和各种学术会议。但是关于易图,明清两代的易学家虽然做过一定研究,但由于没有正本清源,易图的基本问题仍然十分模糊。郭彧先生专攻易图之学已十有数年,尤以考辨功夫见长,发前人之所未发,于易图之学颇具正本清源之功。

内容推荐

作者把原来《易图学指要》稿本的主要内容加以精炼,用以充实这易图讲座,又增加了许多易图,还把近年来研究的新成果也简单地予以介绍,并把原八十一讲精减为六十四讲,由此编成了本书。

目录

第1讲 易经和易传本图

第2讲 汉代的卦气易图

第3讲 汉代“十二月卦图”及其演变

第4讲 汉代的“九宫算”图与“五行生成数”图

第5讲 京房的“八宫卦次图”

第6讲 宋代的易图:从《道藏·周易图》中的两幅图说起

第7讲 宋代的易图:《易数钩隐图》(一)

第8讲 宋代的易图:《易数钩隐图》(二)

第9讲 宋代的易图:《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

第10讲 宋代的易图:邵雍的《先天图》(一)

第11讲 宋代的易图:邵雍的《先天图》(二)

第12讲 宋代的易图:邵雍的《先天图》(三)

第13讲 宋代的易图:周敦颐的太极图(一)

第14讲 宋代的易图:周敦颐的太极图(二)

第15讲 宋代的易图:周敦颐的太极图(三)

第16讲 宋代的易图:杨甲的《六经图·大易象数钩深图》

第17讲 宋代的易图:朱熹的《河图》、《洛书》

第18讲 宋代的易图:朱熹改造的《周子太极图》

第19讲 宋代的易图:朱熹的黑白块横图

第20讲 宋代的易图:朱熹黑白块二横图之谬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2l讲 宋唐仲友的《帝王经世图谱》

第22讲 熊禾《勿轩易学》中的易图

第23讲 宋代易图与“宋明理学”(上)

第24讲 宋代易图与“宋明理学”(下)

第25讲 元代的易图:吴澄的“河图”与“洛书”

第26讲 元代的易图:胡一桂的《文王十二月卦气图》

第27讲 元代的易图:雷思齐的《河图》

第28讲 元代的易图:俞琰的《先天图》

第29讲 元代的易图:王申子释《周子太极图》之图

第30讲 元代的易图:李简的《先天则河图》

第31讲 元代的易图:陈应润的《易有太极图》

第32讲 元代的易图:《天地自然河图》

第33讲 明代的易图:曹端的《太极图说述解》

第34讲 明代的易图:朱升的《周易旁注前图》

第35讲 明代的易图:刘定之的《易经图释》

第36讲 明代的易图:韩邦奇的《易学启蒙意见》

第37讲 明代的易图:季本的《易学四同别录》

第38讲 明代的易图:章潢的《图书编》

第39讲 明代的易图:田艺衡的《易图》

第40讲 明代的易图:钱一本的《像抄》

第41讲 来知德的“易注杂说”诸图

第42讲 黄道周的《易象正》诸图

第43讲 倪元璐《儿易外仪》诸图

第44讲 方以智的《图象几表》

第45讲 明代的易图:董守谕的《卦变考略》

第46讲 明代其他著作中的易图

第47讲 清代易图学概述

第48讲 清代的易图:胡世安《大易则通》中的易图

第49讲 清代的易图:毛奇龄《推易始末》中的卦变图

第50讲 清代的易图:张伯行《周子全书》中的《周子太极图》

第51讲 清代的易图:李光地《启蒙附论》和《序卦杂卦明义》中的易图

第52讲 清代的易图:德沛的《易图解》

第53讲 清代的易图:杨方达的《易学图说会通》和《易学图说续闻》

第54讲 清代的易图:赵继序的《周易图书质疑》

第55讲 清代的易图:江永的《河洛精蕴》

第56讲 清代的易图:梁锡玙的《易学启蒙补》

第57讲 清代的易图:崔述的《易卦图说》

第58讲 清代的易图:焦循的《易图略》

第59讲 清代的易图:冯道立的《周易三极图贯》

第60讲 清代的易图:沈映钤的《易卦变图说》

第61讲 清代的易图:吴翊寅的《周易消息升降爻例》

第62讲 清代其他易学著作中的易图

第63讲 清代学者对易图的反对意见

第64讲 结束语

后记

试读章节

易经和易传本图

通行本《周易》分《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与他经不同之处,即是先有卦象,而后系以卦、爻辞。清胡渭在《易图明辨题辞》中说:“古者,有书必有图,图以佐书之不能尽也。凡天文、地理、鸟兽、草木、宫室、车旗、服饰、器用、世系、位诸之类,非图则无以示隐赜之形,明古今之制。故《诗》、《书》、《礼》、《乐》、《春秋》皆不可以无图,唯《易》则无所用图,六十四卦二体六爻之画,即其图矣。”针对《易经》而言,的确,历来人们就把六十四卦的爻画本身视为“易图”。这《易经》的六十四卦爻画图象,就是《易经》本图。

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量“易图”,几乎全是针对《易传》有关文字而画出的图。虽然六十四卦图象是“易图”,但是却是属于《易经》的图。《易传》本身全是文字,人们陆续作了一些“图”,目的也是为了“佐书之不能尽”,“看图识字”,图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既然其他五经的文字需要“图”,则《易传》的文字也需要图。所以,片面强调《周易》“无所用图”,是胡渭出于他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发的议论。事实上,胡渭之后,人们还在用图画图,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不断地画出新的“易图”。

南宋郑樵在《通志》中说:“《易》虽一书,而有十六种学。有传学,有注学,有章句学,有图学,有数学,有谶纬学。安得总言易类乎?”又说:“河出图,天地有自然之象,图谱之学由此而兴;洛出书,天地有自然之文,书籍之学由此而出。图成经,书成纬,一经一纬,错综而成文。古之学者左图右书,不可偏废。”又说:“河出图,天地有自然之象;洛出书,天地有自然之理。天地出此二物以示圣人,使百代宪章必本于此,而不可偏废者也。图,经也;书,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图,植物也;书,动物也,一动一植,相须而成变化。见书不见图,闻其声不见其形;见图不见书,见其人不闻其语。图,至约也;书,至博也,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故人亦易为学,学亦易为功。”正因为如此,人们就《易传》文字作了一些“易图”,也是情理中事。至于所作之图的“水平”,自然是有高也有低。关键则在于“学者”如何“为学有要”。

《易经》之有图,当在有文字之前,卦、爻辞是“观象系辞”,是系于六十四卦图象之后的。《易传》有图,也很古老,绝不是如同清代四库馆臣所说,是“至宋而象数中复歧出图书一派”。事实上,只不过是宋代人所作“易图”较多,并且能大量保留下来而已。有关《易传》之图,应该是先有文字而后出图。

我们把《易经》中的文字去掉,就会得到六十四卦的“易经本图”(图1)。又六十四卦“二二相偶,非覆即变”,则上经可画出十八个卦象,下经亦可画出十八个卦象。这样一来,就会得到图1。《易经》六十四卦图象的次序是:

(上经)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

(下经)

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夫、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因为《易传》中的《序卦》是本着《易经》六十四卦的这一次序而系的文字,所以后人就称此图为“序卦图”。从正本清源的角度来说,去掉《易经》中的文字,留下六十四卦图象,这样的图是最早的“易图”,是早于通行本《易传》文字的图。《序卦》是《易传》中的一翼,其文字是后出的,虽然其叙述卦义依照了通行本《易经》六十四卦的次序,但是“图”却是《易经》中早已存在之图,并非依照《序卦》文字所出之图,所以称之为“序卦图”是有商量的。

《易传》本图:《说卦》八卦方位图。

《易传》有十篇文字,通常称做“十翼”。“十翼”之名,当附为《易经》羽翼之义。“传”学为注解“经”学而作。传说“十翼”出于孔子,所以其地位很高,就一直与《易经》合为一体而称做《周易》流传下来。

《易传》全是文字,我们所谓的“易传本图”,其定义是:《易传》中有些文字,是根据已有的易图进行描写的。也就是说,先有了有关的图,而后方有相关的文字。这样的图,目前我们只能找到一幅。这就是《说卦》中一段文字所描述的“易图”。《说卦》: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絮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日:致役乎坤。

P1-3

序言

孔子2000网站(http)://www.Confucius2000.com)“周易研究”栏目特聘请易图学研究专家郭或先生讲解易图学。

自从孔子“韦编三绝”修纂《周易》之后,二千五百年以降,对《周易》的研究已发展为世界文化史中非常奇特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易学。易学研究在历史上出现的思想流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易类小序》曾有一个概括:“《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人于机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人《易》。故《易》说愈繁。”《易》愈说愈繁。

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中国文化热带动的“《周易》热”中,已经达到了《周易》思想原理无所不用其极的“繁无所繁”的地步,新的“易学思想体系”层出不穷,破译易学千古之谜的新闻经常见诸于报端和各种学术会议。这固然有运用现代西方思维方式所使然,更有现代学术浮躁、功利心态之趋使。然而,把易学的历史和逻辑进行统一,则会发现,“《易》说愈繁”,实为统续无宗所导致。

孔子曾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宪问》),“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帛书周易·要》)。如果对孔子的这些话与“《易》说愈繁”的历史和逻辑进行哲学反思,就有理由认为,由于不理解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思想原理,“后世之士”不知孔子的易学思想,就必然形成“《易》说愈繁”的历史和逻辑。所以,易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是在正本清源的基础上,推定孔子的易学思想和儒学之道。

众所周知,宋代诸儒在复兴儒学中曾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曾以道统的理论建构和理学的哲学体系,书写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中的重要一页。表现在易学研究上,宋儒也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局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易图学的解释学系统,由此成为理学的内容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以太极图、先天图、后天图与河图洛书为形式的对《周易》的《经》、《传》有关内容的解释。这个系统越往后来,则进一步发展为蔚为大观的图解整个《周易》的图书学系统。以至于在当代的《周易》研究中,经常有人援图以为说,作为著书立说的本体论根据。显然,“《易》说愈繁”不但表现在文字系统,而且又生成了庞大的图书系统。

这样一来,对此进行的哲学反思则必然提出下述问题,《易》之为学,先有《易》之《经》、《传》文字,还是先有易图?《经》、《传》是为了解易图而作,还是易图为解《经》、《传》而作?易图能否正确地解释《经》、《传》?易图能够一以贯之孔子的儒学思想体系吗?易图是《周易》的本义吗?如果是,孔子为什么只立文字而不作易图?易图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原理?易图在易学史上的地位究竟应当给出怎样的判释?显然,上述问题是当代易学研究应当解决的问题,并且对易学的正本清源而言,是相当重要的问题。

我们看到,关于易图,明清两代的易学家虽然做过一定研究,但由于没有正本清源,易图的基本问题仍然十分模糊。郭或先生专攻易图之学已十有数年,尤以考辨功夫见长,发前人之所未发,于易图之学颇具正本清源之功。为了推动当代易学研究实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为复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奠定基础,决定在“周易研究”栏目中增设“易图讲座”,聘请郭或先生主讲。计划在每个星期日开讲,每周一讲循序进行。希望读者利用这次机会,对易学史中的主要问题能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以为今后周易研究之参照。同时希望各位读者把要求、希望与问题写信告诉我们,改进我们的工作,共同推动易学研究向更深的层次发展,为复兴优秀的传统文化贡献我们的力量。

“周易研究”主编鞠曦

2001年11月18日

后记

笔者幼年,见人家盖新房上大梁的时候,要在梁的大头一端贴上一幅图,大人告诉说这是“八卦图”,圆图外面的文字应该这样读:“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屈指算来,距今已经有58个年头了。是幼时好奇心的潜伏,还是易学图象的诱人魅力,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遂走上了专门研究“易图学”的路,至今已经过去了17个年头。

我研究易图的方法,是先从广泛搜集资料人手,十多年后即有了《周易图说总汇》(与李申先生合作)、《周易图象集解》和《京氏易传导读》的出版。其实,这仅仅是研究工作的初始阶段。到了2001年初,我完成了《易图学指要》一书的稿本,在非自费出版困难的情况下,遂于年末在孔子2000网上以讲座形式,一周一讲地陆续发表,这一举措得到了网主任文利先生和“周易研究”栏目主编鞠曦先生的大力支持。历时将近两年,到“九九归一”的八十一讲就结束了。此后不久,我即发现,竟有了《易图讲座》的电子书在许多网站上免费下载。学术乃天下公器,我非但不计较什么“知识产权”,而且心中还为此感到欣慰。又过了许久,十几家搞“预测”的网站居然有邮购“命理书籍”光盘的消息,此《易图讲座》电子书也打包在内(编号219),标价是“一元一本”,还有搞“股票分析”的网站也把《易图讲座》电子版全文转载,归人对“炒股”有用之列。面对这一情况,我能说什么呢,也只有无可奈何而已!我只是感到迷茫:作为《易图讲座》的教授者,并不清楚自己给广大网友所讲的东西,居然还会有如此意想不到的多方面用处。

正当我无可奈何之际,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华夏出版社不约而同地给我发来了E-mail,要出版我在孔子2000网站上的“易图讲座”,于是我就近选择了华夏出版社。当我重新整理这一讲座的底稿时,好奇心促使我以“易图讲座”为关键词,用“百度”引擎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好嘛!竟有15页,与“易图讲座”相关的消息近百条。特别是“娱乐博客”还把《易图讲座》编人了“命理书籍”之中,要网友专门用BT下载。面对这种局面,我的“易图讲座”实在是没有依照原样出版成书的必要。既然网友可以在网络上免费下载,又何必花钱买来同样内容的书看呢!

在编辑陈振宇先生的指导下,最后还是决定印刷出版。于是,我便下工夫把原来《易图学指要》稿本的主要内容加以精炼,用以充实这一讲座,又增加了许多易图,还把近年来研究的新成果也简单地予以介绍,并把原八十一讲精减为六十四讲。今天总算是脱稿,可以交给出版社了。尽管我的这一修改举措,竟成了对《易图学指要》一书的“釜底抽薪”,也就只好面对现实,而弃《易图学指要》于不顾了。

面对广大的易图爱好者,我要说的是:如果您已经在网上阅读或下载阅读了我的《易图讲座》,我建议您应该看这本书,以便用以提高易图学知识或用以批评指正。而您还没有上述的举动,那我就奉劝您还是先从网上下载阅读为好,不必浪费您的钱财。须知:“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啊!

感谢华夏出版社的编辑陈振宇先生,感谢孔子2000网主任文利先生,感谢“周易研究”栏目主编鞠曦先生,感谢所有愿意阅读本书的先生、女士!

郭 或

2005年8月18日写于北京寓所易心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易图讲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38933
开本 16开
页数 3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3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1.5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0
157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