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历程
——生命科学的发展
没有生命的世界是残缺的世界,世界正是因为有了生命而变得精彩。在古往今来的神话传说、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中,对生命的认识是其永恒的主题。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今天的生命科学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逐渐形成的。
古代的国内外科学家是怎么理解生命科学的?在这一篇中,将为你一一道来.
发芽
——古代到16世纪的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从语义上来说,就是研究生物体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广义的生命科学还包括生物技术、医学、农学、生物与环境,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领域。
我们经常在科幻电影中看到各种各样涉及时间隧道的故事情节。让我们首先穿过那神秘的时间隧道,到时间隧道的另一头,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怎样看待生命科学的。
古人看生命科学
我国古代认为的“腐草化为萤”(即萤火虫是从腐草堆中产生的),腐肉生蛆等,即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古代人看到土壤里有蚯蚓,以为蚯蚓是土壤的后代;看到盔甲里藏着跳蚤,以为跳蚤是盔甲的后代。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捧腹大笑,笑古人无知。在远古时代,人类知识水平确实很低,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生物,什么是非生物,因此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生命科学了。国外的古代生命科学
在欧洲以古希腊为中心,著名的学者有亚里士多德(研究形态学和分类学)和古罗马的盖仑(研究解剖学和生理学),他们的学说在生物学领域内整整统治了1000年。他们在解释生命现象时,认为有机体最初是从有机物里产生的,无机物可以变成有机的生命。亚里士多德将目的论引人生物学,直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创立以后,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才逐渐被社会否定。但是亚里士多德对生物界的认识、见解和研究,以及对后来生物学发展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中国的古代生命科学
中国古代的生命科学,侧重研究农学和医药学。公元前2000年,中国的仓颉整理象形文字,以鸟、兽、虫、鱼为偏旁规范生物名称初具生物分类思想。公元前500年,中国的《尔雅》出现类和属的概念,将植物区别为草本和木本,将动物分为虫、鱼、鸟、兽、畜。在我国出土的距今约8000年前的彩陶绘画和陶塑等文物中,就保存了丰富的直观的动、植物知识。
是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在陕西西安半坡出土,作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盆内壁所画人面的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鱼以头抵在人的耳部,似对着人喁喁私语。
长叶
——16世纪到20世纪的生命科学
好了,我们在时间隧道的那一头呆得时间不短了,让我们回到现在,看看现代人类是如何解释生命科学的。目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现代生命科学系统的建立始于16世纪,这个时期发生了影响力比较大的事情。
生命科学大事记之一
1665年,胡克发表了《显微图集》一书,是欧洲17世纪最主要的科学文献之一。他制造出一种能放大270倍的显微镜。他把观察到的生命体称作“细胞”,从此“细胞(cell)”一词被生物界采用。
生命科学大事记之二
1675~1683年,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用显微镜首次发现了轮虫、滴虫和细菌。
安东·列文虎克(1632~1723年)是研究微生物的第一人,他最大的贡献是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利用这种显微镜,他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列文虎克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由于他的划时代贡献,168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生命科学大事记之三
1768年,瑞典著名植物学家林奈在《自然系统》一书中正式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即每个物种的科学名称(学名)有两部分组成,第一个字是属名,第二个字是种名,种名后面还应有命名者的姓名,有时命名者的姓名可以省略。双名法的学名均为拉丁文且为斜体字,例如银杏(学名:Ginkgobiloba,Linn.)。
在1600年,人们知道了约6000种植物,而仅仅过去了100年,植物学家又发现了12000个新种。到了18世纪,对生物物种进行科学的分类变得亟为迫切。林奈正是生活在这一科学发展新时期的一位杰出的代表。
生命科学大事记之四
1838~1839年,德国人施莱登、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即植物、动物是由细胞组成的。
现在一般认为细胞学创立于19世纪30年代,是由施莱登(1804~1881年)、施旺(1810~1882年)以及稍后的数位生物学家共同完成的。他们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的基本观点,提出细胞是独立的生命单位;新细胞只能通过老细胞分裂繁殖产生;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并由细胞发育而来的。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