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早期中国物理发展之回忆
内容
编辑推荐

吴大猷老师是1930年代,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尚在开始阶段时,从国外学成回来的一位中国老一辈物理学家。他不仅在分子物理、核物理等领域中做出了世界级的重要贡献,对20世纪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大猷老师更是有划时代的影响,包括他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很杰出的科学技术人才。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接受了李政道教授的建议,每周分别到台北台湾大学和新竹清华大学,讲述从20世纪初到抗日战争胜利之日,先后四十多年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发展情况。

本书对后人了解中国近代物理学由20世纪开始到今天的发展颇有益处,对了解老一辈学者在当时的艰苦努力、奋发工作的情形有很大的帮助,也必将激励后来学者更加努力地工作,使中国的物理学更好更快地发展。

内容推荐

吴大猷,广东省高要县人,1907年9月29日出生于广州市。小学毕业后赴天津,就读于南开中学,1925年以高二学历考取南开大学,1929年获理学士学位。1931年赴美,入密歇根大学物理系深造,跟随古兹密特(S.A.Gotadsmit)教授研习原子物理,1933年6月获博士学位。

1934年自美返国,开始其半世纪的教学与研究生涯。先后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后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员、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理论物理组主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美国布鲁克林理工学院研究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物理系主任、台湾中研院院长等职务。

1994年1月退休。2000年3月4日因病逝世于台湾大学医院。

吴大猷对中国物理学的研究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一生培育了多位优秀的物理学家,其中有马仕俊、郭永怀、黄昆、杨振宁、李政道等。

目录

简体字版序

繁体字版序一

繁体字版序二

繁体字版序三

第一章 引言与自述

第二章 中国科学落后西方之缘由

第三章 物理学在中国萌芽之阶段

第四章 早期的物理学机构

第五章 1930年代中国之物理学研究

第六章 抗战期间物理学之发展

注释

第一章注

第二章注

第三章注

第四章注

第五章注

第六章注

试读章节

几百年来中国科技落后西方的直接原因大家都知道。大家怪儒家的思想。儒家思想是从孔子之后形成的,事实上,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上变成主流,还是在汉朝汉武帝董仲舒的时候,那时废百家,才真正把儒家变成一种主流。两千多年以来,影响当然是很大的。

第二个直接的原因是,几百年来,我们采用科举取土。这个的影响是什么呢?使念书的目的变成是做官,这个其实也不坏。从孔子那一个朝代起,就开始训练学生,讲君子,而且一再着重“君子”这两个字。“君子”所指的是什么呢?君子的意思是“完人”,君子就是要去辅佐帝王,帮助帝王治理国家。从那个时候开始,念书这两个字就跟做官不能分了。所以,多少年来因为中国没有商业、工业,只有农业,因此,你若想真正发达、出头的话,唯一的方法就是靠做官。科举取士就是用考试的方法,把你念书的范围定义好了。这也就是影响中国科学发展的直接原因,这个影响当然是很强烈的。其实,原因当然并不是这样单纯,还有更深一点的原因。我以为这是一个很值得商讨、深思的问题。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求学的目标变成了民族思维的一种方式,这对中国科学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于所谓的“原因”问题,多少年来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们古代在科学上这么薄弱?1960年代前后,有一个英国人,Jo—seph Needham,中国名字叫李约瑟,写了一大套书,讲中国科学跟文明的书,这套书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著作。当然这不只是他一个人写的,还有人帮助他把中国的历史、各种科学和技术方面,分成一册一册的,对各个方面都有很详细的叙述。

李约瑟的书在第一册里面列举了中国历代许多发明,超前西方有一两百年的历史,甚至十几个世纪之久,比西方进步的时间还要早许多。好像只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后,西方所有的科学忽然间有了一个很新的发展。在那之前,在中国的历代,都有很多、很多的发明。有一个表附在李约瑟的书后边,有陶瓷、青铜、航海术,还有很多机械式的工具,例如:水车、风车、多种的抽水机、火药、纸张,还有各种各样的发明,这些都比西方要早一两百年,甚至好几百年。

李约瑟本人是一位生物化学家,是一个相当注重科学的人,所以他用文字都很小心。他的文章给我的一个印象,就是我们中国的科技,包括那时许多的发明,都是技术性的。但是,也给中国人一个印象,很多中国人看见这些东西就会产生一种自尊心。你忽然间看见,哇!我们中国几百年以前的发明要比西方的还要早。中国人也有一种骄傲,我们以前的文明比西方进步、超前,落后西方也不过是最近三四百年,四五百年的事情。为什么最近几百年我们比西方落后?李约瑟的结论当然也并不很吸引人,他也说不出来。给人的印象是,他一再地强调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科学的发展不利。反过来,他以为中国的道家对科学的发展还比较好一点。还有一个最直接、最简单的原因就是科举取士,这个影响是很大的,因为有机会受教育的人的念书方向和范围都被限制住了。一大套书对中国的影响很大。很多人有一个印象,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并不差,我们中国人的智能其实很高,几千年来我们都比西方领先,落后也不过是最近这几百年的事情。这个事情当然我们要再稍微分析一下。

我以为这个问题并不是这样简单。1960年代,李约瑟的书陆陆续续出来,我看了若干本,同时我也参与翻译了一册,是关于物理发展的那一册。这本书让我心里觉得很不舒服,因为它让我们很多中国人有一种错误的印象。特别是他讲,为什么我们的科学后来落后西方这样远,大致上是因为科举取士和儒家念书的方向、范围的影响。这是对的,可是,我认为还有一种更深的原因。我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很细心地去想,真正去研究,也想到从来没有人写过这样的文章。

不过,去年有个机会看见何炳棣先生。当然诸位中间会有人知道他,因为他在讲中国历史,不是指平常的历史,而是讲中国历代重大的、思想方面的贡献。最近他还讲中国农业的发展。很多年前,很多人,中国人也好,外国的专家也好,对于中国的农业都有许多错误的理论。何炳棣先生去年有一篇文章“华夏人本主义文化:渊源、特征和意义”。他的这篇文章登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份双月刊上,这份月刊叫做《21世纪》,那是发表在第33、34两期里的一篇文章。

我看了何炳棣的这篇文章以后,我若干年前心里所想而并不是真正很有自信、很强的想法变成了一种清楚的想法。这想法原本是说不出来的,但自从看完了何先生的那篇文章之后,我感觉到我的想法、方向大致上是不错的。后来我就写了一篇文章请何炳棣先生指正。他看了我的这篇文章以后,对于我的分析,他说他是完完全全同意、支持。所以,后来在我写完之后,请何先生看过并补充了几点,然后印了出来(1)。

何先生的这篇文章不是直接讲中国科学的发展或是不发展,他的着重点是讲中国的人本主义。这一直是我以前在心里的一个很模糊的想法,但无法把它清楚地说出来。何先生指出,华夏文化并不是以孔子为起首,而是早在殷商之前,也就是五千年以前,在我们所谓的民族发源地“黄河河套”,一个很肥沃的区域开始发展起来的。那些泥土吸收植物腐烂的养分,泥土非常、非常之肥沃。平常你可能种田种了一年之后,需要休息二三年才能够再种,因为养分、肥料没有了,除非自己再加肥料,但是在我们河套那个地方,根本不需要隔一年或隔两年才能再种。那个地方是我们华夏民族所依靠的一块很肥沃的土地,可以发展农业。

农业在许多、许多靠小河流的岸边开始发展,有很多的部落,每一个地方都有宗族,关系很密切。每一个宗族生长在那个地方,死了以后,就葬在那个地方,所以,就发展出了一个很强的宗亲制度。可以说,这是很强的人本文化中人的关系。对于处理敬拜祖先方面,也建立起了一个很强的制度。讲到中国祭祀天地的习惯,说老实话,并不是中国人对于神的崇拜。祭祀天地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人,归根到底还是希望能够藉由祈祷天地的仪式与崇拜,带给他的子孙利益与好处。

现在大家都知道,中国在很早期,也就是周朝的时候,就有各样的、大件的器皿——青铜器,用来祭祀天地,从而发展出许多制度。周朝的周公“制礼作乐”,称之为“周礼”,这在后来变成了孔子儒家思想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也就是中国所谓的“礼”。这个“礼”是中国很重要的制度。所谓的“人本主义”是远在儒家之前产生的。说来说去,儒家思想是在周朝一春秋战国的时期建立的,那个时候比刚才所说的五千年,还要再晚二三千年。这个人本主义思想就是把一个人所有的思想、行为,都跟人相关联。

西方是讲“神本主义”,我们中国则是讲“人本主义”,这两者是对照着来看的。自孔子以后,讲这个人本主义变成讲“伦理”,因为儒家思想完完全全是照着人本主义的思想继续发展下来的。这个是很基本的问题。所有的中华民族讲究的都是人本,思想上不大讲究那抽象的思辨,对某些问题也没有兴趣。

在中国发展的文化或思想里面,中华民族并没有强烈的宗教观念、思想,任何其他的宗教来到中国以后都变形了。例如,佛教传到中国来以后,也变成许多种形式,变成跟人有若干的关系。假如一个家庭里面有丧事,就要请人来念经等等,因此,都变成跟人有关。

P26-29

序言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吴大猷老师生前口述的《早期中国物理发展之回忆》一书简体字版,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吴大猷老师是1930年代,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尚在开始阶段时,从国外学成回来的一位中国老一辈物理学家。他不仅在分子物理、核物理等领域中做出了世界级的重要贡献,对20世纪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大猷老师更是有划时代的影响,包括他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很杰出的科学技术人才。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接受了李政道教授的建议,每周分别到台北台湾大学和新竹清华大学,讲述从20世纪初到抗日战争胜利之日,先后四十多年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发展情况。本来大猷老师还打算到北京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访问一段时间,继续完成此事,很不幸,1999年后他病情恶化,未能完成这个宿愿。

大猷老师逝世后,吴大猷学术基金会约请海峡两岸的学者黄伟彦、叶铭汉、戴念祖等教授把大猷老师的讲演整理后在台北出版。这对后人了解中国近代物理的发展是很有益的。现在用简体字出版,会使更多的人看到这本书,帮助人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历史,是很好的事。作为大猷老师的学生,我深感欣慰,并愿和政道教授一起以本书的出版来纪念吴大猷老师。

朱光亚

2002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早期中国物理发展之回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柳怀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367726
开本 32开
页数 1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物理
图书小类
重量 0.2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O4-092
丛书名
印张 6.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4
141
9
整理 黄伟彦//叶铭汉//戴念祖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2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