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后的文化贵族(文化大家访谈录第2辑)
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南方都市报副刊版精心策划的一个大型栏目,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文化大家访谈”以每周一期、每期两至三个版的频率刊出对一位国内文化名家的专题访谈,在国内文化界备受瞩目。

文化大家访谈系列以《最后的文化贵族》为名结集出版,无论从文化留存的角度,还是从真实还原历史的角度,都是一本足以让所有对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有兴趣者产生敬意的书。

本书为其第2辑,包括了对何满子、车辐、黄宗江、黄宗英、贾植芳等17位文化老人的访谈。

内容推荐

本书是南方都市报“文化大家访谈”栏目的精选结集第二辑,包括了对何满子、车辐、黄宗江、黄宗英、贾植芳等17位文化老人的访谈。所采访的老人,平均年龄在85岁左右,经历了20世纪中国的大多数变迁,虽然从事的领域不同,人生的坎坷相似。他们是今日时代文化的奠基者,他们还是往日时代文化的风云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他们在青年时期的行为,造就了今曰时代文化的丰富。

目录

车辐:“不可救药的老天真”

陈志华:残损的乡土建筑在呻吟

来新夏:我们扫地那些年是南开最干:争的几年

申泮文:不违心,怀斗志 明朗倔强应万事

杨敬年:扎根大陆,决不漂洋过海

范用:光拉车,不看路、读书无禁区

方成:文明越是发展 越是需要幽默

方平:搞翻译要像袭人那样一心一意

高莽:在翻译和绘画之间寻找人道主义

何满子:最好的年华都在运动里面

胡秀英:“百草婆婆”一生情系中国植物

黄永年:做学问不赶时髦 写文章要补空白

黄宗江:“败坏”书香门第 带出“卖艺人家”

黄宗英:

在爱情与写作中永葆青春

贾植芳:教书就像交朋友 监狱就像外婆家

金耀基:中国的现代转向要靠第一流的大学

鲲西:四时最好是三月 一去不回唯少年

后记

试读章节

有一位台湾作家说,到了成都.不见车辐,就跟没有到过成都一样。我到成都,第一位采访的人物是车辐先生。

见车辐前,先见了和他同住一个大院的流沙河和冉云飞。流沙河先生也是我准备采访的人物,寒暄之后,马上说:“你一定要先采访车老。”旁边的冉云飞解释:“这是礼数。”当晚由冉云飞请吃四川火锅,听他大侃川莱之妙,“我所知不过车老的皮毛。”他说。酒酣耳热之时,冉云飞拔通了车辐的儿子车新民的电话,定下采访时间。冉云飞说:“车老现在身体不好,说话时要靠车新民在旁边翻译了。”

两天后的清早,我坐在车辐杂乱无章的书房里。几乎只能听懂他谈话的十之一二。请冉云飞翻译,也只能意会大半。后来不得不由车新民在旁一句一句地翻译。车辐说:“以前我口齿清楚,大家喜欢听我摆龙门阵,一桌子的人都听我讲话。”

车新民告诉我,几年前.老人家坐在一个小矮凳上,一不小心滑倒了,造成骨折。年事已高,骨质疏松,不能动手术,只能坐轮椅。现在.。老人家每天7点就起床,看书报,写东西,午睡后又是阅读写作。只在天气好时,才到外面走动。

安坐家中,车辐念想的是各地的老朋友,写信甚勤。最近,他出版回忆性散文集《车辐叙旧》。谈起这本书,车辐拿出一封何满子来信的复印件送给我,信的大意说:“接奉大著《叙旧》,喜欢感谢之至。阁下一生,阅人之多,当代文人中实罕见。此篇确是现当代文艺界的绝好史料也。”

老人家还送了一张1993年他品尝“大千味苑”后写的字条,原来是回忆当日所食的菜单。他爱到外面品尝,也喜欢在家里请客。据唐振常说,车辐请客有一特点,每上一菜,举箸之先,他必详为讲解,自卖自夸,滔滔不绝,讲此菜之妙,讲他每每与众不同的烧法,边讲边吃,他自己吃得比客人多。郑拾风生前常说:“车辐请客,菜都是他自己吃了。”

2006年,从不做寿的车辐首次破例。原来,4月时黄宗江专程从北京到成都来看望车辐,闲聊时劝他:“岁数大了,你可以做一做寿嘛。”谈兴正浓的车辐随口答应,一旁的车新民听了,心中暗喜,当即顺水推舟。于是小规模邀请亲友,既庆祝车辐夫妇93岁寿辰,又纪念结婚73周年。车辐夫妇共有8个孩子,流沙河曾调侃:“他说他太太是航空母舰,上面停了8架飞机,却不说飞机是谁制造的。”

采访结束时,老人家拿出一本厚厚的相册给我看。摄影和收集照片是他的爱好之一。相册中有黄苗子、冯亦代、黄宗英、黄宗江、周海婴、方成、流沙河、马识途、盛中国。他还拿出一张和王明合影的老照片。第二天,我和洁尘等人喝茶,洁尘问我有没有看过车辐的相册。她说,以前车辐随身带一部相机,见了她们这些年轻女孩,必会看清人数,然后说相机里还剩几张胶卷:“别浪费,我和你们一人合影一张,拍完刚好拿去洗。”其实相机里往往刚装了胶卷。车辐4岁时,父亲去世,依靠母亲养育。7岁读私学,读《三字经》、《百家姓》、《龙文鞭影》、《声律启蒙》、“四书”等。车辐后来所读的大成学校号称“四川最后一家孔家店”,因看到同班同学的不规矩行为,说了出去,反被说是造谣,责令退学,回家大哭了一场。车辐回忆:“我亲身体会到的是:那时四川为封建军阀统治,他们横行霸道,杀人如草芥,欺压老百姓,刮地皮,奸淫估霸,为所欲为,老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我在彷徨中偶然读了邹韬奋的《生活》周刊,从此与进步书刊结缘,并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旧社会的认识。”步入社会后,车辐从事新闻工作,“在旧社会吃新闻饭,先生敬业十分,成名绝非浪得。衣袋内揣一个小本本,遇到一鳞半爪,立刻记下,以备采访之用。为人又好事,喜交游,管他三教九流,一混就熟。所以出去采访,每每旗开得胜,短消息,长特写,莫不精彩可读。”(流沙河《车先生外传》)P2-5

序言

南方都市报对文化领域倾注的关切与推动力度,一直为媒体副刊从业人员所羡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当很多报纸把不能带来即时效益的副刊随意缩减时,我们却视之为彰显南都报人责任与理想、风骨与情怀的一大亮点,大力扶掖。在不断的创新求变中,南都副刊不仅打造出一系列赏心悦“读”、风格鲜明的招牌版面,还通过出资创设“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举办“珠江诗歌节”等立体活动,介入文学现场,凭借现代传播的复合手段,举荐鲜活纯正的作家与作品,以敬畏之心、呵护之情,消弭广大读者对文学审美的隔膜与疏离。缘此,南方都市报也获得了文化界广泛的信任与敬重。这样的格局呈现,既离不开南方报业集团领导自上而下的赏赞与支持,也有南方都市报文化副刊同仁在价值拓展与路径选择上的努力,良性互动,蔚然可观。

大家访谈之“文化老人”系列报道,能够立项运作并且得以顺利延展,即是这种良性互动与人文共识的完美结晶。超越区域媒体的局限,近距离对话华文文化圈金声玉振、雅达散淡的世纪名宿,触摸一个时代最真实睿智的体温和呼吸,相信这是很多城市日报文化记者难以奢望的梦想,但南方都市报做到了。以我们的真诚与纯粹,以我们的大气与执著,让一座座中华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向读者展示了他们的丰厚与深邃,让一本本中华民族的文化存折为读者打开生命的密码与生活的掌故。虽然世事沧桑被他们当作过眼云烟,我们的记者却能从他们宠辱不惊的人格魅力和真切风趣的性情记忆中,回溯时代变迁与思想脉动的悲喜浮沉。采集的文字,或灿烂,或澹泊,但交流碰撞的现场感有如老朋友在娓娓絮谈。我们的记者做足了功课,用足了心思,在这一场场与文化老人对话的考试中,他们及格了。正是因此,我们的每一篇报道才能让读者喜闻乐道感怀启悟。正是因此,我们才有了结集出书的底气和信心。

我们的记者同时也是幸运的,他们既完成了任务还得到文化老人们的耳提面命,转而把丰富邃密的珍贵对话演绎为可资留档的扎实文本。那些穿透时空的心灵补白,那些超脱功利的历史深省,那些朴实坦荡的生命历程,那些豁达澄明的生活细节,虽是侧面勾勒却无不生动撩人。在校阅大样的时候,我每每对记者的“幸运在场”心向神往,恨不得取而代之以达“借光掠美”的一己之私。

借“文化老人”系列访谈结集出书之际,再次集中展读一篇篇精彩机敏的对话,于感动与振奋中重窥一颗颗历练沧桑仍透彻多情的大灵魂,宛如触摸一个时代最真实睿智的体温和Ⅱ乎吸,一切的浮躁与聒噪刹那间荡然无存。那种沉静与隐忍的人格星辉于我如精神粮仓,需要悉心看护,相信对很.多读者来说也是一种悠长的期冀和关照,就此而言,能够主持推进这个系列的项目运作,我同样要感恩这种“职业幸运”。

是为序。感谢所有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的文化老人。

后记

《最后的文化贵族》一书,是南方都市报“文化大家访谈”栏目的精选结集第一辑。2005年年末,南方都市报文化副刊部开始了一个长期的访谈项目,计划寻访国内年届80岁以上的文化老人,记录他们的人生沧桑,展现他们的睿智思索。这个项目目前已经坚持了两年有余,相继采访和刊发了100多位文化老人的访谈,涉及文学、艺术、史学、翻译、出版等多个领域的文化大家。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有每个时代的文化代表人物。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是由以前的时代层积而成;我们今日之文化,是由以前的文化演变而成。但是,我们沉浸在今日之时代的喧嚣热闹中,忙碌于影像和网络间,往往会忘记前日之时代文化同样有着缤纷色彩和风云激荡。

本项目所采访的老人,平均年龄在85岁左右,经历了20世纪中国的大多数变迁,虽然从事的领域不同,人生的坎坷相似。他们是今日时代文化的奠基者,他们还是往日时代文化的风云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他们在青年时期的行为,造就了今日时代文化的丰富。

最近十年,媒体每每哀婉文化老人的消逝。这一哀婉,是今日时代文化对过往时代的纪念,更是反省。基于此,南方都市报文化副刊部开设了这一寻访文化老人的长期项目,一方面是追忆往日时代文化的灿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留住——留住文化老人的叙述和思考.留住过往文化时代的吉光片羽。

长达两年多的采访,南方都市报的文化记者,在国内十余城市间穿梭,聆听文化老人们的声音,在见报访谈获得读者认同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学识获得长进。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感谢李辉先生、陈子善先生、吴中杰先先生、陆灏先生等的襄助。还要感谢郭延冰先生、林顺利先生、王小华先生等的精彩摄影。

在喧嚣的今日,媒体的责任,不仅在于记录时代文化之变化,更在于探寻时代文化变化之轨迹和来由。出现在这本书里的文化老人,均身历了最近一个世纪的文化演变,他们的经历和思索,是我们探寻文化变迁的最佳入口。

南方都市报文化副刊部

2007年12月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后的文化贵族(文化大家访谈录第2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朝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526996
开本 32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4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