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民党高官败逃台湾真相(第2部)
内容
试读章节

一步登天,主持党务大手笔

1.初遇世叔蒋志清

在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有一句流传甚广的顺口溜:“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姐妹孔家财。”其中的陈家党,指的就是管理党务多年的陈氏兄弟——陈果夫与陈立夫。

陈果夫得以进入国民党权力核心,离不开两位贵人的相助,一位是二叔陈其美,一位是陈其美的结拜兄弟蒋介石。

1911年11月初,在上海陈其美的住所,陈果夫第一次见到了蒋介石。

当时陈其美正在病中,在其病榻前,陈其美向陈果夫介绍说:

“蒋先生负责主持杭州方面敢死队的工作,和我是结拜兄弟,三弟,你该唤他一声三叔。”

“三叔好。”陈果夫恭恭敬敬。

蒋介石微微一笑,用温和的目光审视着陈果夫。

当时蒋介石24岁,比陈果夫年长5岁,尚未取得革命业绩,没有什么威望与地位,但他与生俱来的领袖气质,让陈果夫过目难忘。多年后陈果夫回忆这次见面时,用赞叹的口气说:

“蒋先生威毅稳重的风度,使我第一次所生的印象非常深刻”,“我对他的敬仰之心,便与日俱进”。

但此时,陈果夫自然不会知道,成为蒋介石的“侄子”,对他意味着什么。

陈果夫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二叔陈其美作为同盟会在江浙沪地区的重要领导人,被孙中山先生称为一代“人杰”。其父陈其业曾东渡扶桑学习经济,回国后一度从商。陈果夫早年入私塾读书,1907年考入浙江陆军小学,陆小毕业后升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后经二叔介绍加入同盟会。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正在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就读的陈果夫,遵从二叔——同盟会中部总会庶务部长陈其美之命,将学校里分散的同盟会员组织起来,并决定赴武汉支援革命党人,抵抗清军,捍卫武昌起义的成果。

陈果夫等人自南京出发,前往武汉。途经上海时,陈果夫听说二叔正在生病,特地前来看望。

告别了陈其美和蒋介石,陈果夫随同伴们继续赶路,当他们抵达武汉时,正值阳夏战争第一阶段汉口争夺战结束,清军攻占汉口,革命军退守武昌和汉阳。

11月16日,革命军反攻汉口,陈果夫和同伴们来到武昌城的蛇山炮阵地参加支前活动,协助炮队官兵将大炮推向蛇山山顶。

19岁的陈果夫,与同伴们一起奋力推炮。由于他从小体质虚弱,加上连日赶路的过度劳累,推着推着,突然感到身体里一阵剧痛,接着冷汗淋淋,再也迈不动步子。同伴注意到他不对劲,赶忙跑来搀扶:

“果夫,你怎么了?”  “是不是用力过猛,受了内伤?”

另一个同伴也跑过来,劝阻陈果夫:

“你不要推了,快去休息。”

陈果夫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只好费劲地点点头,退下阵去。

然而,到了晚上,陈果夫口吐鲜血不止,肺血管破裂。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他的伤没能及时治愈,从此落下了折磨他一生的肺病。

阳夏战争之后,陈果夫回到上海,一面养伤,一面协助陈其美从事革命活动,参加了二次革命和讨袁之役。

正当陈果夫一步步追随陈其美的时候,1916年5月18日,年仅38岁的陈其美被袁党刺杀,陈果夫的世界顿时塌了天。

蒋介石闻讯后,赶往出事地点,痛哭流涕地为陈其美料理后事。

陈果夫在此打击下,一度迷茫和委靡不振,只好暂时返回家乡。

1918年,陈果夫来到上海,在一家钱庄谋生,借工作之余做一些金融买卖。

此时,戴季陶、张静江、蒋介石正在上海办证券交易所。蒋介石找到陈果夫,让他组织“茂新”号,担任54号经纪人,专营交易生意。陈果夫欣然领命。

陈果夫虽读书不多,却经营有道,在国民党内被誉为“理财专家”。国民党统治大陆二十多年中,陈果夫一直掌握着部分财权,长期担任着四大银行中的农业银行董事长、中央财务委员会主任和中央合作金库理事长。

蒋介石此时慧眼识珠,让陈果夫经营交易所,果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茂新”号赚了几十万元。

戴季陶、张静江、蒋介石、陈果夫等人将经营交易所所得利润,一部分支援粤军充做军费,其余用于了各自开支。陈果夫资助其弟陈立夫留学美国的资费,便是来源于此。

在证券交易所的这段不平常的日子里,陈果夫与蒋介石的感情和友谊得以加深和巩固,为他以后成为蒋介石统治集团核心人物打下了基础。

2.一步登天代部长

1921年冬,上海交易所出现“信交风潮”,大批交易所先后倒闭,蒋介石、陈果夫等人的股票生意也发生危机,苟延残喘到1922年春天,终于破产。蒋介石前往广东投奔孙中山,陈果夫则留在上海收拾残局。

1924年初,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孙中山在广州筹办黄埔军校,任命蒋介石为校长。蒋介石即着手组建自己的心腹班底,其人选中自然少不了上海滩那个精明能干、忠心耿耿的世侄陈果夫,并电邀陈果夫赴广东,协助他办理军校事务。

但陈果夫此时旧疾复发,无法前往,只能抱着遗憾,继续待在上海。  这年秋天,仍在养病的陈果夫,突然收到蒋介石派人送来的一封信,要他在上海采购军校学生制服及其他军需用品。因为广东物价高,在上海采购,加上运费,相当于在广东购买的1/5~1/3。

陈果夫对这类事务驾轻就熟,很快以低价采购了500套呢大衣、呢制服和衬衣等。但在起运时,被海关扣留,并认定为军装。

陈果夫立即与海关进行交涉,十多天后,终于取回这批物品,并通过走私公司,将这批物品运至广东。此后,陈果夫又帮军校采购多批军需物品,也都委托这家走私公司承运。

年底,陈果夫收到蒋介石寄给他的一张由孙中山先生颁发的委任状,委任他为上海地区招生委员会委员,主持苏浙沪皖和长江下游地区招募黄埔军校新生的工作。

到1926年4月,陈果夫先后为黄埔军校招募学生4000多人,又从华中地区招募学生3000多人,这批人成为黄埔学生军的基本兵员。

陈果夫虽未能亲赴广东,但他在上海,为广东方面采买各种军需物资,罗致学员、军医、无线电专门技术人员等,为军校建设做了大量工作。此外还挤出时间,经营股票生意,支援黄埔军校。

对于陈果夫的工作成绩,蒋介石十分赞赏,而陈果夫对黄埔军校的贡献,也扩大了他在广东国民政府中的影响力,为他进入国民党权力圈铺平了道路。

与此同时,陈果夫的弟弟陈立夫,在取得美国匹兹堡大学矿冶工程硕士学位后,返回祖国。对于这个小自己6岁的弟弟,陈果夫向来疼爱有加。

与陈果夫选择陆军小学、陆军中学准备走军政之路不同,陈立夫选择实业救国,于1914年考入南洋路矿学校中学部,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采矿科,1923年远渡重洋,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采矿学。

陈立夫回国伊始,坚持进入实业界,从事采矿专业,并应中兴煤矿总经理钱永铭之聘,准备赴山东中兴煤矿公司就任采矿工程师。

对此,陈果夫不以为然,苦口婆心相劝:

“如今国家尚未统一,革命尚未成功,实业有何前途?你应该参加革命,去广东找蒋三叔,谋取一个进身之阶。”

见陈立夫无动于衷,陈果夫继续劝说:

“蒋三叔那边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三叔和二叔关系非比寻常,他一定会尽心栽培你。”

事实正如陈果夫所言,陈其美之于蒋介石,既是义结金兰的好兄弟,又是尊长及领路人,蒋介石参加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每一步都有陈其美的引导或提携。蒋介石得以赴日本谒见孙中山,也是在陈其美的安排和引荐下达成心愿的。陈其美遇难后,蒋介石作为陈其美的得力助手,受到孙中山重用。

也正是基于这层关系,蒋介石对陈氏兄弟格外关照、重视和信任。

此间,蒋介石曾电召陈立夫到广州赴命,陈立夫难以割舍自己的专业,婉言谢绝。蒋介石再次电召称:

“现在是革命需要你的时候,还开什么矿;要开矿,可开革命之矿。”

在陈果夫和蒋介石的劝说和鼓励下,1925年年底,陈立夫辞去中兴煤矿工程师的职务,赴黄埔军校晋见蒋介石,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室机要秘书。

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身在上海的陈果夫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进入国民党中央决策机构。

这时,陈果夫的身体已基本康复,在蒋介石的再次邀请下,于4月底离沪赴粤。

陈果夫赴粤之时,正值“中山舰事件”刚刚结束,蒋介石开始掌握党务工作主动权。陈果夫一到广州,就立即着手协助蒋介石筹备二届二中全会有关事宜。

5月15日,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在广州举行,陈果夫以中央监委身份出席会议,蒋介石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并获得顺利通过,使担任国民党中央部长的共产党员全部离职,蒋介石由此担任了组织部长、军人部长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务,随之任命陈果夫为组织部秘书。

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作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将率部北上,离开国民政府所在地广州。蒋介石与代理国民党中央党部主席谭延闿商量,一致认为“果夫有办法”,由陈果夫代理了其组织部长的职务。

短短几个月间,蒋介石集国民党党政军大权于一身,陈果夫也随之飞黄腾达,一举成为国民党党政要人。

P5-11

目录

陈果夫:CC系掌门大起大落

 一步登天,主持党务大手笔

1.初遇世叔蒋志清

2.一步登天代部长

3.波澜不惊大换血

4.反共清党霹雳手

 兄弟联手,蒋家天下陈家党

1.“CC”系的由来

2.接手主政江苏

3.西安事变站错队

4.多才多艺陈果夫

 清算党务,兄弟天各一方

1.“CC”系的终结

2.兄弟今生离别

3.摆脱经济危机

 人丁单薄,老来凄清落寞

1.一生夫唱妇随

2.最后一次诤谏

3.死后尽享哀荣

 历史评说

顾祝同:“军中圣人”老树常青

 谨慎忠诚,宦途中有升有滞

1.拜访学兄蒋中正

2.东征北伐获擢升

3.被刘峙抢了头功

4.受了亲家的牵连

 不与争锋,职位一路攀升

1.“剿共”虎头蛇尾

2.西安事变表忠心

3.谁接任军政部长

4.“制造”皖南事变

 败退孤岛,政坛发挥余热

1.内战中败绩连连

2.差一点做了俘虏

3.从西昌登机出逃

4.66岁再入决策圈

 “军中圣人”,孤岛安享晚年

1.金门之游的感慨

2.军中“圣人”爱美女

3.94岁老寿星离世

 历史评说

胡宗南:“西北王”的辉煌与没落

 天子门生,统率天下第一师

1.贵人相助入黄埔

2.东征两仗显神勇

3.北伐战争露智谋

4.天下第一师师长

 抗日战争,关中“养精蓄锐”

1.河口镇重挫红军

2.中央军进驻西北

3.西安事变中主和

4.苦心经营大西北

5.险胜对手陈辞修

 内战战场,王牌军一触即溃

1.屡战屡败谁之过

2.可疑的机要秘书

3.胡部千里大溃退

 众矢之的,失意中落幕人生

1.险上军事法庭

2.又风光了一回

3.婚姻一波三折

4.病榻上的慰藉

 历史评说

张群:“政学系”首领的达变人生

 追随蒋氏,从把兄弟到幕僚

1.海上邂逅同窗

2.上海三结义

3.游说孙传芳

4.促成“东北易帜”

 辅佐蒋氏,出掌新政学系

1.再度过招少帅

2.新政学系领袖

3.终于主政四川

4.险做阶下囚

 对日“外交”,七十载无役不从

1.出任外交部长

2.“十四字真言”

3.“对日”发挥余热

4.“再见了东京”

 乐观淡泊,百岁高龄不言老

1.家庭其乐融融

2.寿星的养生之道

3.人生七十才开始

 历史评说

刘峙:“常胜将军”的“长跑”生涯

 东征北伐,名列“五虎上将”

1.河源一战扬名

2.向敌人要补给

3.棉湖再立战功

4.北伐屡战屡胜

 军阀混战,荣升“常胜将军”

1.几度“平乱”有功

2.主政豫省创政绩

3.西安事变站错队

 抗日战争,沦为“长跑将军”

1.抗战中常胜不再

2.陪都大发死人财

3.内战中变成“猪”

 漂泊三年,终回蒋公“麾下”

1.南天三载凄凉梦

2.晚年游历新大陆

3.上梁不正下梁歪

4.“妻管严”另结新欢

 历史评说

薛岳:“百战名将”辉煌不再

 投入粤军,东征北伐中立功

1.投入援闽粤军

2.保护“国母”下山

3.东征北伐露锋芒

 拥蒋反蒋,“剿共”抗战获起用

1.反蒋屡反屡败

2.“剿共”甘当马前卒

3.请缨围攻土肥原

 抗日骁将,三战长沙饮誉中外

1.发动群众备战

2.一战长沙大捷

3.二战转败为胜

4.提出“天炉战法”

5.三战名垂青史

 内战败将,去台后落寞度余生

1.内战中连连失败

2.最后的“伯陵防线”

3.思乡中谢幕人生

 历史评说

汤恩伯:“中原王”的黑白人生

 偶遇贵人,命运从此改变

1.素昧平生遇恩师

2.晨跑与越级提升

3.“剿共”中扶摇直上

4.汤氏升官四秘诀

 抗日骁将,两战青史垂名

1.汤部血战南口

2.率部会战台儿庄

3.都是扩军惹的祸

4.汤氏大意失中原

5.对日以德报怨

 背叛恩师,至死良心难安

1.孟良崮战役失误

2.面对恩师的策反

3.丢下部队出逃

4.恩师陈仪之死

5.日本就医遭意外

 历史评说

钱大钧:军事高参的宦海沉浮

 发迹黄埔,晋身“八大金刚”

1.早年奔走革命

2.棉湖谨慎参战

3.二次东征立功

 战场退缩,侍从室风光一时

1.北伐留守广州

2.胆小的总指挥

3.委员长的征询

 西安失职,遭猜忌仕途幻灭

1.西安事变遭猜忌

2.别出心裁投“纸弹”

3.兄弟同犯贪污案

4.市长任上起贪心

 “钩大钱”,敛财高官老来清贫

1.审判孙立人

2.一对姐妹花

3.思乡中离世

 历史评说

孙立人:军事强人被软禁之谜

 抗战初期,战场上小试牛刀

1.美国军校的磨砺

2.首创“孙氏操典”

3.淞沪抗战创佳绩

 缅甸战场,获“东方隆美尔”之誉

1.率部出征缅甸

2.仁安羌一战成名

3.“野人山”重创日军

4.访问英美受追捧

5.东北战场释兵权

 昔日战神,晚年受冤谁之过

1.拒绝“孙立人时代”

2.恃才傲物四处树敌

3.莫须有罪名被软禁

4.晚年耕种维持生计

5.漫长的“平反”之路

 历史评说

吴国桢:叫板蒋二代食苦果

 汉口起家,仕途一帆风顺

1.留美博士归国

2.蒋宋知遇之恩

3.汉口好运连连

 三任市长,有功亦有过

1.市长的最后撤离

2.主政重庆的过失

3.上海抵制“币改”

 抵制蒋氏,流落大洋彼岸

1.抵制“蒋二代”

2.座驾故障之谜

3.宋氏协助赴美

4.“吴国桢事件”始末

5.身处异域的窘迫

6.晚年归国梦难圆

 历史评说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1949年4月1日,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政府代表团抵达北平,与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进行和平谈判。

4月20日,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泽东与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阴、西至九江的千里长江一线,发起渡江战役,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很快土崩瓦解。

4月23日,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解放;

5月20日,西安解放;

5月27日,上海解放;

8月26日,兰州解放;

10月14日,国民政府临时所在地广州解放;

11月30日,国民政府临时所在地重庆解放;

12月初,解放军从东、南、北三面向成都进攻,取大包围态势,迅速逼近成都。刚刚在此安顿的国民党逃亡政府惊魂未定,便于12月7日,由行政院长阎锡山带领,仓皇飞往台湾。

但此时,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尚坐镇成都,下榻中央军校。

此前,蒋介石企图在成都组织川军,及胡宗南的40万中央军,与解放军展开殊死较量,保住大西南这块立足之地。在将中央政府迁往台湾的同时,将大本营设置于西昌,在成都设置防卫总司令部。

然而,12月9日,云南省主席卢汉宣布起义,打乱了蒋介石的部署。尤令蒋介石震惊的是,10日,卢汉致电川军首领刘文辉,要刘会同四川各将领,效仿张、杨西安事变之举,抓捕蒋介石。

但蒋介石似乎很镇定,10日上午,当长子蒋经国告诉他今天必须走、车辆已在后门等候时,蒋介石问:

“为什么不在前面?”

“后面离机场近,比较安全。”

“那不行,我从大门进来,一定要从大门出去!”

午后,蒋介石从中央军校前门登车,旋即离去。

下午2时,蒋介石一身戎装,出现在成都凤凰山机场。他面色阴沉,迈着沉重的步子,登上“美龄号”专机。进入机舱前,他在寒风中回首,默默与大陆道别。

与他同时登机的,有蒋经国和侍卫党春明等人。

很快,飞机起飞,在成都上空盘旋两周,即向东南方向的孤岛飞去。

坐在飞机上,蒋介石的沉痛心情可想而知。想当初黄埔起家、北伐督军,势头何等强劲!蒋家王朝的开张盛典,又是何等显赫!想当年,抗战领袖,民族英雄,行宪总统,威震四方,而如今,兵败如山倒,只能逃离大陆,出走孤岛,偏居一隅,苟延残喘。

令蒋介石倍感伤心的是,树倒猢狲散,许多党国要员、嫡系心腹,在动乱之中弃蒋而去,争相逃往海外。

蒋介石的大舅哥、豪门权贵宋子文,早在蒋介石下野第三天便挂冠归隐,携夫人远赴美国;蒋介石的连襟、中国头号财阀孔祥熙,更是于蒋氏政权覆亡前的1948年,携夫人宋霭龄赴美,一去不归。

孙中山之子、前行政院长孙科,早已挂冠远去;前行政院长翁文灏借赴欧洲考察之机滞留法国不归;东北大员熊式辉滞留香港;数次逼宫最终取而代之的代总统李宗仁,早已经香港远走美国……

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也相继走上不同的归宿,除了阵亡的、被俘的,更有起义的、投诚的……

当然,更多的党国要员、高级将领选择了赴台。尽管他们有的曾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建立功勋,但也因参加“剿共”、内战,站到了共产党的对立面。他们选择赴台,或出于自愿,或出于观望,或出于被裹挟。

赴台之后,蒋介石与他的国民党政权,以及所有赴台高官,将怎样在弹丸之地的台岛生存、发展?

追究丢失大陆的责任,是蒋介石赴台之后首先要做的一件大事。蒋介石不会自己承担此责任,那么必然要有人承担;

稳定台湾局势,需要美国的援助,亲美派派上了用场;

传位于子,需要扫清障碍,大陆时期的“重臣”只能靠边站;

经济建设,需要起用少壮派新锐力量,大陆时期的“老臣”似乎也没有了用武之地。

……

在赴台后的国民党改造中,所有赴台高官都经历了命运的“涤荡”。

有的为丢失大陆承担责任,被迫出走;

有的在权力角逐中败下阵去,身陷囹圄;

有的因原先的派系之争,被监视,被软禁;

更多的,被纳入“中央评议委员会”,颐养天年。

陈果夫、顾祝同、胡宗南、张群、刘峙、薛岳、汤恩伯、钱大钧、孙立人、吴国桢……这些曾经在南京国民政府的版图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最终命运,将会怎样?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一批批文献档案被相继公开。

面对这些尘封已久的、原始的历史档案,我们不禁扼腕叹息:原来我们以往看到的,许多并非历史真相……

由于《国民党高官败逃台湾真相》(第一部)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而篇幅所限,该书仅收录国民党去台高官8人,现应广大读者要求,精选在大陆时期地位最为显赫,与蒋介石关系最亲近,或最微妙,因此也最富争议的赴台高官10名,推出《国民党高官败逃台湾真相》(第二部)。  本书力求通过最新、最原始史料,揭示他们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于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亲身经历、赴台后的最后结局,以及在民国历史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与是非功过。

内容推荐

国民党失败后,为什么要败逃台湾?

在赴台后的国民党改造中,所有赴台高官都经历了命运的“涤荡”。

有的为败逃台湾承担责任,被迫出走;有的在权力角逐中败下阵去,身陷囹圄;有的因原先的派系之争,被监视,被软禁;更多的,被纳入“中央评议委员会”,颐养天年。

陈果夫、顾祝同、胡宗南、张群、刘峙、薛岳、汤恩伯、钱大钧、孙立人、吴国桢……这些曾经在南京国民政府的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最终命运,将会怎样?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一批批文献档案被相继公开。

面对这些尘封已久的、原始的历史档案,我们不禁感慨良多。

由于该书第一部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现应广大读者要求,杨帆编著的《国民党高官败逃台湾真相(第2部)》精选在国民政府时期地位最为显赫,与蒋介石关系最亲近,或最微妙,因此也最富争议的赴台高官10名,推出第二部以飨读者。

编辑推荐

杨帆编著的《国民党高官败逃台湾真相(第2部)》介绍了国民党内部与蒋介石关系最为密切的10位高级将领的生平际遇,力求通过最新最详实的史料,揭示他们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亲身经历、赴台后的最后结局,以及在民国历史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与功过是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民党高官败逃台湾真相(第2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32718
开本 16开
页数 4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52
CIP核字 2015153301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2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