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艺术书房与一般的艺术丛书有所区别。我们走出纯艺术的框架,把艺术的视野扩展到最广阔的领域,把艺术的触角舒展到过去人们并不认为是艺术的层面;同时,用更新颖的观念,更丰富的视角,更多样的形式来讨论艺术,力图给人不拘一格,耳目一新之感。
图书 | 贝聿铭谈贝聿铭(大艺术书房) |
内容 | 编辑推荐 大艺术书房与一般的艺术丛书有所区别。我们走出纯艺术的框架,把艺术的视野扩展到最广阔的领域,把艺术的触角舒展到过去人们并不认为是艺术的层面;同时,用更新颖的观念,更丰富的视角,更多样的形式来讨论艺术,力图给人不拘一格,耳目一新之感。 内容推荐 贝聿铭是世界著名的华人建筑师,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日本滋贺县美秀博物馆及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这本长篇对话的作者波姆是贝聿铭的德国朋友,他认为贝聿铭的建筑反映了欧亚两大传统交融所产生的新的美学标准——永恒的石材和玻璃。书中充满了饶有趣味的建筑美学的话题。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家庭 第二章 上海年代和早期影响 第三章 音乐的影响 第四章 美国 第五章 纽约 第六章 卢浮宫的挑战 第七章 日本美秀博物馆 第八章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第九章 北京中国银行大厦 第十章 设计与风格 附录 贝聿铭简历及主要建筑作品 译后记 贝聿铭中国情怀——译者访谈录 试读章节 波:您的中国根源对您来说很重要。关于这个,您知道的有那些? 贝:据记载,贝家在苏州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最早的记载是在明代,约1368年至1644年间。但我的家族更早之前可能来自北方的安徽省,后来才南迁至南方的浙江省。最后,我的祖先搬到了当时的重要文化中心苏州。据我了解,贝氏家族曾是草药商人,他们因此致富,并购置房产,后来以行善和助人享誉苏州。我由于随父亲离家到南方广东和香港经商,对这些家族史知道的很少,直到我十岁时,才开始了解苏州。 波:您十岁时对苏州记忆最深的是什么? 贝:1920年代,我父亲由香港搬到上海,担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主管。上海离苏州不远。我的祖父坚持我夏天去苏州,因为我是长孙,理当更了解家族事务。 波:您的祖父代表了当时正处于消失边缘的旧中国。回想一下那个时代:在您出生前五年,末代皇帝溥仪皇位被废除,中国正挣扎着要寻找新的社会秩序。 贝:是的,我的祖父贝理泰确实代表了旧中国的最后一代。对我来说,他是儒家理念的象征,生活丝毫不受西方影响。是他教会我如何在郊外山上的祖庙里进行祭祀等等的礼仪。我在苏州住了几个夏天,并结识了直系亲属之外的其他家庭成员。我还记得我同堂兄弟们在我们的私家园林“狮子林”中玩耍的情景。 波:您是否记得园子有特别之处? 贝:整个园林都是供我们玩耍的好地方。假山中的山洞、石桥、池塘和瀑布都会勾起我们无限幻想。中国园林和法国园林正相反,苏州园林是为文人墨客而设计,非为皇家而建。狮子林是一个道教僧人于14世纪开始建造的,冈石而著名。园中山石外形酷似杜布菲(DubLlfet)的雕塑作品。这些石头的加工制作尤其有趣,并且反映了我们对时间和家庭关系的理解。园中石头大都是多孔洞的火山岩石,石匠们以它们的可塑性来选择,再小心地将岩石撬开。然后,石匠在湖畔或和河边仔细地寻找空地,将石头置于其中,任凭流水冲击,使其经过几代的天然侵蚀,石匠本人或是他的子孙目后再收回石头,经过堆叠,终成假山。这种延续性具体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父亲播种,儿孙收获。 波:是不是这种与过去的联系和延续感吸引着您? 贝:是的。人类为自然添色,而自然也促发人类的创意,我的作品强烈体现了这一精神。我的建筑外形是精心挑选的,并与功能需求相呼应。建筑设计本身必须与不同的业主、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政府和不同的经济相呼应,从建筑最初设计开始,经过施工到最后竣工需要许多年的时间。这漫长的过程常使我想起石匠造石。 波:从透视的角度观察您建筑的中庭与您儿时居住的天井和庭院,早年的影响清晰可见。至少对我来说,这是很明显的。 贝:我后来才意识到在苏州的经验让我学到了什么。现在想来,应该说那些经验对我的设计是有相当影响,它使我意识到人与自然共存,而不只是自然而已。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这是我从苏州园林中学到的。 波:比如中国园林中的月门——它们多次出现在您晚期的作品中。 贝:是吗?可能吧——这很有意思,我想您说得对,圆形是个美丽的形状,在中国园林中这常用来取景,我在日本美秀博物馆(Mmo MuSeum)的人口处采用了这种处理手法。但这不是我学到的唯一一样,还有许多其他的,最重要的是我学到了家庭的真正含义——内聚力和历史。 波:这些对您来说是否重要? 贝:它们现在对我更重要;我儿时在香港,从未感受到这一点。我的家庭只是由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姐妹组成,我们从那里搬迁出去回到苏州后,我意识到了更深的家庭根源,这不只让我吃惊,并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回首往事,确实如此。 波:您能谈一下这些影响吗? 贝:这影响了我对生活和待人接物的看法。去了苏州,那个古老的世界使我更敏于感受。儿时记忆中的苏州,人们以诚相待,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日常生活之首,我觉得这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我在那儿逐渐感受到并珍惜生活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波:您是说因为建筑就是您的生活,二者不能分开?对许多有创意和热情的行业来说,都是这样的。 P5-9 序言 古希腊神话里讲,奥林匹斯山上有九位美丽而智慧的少女,她们是万神之主宙斯和记忆女神的女儿,是分司音乐、诗歌、戏剧、舞蹈、悲剧、抒情诗、史诗和天文的九位缪斯,是她们给文学家和艺术家带来了灵感。这是人类对艺术最初的认识和分类。 以后,缪斯女神走下了奥林匹斯山,走进宫廷、走进沙龙。再以后,她们走向社会,走向公共空间,走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艺术不再是祭品,不再是象牙塔,也不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就是生活本身,她关系到生活的品质和生存的环境。 这段历史的进程,走了几千年,缪斯也由女神变成了平民。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艺术的进步。 我们把这套丛书命名为“大艺术”,就是想与一般的艺术丛书有所区别。我们走出纯艺术的框架,把艺术的视野扩展到最广阔的领域,把艺术的触角伸展到过去人们并不认为是艺术的层面;同时,用更新颖的观念,更丰富的视角,更多样的形式来讨论艺术,力图给人不拘一格、耳目一新之感。 艺术之大已不再是少数艺术家的专利。但只有到大多数人都来关注艺术、创造艺术和享受艺术时,艺术才真正是大艺术。 后记 “择境殊择交,厌直不厌曲”是中国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对贝聿铭先生为人和设计的评价。五年来我有幸在贝先生门下学习建筑设计,对此深有体会。 两年前我拜读了《贝聿铭谈贝聿铭》英文版,书中贝先生就建筑、艺术、音乐及人生观等多方面坦率畅言、妙趣横生,使我对贝先生的思想境界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并有意将此书翻译成中文,介绍给更多的中文读者。交稿之前,我请贝先生为中文读者谈谈他对中国建筑的看法以及他近期的设计,贝先生欣然答应,并抽出宅贵时间与我畅谈。贝聿铭先生是一位属于世界的建筑大家,但他又是一位深谙中国文化的炎黄子孙。生活于海外多年的他对中国文化有着很深的情感。承蒙贝先生的支援和帮助,我终于将《贝聿铭谈贝聿铭》中文版翻译完毕。 在此,我想再次感谢贝聿铭先生对我的热忱帮助;并同时感谢Nancy R0binson、Jarle[AdarnS Strong、Shelley Ripley、涂文瑜、陈宜君、马涛、司徒佐、陈宛冰、陈国星、冈本博、林道生、谷村肇等人所给予的帮助。最后我希望将本书献给我两位最忠实的读者:我的父母。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贝聿铭谈贝聿铭(大艺术书房)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德国)盖罗·冯·波姆著//林兵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676641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7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0 |
出版时间 | 2004-07-01 |
首版时间 | 2004-07-01 |
印刷时间 | 2005-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8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37 |
丛书名 | |
印张 | 11.62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27 |
宽 | 154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9-2004-351号 |
版权提供者 | Prestel verlag |
定价 | |
印数 | 18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