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那山(文化名人眼中的中华名山)
内容
编辑推荐

五岳之首的泰山、万山汇聚的黄山、秀绝天下的峨眉山、天下第一险要的华山,以及天山、庐山、五台山、天目山、雁荡山、武当山、井冈山、武夷山、秦岭山脉、昆仑山、阿里山等中华名山,都在世人的心中存留着各式各样的光彩。本书从文化名人的各异角度去透视中华名山的风味和特质。同一名山,不同的大师感知的角度不一……

内容推荐

本书中涉及的五岳之首的泰山、万山汇聚的黄山、秀绝天下的峨眉山、天下第一险要的华山,以及天山、庐山、五台山、天目山、雁荡山、武当山、井冈山、武夷山、秦岭山脉、昆仑山、阿里山等等,都在世人的心中存留着各式各样的光彩。文化名人都是走南闯北者,见识过山川河流名胜古迹无尽其数,但在他们笔下,每一个探访的名山都依然荡漾着鲜活的生趣。舒婷在《仁山智水》一文中的几句言辞似乎可以见证一二:“雁荡山的风润而轻,五台山的风潮而尖,张家界的山滞而绵;还可以说武夷山的水是怎样率真,猛洞河的水是如何矜持;说庐山松与黄山松在落叶时分各有凄清与潇洒。”诗人对于山的体悟多么细微!其实,每个人的山都是自己胸襟和视野折射的“我之山”,它和自然之山之间构成相互见证的关系。自然之山是博大浑厚的,人之所见从不同侧面触摸山的灵性,人赋予山型神色以言辞名称,却只是在挨近山的精神而已。但这也就够了,没有一个人可以穷尽山之美,却可以增添山的体味韵味。

目录

中国人的山水观

泰山

泰山日出

雨中登泰山

扇崖

泰山极顶

泰山脚下诗碑林

泰山风光

黄山

黄山记

黄山三天

黄山拾美

且说黄山

黄山小记

黄山印象

上天都

黄山松

黄海游踪

黄山秋行

华山

华山谈险

二游华山

雨走华山峪

华山游记:

峨眉山

 峨眉山下

 雾里峨眉

直薄峨嵋金顶记

峨眉山上的景物

峨眉道上

庐山

庐山面目

庐山游记(节选)

庐山

庐山

庐山纪游

五台山

记五台山佛光寺——引言

五台赞佛记——旅晋五记之一

游佛光寺:

仁山智水

雁荡山

雁荡山的秋月

雁荡杂记

雁荡行(节选)

井区山

井冈翠竹

三上井冈

武夷山

武夷山的雨

纯情山水

阿里山

阿里山看云

阿里山和日月潭

山的图腾

天山景物记

朝“武当”

琅琊山游记:

天子山一日

重游玉皇山小记

穿过秦岭

今日贺兰山

五峰游记

羞女山

贵州山丛寻画

南岳游记

天目山中笔记

桂林的山

编后记

情随高山起境人深幽中

试读章节

我游黄山只有三天,真用得上“窥豹一斑”那个成语。可是我还要写篇简略的游记,目的在劝人家去游。有心研究植物的可以去。我虽然说不清楚,可是知道植物种类一定很多。山高将近两千公尺,从下层到最高处该可以把植物分成几个主要的族类来研究。研究地质矿石的也可以去。谁要是喜欢爬山翻岭,锻炼体力和意志,那么黄山真是个理想的地方。那么多的山峰尽够你爬的,有几处相当险,需要你付出十二分的小心,满身的大汗。可是你也随时得到报酬,站在一个新的地点,先前见过的那些山峰又有新的姿态了。就说不为以上说的那些目的,光到那里去看看大自然,山啊,云啊,树木啊,流泉啊,也可以开开眼界,宽宽胸襟,未尝没有好处。

从杭州依杭徽公路到黄山大约三百公里。公共汽车可以到黄山南边脚下的汤口,小包车可以再上去一点儿,到温泉。温泉那里有旅馆。山上靠北边的狮子林那里也有旅馆。山上中部偏南的文殊院原来可以留宿,1952年烧毁了,现在就文殊院原址建筑旅馆,年内可以完工。住狮子林便于游黄山的北部和西部,住文殊院便于游中部,主要是天都峰和莲花峰。

上山下山的路上全部铺石级,宽的五六尺,窄的不到三尺。路在裸露的大石上通过,就凿石成级。大石面要是斜度大,凿成的石级就非常陡,旁边或者装一道石栏或者拦一条铁索。山泉时时渗出,石上潮湿,路旁边又往往是直下绝壁,这样的防备是必要的。

现在约略说一说我们所到的几处地方。写游记最难叫读者弄清楚位置和方向,前啊,后啊,左啊,右啊,说上一大堆,读者还是捉摸不定。我想把它说清楚,恐怕未必真能办到。我们所到的地点,温泉最南,狮子林最北,这两处几乎正直。我们走的东路,先到温泉东边的苦竹溪,在那里上山。一路取西北方向,好比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弦,经过九龙瀑、云谷寺,最后到狮子林住宿,那里的高度大约一千七百公尺。这段路据说是三十多里。第二天下了一天的雨,旅馆楼窗外一片白茫茫,什么都看不见。台阶前几棵松树,有时只显出朦胧的影子,有时也完全看不见。偶尔开门,雾气就卷进屋来。当然没法游览了,只好守在小楼上听雨。第三天放晴,我们登了狮子林背面的清凉台,又登了狮子林偏东南的始信峰,然后大体上向南走,到了光明顶。在这两三个钟点内,我们饱看了“云海”。有些游客在山上守了好几天,要看“云海”,终于没看成,怏怏而下。我们不存一定要看到的想头,却碰巧看到了,在光明顶南望天都峰和莲花峰,天都在东,莲花在西,两峰之间就是文殊院。从前有人说天都最高,有人说莲花最高,据说最近实测,光明顶最高。那里正在建筑房屋,准备测量气象的人员在那里经常工作。我们绕过莲花峰的西半边到文殊院,又绕过天都峰的西南脚,一路而下,回到温泉。说绕过,可见这段路的方向时时改变,可是大体上还是向南。从狮子林曲折向南,回到温泉,据说也是三十多里。我们所到的只是黄山东半边靠南的部分,整个黄山究竟有多大,我没有参考什么图籍,说不上。

以下就前一节提到的分别记一点儿。

九龙瀑曲折而下,共九截,第二截最长。形式很有致,可惜瘦些。山泉大的时候,应该更可观。附带说一说人字瀑。人字瀑在温泉旅馆那儿。高处山泉流到大石壁顶部,分为左右两道,沿着石壁的边缘泻下,约略像个人字。也嫌瘦,瘦了就减少了瀑布的意味。

云谷寺没有寺了,只留寺基,台阶前有一棵异萝松,说是树上长着两种不同形状的叶子。我们仔细察看,只见一枝上长着长圆形的小叶子,跟绝大部分的叶子不同。就绝大部分的叶子形状和翠绿色看来,那该是柏树,不知道为什么叫它松。年纪总有几百岁了。

清凉台和始信峰的顶部都是稍微向外突出的悬崖,下边是树木茂密的深壑。站脚处很窄,只能容七八个人,要不是有石栏杆,站在那儿不免要心慌。如果风力猛,恐怕也不容易站稳。文殊院前边的文殊台比较宽阔些,可是靠南突出的东西两块大石,顶部凿平,留在边缘做自然的栏杆,那地方更窄了,只能容两三个人。光明顶虽是黄山最高处,却比较平坦开阔,到那里就像在平地上走一样。

我们就在前边说的几处地方看“云海”。望出去全是云,大体上可以说铺平,可是分别开来看,这边荡漾着又细又缓的波纹,那边却涌起汹涌澎湃的浪头,千姿百态,尽够你作种种想像。所有的山全没在云底下,只有几座高峰露顶,做暗绿色,暗到几乎黑,那自然可以想像作海上的小岛。

在光明顶看天都峰和莲花峰,因为是平视,看得最清楚。就岩石的纹理看,用中国画的术语就是就岩石的皴法看,这两个峰显然不同。天都峰几乎全部是垂直线条,所有线条排得相当密,引起我们一种高耸挺拔的感觉。莲花峰的岩石大略成莲花瓣的形状,一瓣瓣堆叠得相当整齐,就整个峰看,我们想像到一朵初开的莲花。莲花峰这个名称不知道是谁给取的,居然形容得那么切当。

前边说我们绕过莲花峰的西半边到文殊院,这条路很不容易走。道上要经过鳌鱼背。鳌鱼背是巨大的岩石,中部高起,坡度相当大。凿在岩石上的石级又陡又窄,右手边望下去是绝壁。下了鳌鱼背穿过鳌鱼洞,那是个天然的洞,从前人修山路就从洞里通过去。出了洞还得爬百步云梯,又是很陡很险的石级。这才到达文殊院。

从文殊院绕过天都峰的西南脚,这条路也不容易走。极窄的路介在石壁之间,石壁渗水,石级潮湿,立脚不稳就会滑倒。有几处石壁倾斜,跟对面的石壁构成个不完整的山洞,几乎碰着我们的头顶,我们就非弓着身子走不可。

走完了这段路,我们抬头望爬上天都峰的路,陡极了,大部分有铁链条做栏杆。我们本来不准备上去,望望也够了。据说将要到峰顶的时候有一段路叫鲫鱼背,那是很窄的一段山脊,只容一个人过,两边都没依傍,地势又那么高,心脏不强健的人是决不敢过的。一阵雾气浮过,顶峰完全显露,我们望见了鲫鱼背,那里也有铁链条。我想,既然有铁链条,大概我也能过去。

我们也没上莲花峰。听说登莲花峰顶要穿过几个洞,像穿过藕孔似的。山峰既然比作莲花,山洞自然联想到藕孔了。

现在说一说温泉。我到过的温泉不多,只有福州、重庆、临潼几处。那几处都有硫磺味。黄山的温泉却没有。就温度说,比那几处都高些,可也并不热得叫人不敢下去。池子是小石粒铺底,起沙滤作用,因而水经常澄清。坐在池子里的石头上,全身浸在水里,只露出个脑袋,伸伸胳膊,擦擦胸脯,温热的感觉遍布全身,舒畅极了。这个温泉的温度据说自然能调节,天热的时候凉些,天凉的时候热些,我想这或许是由于人的感觉,泉水的温度跟大气的温度相比,就见得凉些热些了。这个猜想对不对,不敢断定。

我们在狮子林宿两宵,都盖两条被。听雨那一天留心看寒暑表,清早是华氏六十度,后来升到六十二度。那一天是八月二十九日。三十一日回到杭州,西湖边是八十六度。黄山上半部每年三月底四月初还可能下雪,十一月间就让冰雪封了。最适宜上去游览的当然是夏季。

P41-44

序言

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不是持着运动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健行和征服的“壮志”。现在我们也有了这风气。

过去中国人谈游山,从未见有人说他“征服”了某个冰封雪冻的高山而引以为傲。中国人游山是欣赏它的深邃幽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所以说是“寻幽探胜”。“寻”与“探”,都意味着一种小心翼翼地赞叹激赏之情,即使不得不越过穷山恶水,也并不以自己此举是一种“征服”。

中国人对山的欣赏,是欣赏它林木森森的含蓄,和人迹罕至的空灵。唐朝诗人常用山林来造境,以表达他们的禅思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因此,他们笔下的山是:“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的生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是在入世的生活中,奋斗浮沉之余,给自己的心灵寻访一个自由逍遥、无人干扰的空间,使人间桎梏得到解脱。所以,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要“征服”而后快的敌意。

寒山子有诗形容他被认为隐入寒岩的实际境界是:

君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

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

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人们不去体会他这首偈语般的诗,而误以为他真的隐入寒岩去了。于是,美国嬉皮起而仿效,结果无功而返。寒山子并没有去“征服”寒岩,他的“隐入寒岩”是“与君心不同”。所以你要问他“似我何由届”?那就是不懂得中国人所重视的“心境”了。“隐”是心的事,而不是实际行动的事。没有人能在“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的寒岩生存。寒山子只是不想让人知道他在人世间的某一个角落,避开扰攘纷争的纠缠而已。

如果他真是能在寒岩生存,那他岂不就是今天世界上的登山专家,可以去征服额非尔士峰而毫不费力了?但那又岂是中国诗哲所赞赏追求的境界?

中国诗人都爱山,“五岳寻仙不辞远”,而他们的态度是谦和的,心情是轻松的,出发点是爱与诚服的。他们不觉得山有去“征服”的必要。除非你是像西方侵略者那样,要去别国的边境,偷偷插上一面属于他们自己的国旗。那便不是游山,也不是健行,而变成侵略与偷袭了。

再看中国人对水的态度,也与西方人有所不同。我常觉得中国人都是天生的道家,而道家哲学的具体象征就是“水”。从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到《庄子·秋水篇》,借河伯与海若来比喻见识的小与大,“渔父篇”,借江上渔父来象征一种不屑世俗仪节的超然,都是用“水”来给人造成浩阔博大的思想境界,然后才对照出个人的渺小。因此,中国人游山玩水的“玩”,是“玩味”的“玩”,而不是介入其中的玩。文人乘月泛舟,静态多于动态,用心灵多于用体力。最高境界的“玩水”,是像苏东坡《赤壁赋》里的玩法,是静观的。由观赏“澄江似练”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而想像到自己可以“羽化而登仙”。最后体悟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曾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思。用这种哲思来面对世界宇宙,则不会演变成杀伐黩武或破坏自然生态的可怕结局。

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们几乎可以从日常一切活动之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即使游玩,也不强调表面的体力活动。历来文人与武人都不鼓励匹夫之勇,诗人李白好任侠,喜登山,却不曾听说他夸耀过自己“征服”了多少山头,而只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他爱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甚至传说他醉后想向水中捞月而淹死,不曾听说他创了游过某条长河的纪录。他们饮酒是为了赋诗,游山是为了寻真,玩水是为了旷怀,郊游是为了陶冶性灵。名登山旅行家徐霞客或许比较特殊,他是为了探寻地理山形,不是纯欣赏,但也未闻他以“征服某山”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

中国人欣赏山水的态度也可以从山水画中看出。世界各国的画家,除日、韩等亚洲国家,受中国的影响,有专门的山水画家之外,西方国家并不以山水画作为一个画派。也说明了东西两方对世界的看法角度之不同。国画中绝少穷山恶水,纵使孤峰插云,仍不会给人险恶的感觉。多数山水画,在层峦叠嶂之间,细看总有曲径通幽,所谓“已通樵径行还碍,似有人声近却无”。在涧水之上,或有小桥可通山径,隐约可达茅屋一椽,想像当是隐者的居处。即使怪石嶙峋,仍有草木点缀其间。雪景则温柔如堆絮,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后人临摹王维的“雪石图”、燕肃的“寒岩积雪图”,都只使人觉得幽静之至,却又深藏着生机,而不使人感到惊惧可畏,望而却步。五代人所绘“雪渔图”中的渔父,在水滨竹林间,冒雪瑟缩,画家却把他的衣服衬以彩笔着色,立刻使人感到寒中有暖,这渔父,不是无家可归,这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对世界的善意与爱惜,显现温柔敦厚之美。使人无论读诗看画,在孤高超诣之中却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说明尽管文人雅士向往离群索居的隐逸生涯,却并不是真的厌恨人间。王维的《终南别业》,虽然“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常自闲”,但是仍然邀约好友“可以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这样的隐入山中,是十分感情的。

你也许会说,那是因为写诗作画的人是文人的缘故,所以不以攀登高山去强调勇气与体力。不过,如果你细读中国各式武侠小说,其中却更不乏山中的高人隐士、武林的大侠。他们隐居山林,志节高蹈,是武人中的智者,其生活情调典雅悠闲,是中国人对侠客最崇仰的一项因素。武人也不逞匹夫之勇。武侠小说中之逞强斗力的角色都是配角。在中国武人心中,大自然也是宗师,而不是要求征服的对象。中国武术招式常采取动物的动作,也是以自然为宗师之一例。

“征服”山头,是人与自然站在敌对立场,来显示人类的强大。事实上,人类只可以“到达”某些山头,却并不能“征服”它。中国诗人笔下的“寻幽探胜”是“认识”二字的美化。

用“征服”的心情,专找穷山恶水去冒险,和中国式的游山玩水,在趣味上和格调上,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敌对,后者是爱惜。

人类登月是伟大的成功,但与其说这是“征服”了月亮,不如说是超越了自己,创造了历史和进一步了解了大自然。因为月亮上尽管有了人类的足迹,但在人类的世界里,仍然是“何处春江无月明”。

人类有史以来,确实克服了无数自然界的阻力,创造了文明,这是值得夸耀的一面,但人类真正的成功,还是要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因“征服”而贬损了对自然界的欣赏,固非人类之福;因“征服”破坏了自然界运行的秩序,恐怕更是人类之祸了。

后记

此前编选的《那城——文化名人眼中的中国名城》,畅快欣然,仿佛游历了中国所有的历史名城,城里城外的枝枝节节都几乎了然于心了。文化的城市实在是人类建立的安居之所、精神家园,她的变迁之中蕴含了难以言尽的历史酸辛。当再一次编选《那山——文化名人眼中的中华名山》,油然感觉又一次的健心游历要开始了。自然的山野的确是人类景仰的巍峨壮阔的依靠世界、生养之处,玩味山的亘古不变也应会给予嘈杂的人类生命意义的启发吧?当我从城里的历史风味,一下子跳到旷野山川的博大空间,心绪也更为旷达飞扬起来。

就因为山是自然赋予我们生命的重要符号。

小时候读书,在懵懂之中,背了一些文辞,大都随着岁月而遗忘了,但却对诸如“山之阿”的快感依然印象极深。成年后逐渐明白心随平野阔,江涌大荒流的境界,却愈发不满足。因为心境扩大后,又对苏轼“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问之明月”格外钟情,想那空寂无人万籁俱寂的山巅,看那高悬的无垠天际,心的飞翔将如何无极?山的空灵和山的沉稳,山的曲径通幽和山的巍峨矗立,都多面性地诱惑着我们探其魅力。所以我爱山。但其实在很长时间里,对于山的自然属性,对于山给予我们踏足野游的乐趣更为重视,只是随着阅历的增加,才逐渐开始读解一座座山的秘密,认知一个一个山之中隐藏的微妙涵义。

山是有灵性的,不用从神话、从典籍中去寻觅山的神妙所在,只要想想人们是如何虔诚地谈论山,赋予山诸多的人际联系,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诸如杜甫之叹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登巫山而有“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的赞叹,黄山有让人难以忘怀的“迎客松”,华山苍龙岭还留着“韩愈投书处”的记忆等等,都在证明山石之间、山林之中、山涧之里、山雾之外,到处是山与人的呼应关系。

忽然想到,一个偶然机缘触动的关于山的一个有趣话题。某一天乘坐城里的出租车出城爬山,途中听到交通台正在进行有奖竞猜,司机忽然哈哈大笑,我疑惑之,他告诉我,征询的题目是问:

“女人似水,男人似什么?”

司机嘲笑居然没有人能正确回答,他鄙夷答题者竟然不知道:女人似水,男人就是山啊!果然,没有人揭奖的最后的答案正是:

“男人是山。”

我感慨不已。山被如此庄重地赋予男性的责任,对于已经越来越忽略人之外世界的人类来说,的确具有警醒的意义。

人类祖先是从树上下到地面的。是不是从高山中走出来已经不那么重要,但人类总是仰仗山川确乎是事实,川流产自于大山,大山孕育着人们所需要的一切:茂密的森林遮蔽着水土,飞禽走兽自在的生存,高山草旬一望无际,雪野滋养着不断干涸的河流……每一次踏入山间小道、山谷溪涧,都会感叹工业生产污染了河流,却还有源头的山水还沉净自然、郁郁葱葱……又想到如果人类没有节制和山林不再供给,将来还有没有城市的存活价值?人类还会不会被迫重新走人大山寻找栖息之地?

于是忽然就对“高山仰止”的解读有了新的理解了。因为山就是壮阔坚实、恒定不变的存在,在它面前,人显得何其渺小。杜甫有诗歌日:“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对于人间的企盼就落脚在山的厚实稳重上,可见山在人心深处的如许分量!

是的,举凡《那山》中涉及的五岳之首的泰山、万山汇聚的黄山、秀绝天下的峨眉山、天下第一险要的华山,以及天山、庐山、五台山、天目山、雁荡山、武当山、井冈山、武夷山、秦岭山脉、昆仑山、阿里山等等,都在世人的心中存留着各式各样的光彩。文化名人都是走南闯北者,见识过山川河流名胜古迹无尽其数,但在他们笔下,每一个探访的名山都依然荡漾着鲜活的生趣。舒婷在《仁山智水》一文中的几句言辞似乎可以见证一二:“雁荡山的风润而轻,五台山的风潮而尖,张家界的山滞而绵;还可以说武夷山的水是怎样率真,猛洞河的水是如何矜持;说庐山松与黄山松在落叶时分各有凄清与潇洒。”诗人对于山的体悟多么细微!其实,每个人的山都是自己胸襟和视野折射的“我之山”,它和自然之山之间构成相互见证的关系。自然之山是博大浑厚的,人之所见从不同侧面触摸山的灵性,人赋予山型神色以言辞名称,却只是在挨近山的精神而已。但这也就够了,没有一个人可以穷尽山之美,却可以增添山的体味韵味。

韵味!正是韵味成为中国人观察山水的心悟追求。你说王维对“空山新雨后”的感觉是多么自在惬意,他欣赏的显然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微妙意味,给予人无言有意的深味。而李白于山则为“噫吁喊,危乎高哉!”那份大呼小叫令人惊讶,而他这位大诗人对于天姥山之“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的由衷挚爱,给予人的是绝不能为了事权贵而“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决绝。山不就是欣赏者对于自己胸臆的投射和具象写照吗!

通观全书描绘的山,深刻的印记还包括中国人对于山的独特态度:达观享受。罗兰在《中国人的山水观》中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要‘征服’而后快的敌意。”国人对于山水的态度确乎是精神享受,山如老友,需要陪伴疏散身心,所以山成为快乐的写照和忧伤的稀释处所。山又如镜子,看山如看自己心境心态,陶潜先生竟然巧妙地吟诵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就是因为自己的观照在山中得到复验。

其实,《那山》中的诸名家未必都全面描绘了所到山林的妙处,但他们各自的心中所感,情趣所获却真真切切。犹如中国绘画,初看所描之山没有立体感和透视力度,但看似平面的背后却是趣味感知和想象的天地。文人于山间悠缓讲述的已经是艺术之山,是看透平面之后的想象力锻造,一切尽在修养陶冶的趣味。想想贾岛已经揭示的山水趣味:“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切尽在描绘中,就看你能不能参透山中境界所在:云雾笼罩深不可测的远方,似有深处影,就看有心人。读此书似乎也可以这样看。

2007年10月2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那山(文化名人眼中的中华名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志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25114
开本 16开
页数 2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6.4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8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1: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