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近代文学》的修订版。此次修订,根据近几年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对原教材中的某些观点、提法以及某些社团流派、作家作品的评价,进行了认真分析、审核,作了一些修改、补充或简要的论证,力求更加客观、公正;同时,为适应教材改版的需要,对原教材的内容作了适量的补充,并适量增添了一些近现代著名学者、专家对近代社团流派和作家作品的评论观点,以拓展读者的视野和思路。
图书 | 中国近代文学(修订本华大博雅高校教材)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近代文学》的修订版。此次修订,根据近几年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对原教材中的某些观点、提法以及某些社团流派、作家作品的评价,进行了认真分析、审核,作了一些修改、补充或简要的论证,力求更加客观、公正;同时,为适应教材改版的需要,对原教材的内容作了适量的补充,并适量增添了一些近现代著名学者、专家对近代社团流派和作家作品的评论观点,以拓展读者的视野和思路。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历史转折与文学转向 第二节 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轨迹 第三节 中国近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中国近代文学的地位及其学习的意义 第二章 启蒙时期的文学 第一节 经世派作家的崛起 第二节 龚自珍 第三节 魏源和林则徐的诗文 第四节 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潮 第三章 太平天国及洋务运动时期的文学 第一节 太平天国的文学创作 第二节 洋务运动与洋务文学 第三节 讽刺诗歌的盛行 第四节 冯桂芬、王韬等洋务派作家的文学创作 第四章 维新改良时期的文学(一) 第一节 维新变法与文学改良 第二节 黄遵宪与“新派诗” 第三节 梁启超与“新文体” 第四节 康有为及其他维新派作家 第五节 丘逢甲及其他台湾爱国诗人 第五章 维新改良时期的文学(二) 第一节 “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盛 第二节 《官场现形记》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三节 《老残游记》与《孽海花》 第四节 地方戏的兴盛与京剧的发展 第六章 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一) 第一节 民主革命与革命文学的兴盛 第二节 章 太炎 第三节 秋瑾及其他革命派作家 第四节 柳亚子与南社诗人一 第七章 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二) 第一节 民主革命派的小说创作 第二节 戏剧改良运动 第三节 早期翻译文学 第四节 早期话剧与早期电影 第八章 传统文学的余绪与变异(一) 第一节 桐城派的衰变 第二节 宋诗派及其诗歌创作 第三节 近代词派与近代词人 第四节 “同光体”及其他诗人 第五节 汉魏六朝诗派与中晚唐诗派 第九章 传统文学的余绪与变异(二) 第一节 侠义公案小说与狭邪小说 第二节 讲史小说与文言短篇小说 第三节 言情小说 第四节 早期鸳鸯蝴蝶派小说 第五节 王国维 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 写在《中国近代文学》改版之后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近代文学(修订本华大博雅高校教材)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程翔章//丘铸昌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222649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0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7 |
出版时间 | 2007-01-01 |
首版时间 | 2007-01-01 |
印刷时间 | 2014-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教育考试-大中专教材-成人教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6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9.5 |
丛书名 | |
印张 | 14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28 |
宽 | 170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