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历史深处的误会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在书中对近代史人物进行重新评价:洪秀全只不过是借宗教的名义来达到自己家天下的目的而已,与刘邦,朱元樟没有什么两样,根本不是别求新声于异邦的救国探索;康有为没有公车上书,这一切只是他为了达到个人功利目的编造的;杨度也并不像别人想象的那么反动,而在当时他的思想有一定的先进性。作者对史学有许多颠覆性的结论,尊重史料但不固守成规成论,勇于揭示出真正的面目。让人读后拍案称奇,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近年来的历史界“回到傅斯年”的呼声很高,由此可以看出历史界有一个共识:就是尊重史料,以史料说话,而不是根据某些所谓的主义与先定的理念,不顾史料,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做人云亦云的结论。

内容推荐

本书从近代史人物的细节告诉我们:洪秀全的“天国”并非是别求新声于异邦的救国探索;康有为没有公车上书;杨度也并不像别人想象的那么反动……作者对史学有许多独树一帜的评论,尊重史料但不固守成规成论。让人读后拍案称奇,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近年来的历史界有一个共识:尊重历史,以史实说话,还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一个本来面貌。

目录

“不得帮忙的不平”——浅谈鲁迅的屈原观

谁的“天国”?

康有为的神话

魂兮归来,陈天华

风萧萧兮易水寒——黄花岗90周年

孙中山的历史性遗憾

重读宋教仁

陈炯明算得上英雄好汉吗

隉其美其人

功成身退:光复会群像

蔡锷:“为国民争人格”

逆流而行:杨度与君主立宪思想

1943年:史迪威日记中的蒋介石

史迪威日记中的宋美龄

傅斯年对抗日战争进程的判断

三个大学校长

傅斯年:“我们贡献这个大学于宇宙的精神”——傅斯年与台湾大学

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选择

遥望新大陆

拒绝王袍加身

华盛顿告别政坛之后

立国之本:人性和人道原则——读《我也有一个梦想》之一

内战:没有胜利者读《我也有一个梦想》之二

“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读《我也有一个梦想》之三

希特勒是如何上台的?——重读《第三帝国的兴亡》

俄罗斯三题

跳出“周期率”(代后记)——我对中国近代史的一点看法

试读章节

屈原是我从小就熟悉的诗人,在我的心中,他一直是一个“虽九死其犹未悔”、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十多年前有人批评屈原,尖锐地指出屈原是奴才人格的典型,称他代表的正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奴性人格。当时这些观点对我来说不只是石破天惊,也使我开始重新审视屈原。虽然少年时代起形成的感情一下子难以扭转,但它教我从一个新的角度,运用人性的尺度去读屈原和他那些流传了千年的诗,从此也就逐渐改变了我对屈原的看法。

后来读(《鲁迅全集》,我才知道这些观点不是20世纪80年代才有的。1932年,鲁迅先生在(《言论自由的界限》一文中说:

“其实是,焦大的骂,并非要打倒贾府,倒是要贾府好,不过说主奴如此,贾府就要弄不下去了。然而得到的报酬是马粪。所以这焦大,实在是贾府的屈原,假使他能做文章,我想,恐怕也会有一篇《离骚》之类。三年前的新月社诸君子,不章和焦大有了相似的境遇。(他们只不过批评)不料‘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来了一嘴的马粪……”。(《鲁迅全集》第五卷115页)

其实,鲁迅早在“五四”以前就已指出屈原作品缺乏“反抗挑战”的精神,他在《摩罗诗力说》中说屈原的诗“然中亦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感动后世,为力非强”。

可以说对屈原的抱憾与批评贯穿了鲁迅一生,直到他生命的晚年,在写于1935年的《从帮忙到扯淡》一文里,鲁迅明确地表达了他的屈原观:“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而他的((离骚》, 却只是不得帮忙的不平。”(《鲁迅全集》第六卷344页)但鲁迅生前这篇杂文被官厅检查封杀了,他死后1937年7月才收入《且介亭杂文二集》公开发表。据鲁迅先生在文集《后记》中所说,此文经过官厅的检查,属于被“全篇防止”的两篇之一一。“原在指那些倡导什么儿童年、妇女年、读经救国,敬老正俗、中国本位文化、第三种人文艺等一大批政客豪商、文人学士,从已经不会帮忙,只能扯淡这方面看起来,确也应该禁止的。”先生的话虽然隐晦曲折,不太容易明白,但我相信——这恐怕与他的屈原观也不无关系。

这是鲁迅对历代中国知识分子顶礼膜拜的偶像——屈原的最后评价,他以惯有的犀利、深刻的笔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他笔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竟然和((红楼梦”里的奴才焦大一样,说焦大是贾府的屈原,也就是说屈原是楚国的焦大,焦大被主子塞了“一嘴马粪”乃是屈原式的“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光照文学史的(《离骚》也只是表达了“不得帮忙的不平”而已,可惜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我们的注意,我的整个少年时代就曾陶醉于屈原诗歌的世界。

当然,鲁迅并不一笔抹杀屈原的文学成就。1926年他在《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屈原与宋玉》中指出屈原“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鲁迅全集》第九卷370页)对屈原和他的代表作《离骚》评价极高。他于同一年出版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扉页就引用了《离骚》的诗句作为题辞:“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匆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932年他在《<自选集>自序》中再次引用了“路曼曼其修远兮”这一诗句,可见鲁迅对屈原的感情也非常复杂,在《从帮忙到扯淡》一文中他也说:“屈原宋玉,在文学史上还是重要的作家。为什么呢?…就因为他究竟有文采。”对此他一生都没有改变,所以他才经常引用屈原的诗句,甚至作为小说集的题辞,以此自勉。

关于屈原的唯一史料,来源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他是两千多年前楚国的贵族,曾任左徒、三闾大夫,在朝廷“与王图国事”而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对应诸侯”。他主张联齐抗秦、内修法度、举贤任能,不容于当道的权贵集团,两次被楚怀王放逐,在湘江、沅水之间前后流徙九年,“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写下了抒情长诗《离骚》。楚国被秦灭亡前夕,他愤而投汨罗江自尽。据六朝时学者吴筠记载,中国的端午节就是纪念他的。

屈原的《离骚》共373句2,490字,结构宏伟,语言瑰丽,想象力奇异,上天下地,纵横驰骋。但反复表达的只是屈原怀才不遇和对楚怀王至死不渝的忠诚,是一种“不得帮忙的不平”,他上下求索的是如何才能得到君主的宠信,这就是屈原所表达的真实感情。

他以美人、香草自喻,以恶禽、臭草比喻那些陷害他的奸邪佞臣,只有他才是忠臣、君子,那些人都是奸臣、小人,只有他才是忠诚的。全诗一开头他就着力写了自己吉利的生日、高贵的血统、优美的名字,以此暗示自己人格的高洁。

从此,忠臣和奸臣、明君与昏君、善与恶就成为中国政治文化最基本的主题。中国读书人的最高追求就是做一个忠臣,是屈原塑造了中国文人(他们实在算不上什么知识分子)的精神、人格面貌。在古代到现代无数历史人物身上,我们都能够找到屈原的影子,甚至鲁迅先生从焦大——贾府奴才——身上也看见了屈原的影子,他们的身分、地位虽然完全不同,但他们的人格特征却是惊人地一致。他们的悲剧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一贯悲剧,那就是我们在精神上一直是跪着的,屈原如此,焦大如此,我们又好到哪里去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把他对专制君主制度的绝对忠诚,对贪官、小人的刻骨仇恨,对昏君的抱怨和对人民的同情完整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卓绝一世”的《离骚》,这当然有他应有的文学价值。“虽九死其犹未悔”表达的是屈原对楚怀王的耿耿忠心,一旦得不到恩宠,他也只能投江自尽,这就是典型的屈原人格,中国古代愚忠的典范,他为所有文人士大夫树立了完美的人格榜样。鲁迅先生率先发现了这一点。P1-4

书评(媒体评论)

傅国涌在尘封的史料中勤奋爬梳,揭示了近代中国不少历史真相,以新的视角给读者新的启发,实现了学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袁伟时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百年中国,多少悲壮剧,前人创造了历史,却又多少被遗忘。傅国涌勤奋博学,“百年寻梦”,“追寻传统”,“笔底波澜”,为后人找回财富,激人奋进。

——钟沛璋 原中宣部新闻局局长 《东方》杂志总编辑

在我看来,在一代年轻的学人中,傅国涌是非常优秀的一位。他的文章带着他特有的思想光彩,正在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李斯宇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傅国涌的文章有内容,有观点,视野开阔,文字晓畅。有些地方用墨不多却意味深长。

——章诒和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傅国涌的文字之所以可信,在于他的理性、道义和人格力量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在一个弯弯曲曲的年代,傅国涌是一个忠诚正直的人。

——崔卫平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历史深处的误会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国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26420
开本 16开
页数 235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0.7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5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