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
《现代中国科学事业的拓荒者:卢嘉锡的故事》为其中一册,由刘旭彩编著。
卢嘉锡,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1950年后历任厦门大学理学院院长、研究部部长,福州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所长,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他曾是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九届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曾被评为1979年全国劳动模范。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对中国原子簇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现代中国科学事业的拓荒者:卢嘉锡的故事》为“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中一册,由刘旭彩编著。
《现代中国科学事业的拓荒者:卢嘉锡的故事》介绍了卢嘉锡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他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
反抗日本强盗的勇敢少年
台南,与赤嵌楼遥遥相望的一座大院中,突然间进来七八个拿刀带枪的日本人。
午后的静谧被打碎了。日本兵趾高气扬地站在院中那株高大的指甲花树下,“哇啦哇啦”地说着什么。围观的人们满脸气愤。
正在这时,一位身穿白色长衫的年轻人匆匆走进院子,几步跨到树下,双眼喷火,怒视着张牙舞爪的入侵者。两个日本兵上前抓住他的手臂。
“放开我,这树是我们卢家在台传世的象征,我看你们谁敢动!”白衣青年毫不畏惧,大声喝道。
日本兵恶狠狠地推开他,然后,一阵粗暴的刀砍斧锯,高大的指甲花树在簌簌发抖,白衣青年愤怒得紧咬双唇。他几次扑上去,都被日本兵拳打脚踢挡了回来。屈辱像一把利剑,无情地切割着他的心。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每一分每一秒在这个满腔怒火的年轻人心中,都像一个世纪那样漫长。枝繁叶茂的指甲花树终于“轰”的一声。倒进了尘土之中,顿时灰尘满天,遮蔽了灿烂的阳光。
白衣青年撕心裂肺地大吼一声,口吐鲜血,晕倒在地。日本兵狞笑着扬长而去,周围的人把青年抬进屋里。
第二天,明媚的阳光穿窗而入。面色苍白的青年从床上坐起,缓缓睁开双眼,院子里空荡荡、白茫茫。他恍恍惚惚地记起昨天发生的一切,一种锥心刺骨的伤痛再次击倒了他,世界在他眼中愈来愈模糊,唯有仇恨在他心中愈来愈强烈。
卢东启独自坐在日光岩上,迎着清冽的海风,听着海浪呼啸着击打在岸边的岩石上。不堪回首的往事一幕幕从眼前滑过。国仇、家恨交织一起。再次不可遏止地涌上他的心头,痛苦地煎熬着他。
因为不堪受辱,20世纪初,卢东启、郭莞卿夫妇随祖父立轩老人离开台湾,返回大陆。他们没有投奔祖籍地永定,而是选择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海港城市厦门定居下来。
在闽南厦门一带,但凡不同的宗族都有自己的灯号。立轩老人为入闽后的卢氏家族取了个灯号叫“留种园”。因为全部产业都在台湾。为维持生计,立轩老人在家设私塾教书,塾名就叫“留种园”。不久,老人辞世,卢东启继承祖业,成为“留种园”年轻的私塾先生。
卢东启和郭莞卿夫妇,于1903年生下长子雨亭。继雨亭之后的两胎女孩却不幸相继夭折,这在饱经忧患的卢东启夫妇心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1915年10月26日,卢家大院又迎来了一个活泼、健壮的小生命。新生儿响亮的哭声终于驱散了愁云,给忧患多年的卢家平添了许多生气与欢乐。
因为小儿子生就一副虎头虎脑的模样。嗓门又特别大,所以父亲亲切地叫他“狮儿、阿狮”。阿狮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渐渐长大了。他不仅懂事听话,而且乖巧可爱。唯一让父母感到忧虑的是,孩子已经3周岁了,却只能“咿呀”、“咿呀”地发音,一句话也不会说。 哥哥雨亭和小他两岁的弟弟做游戏时,阿狮多半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一边翻看图画,仿佛他有一个不受人干扰的独立的世界。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也没有人知道他需要什么。
阿狮最喜欢做的事是每天吃过早饭后,搬个小凳,坐在一边旁听父亲讲课。卢东启不知道儿子能听懂什么,不过。每次看到狮儿平静而执著的表情。他的心里都会涌起一种浓浓的慈爱和深深的期待。
母亲常常忧心忡忡地看着阿狮安静地翻看图画,“难道狮儿是个哑巴?”这个问题,她不知道在心里问了多少次。
“莞卿,放心吧,狮儿不会有事的。你别看他老不说话,说不定将来会有大出息呢!”卢东启自信地安慰着自己的妻子。
又是一年除夕,厦门城中喜气洋洋,爆竹声声,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摆供桌、上祭品,打扫庭院。欢庆佳节。郭莞卿忙里忙外,很快打点好了一切。卢东启因为“留种园”的学生已经放假,忙里偷闲,在书房中吟咏古人庆佳节的诗作,倒也自得其乐。
P11-14
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前院长、两院院士
路甬祥
放眼21世纪,科学技术将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将全面崛起,国际竞争与合作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广泛局面。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华民族靠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人才,靠德、智、体、能、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今天的中小学生届时将要肩负起民族强盛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的知识界、出版界都应责无旁贷地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现在,一套大型的向广大青少年传播世界科学技术史知识的科普读物《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出版面世了。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和温州师范学院、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的同志们共同撰写的这套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本书中介绍了科学家们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阅读这套丛书是对课本的很好补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读物。
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明,明代以前我国的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涌现出张衡、张仲景、祖冲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这样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而在近现代,中国具有世界级影响的科学家并不多,与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并不相称,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相比较,在总体上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把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当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方针。我国也不失时机地确立了科技兴国战略,确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需要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更多更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我真诚地希望这套丛书能激发青少年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树立起献身科技事业的信念,努力拼搏,勇攀高峰,争当新世纪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