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房奴实录--一个群体的生存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怎么办?“房奴”们怎么办?

有人说,中国人被美国老太太“忽悠”了;有人说,历来以“寅吃卯粮”为耻的中国人,学会了“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更有人说,“房奴”的出现是高房价逼的……

我们说,在中国当下转型的矛盾凸显期,“房奴”的出现是必然。本书讨论“房奴”,是在探讨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也是在探讨市场经济下作为经济主体的购房者,更是在探讨具有各种复杂心理、不同传统、个性各异的人。

内容推荐

本书讨论“房奴”,是在探讨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也是在探讨市场经济下作为经济主体的购房者,更是在探讨具有各种复杂心理、不同传统、个性各异的人。

目录

第一章 “房奴”辛酸泪

 一、买房,我说了不算

 二、蒋小岚:“房奴”生活的忧郁

 三、一年辛酸买房路

 四、李强:两次购房的“房奴”

 五、“房奴”4年一梦:一场大病多年奋斗归零

 六、“房奴”众生相

第二章 拒绝“房奴”

 一、邹涛:绝不当“房奴”

 二、于凌罡:合作建房第一人的沉寂之路

 三、朱剑:从一呼百应到光杆司令

第三章 “房奴”,痛并快乐着

 一、赵刚自述:翻身“房奴”的幸福日子

 二、两个北京“房奴”的幸福生活

 三、幸福“房奴”一览

 四、“房奴”的幸福心声

第四章 “房奴”变迁

 一、王君伟的故事

 二、对话炒楼客

 三、一对不怕政策调控夫妇的精彩对话

第五章 名人与房

 一、鄢烈山:我的《白兔记》

 二、陈绍华:房不在大,舒适就好

 三、吴思:家园荒芜

 四、作家麦家:居住改变生活的幸福旅程

 五、易宪容的选房之道

 六、冯小刚:在房间里创造一种文化

第六章 谁动了“房奴”的奶酪

 一、高房价催生“房奴”

 二、“房奴”群体剖析

试读章节

(五)流血的房价

纸上谈兵不成了,必须要到实际现场去看了。2005年的国庆节开始,我终于体会到,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在虚假繁荣的卖方市场面前,消费者是多么无知和无助。

因为家住北四环八达岭高速边上,所以给父母买房,我圈定高速往北的沿线区域。老婆家中有事情,我独自一个人首先来到水木天成。呵呵,里面人头攒动,我第一次看到售楼小姐冷冰冰的脸。

把时间放回一年多前甚至更早,如果你去售楼处买房,都能看到青春靓丽的小姐脸上永远挂着春天般的微笑。越高档的楼盘笑容越灿烂,身材越魔鬼。那时听到一个未曾考证的传说,谁要是想找大款嫁了或傍了,去做售楼小姐。当然这只是笑谈。

这世界变了。

我在仔细挑剔着楼盘,要么临着吵闹的高速,要么楼盘有点歪斜,而正对清河风景的楼盘,户型也比较大,且没开盘,据说价格昂贵。我在感叹价格偏高的同时,厚着脸皮对冷若冰霜的售楼小姐说,能不能留个电话号码给她们,到好方位楼盘开盘时赏脸给我打个电话告知一下。意外发生了,售楼小姐头都没抬:“我们从不留客户电话,到时候自己来看吧。”

奇耻大辱。我当时差点没骂娘,老子不买了,送上门来的钱不要,老子不想花钱买白眼。

沿着河边继续向东,我到了观澳园,没想到大门紧闭,门口上挂着放假的通知,休息三天。看来房子是好卖啊,在黄金周卖房子的去休假。有意思。不过后来我才知道这个项目分南北区,两个售楼处。那个售楼处节日照常开放。这是后话。

对于同一个项目,我有深刻印象。后来我和一同事在2005年10月的某天顺道来看这楼盘,第一个售楼处的小姐爱搭不理地介绍了几句,我坚持要去现场看,小姐告诉我楼号,让我自己去看,6000元一平方米。同事眼睛都瞪圆了,售楼的为什么不陪着?我安慰他说,都这样。后来我们去另一个售楼处,一个小伙子接待我们,很热情,但房子还没开盘。让我留个电话,到时候通知。我当时又有了自信,高兴得屁颠屁颠的,看来还是有不错的售楼同志的,很热情嘛。

2006年的2月,我又来到观澳园,间距非常小的板楼都已经建成,只是还有最后一套,我到达那套房子那儿,发现至少有3批人在那儿议论最后的房子如何如何户型不好,如何如何高。我飞也似的逃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去了回龙观。看了著名的流星花园,一层有花园,但楼间距小得让我窒息,价格好像是4500元左右。我很犹豫,价格高,地方远,想当年第一批经济适用房在建的时候,随便挑也就2000多元。售楼先生不动声色地介绍完后,看到我犹豫,笑着说,这个价格过几天还要涨。我不以为然,糊弄傻瓜呢,就你们这点小伎俩。

时间真是捉弄人,现在的新龙城起价已经到了6300元。

我决定绕道航天城,去风景如画的百望山看一看。曾经几次去那儿爬山,觉得那还是不错。有了前几次的遭遇,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百旺茉莉园。离山最近的房子都早没了,剩下的一层见不到山。里面熙熙攘攘的,我拿了点有关资料出来后,便直奔中海枫涟山庄。这个不是山庄的住宅,据说起初5000元都少有人理会。小区环境搞得不错,十分吸引我,可惜能看山的户型早被瓜分。售楼小姐热情地怂恿我半天,我对6000元一平方米的价格基本接受,但对昂贵的物业费和面积过大(120多平方米)颇有微词。

我对山庄还是有感情的,虽然在网上听说附近有垃圾场,夏季不时有二氧化硫的味道。后来又去过一两次,结果价格一浪高过一浪,一次是看到晚报登广告说,还有几套,我第一时间来到现场,结果除了保安外,售楼的都去总部开会了,我留了电话,结果没有收到任何回复,那时已经6400元。最近听说都到7000多元了,看来房子还是没卖完。真是像玩戏法。

那天我还顺便看了润千秋佳苑,给我印象很深的郭姓售楼小姐,很热情。这个项目东边是药用植物园,临着主干道,西边是京密引水渠,然后是百望山,地理位置绝佳。第一排房子都是小户型,价格6700元,后面的好像高很多。我当时就看中了二层的一套。当时恨不得立马交定金。落日的时候,我一边开车一边不时回望风景美丽的润千秋,心里十分惬意。在网上找了半年,不如几日在现实中淘到一套不错房子。老婆在外地,我不停地发短信,老婆也是喜出望外,连夸我运气好办事能力强。到了晚上我就到润千秋的业主论坛上想与大家分享喜悦。

我没想到分享到的是惊讶。

高压线,距离第一排30米,或者20米。然后我查到高压线对人体的各种伤害,了解到百望家园的高压线官司,顿时觉得一盆冷水浇了一头。但我还是压住怒火,要到实地考察。网上不负责任的声音太多,我都怕了。我仍抱着侥幸心理,取了3万元钱,如果没有网上说的那么夸张,我就交定金,别受外界干扰太大,没有百分之百满意的房子。到了现场,我发现自己错了,距离高压线很近,前一天因为兴奋和天黑了忽视了这么重要问题。我也忽然意识到为什么第一排房子相对便宜很多了。本来想和售楼小姐发火,后来觉得她也不容易,不过还是提醒她以后要和客户说清楚高压线的问题,否则就是欺骗。小姐诚惶诚恐地问我是否还考虑,这个不合时宜的问题把我差点逗乐了。

这个项目还有一个插曲,因为在润千秋上面留了QQ号,过了N个月后有一网友和我热聊这个项目,后来她买了两套准备作为公司办公房,压力大得很。又过了两三个月吧,遇到她,她说自从买了房子,公司效益滑坡了很多,索性把房子租给别的公司了。可怜啊。  P34-37

序言

“房奴”,一个簇新的词汇,2006年开始在媒体上流行。

《现代汉语词典》上没有这个词,于是,顾名思义,“房奴”就是房子的奴隶。

按照国际通行的看法,月收入的1/3是房屋按揭还贷金额的一条警戒线,越过此警戒线,将出现较大的还贷风险,并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美国的银行就明确规定,每月偿还的按揭贷款以及与住房相关的税费,不得超过贷款人税前收入的289/6。而中国银监会在2004年9月公布的《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中指出:“应将借款人住房贷款的月房产支出与收入比控制在50%以下(含50%),月所有债务支出与收入比控制在55%以下(含55%)。”

可是,一项有15014人参与的调查显示,中国有91.1%的人购房用了按揭。这群按揭族中,有31.759/6的人月供占到了其收入的50%以上。就是说,即便是按照中国银监会更为宽泛的标准,也有31.75%的人,其房贷月供超过了50%这一警戒线。

与此相对照的是,2003年,美国人把约1/3的收入用来支付跟住房相关的一切费用,另外1/3花在交通和食物方面,约10%花在个人保险上,59/6用于娱乐和外出旅游。

可以想见到,过高的房贷月供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调查发现,77.9%的人认为房贷还款负担太重,使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身上“背”着房子,享受着高薪、白领、有房一族等诸多心理安慰的同时,也承受着“一天不工作,就会被世界抛弃”的精神重压,不敢轻易换工作,不敢娱乐、旅游,害怕银行涨息,担心生病、失业,更没时间好好享受生活。他们常常戏称自己正在坚定地叩响“忧郁症”的大门,甚至一只脚已经迈了进去。

这群人,就是“房奴”。

可怕的是,构成“房奴”主体的,竟然还是未来中国的希望和中坚所在——白领阶层。2005年初,北京市建委的网站上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北京商品住宅购房对象正趋于年轻化,20~30岁群体是商品房购房主力。而当年第四季度,其所占比重又有大幅增长,达到了近四成。

不仅如此,对很多“房奴”来说,购房已不是个人行为,甚至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在供房。有人用“六一模式”概括全家供房的情景:六个人,青年夫妻、男方父母、女方父母用多年的积蓄共同出资,在城市里买一套房。

一项来自中国社科院的统计显示,2003年,上海、北京两地家庭负债比例分别达到155%和122%,已经超过美国同期的115%。而在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我国开始逐渐步入老龄社会的大背景下,人们又必须留出部分积蓄以备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不时之需。

怎么办?“房奴”们怎么办?

有人说,中国人被美国老太太“忽悠”了;有人说,历来以“寅吃卯粮”为耻的中国人,学会了“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更有人说,“房奴”的出现是高房价逼的……

我们说,在中国当下转型的矛盾凸显期,“房奴”的出现是必然。

先说政府。中国的房地产业肇始于1998年,那一年国务院的23号文,即《国务院关于深化住房制度的决定》颁布实施。其中写着:对高收入者供应商品房,对中低收入者供应含有一定住房社会保障的经济适用住房,对最低收入者供应含有较多住房社会保障的廉租·屋。但我们看到的是少量的经济适用房,少量的廉租屋,更多的是面向“高收入者”的商品房!

房地产商人。追逐利润的本性,让他们在喝饱了普通民众脂膏的同时,又放言:当房奴,你活该!

银行。大量的存款终于找到了居民房贷这个优质出口,于是,泥沙俱下——1997年,中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金额不到200亿元,到2005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1.6万亿元。8年增加80倍,面对这样的大胆狂热,我们还能说什么?

专家或者说是经济学家,水平本就不高,声望愈来愈弱,站在既得利益阶层,他们能会为“房奴”们说话么?

还有媒体。这是一个很容易见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行业,中美老太太的故事,就是通过他们普及而妇孺皆知的。在拿到开发商大把银子的同时,他们开始不停地为房价鼓吹,合谋制造出一篇篇虚假的繁荣“景象”。

是的,我们不应该忘记,中国特有的人文传统也是许多人成为“房奴”的一个原因——两千多年的农耕文明培养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美德,同时也植下了眷乡恋家的精神信仰,虽然在现代工业文明的铁蹄之下。后者已“溃不成军”,但在青年学生、工人、民工洪水般涌入城市之际,“广田”之梦已成泡影,但“美宅”之愿仍根深蒂固。

一句话,我们讨论“房奴”,是在探讨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也是在探讨市场经济下作为经济主体的购房者,更是在探讨具有各种复杂心理、不同传统、个性各异的人。

后记

经过几过个月的努力,这本小书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

在此,要向文章被收入本书的作者及其单位致以崇高的敬意,正是有了他们艰苦卓绝的努力,刊发了那么精彩的故事,才使得本书编选时,有了涵盖各类型“房奴”人物的可能。

可以说,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清晰地看到当下中国“房奴”的现实。

特此致谢:

上海著名学者王炼利,《中国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上海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业》;

著名评论家鄢烈山,《市民》杂志;

著名历史学家吴思,《市民》杂志;

著名学者卫如斯等,《决策与信箱》;

成功,《南方周末》记者;

刘荣,《南方都市报》记者;

焦晶,《中国新时代》记者;

陈磊,《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遗憾的是,同于编者精力有限,除上面已经列出作者和出处的外,(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致以薄酬),一些文章无法联系上作者,在此特留下电子信箱(henanchenlei@163.com),望其作者看到本书后,能与编者联系,以便寄送稿酬,再版时也将更正注明,谢谢!

另,为保护当事人的隐私计,凡本书中出现的名字,大多为化名,敬请读者阅读时注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房奴实录--一个群体的生存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雷尔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84314
开本 16开
页数 1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6-11-01
首版时间 2006-11-01
印刷时间 200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50
16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7:5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