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作者曾发表过的学术论文27篇,专题只限于思想文化史方面。这些文章大致可分成五组:一组是对近代社会文化思潮作宏观考察,重点在于鸦片战争与欧战前后,但对近代问哈民族主义等的研究则复涵盖了整个近代历史;一组主要是反映1840-1860年基督教传播与西学引入的情况,以及起见上海地区风习的变迁;一组是对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一组涉及了五四后学衡派的文化思想;还有一组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了梁启超、严复、章太炎、刘师培等七位著名学者的思想。
图书 | 思潮与学派(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当代中国史学家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作者曾发表过的学术论文27篇,专题只限于思想文化史方面。这些文章大致可分成五组:一组是对近代社会文化思潮作宏观考察,重点在于鸦片战争与欧战前后,但对近代问哈民族主义等的研究则复涵盖了整个近代历史;一组主要是反映1840-1860年基督教传播与西学引入的情况,以及起见上海地区风习的变迁;一组是对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一组涉及了五四后学衡派的文化思想;还有一组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了梁启超、严复、章太炎、刘师培等七位著名学者的思想。 目录 鸦片战争前后士大夫西学观念的演进 一、 “西学源出中国说”与清初西学观念的倒退 二、鸦片战争后二十年间西学观念的演进 三、士大夫西学观念演进的时代意义 20世纪初年的文化反思 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的折向 二、从“锻铸国魂”说到“古学复兴”论 三、文化民族性问题的提出与对中西文化的再认识 四、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次思想铺垫 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 一、“西方的没落”与世界文化的对话 二、马克思主义者、西化派、东方文化派 三、“科学与玄学”之争的再认识 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 一、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 二、从“保教”、“存学”到“东方化” 三、 “吾人之天职在实现吾人之理想生活”/79 四、文化民族主义:一柄双刃剑/84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基督教的传播 一、西方教会势力卷土重来 二、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三、士大夫的抵拒 四、传教士失去了自负 五、反教斗争正未有穷期 在华传教士与西学的传播(1840-1860年) 一、东南沿海地区最初出现的一批近代文化设施 二、西学传播的主要内容 三、科学的自觉观念的传入 四、西学传播受限原因分析 五、传教士的历史悲喜 鸦片战争后20年间上海地区风习的变迁 一、战后上海地区逐渐向开放型社会的过渡 二、社会风习的变迁 三、风习变迁对传统社会的冲击 晚清国粹派的崛起 一、从中国教育会到国学保存会 二、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三、晚清国粹派崛起的历史机缘 ……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思潮与学派(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当代中国史学家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郑师渠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307485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9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00 |
出版时间 | 2005-05-01 |
首版时间 | 2005-05-01 |
印刷时间 | 2006-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1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50.3-53 |
丛书名 | |
印张 | 32.2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57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