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回眸绝美的瞬间(张爱玲评传)
内容
编辑推荐

喜爱张爱玲的人一定还会记得十年前的那个中秋节,那个来自大洋彼岸的噩耗,虽然横亘了一个太平洋,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到她孤身一人离去时的寂寞,那种烟花落幕后的寂寞,我们震动于这样的寂寞,并且感慨。或许也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走近过她。我们阅读她、喜爱她、谈论她,但是始终未曾走近过她。或许她本来就是让人近不得身的。 本书由才女周冰心所创作,让读者去体味张爱玲书中优雅的文字。请您永远睁开迷人的双眼,共同来回眸这绝美的瞬间!

内容推荐

  有一种迷宫叫“时光”,蛮荒得让人望不到心头。人一出生就被关在这里,曲曲折折,一路踉跄,纵然撞得头破血流到头来也还是走不出去。生在这里,死也在这里,插翅都难飞。然而,有谁见过他们的足迹?徘徊、犹疑和回旋,带着心事重重和浮世的悲欢,在原点一次次地远离又回归,徒劳踯躅在这迷宫里。到底走不出去。我们却把这叫做“人生”。穿过影影绰绰的桃花的绯红零落,我们终于来到了1920年。站在她曾经落地的原点,是刚落过一场雪吗,覆盖了她的踪迹?那样白茫茫、寂寥的前方。

我立在阳台上,在黯蓝的月光里看那张照片,照片里的笑,似乎有藐视的意味,然而那注视里还是有对这世界难言的恋慕。

目录

引 子

第一章 童年

——我喜欢我四岁的时候怀疑一切的眼光

第二章 月光下的丑小鸭

——我觉得我是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了

第三章 香港是一个华美但是悲哀的城

——香港从来未曾有过这样寒冷的冬天

第四章 横空出世

——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第五章 所遇非人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第六章 赤地留别

——要是我就舍不得中国

第七章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让生命来到你这里

第八章 我仍旧继续写作

——我常常觉得我像是一个岛

第九章 尾声:回眸与余韵

——很远很渺茫

后 记

试读章节

王安忆有一次在谈及张爱玲的时候说:“张爱玲对世俗生活的爱好,为这苍茫的人生观作了具体、写实、生动的注脚,这一声哀叹便有了因果,有了头尾,有了故事,有了人形。于是,在此,张爱玲的虚无与务实,互为关照、契合、援手,造就了她的最好的小说。”(王安忆,《世俗的张爱玲》)这是不是虚无上头强加的务实的注脚,我们无法了解,但对真真切切的感官印象的流连、耽喜和回味,却是张爱玲向来的喜好。如此一来,便把她和她的世界通融了起来,总要抓住点什么,在这无望的生命的荒原里。真真是人生的实在的底色,填满了将要滑向虚无的人生——就好像有的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总要多吃一些,好像填满了胃,也就无需去体味那苦涩无味的情感。

还是(金锁记):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她(七巧的女儿长安)打了一根辫子,眉眼的紧俏有似当年妁七巧,可是她的小小的嘴过于瘪进去,仿佛显老一点。

她再年轻些也不过是一棵雪里红——盐腌过的。

有谁见过朵云轩信笺上的泪珠?即便不是朵云轩的信笺,也还有各色的温柔曼妙的信笺。泪珠是“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的辗转反侧,然而即便不是泪珠,哪怕是一滴水珠,也能在信笺上染上一个依稀的淡影,这恐怕是很多人都有过的经历吧,然而又有准会联想到三十年前的月亮?有谁没有吃盐腌过的雪里红呢?然而有谁会在吃的时候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看呢?谁又会联想到青涩年纪中凄哀、敏感而压抑的少女?

飘忽的情绪只有落到实处才能叫人触摸到,可也并不是每个人看到那“实处”就能联想到微妙婉转的情致——大多数时候,看过就忘记了,甚至对于人生也不过如此。

胡兰成说,很多东西都是他自己看过了没留心,直到张爱玲说好,他才注意,果然是好。原来艺术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然后远兜远转地“话又说回来了”,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心中却比开始时更加澄澈了然。所以列奥纳多.达.芬奇说,画家不是用画笔刷刷作画,而是教会你怎么去看。胡兰成后来不无感激地讲,他的生命里要燃三炷半香,第一炷就是纪念张爱玲,是她开了他的聪明。

P15-16

序言

让我们寻出那本尘封的万年历,轻吸一口气,吹掉岁月的灰——日子倒回到20世纪20年代。现今的人对那个时代早已淡漠了,曾经的喧嚣在流年中沉寂而安静。所有这些“时光”的尘埃,当初都是一张张鲜亮的小口,闹哄哄呼啸嘁嚓,凝成一片混沌;如今却一点一点被冷落被放弃,终于沉淀为扇面背景里浅淡的山水:“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些也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在上面略加点染成为一枝桃花。”(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有一种迷宫叫“时光”,蛮荒得让人望不到尽头。人一出生就被关在这里,曲曲折折,一路踉跄,纵然撞得头破血流到头来也还是走不出去。生在这里,死也在这里,插翅都难飞。然而,有谁见过他们的足迹?徘徊、犹疑和回旋,带着心事重重和浮世的悲欢,在原点一次次地远离又回归,徒劳地踯躅在这迷宫里。

到底走不出去。我们却把这叫做“人生”。

穿过影影绰绰的桃花的绯红零落,我们终于来到了1920年。站在她曾经落地的原点,是刚落过一场雪吗,覆盖了她的踪迹?那样白茫茫、寂寥的前方。

好吧,让我们从头开始。

后记

我一直迟疑着不愿写到她的最后一刻,所以只好在“尾声”里浅唱低吟,一路徘徊犹疑,把时光交错徜徉。如果她只是我小说里的一个人物,我一定在她说“我仍旧继续写作”的时候就煞尾,连(对照记)都可以不提,只要预告,就有一种可能、一份“启示”。然而这是人生,荒蛮底色上的大蝴蝶花,惆怅而真切。

终于写到她的死的时候,我还是很震动,仿佛是第一次知道。第一次——1995年的中秋——好像也没有这样震动。那时候我还在上中学。晚饭前看报纸,小小的一块,大意是说,女作家张爱玲,大概是在中秋节前,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孤寂地死去;此外又说了几句场面话。我现在印象全无。只记得当时怔了怔,但是实在太远太渺茫,倒是“中秋节前”一直记忆很深。

那时候很偶然地在书店里买到她的一册散文集,是湖南文艺出的一套丛书中的一种,浅蓝绿色的封面,署名张爱玲的,题目叫(都市的人生),一读就惊服。书里选了她的《到底是上海人》代序,看到她文章最后韵“佳书预告”才知道她还写小说。恰好中学里的一个老师提到她的小说,找了来;连同胡兰成的(今生今世)“民国女子”那部分都找了来,但凡是张爱玲的,都找了来。

有一次读到这句话“现代的东西纵有千般不是,到底是我们的,于我们亲”。那是盛夏的午后,我蹑手蹑脚地从床上爬起,将拉着的窗帘拨开一条缝,顿时刺眼的阳光扫进了幽暗的卧室,依稀感觉得到外面的知了和燥热的尘土的温度。等我合上窗帘,重新回到床上捧起书的时候,心中淡淡的甜蜜和疼痛弥漫开来——我后来才明白,那是我第一次和张爱玲这样靠近。

再后来读(红楼梦魇)。我是习惯晚睡的人,在夜里读(红楼梦魇),常常读到惊恐。总觉得是在危机四伏的迷宫里乱闯乱撞,有时候又像是在读一本侦探小说。大观园里的世态人情和生生死死,我虽熟,也不至于熟到那样,惶惑中只好紧跟着她,一个走神,就只见她又飘然钻到别处去了。再慌不择路我也要挨着她的衣袖,偶尔拉住她的手,“便觉得一种生疏的刺激性”——那样地和她近,竟比读她的小说散文还要靠近。

上了大学反倒不读了。因为读她的人太多——很不幸,我自己也是她死后兴起的那轮“张爱玲热”中的一个,偏偏又不甘心卷在洪流里,有点反讽。念的是中文系,除了课堂必需的讨论,我几乎不读,也不做她的论文;别人写的评论传记也不读,非但不读,还有些愤愤,总恨不得把她“包包起,像个香袋儿,密密的针线缝缝好,放在衣箱里藏藏好”。

那会儿给我们讲外国文学的是余斌先生,写过{张爱玲传),很厚重的一本,坊间的评价也很高。我欢欢喜喜捧了来,又欢欢喜喜捧去请先生题签,他握着钢笔——刚下课,手上还沾着粉笔眉——写什么喊难道写“冰心惠存”?他笑眯眯地写道:“听我的课,读我的书,不亦乐乎?”多么洒脱的风华倜傥!我自然欢喜,捧回去盖上了自己的藏书印,然后把书藏好收起。

这样过了几年,终于重读张爱玲的时候——现在的“张爱玲”越发成了一个文化的消费符号,渐渐地愈来愈面目模糊了,仿佛是从前下了决心再不见“那个人”,突然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多少花开花落在眼底重现,单只是那曲折就在胸中百转千回,“近乡情更怯”,只是叫人说不出一句话来。

然而越是重读,越是读得沮丧和委屈。隔了几年往回看,才知道自己当初受她的影响有多大。一路读,是一路艰辛的搏斗、挣扎与和解,如此往复;这“她”里,也有半个自己。直到最后,才终于释怀。当我写下最后一行文字的时候,北京初冬的暖阳渐渐升起,又是一个明亮的早晨。我心里却惘然若失。

我的本意,是想像看老照相簿似的,写几个瞬间的她;倒是作品,像一条汩汩而流的河,是连续的、回环的,有它们自身发展的脉络。然而我到底不忍心把她的生命拦腰截成一个个横断面,就像我在书中说的“生命是一袭壮阔的河水汤汤”,我又怎好在水面上筑起几个坝来观望?于是我想写一个完整的、连贯的张爱玲,连同一份完整的、连贯的张爱玲的作品,两条轨迹,分分合合,彼此缠绵而时有背离,又相互偎依,深一脚、浅一脚地兀自往前去了。

然而自己写,我惟一的资格也只有熟读她的作品。像我这一代的人,没有赶上柯灵、夏志清,也没有赶上水晶、苏伟贞,别说是面对面地交往,连通信都不可能,自然也没什么珍贵的私人信笺、日记可以示人。偏我对第一手资料的爱好也到了迷信的程度,泡图书馆,翻旧杂志,从前的《杂志》《万象》,乃至胡兰成主编的《苦竹》,一翻就翻出陈年的灰,呛人而又带着点茫然,这中间隔着半个多世纪的风尘,我坐在阴沉沉的图书馆里,却依旧可以感受到他们那时候的繁华与喧闹。泛黄的纸,看着“张爱玲”三个字一次次地出现,每每要惊喜一番,惊喜后又是淡淡的伤惨。到底是成了历史了。

她到美国去后的第一手资料就很难找,于是只好再次钻回她的作品中。我还是很喜欢那个时候的她,尤其是她说“我仍旧继续写作”的时候,非常感动。几乎所有的人都偏爱她前期的作品,对她后来在美国困顿的生活和创作力下降又是惋惜又是感慨,连夏志清都在她死后修改了自己的评价。我不免替她叫屈,想想有几个作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坚持写作的?而她后期的作品又确乎是那么完美。

然而写到后来,也终于写到心力交瘁。传记令人老。严格说来这并不是传记,可这般从头到尾走一遍亦等于是把她的一辈子又活了一遍,连同她生命里的尴尬、难堪、恣意的飞扬、撒手、烦恼、惶恐,甚至狼狈、甚至虔敬,及至宽容和体谅。终于到最后,一切的荣辱悲喜,一切的身外之物,她是抛得干干净净地走了,我也释然,但到底是老了一截。只好歹算是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

最后写这些的时候,又是从日落到日出,仿佛一个人的由生到死,非常之圆满。时光的淡漠是它从来不会伤感,天地无亲,岁月荒荒。我想我会留恋这段时光的。

 

                      2004年北京初冬的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回眸绝美的瞬间(张爱玲评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冰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518634
开本 16开
页数 2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1: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