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家战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实)
内容
编辑推荐

大背景,大视野,大题材,大境界,大胸襟,大手笔,一部令人震撼的、令人激动的全景式报告文学,《国家功勋——聚焦中国航天英雄》的姊妹篇。本书主要围绕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事件,全方位反映这一历程的辉煌成就。全书通过“决胜未来”、“跨世纪的工程静悄悄”、“一飞冲天”、“天上人间”等章节,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13年的艰辛历程展现出来。

内容推荐

杨利伟为什么能成为中国航天第一人?费俊龙、聂海胜乘“神六”航天之旅为什么如此完美?人类为什么要飞上太空?中国为什么要搞载人航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什么在1992年起步?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有什么进步与发展?中国飞船在太空做了什么?空间科技实验有什么用处……

长篇报告文学《国家战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实》依据来自工程高层领导、科技前沿的第一手资料和作者长期的研究、思考,第一次全面、集中地回答了人们关注的问题,真实、系统地披露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表现了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展示了科学家、航天员的风采神韵和广大科技人员、部队官兵的精神风貌。材料新鲜而生动,感情真挚而深沉,内容厚重而沉稳,融文学性、思想性、科普性于一体,是这部报告文学的鲜明特色。

本书还收入了摄自第一现场的珍贵照片,三位从太空凯旋而归的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相继欣然为本书题词赠言。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决胜未来

第二章 跨世纪工程静悄悄

第三章 托举辉煌

第四章 庄严的承诺

第五章 一飞冲天

第六章 神舟二号一波三折

第七章 任重如山

第八章 “神舟”号最后一次无人飞行

第九章 天上人间

第十章 千年梦园

第十一章 面对鲜花和掌声

第十二章 真情英雄

第十三章 激动中国的五天

试读章节

1999年10月29日,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飞行试验任务指挥部会议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胡世祥主持会议,曹刚川、李继耐发表了重要的讲话。这次会议是“神舟”号飞船即将发射前的一次重要会议。

曹刚川在讲话中说:“载人航天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航天史上技术难度最高,系统最复杂的跨世纪工程,我们一定要把江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和鼓励化作动力,化作实际行动,确保首发必成。”

李继耐在讲话中说:“曹部长传达的党中央的‘首发必成’的指示要当作军令一样来执行,出了问题,特别是个人和主观方面的原因,就是人民的罪人。”他还说:江主席在国庆庆典的讲话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程,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卓越创造,为世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新的千年中,中华民族必将以自己新的灿烂成就,为世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他最后背诵了宋朝文天祥的一首诗:“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丈夫竞何事,一日定千年。”他要求载人航天工程的全体人员做一个大丈夫,把这次“一日定千年”的发射任务做得圆满成功。

神舟一号飞船的发射时间原定在1999年的11月8日至12日,由于飞船开大底,原定的发射日程也跟着往后延迟。此时,计算发射飞船的窗口时间,就成了一个焦点。

发射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对发射时机有特殊的要求。发射人员必须要选择一个适合发射飞船的时间范围,在这个时间范围内才可以将航天器发射出去。这个适合飞船发射的时间范围,专业术语叫“发射窗口”。根据发射时的天气、气象、天体活动情况和航天器执行任务的不同,发射的窗口时间(也叫做发射窗口宽度)有长有短,有的发射窗口时间长达几天,有的发射窗口只有几分钟的时间。

神舟一号飞船的发射窗口时间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计算。由于11月15日至17日有降温,高空风速超过了45米/秒,各种条件不是很理想,但18日到22日之间,都有合适的发射窗口时间。

有的人说定在18日,发射场的人却担心这样留给发射区的余量时间太少,建议再往后推一推;有的人说,箭、船、塔都进行了一轮测试,问题都解决了,不用再考虑给发射区留出多余的时间;有的人说,时间充分一点儿总比少一点儿好。各种意见莫衷一是。

最后曹刚川说,发射就暂定20日,但我们照着18日的目标做,争取提前两天发射。11月15日,船、箭、塔联合体已从火箭总装厂房顺利垂直转运到发射塔。随着发射时间的一天天临近,发射场的气氛开始紧张起来。

这时,发射场传来远望1号测量船遇到强烈风暴无法前进的消息。远望1号测量船已经遇到两次台风袭击了,根据气象预报,未来三天之内还有更加强烈的海风,大家担心远望1号测量船能否按时到达指定地区。

正在大家紧张准备之时,从北京又传来一个消息:根据天文预测,11月18日太空将有流星雨出现,不宜发射航天器!

流星雨是航天器的最大“天敌”,一块核桃大的陨石打到飞船上,就有可能将飞船击穿。

指挥部再次召开紧急会议,商讨确切的发射窗口。

P102-103

序言

2005年10月12日凌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气温:3摄氏度。

风速:西北风6-8米/秒。

黎明前的戈壁滩,四周仍是一片黑暗,高杆灯把航天员驻地圆梦园照耀得亮如白昼。

3时左右,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乘组6名成员在睡梦中被医生一一叫醒,测过血压、心率、体温,费俊龙和聂海胜被正式通知执行飞行任务。

面临发射,两人依然十分冷静,心跳保持在每分钟70次左右。经过7年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训练,经过5轮近乎苛刻的考核选拔,他们从14名航天员中脱颖而出。

5时,今年戈壁滩第一场大雪不期而至,飘飘洒洒,漫天飞舞,为神舟六号航天员的出征仪式增添了壮丽而浪漫的色彩。

同天阁会见厅外,“向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敬礼!”的巨幅红色标语异常醒目,数千名前来为航天员送行的人们伫立在风雪中等候。

在出征仪式上,温家宝、李长春、罗干等专程赶到问天阁为航天员壮行。温总理满怀激情地对航天员说:“你们驾乘神舟六号飞船遨游太空,必将再次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相信你们一定会圆满完成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希望你们坚定信心,沉着冷静,坚毅果敢,再创辉煌!祖国和人民期待着你们胜利归来!”

5时37分,费俊龙、聂海胜身着乳白色的航天服,从容地沿着问天阁航天员专用通道向送行的人们迎面走来。掌声和鲜花立刻包围了执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飞行乘员组。

他们的脸上挂满自信的笑容。在出门的刹那,费俊龙、聂海胜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瞄向了问天阁门前右侧墙上,那里,有首飞航天员杨利伟招手致意的巨幅画像。

走到画像正下方,两人立定站好。在《歌唱祖国》的雄壮乐曲声中,费俊龙、聂海胜与背后的杨利伟形成“品”字型。

“总指挥长同志,我们奉命执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请指示。中国航天员大队航天员费俊龙。”

“航天员聂海胜。”

“出发!”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陈炳德庄重地下达命令。

“是!”

费俊龙、聂海胜标准的军礼,定格在公元2005年10月12日凌晨5时40分。

在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陈炳德身后不远的地方,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晨风中猎猎飘扬。

仿佛天地有情,在费俊龙、聂海胜踏上车门的刹那间,飞雪一下子停住了。在数千名欢送勇士的各族人民群众代表的欢呼声、掌声和锣鼓声中,航天员的专车向发射场驶去。

5时58分,夜色中的塔架被周围的灯光照得通体透明,神秘而雄伟。费俊龙、聂海胜来到了发射塔架下。

6时15分,“飞船准备好,神舟六号可以进舱。”振奋人心的口令在载人航天发射场上空响起。

发射塔九层密封问,聂海胜在飞船工程师的协助下,从轨道舱进入返回舱就座;接着,费俊龙也钻进了轨道舱,他们分别对两舱状态一一检查确认。随后,费俊龙来到返回舱就座。

连接通信头戴、生理信号插头、着陆冲击测量仪插头,接通供氧装置,打开副风机……12分钟内,他们熟练地完成了一连串规定动作。

“北京,我是神舟六号。”

“我是北京,神舟六号请讲。”  “我听你声音好。”

“我听你声音也好。”

一道道电波传递着沟通的信息,发射场和火箭试验队技术人员正对“神箭”进行全箭状态检查。

7时20分,一轮硕大的朝阳弹射而出。两名航天员并肩仰卧神情自若地对照飞行手册,有条不紊地进行状态设置。

8时整,“1小时准备”的口令响起。

8时45分。测控指挥大厅内,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陈炳德拿起电话,对航天员说:“希望你们沉着冷静,准确操作,圆满完成此次任务,以优异的成绩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汇报,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风采。”

“请首长放心,我们保证坚决完成任务。”

“5分钟准备。”两名航天员关闭面舱整装待发。火箭控制指挥下令操作手启动“舵机-1”程序。

“1分钟准备。”控制系统转电,火箭脱插全部脱落,摆杆已彻底摆开;发射平台下方18米深的导流槽里,水流从密布槽壁的607个喷头里喷涌而出,将在30秒里汇成200立方米的巨大水面。火箭点火时,火焰和热气流如果直接上升,会对火箭造成损害,而导流槽的作用,就是通过水流的压力把火焰和热气流导向发射台两侧的出口。

“50秒、30秒……”零号指挥员的口令在空旷的大漠发射场响起。

“10,9,8,7,6,5,……”

此时,酒泉、北京、内蒙古以及全国各处测控站和分布在三大洋的远望号测量船上,全国各地收看现场转播的电视机前,每个人都在心中默默地数着。

千万双眼睛都关注着这一刻,几代人的心血凝聚在这一刻——

胡锦涛、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观看发射,温家宝、李长春、罗干等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神舟六号送行;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图像、数字不停闪烁。分布在三大洋上的4艘“远望”号远洋测量船和陆上的9个测控站,就要开始一场捕捉“神舟”信息的接力长跑;

酒泉指挥中心,一双双眼睛专注地盯着屏幕。一位特殊的工作人员——杨利伟,正在关切地注视着这段对他来说熟悉而又陌生的旅程;

东风、银川、榆林、邯郸等陆上各应急搜救点和海事应急救生区,应急救生人员严阵以待。上升段里航天员一旦实施逃逸,这支被直升机和特种车辆全副武装的队伍将在第一时间里对航天员展开搜索和救护。

“点火!”

“起飞!”

顷刻间,巨型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六号飞船,拔地而起,刺破戈壁苍茫的长空,向浩瀚的天字飞去。

在惊天动地的轰鸣声中,熊熊燃烧的火箭尾焰把云层染成了橘红色。

第12秒,距地面211米的火箭向东稍偏南的方向拐了一个4到5度的小弯。

弯度越来越大,穿过低云薄雾,火箭在天幕上划出了一道亮白色的弧线。

第120秒,火箭实施第一个分离动作,抛掉了顶部身高8米、状如避雷针的逃逸塔。

此时,火箭的速度达到每秒1300多米,是音速的4倍。

第136秒,火箭助推器分离。在距离发射场30多公里的大树里雷达测控站,操作手用大型光电望远镜跟踪到了这个优美的动作:52公里的高度上,捆绑在芯一级周围的4支小火箭也就是助推器同时向4个方向散开,宛若花朵骤然绽放。  第159秒,火箭一二级分离。在飞过平流层和中间层之后,火箭仅剩的芯二级就要和飞船一起接近大气层的边缘。

第200秒,整流罩上的32把锁同时开启,两瓣罩体落入空中。此时,第二级火箭已经飞出了稠密的大气层,飞船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护。

飞船的舷窗一下子亮了。来自110公里空的光线,第一次映在中国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的脸上。

第583秒,船箭成功分离。神舟六号飞船以每秒7.5公里的速度,在我国黄海上空200公里处进入预定轨道。

北京飞控中心。就在船箭分离的时刻,在与大厅只有一玻璃墙之隔的轨道室机房内,工程师陈明便紧紧地“咬”住了飞船,瞬间报出了飞船的初始轨道,轨道专家唐歌实紧张地敲击着计算机的键盘,测控专家朱民才急切地等待他的定轨结果。飞船入轨参数出来了:神舟六号飞船9时9分52秒进入预定轨道,轨道倾角42.4度,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47公里。

神舟六号人轨后,飞船捕捉地球,建立轨道运行姿态。少顷,北京飞控大厅里传来“太阳能帆板展开”的报告。

停泊在南太平洋的“远望”二号测量船此时也捕获了飞船的信息。

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在与医学监督医生通话时显得相当沉稳,他说:“我感觉良好!”这是天地间的第一次对话。聂海胜也大声报告:“我感觉良好。”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内色彩斑斓的大屏幕显示,神舟六号飞船如同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鸟,在浩瀚的太空尽情翱翔……

费俊龙和聂海胜开始了他们为期五天的太空之旅,开始了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从此,中国载人航天掀开了新的一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家战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彭继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29423
开本 其他
页数 2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9
出版时间 2005-12-01
首版时间 2005-12-01
印刷时间 200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