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启蒙时代哲学家的天城/博可思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卡尔·贝克尔,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曾当选为美国历史学家协会主席,是现代西方这一学术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本书是卡尔·贝克尔最负盛名的著作之一,作者提出,启蒙思想家们并不像人们一般所认为的那样“理性”,而是以现代的思路重建了一座思想上的、有似于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那样的“天城”。这部多少是震世骇俗的著作,与历来的一般看法迥不相侔,所以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60年来对此书的评价一直争论不休,以致《美国历史评论》杂志断言,本书将永远成为思想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

内容推荐

卡尔·贝克尔是20世纪前半期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曾任美国历史学家协会主席。本书旨在研究启蒙运动思想的基本特色。作者提出,启蒙思想家们并不像人们一般所认为的那样“理性”,而是以现代的思路重建了一座思想上的、有似于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那样的“天城”。本书已成为思想史上研究启蒙运动的经典著作。

目录

第一章 舆论的气候

第二章 自然法与自然界的上帝

第三章 新史学:用前例教哲学

第四章 对于后世的运用

试读章节

正如大多数人一样,我曾抱有过某些欢欣鼓舞的信念,我认为它们是有效的,因为它们是合乎逻辑地从已知的和明显的事实中得出来的。我有一个好朋友,哪怕是我向他摆清楚了所有有关的事实,并且为了他的好处而反复追踪了应该使得一个有理智的头脑信服的那些逻辑步骤之后,他却仍在反对我的这种或那种信念——发现了这种情形往往使得我苦恼。情况可能是——事实上,几乎肯定总会是——他无法反驳我的论据。但这没有关系。他坚信那是违反他的意愿的,他仍然坚持同样的见解。我终于认识到,不幸的是,他的头脑并不是全然开放的。某些混乱的情绪、某些根深蒂固的偏见或某些不经检验先人为主的成见,使得他看不见真理。

我毫不迟疑地就原谅了引导我的朋友达到错误结论的那种令人困惑的偏见,因为我理解它。它是一个小小的错误,而我本人若不是由于某种侥幸的恩典,也会陷入其中的。在重大问题上,我们的意见很能一致,因为恰好我们两个人都是教授。我们的经验和我们的兴趣大都是同样的。种种看来相关的事实和获得一致的推论,一般说来,对他和对我也都是同样的。我们大多数的前提和我们不加分析所使用的词句,都是学校里的人所熟知的。既然在根本之点上能够那么好地意见一致,我们就可以彻夜不休地辩论——除非是像卡莱尔①所说的那样,并没有任何意见分歧。

我们这两个教授却更不容易和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人,比如说政治家或传道师,彻夜不休进行辩论了。由于缺少一致的同意,辩论很快地就难以进行。他们所接受作为是有效的种种事实,我们却要质疑或者看作是可以忽略的。而使我们深信不疑的推理过程,他们却怀着荒唐而粗率的轻蔑视之为学究气而一笔勾销。在夜幕尚未正式开始之前,讨论就结束了。我们看得出来,再继续下去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他们的思想不仅只是在表面上被他们作为个人所特有的各种偏见,而且还从根本上被所有他们那种行业的人所共有的各种无意识的先人为主的成见给败坏了。

P1-2

序言

何兆武

本书作者卡尔·贝克尔(Carl Beeker,1873-1945)为20世纪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曾任康奈尔大学教授、《美国社会哲学杂志》主编、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曾获耶鲁、哥伦比亚等校名誉博士。他的主要著作有《论(独立宣言):政治思想史研究》(1921)、《近代史》(1931)、《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1932)、《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论文集》(1935)、《进步与权力》(1936)、《人类文明史》(1938)、《近代民主政治》(1941);他去世后,Phil.L Synder编有《贝克尔史学论文集》(1958)。

青年时代的贝克尔受业于边疆史学派大师F.J.Tumer(1861—1932),不久即成为美国“进步派”新史学阵营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在主张历史学应该为现实世界的进步服务时,贝克尔却有他本人颇为独特的史学观。贝克尔一反传统的史学观点,即认为分析可以得出确凿的事实,而综合则可以做出客观的叙述,他不承认脱离主观的(个人的、时代的、民族的、集团的、党派的等等)认识之外还有所谓客观事实,而认为历史认识只是主观经验与见解的一种推导,一切历史理解或评价都以历史学家的主观经验为基础,否则就不可能形成任何客观的形象。这种史学观最后就总结在他1931年就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的那篇著名讲演中:《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因此他的历史思想浸透着一种浓厚的实用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色彩,并且有日益悲观的趋向。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他晚年的思想带来了若干新的希望。他拥护反法西斯战争,写下了不少文章,并认为人类毕竟是应该热爱真理并追求真理的;虽则我们的理性是有限的,但毕竟乃是我们的理性发现了这种局限性的。

在18世纪的法国,Philosophe(哲学家)一词并非指今天意义上的专业哲学家,而是特指当时“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理论家和宣传家。通常人们都认为他们是“近代”意识形态的先驱者,但贝克尔在本书中却提出一种相反的论点,他认为所谓“理性时代”远不是理性的,那批“哲学家”所做的工作只不过是以新的材料在重新建造另一座中世纪奥古斯丁式的“天城”而已。这部多少是震世骇俗的著作,与历来的一般看法迥不相侔,所以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60年来对此书的评价一直争论不休,以致《美国历史评论》杂志断言,本书将永远成为思想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我们中国的读者当然也有权根据自己的见解对于18世纪的“哲学家”做出自己的评价。无论如何,本书在有助于读者理解18世纪“哲学家”的思想和20世纪美国的思想史研究与美国史学思想这两方面都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著作。译文根据的是1971年耶鲁大学出版社(康州,新港)第35次印行的原文。

本书原为作者对专业研究者所作的一系列讲演,其性质为史论,事先假定听众对有关史实已有一定知识,故于史实阐述甚少。读者倘对本书感兴趣,最好能参阅一些有关的历史书籍并对照一下早期中世纪神学权威圣·奥古斯丁的《天城》(或译为《上帝之城》)一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启蒙时代哲学家的天城/博可思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卡尔·贝克尔
译者 何兆武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361074
开本 32开
页数 1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05-01-01
首版时间 2005-01-01
印刷时间 200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04
丛书名
印张 4.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1
141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9: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