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读庄子的方法学(东方桥读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东方桥拥有深厚的道家学术功底。在本书中,他以幽默智慧的情趣、恬淡流畅的文笔,将《庄子》一书中那些古奥艰深的内容,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他用佛家的语言,解读道家典籍。读着本书,我们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庄子》一书的深厚情感。

内容推荐

读庄子,事实上是没有什么方法的。要是您能用您自己的方法来读,那就是最好的方法。这就是自然法,就像[海鸥是白的,乌鸦是黑的]一样自然。

但是,您不要向[难处]想,而要向[简单]的地方去想。因为,庄子所采用的材料,都是些[鸟、虫、鱼、树,]以及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小品,或是说故事、讲寓言、述梦境等等,也就是我们人生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法学。您不妨试试用您自己的方法去想一想,您就会完全了解编著这本书的心意。您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在这里皆可找到您所需要的法门。

《读庄子的方法学》,透过庄子的智慧,认清世界的真相。随顺生命的本质,逍遥于天地之问,和宇宙合而为一。

目录

走近东方桥

第一章 日常生活的法门

第一节 庄子的超三思哲学大义

一 什么是超三思哲学

二 庄子是谁

三 庄周什么皆没有

四 超时空的存在

五 庄周不在《庄子》书中的认知

第二节 《庄子》书的内容剖析

一 三无道的宇宙观:

二 梦是梦非的人生观

三 庄子的无为与自然

四 小盗小圣大盗大圣

五 鲲鹏变化三合一

第三节 《庄子》书中评惠施十论

一 惠施是庄子的朋友

二 大一与小一

三 无厚天地日方中生死

二 颜回的天徒人徒之辩

三 天下大戒是命与义

四 王骀不用言语形式感化弟子

五 学者有天之刑

六 镜子明亮没有灰尘

第三节 《庄子》书中鲁哀公问

一 什么是才全德不形的变化

二 孔子不知应变穷困一辈子

三 孔子被困弦歌不绝

四 捕蝉操舟善游各有其道

五 孔子隐居与鸟兽为友

第四节 《庄子》书中颜回问

一 开始就结束人为即自然

二 孔子与颜回论生死大道

三 孔子与颜回论文王遇姜太公

四 冉求问生生颜回问至言

五 庄子与惠子评孔子

第五节 《庄子》书中的大批判大讽刺

一 孔子和柳下季是朋友

二 孔子率弟子游说盗跖

三 盗跖批判孔子与历代圣贤

四 盗跖说的真性大道

五 孔子拜别了盗跖遇柳下季

第六节 子张与无足批判历史

一 子张与满苟得批判读书人

二 无足与知和批判富人与帝王

三 颜阖批判孔子提倡华丽文辞

四 孔子批判人有九大特征

五 孔子批判人有五凶八困

第七节 《庄子》书中批判天下道术

一 古代圣人的道术分裂

二 墨子反古礼效法大禹苦行

三 墨子弟子坚白同异分裂

四 彭田慎三人的道在说是非

五 关尹老子二人道博古真人

六 庄周只是到达没有死生的境界

第八节 《庄子》书中的技艺方法学

一 厨夫养生的技艺

二 螳螂养虎爱马的寓意

三 养斗鸡与鬼斧神工

四 忘是非的工人与自由捐献

五 大画师与无心射

六 捕麻雀的技术与庚桑楚的道术

第九节 说大道的夫子

一 广成子说至道修身的境界

二 鸿蒙老丈说养心复归本根

三 壶子先生教列子随大化而流

四 灌园老丈以全德教训子贡

五 士成绮问老子如何修养身心

第十节 道没有书没有语言

一 做车轮工人说的道

二 谁掌握自然忘掉仁孝

三 至乐应人顺天应自然调四时

四 退隐山林的人生观

五 圣人的人生观

六 修道养生与隐士诞生的原因

第十一节 至乐与养生的法门

一 什么是至乐的生命

二 死生像白天夜晚出于几入于几

三 鸟在深林鱼游在水中是至乐

四 颐养生命来去自然就是乐道

五 养生要折中养人与养猪有别

六 牧羊人丢了羊

第三章 《庄子》的大义和题解

第一节 大鹏九万里

一 乾元用九的上治社会

二 坤元用六生化之始

三 太极之先是道体的自化

四 宇宙是我我是宇宙

五 宇宙变人事物皆变

第二节 无为与返朴

一 新的时势新的办法

二 圣智与反对学圣智

三 顺其性不知其所以然

四 齐物而无我的境界

五 随宇宙变化而合一

第三节 《庄子》的篇名内容分析

一 《逍遥游》等七篇大义

二 《骈拇》等七篇大义

三 《刻意》等八篇大义

四 《庚桑楚》等五篇大义

五 《让王》等六篇大义

试读章节

二 孔子六十九岁拜渔父

孔子被赶到走投无路时,被赶到一片茂密的森林里,《庄子·渔父》中说,孔子到缁惟的树林中去游玩,在杏坛上坐着休息。弟子们在读书,孔子则弹琴唱歌,一曲还没有弹完,忽然有一位渔父下船走来,他那须眉都花白了,披着头发,卷着衣袖,走上河岸。到陆地就坐在那里,左手抵着膝盖,右手支着下颚,听唱歌!曲子弹完了。渔父就招子贡、子路,两个人都走过去,答了渔父所问。

子贡回来,就把他们见到渔父的事,告诉孔子。孔子推琴站起来说:“他是圣人吧!”就走下来见他,到了水边;那渔父正拿着篙撑开船,回头看见了孔子,就转身站在那里。孔子恭敬地回身走,再拜前进。渔父说:你有什么指教?

孔子说:刚才先生说了一些议论而去;我不贤,不知其中道理。特地前来受教,希望听些教诲,辅我不及的地方。

渔父说:唉!你是太过好学了。

孔子再拜,起身说:我少年就学习,到了今天,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大道的理论,怎么敢不虚心呢?……现在我幸能遇到先生,像是上天有意的安排。先生不以我为耻辱,而认我是弟子,亲自教诲。请问您住在什么地方,让我去听讲而晓悟大道?

渔父说:我听说,能够让人接受的,就传给他;至于奥妙的大道,是不能让人接受的。不知其中妙理的,千万不可传授,自身才可没有祸患。你自己勉励吧!我离开你了,我离开你了。

于是,就撑开船而离去,顺着芦苇,慢慢地走了。孔子不看,等待水波静止,没有听到撑船的声音,然后才上车。孔子说:“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

三 孔子五十一岁拜见老聃

孔子已到五十一岁,还没有听到大道,于是南行到沛地去,拜见老聃。老聃说:“你来了吗?我听说你是北方的贤人,你已经悟解大道吗?”孔子说:“还没有悟解。”老聃问:“你怎么去寻求呢?”

孔子说:“我从制度上去寻求,已经五年了,还没有求得。”

老聃又问:“你又如何再去寻求呢?”

孔子说:“我从阴阳变易的道理中去寻求,已经十二年了,还没有求得。”

老聃说:“是的。假使道是可以贡献的,那人臣没有不献大道给国君的。假使道是可以进奉的,那人子没有不进大道给双亲的。假使道是可以告诉人的,那人们没有不告诉他弟兄的。假使道是可以给人家的,那人们没有不把道给他们子孙的。

但是不可能,没有别的缘故。中心没有领受大道的本质,大道是不会留止的;在外没有配合的对象,大道也难于运行。由中心发动的,在外不能接受,圣人就不设教;由外面发动的,中心无接受的本质,圣人不能改变他的里面使他接受。”这段经文在《庄子·天运》中是:

使道而可献,则入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所以说:自己先端正了,才能正人;内心如果不能这样做,他们天机就闭塞了。

孔子又拜见老聃而讨论“仁义”。老聃他用比喻说:像播扬米糠,伤害扬米糠人的眼睛;那天地四方,就都改变方位了。蚊虫咬皮肤,就整夜睡不着觉。仁义损害人的本性,令人迷惑心智,那就大乱了。你要使天下不要失掉朴实的本质,你就依着风自然而动,冥合道德自然树立;又何必很吃力的样子,像背着大鼓来寻找迷失的小孩呢?海鸥,不是天天洗澡才白的。乌鸦,不是天天染黑才黑的。黑白的本质,都是出于自然,不足以为美丑的分别。声名令誉的美好,不足以增广本性。泉水干了,鱼困在陆地上,喘着气互相湿润,吐着涎沫互相湿润,倒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记。

孔子见了老聃后,回去三天不说话。他的弟子问:夫子见了老聃,怎么规劝他呢?孔子说:

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嗜,予又何规老聃哉?(《天运》)

孔子的意思在说,他看到老聃,就像看到龙一样。龙的变化是无常的,他本合就成体,迹散就成文采,乘云气而配合阴阳。他说他心里惊惧不定,口张开而不能合拢,还有什么可规劝老聃呢?

子贡听了老聃的教训,则惊怵改容,坐立不安。

四 孔子求道得道化人

孔子第二次拜见老聃时,他对老聃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很久了,也很熟悉书中的内容了。就去求见七十二位国君,谈论先王的大道,阐明周公、召公的政迹,一个国君也没有任用我。太难了,人君不容易劝说,大道不能昌明了吗?

老聃说:很侥幸,你没有遇到治世的国君。六经,是先王陈腐的遗迹,并不是先王的真迹啊!现在你所说的,仍是陈腐的遗迹。所谓迹者,是鞋践踏出来的;但迹,并不是鞋。水鸟雌雄互相对看,眸子不转而自然化生。雄虫在上呜叫,雌虫在下应和,这样传声受孕。这一类,都是雌雄异体而遥感化生,所以叫做“风化”。天性不可更易,天命不可改变;时不能留止,大道不可壅塞。假使得了“道”,怎么做都可以;失了“道”,怎么做都不可以了。

孔子听了老聃这篇教训后,三个月不出门。再见老聃说:我知道了。鸟鹊孵卵而化育,鱼类傅沫而生子,蜂类昆虫则是化生。生了弟弟,哥哥就哭了,他的意思是:有了弟弟,哥哥就失去父母的爱,舍长怜幼……长是陈迹,幼是变化。很久了,我没有和造化者冥合了;不和造化者冥合,如何能去化人呢?

老聃说:可以了,你得道了。(《天运》)

我们要知道:文字书画,不是什么大道,它只不过是一个形象而已。六经亦只是先王的陈迹,历史记录而已,而不是先王的精神,更不是先王的大道。一个人,如果没有得道,他怎么能够去“传道”呢?因为你身上没有种道的能量,怎能去感化别人,度化众生呢?

P112-117

序言

走近东方桥

周 山

东方桥是一位台湾学者的笔名。我是在知道他的真名实姓十余年之后,才知道东方桥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图书馆新进了一批港台书,其中有一本硬封精装的《中国理则学与西洋逻辑》,唐华博士著。当时,我正参与国家“六五”规划项目“中国逻辑史”的编写,而中国学术界有很多人持中国古代无逻辑的观点,想不到海峡对面也有人钟情于中国古代逻辑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唐华”这名字,以及书中风格独特的作者照片,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子里。

机缘巧合,十年之后的一天,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将一部名为《易经变化原理》的书稿交我审读,作者的姓名竟然是“唐华”。不久,又接海关通知,有一批《中国易经大全》已运抵吴淞仓库,速取。连忙拉了几位同事,借了一辆卡车,前往吴淞,果然取到了一个硕大的木箱,装了满满一车。千百年来,关于《易经》的注疏汗牛充栋,这么一大堆《大全》也在意料之中。打开一看,才知是唐华博士自己写的六卷本《中国易经大全》,每套一纸箱,共二百套。如此豪气的手笔,着实让我大开眼界。以前经常听人说,台湾老板都很“抠”。以后又听在台湾出过书的朋友讲,台湾出版社送作者的样书往往只有二、三册。唐华先生一个集装箱的赠书,使我看到了另一类大气的台湾同胞,他们像海峡的浪涛一样,胸襟宽阔,富有激情。

翌年春,《易经变化原理》出版,唐华博士应邀来我们哲学研究所讲学、交流。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一辆普桑出租车缓缓驶进社科院,从车里出来一位满头白发、满面红光的花甲老者。他那抖擞的精神、豪放的气质、幽默的见面语,不用介绍,我认定就是唐华!

中午,社科院副院长夏禹龙、哲学所所长王淼洋设宴为唐华先生洗尘。酒过三巡,唐华拿出几幅水墨画,有山水,有鱼虫,让大家随意挑选。我于画一窍不通,只感觉这些画的风格与众不同,画的山似山非山,画的鱼似鱼非鱼,但又感觉那确实是山,确实是鱼,有一种活泼泼的生气在画面上跃动、升腾,隐隐约约能揣摩得到画的一些意思,一时之间又说不出究竟什么意思。每幅画上,都署名“东方桥”,且有二、三枚鲜红色的印。询之,才晓得这“东方桥”并非别人,正是唐华本人。其中一幅,画有一大一小两尾鱼,大鱼的头转向小鱼,两眼炯然有神,不知是在向小鱼传道,还是解惑;一旁小鱼,一副全神贯注的样子,憨厚可爱,不禁使我想起庄子在濠上“知鱼乐”的故事。再仔细揣摩,这一大一小两尾鱼的形象,又颇类大陆与台湾。鱼类尚能互相沟通,相忘江湖,何况同源同根的中国人!于是,我便挑了这幅画面简朴而意蕴深邃的双鱼图。我不知唐华先生为什么给自己取了“东方桥”这一笔名,但是他孜孜以求台湾与大陆之间文化交流的良苦用心和实际行动,不正是在为海峡两岸间架起一座桥而努力吗?这无疑是一座东方最灿烂最壮观的桥了!

两个月之后,我应台湾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的邀请赴台参加“海峡两岸文化思想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抽空前往天母东路的东方桥寓所拜访,才知道东方桥先生的画作还有一个名堂:“哲学慧镜。”他送我一本装帧精美的十六开本书画集《哲学慧镜翰墨铭》,当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作序。据冯先生在序中所言,早在一九八。年的时候,就已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读过东方桥先生的《故乡月》杰作,也读过他的书”,“他那爱国、爱乡、爱同胞、爱中国历史的狂热而又有理性的情操,让人观之则有怆然而泪下之感!激发我们要打心坎里奋斗到底,争取新的生命潜力”。冯先生对东方桥富有哲理的画作给予了极其高度的评价:“他这《哲学慧镜翰墨铭》篇,是从天上来到我们中国人民群众中。他也是我们中国人民中的一位爱智者,他的‘翰墨、见意’,是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他承伏羲氏的八卦,贯诸子百家,集世界哲学及各宗派的大成。启子孙万世,永垂不朽之盛世。他写出‘道理’来,画出‘见意’来。创古人之未曾有,启来者在思想上发展法则之先河。大义滂沛,气盖百川名山。开天地之未形,立新画林之孤峰。”如果说以上文字是冯先生对东方桥书画的总体观感,那么,下面这段文字,则是冯先生对东方桥书画的具体评判了:“他随心所欲而不欲,不画而画,不写而写。写于道,画于道;写于空,画于空。空道相忘,不成篇而成篇,不成画而成画。”东方桥的哲画,也只有像冯友兰这样的哲学大家,才能着墨不多而道尽其底蕴。

《哲学慧镜翰墨铭》收集的众多画作中,有不少原件不仅为国内一些大学图书馆、地方美术馆收藏,而且也有被国外一些大学、美术馆以及爱好者所收藏,其中有日本的田中角荣首相收藏一幅《忘形》,美国的里根总统收藏有一幅《龙鼎梅》。通过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华夏民族的哲学理念传达给了大洋彼岸的人民,实在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交流。我似乎对“东方桥”的含义,又多了一层理解。

在《哲学慧镜翰墨铭》中,还收编有唐华先生的一批篇幅仅二、三百字的哲理短文,有引经阐微,也有自我独白;文字明快,意蕴高远,非哲界中人,一时之间恐怕难以尽窥其意。这些短文又参糅在哲画之间,一画一文,相映成趣。还有两组文字,篇幅稍长,初读不以为意,再读才发现是唐华先生的自传性文字。从这两组文字里,我约略知道了唐先生的身世经历,懂得了他为什么有如此“爱国、爱乡、爱同胞、爱中国历史的狂热而又有理性的情操”,才理解了冯友兰先生为什么“观之则有怆然而泪下”的感觉。

唐华先生甫出世,家遭变故,父蒙冤入狱。五岁时,母亲又死。大概不愿意在后母手里讨生活,幼小的他居然“逃到城里,做了叫花子,后来被海盗带去了”。据说那位海盗首领长得“英俊、儒雅,使人见了生敬”,还教他“说外国话,教他认字”。他与海盗们居住在一个荒岛上,那里“人人有工作,人人受教育;他们的生活可以自足,有夫妻,也有家庭。他们耕耘的方法,还是保持着极古老的法子,日出而作,日没而息”。那里的自然环境,荒凉而有野趣:“孤岛上,四境荒凉。偶或见之,似无甚生物;然而沿溪而人,攀登而上,亦有豁然开朗。四季分明,红绿间映,鸟啼燕语,垂杨柳絮,楚楚有韵,神采怡然,往来其间,鸡犬相闻,夜不闭户;日月相照:天地连璧,万物生生不息。”就在这酷似老子的“小国寡民”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式的环境里,他渐渐长大成人。

二十岁以前,唐华先生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二十一岁以后,他开始了梦幻式的游学生涯,徜徉于慕尼黑、剑桥、牛津、耶鲁、鲁文、哈佛、东京等名牌大学之门,构筑起融会各家哲理的基础,也造就了“大义沛然,气盖百川”的德性。

翻读着《哲学慧镜翰墨铭》,我更走近了东方桥。

从一九九九年开始,络绎不绝地收到东方桥撰写的《读易经的方法学》、《读论语的方法学》、《读孟子的方法学》、《读老子的方法学》、《读庄子的方法学》等新著;至二oO一年四月底,又收到《读楞伽经的方法学》、《读法宝坛经的方法学》两种。短短两年间,著书十五种共数百万字,笔耕之勤,收获之丰,且出自古稀之年,实在叹为观止,令我壮年之人汗颜。

这十五种冠之以“方法论丛书”的著作,不仅全面地体现了东方桥举重若轻、融合儒、释、道于一炉的学术功底,而且展示了东方桥幽默智慧的情趣、恬淡流畅的文笔,将那些古奥艰深的典籍,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他用儒、道的语言,讲解佛经;他又用佛家的语言,解读儒、道典籍。他把儒、释、道各种典籍,置于同一语言环境之中,给人一种和而不同的亲近感觉。东方桥这一工作,真是“功德无量”。读着这十几本书,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东方桥对祖国古籍的深厚情感。他把先人的这些原创性典籍,看作为生养自己的土壤,他是要把自己的生命根系,深扎在这片沃土里。他在给我寄完十五种书后的一封信中深情地写道:“我会回去的,我的家,就在上海、杭州等地,我一定会回去的!”捧读这封信,不禁又浮想起他赠送给上海美术馆的那一幅《怀故乡》。寥寥数笔,道出了游子归故乡的浓郁情愫。

炎热的六月底,我又收到他的信,说是已经从市区迁居乡间:“此乡间面对观音山,后为大海。有时静观白鹭齐飞,闻金蝉狂鸣,真乡村之乐也。”一股凉爽的村野气息扑面而来,我也浑然忘却了大都市的炎热。眼前,浮现出一位银发飘飘、精神矍铄的老者,在山间小道上漫步;他正眼观白鹭齐飞,耳听金蝉狂鸣,心中涌动着不竭的禅思,梦幻与天地为……

有一天,在上海书店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的砚友与我漫谈出版选题,设想推出一套适合于青年读者的传统经典现代读本。我遂从书架上取下东方桥的那一套“方法论丛书”。砚友翻阅之下,抚掌称快:“我们设想的正是这样一类书!”于是,在征询东方桥先生同意之后,上海书店出版社便从中选出四种,作为“东方桥读经典”的第一批选题。

当我们读到这些图文并茂的“大陆版”现代读本时,“台湾版”已经第三次、第四次重印发行。我相信,这些富有智慧、通俗生动的现代读本,同样会获得大陆广大读者尤其青年朋友的喜爱;源远流长、底蕴充沛的华夏文化,通过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读本,必定会深深扎根于年轻一代的心田之中。

(二OO二年秋曰写于沪上古美公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读庄子的方法学(东方桥读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东方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87694
开本 32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5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5-49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