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
《华罗庚的故事》为其中一册,由白海波编著。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世界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中国江苏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因心脏病突然发作,于日本东京病逝。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华罗庚的故事》为“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中一册,由白海波编著。
《华罗庚的故事》介绍了华罗庚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他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
被迫辍学
本世纪初,中国大地上乌云低垂、百业萧疏,正酝酿着一场巨大的革命。无数百姓艰难的挣扎在饥馑困饿之中。
一天深夜,江苏省丹阳县城中突然腾起一股冲天烈焰。大火和浓烟顷刻间把一座房子吞噬了。火光中,人影闪动,哭喊声连成一片。很久,很久,火势渐弱渐灭,救火的人相继散去。天光大亮时,周围的邻居发现废墟上坐着愁眉苦脸的华老祥,一夜间,他憔悴的几乎难以辨认了。
华老祥就是昨夜被烧掉的丝绸店的主人,原名华瑞栋,后来大家都忘记了他的原名,叫他华老祥。年轻时很有些革命热情,曾多次参加反对帝制的斗争。这一把大火不仅把他的家产烧的所剩无几,而且也把他从前的一腔豪气和信心烧得干干净净。收拾起仅存的一点儿东西,夹着一个小包裹,华老祥回到了家乡金坛县。
金坛县位于太湖以西。小城内外河网交错,土地肥沃。水中白帆如轻云片片,岸上桑林如绿海郁郁青青。这里盛产蚕丝,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之称。可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已无心沉醉于山光水色,生活的重负压弯了他们的脊背,也磨损了他们的心灵。
华老祥回来后几经奔波辗转。最后终于在城中的清河桥下落了脚。买下一家门面开了个小杂货铺。卖些棉花、针头线脑、香烟火柴一类的小东西。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华老祥最大的悲哀并不是生意萧条带来的如日艰难,而是自己已年近四十,尚膝下无子,只有一个女儿莲青。尽管莲青非常乖巧懂事。可是,一心想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古训的华老祥心境却日益郁闷、惨淡,脾气也越来越暴躁了。弄的妻子和女儿整天跟着提心吊胆,无精打采。
1910年11月12日,背着箩筐匆匆赶路回家的华老祥刚刚走到家门口,就听见屋子里传来了清脆、响亮的啼哭声,他不等放下箩筐,迫不及待的,三步并作两步跨进屋门。接生婆站起来,笑嘻嘻地说:
“恭喜你呀。老祥,你媳妇生了个儿子!”
“是真的吗?快抱给我看看!”
华老祥小心地抱起婴儿,久久地凝视着儿子的小脸。
“给孩子起个名字吧!”妻子勉强支撑起虚弱的身子,含着笑说了一句。
华老祥一听,马上解下箩筐,把孩子轻轻地放在里面,又在上面扣了一个箩筐,然后对妻子说:
“进箩筐辟邪,同庚百岁,就叫罗庚吧!”
妻子高兴的点了点头。这一对已不再年轻的夫妇多么希望儿子能一生平安,长命百岁啊!尽管华罗庚后来成了举世瞩目的大数学家,可是他一生中经历了多少艰难和磨难又有谁能够完全了解呢!
华罗庚一天天长大了。他整天跑来跑去、蹦蹦跳跳,东瞧瞧西看看。什么都好奇,一刻也闲不住。
四岁那年冬天。母亲带他去亲戚家串门。走到一座窄桥上时,他不停地拉住母亲的手问这问那,由于天冷路滑,一不小心二人竟失足掉到桥下冰冷刺骨的水里去了。母亲一边声嘶力竭的大喊救命,一边拼命地把小罗庚托出水面,岸上的人都被吓得呆住了,半天才醒悟过来。赶紧跑过去把母子俩拉上岸来。
大难不死,华老祥夫妇认为一定是菩萨保佑,于是在家里供起了一个白瓷的观音。每天烧香磕头。小罗庚虽然依旧淘气,可是总算没有再遇到什么大惊险,一晃就是几年过去了。
金坛县城东门3、4千米外的青龙山上,有一座规模不算太大的寺庙。每逢春天赶庙会时,庙里的“菩萨”就端坐在高头大马上,被和尚们簇拥着进城来。一路上,老百姓沿街跪拜。有的求药,有的卜卦,更多的人祈盼“菩萨”救苦救难,让自己过上好一点的日子。华老祥和妻子也虔诚地跪在那儿,默默祷告,祈求“菩萨”保佑小罗庚祛病免灾,快快长大。
热闹了大半天,庙会散了,人们各回家中。唯独小罗庚不见了。这下可急坏了华老祥夫妇和女儿莲青。。三个人分头寻找,街上没有,邻居家也没有,罗庚常去玩的地方都找遍了,连他的影子也没有。
“能跑到哪去呢?”姐姐莲青一向疼爱弟弟,她边找边哭,边哭边找。
天刚擦黑时,华罗庚筋疲力尽地回来了。小脸被汗水和灰尘弄得黑一道儿白一道儿的,衣服也脏的不成样子,母亲心疼地搂住他,连声地问:
“罗庚,你到哪儿去了?都快把我们急死了!”
P14-17
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前院长、两院院士
路甬祥
放眼21世纪,科学技术将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将全面崛起,国际竞争与合作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广泛局面。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华民族靠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人才,靠德、智、体、能、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今天的中小学生届时将要肩负起民族强盛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的知识界、出版界都应责无旁贷地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现在,一套大型的向广大青少年传播世界科学技术史知识的科普读物《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出版面世了。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和温州师范学院、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的同志们共同撰写的这套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本书中介绍了科学家们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阅读这套丛书是对课本的很好补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读物。
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明,明代以前我国的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涌现出张衡、张仲景、祖冲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这样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而在近现代,中国具有世界级影响的科学家并不多,与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并不相称,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相比较,在总体上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把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当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方针。我国也不失时机地确立了科技兴国战略,确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需要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更多更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我真诚地希望这套丛书能激发青少年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树立起献身科技事业的信念,努力拼搏,勇攀高峰,争当新世纪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