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陶瓷/人文中国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人文中国书系》中的一本。陶瓷不仅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而且至今仍然以鲜活的形态和浓厚的文化意味装点着现代人的生活。一件形制美、趣味高的陶瓷作品,不仅凝聚着时代科技与工艺的成果,记录着历史生活的点点滴滴,而且往往以方寸之地集绘画、诗文、书法、雕塑于一体,产生了超乎器巧釉美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正所谓“使形下之器启示形上之道”。本书中一张张精美古旧陶瓷的照片,与其通俗易懂的“身世”讲解相互映照,让你了解当时精英阶层艺术化思想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目录

前言

第壹章 原始彩陶

第贰章 泥质黑陶

第叁章 白陶和原始瓷器

第肆章 兵马俑与秦汉陶塑

第伍章 千年青瓷

第陆章 独树一帜三彩陶

第柒章 瓷的时代与“五大名窑”

第捌章 水墨青花

第玖章 茶之紫砂

第拾章 五彩瓷

第拾壹章 粉彩瓷

第拾贰章 明清出口瓷

第拾叁章 工匠的学问

第拾肆章 当代陶瓷艺术

后  记

试读章节

在中国的原始陶器中,除了彩陶,在艺术上和工艺上取得了较高成就的还有黑陶。其出现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黑陶是在彩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黑陶产生的历史背景正是中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时期,无论是宗教祭祀还是祖先祭祀,都朝着一种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而社会成员内部的尊卑等级也越来越明显,其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分配也需要建立一种制度化的行为规范。

在陶土的运用上,黑陶和彩陶一样,用的是优质的细泥质陶土。陶器虽然还用手制,但有些部分已经从彩陶时期的慢轮制作发展到了快轮制作,已普遍使用辘轳车,除了耳、鼻、嘴、流、把、足等附件外,器身一般都用轮制。这样不仅能使器身的造型更加规整,而且使器壁厚薄均匀,甚至制作出了薄如蛋壳的黑陶。黑陶的器面修饰,采用表面磨光的技法,在陶坯将干未干时,用砾石或骨器在表面压磨,烧好后的黑陶表面光亮如漆。 

黑陶的出现与烧窑技术及窑炉气氛的改变有很大关系,用含铁质成分多的陶泥造成的陶器,在氧化焰气氛下烧成后呈红色或褐色,在还原焰的气氛下则呈黑色。原始的烧成方式,是当窑火烧到一定温度后,将出烟道堵塞,让窑室里充分缺氧,让陶土里的铁元素还原,最后烧出的陶器由于烟熏和铁元素还原,就变成了黑色。这种烧成方式需要陶窑达到一定温度,技术上要掌握一定的火候。黑陶时期的烧窑技术比以前有了提高,烧窑方式也更加多样。据测定,黑陶的窑炉能达到1000℃的高温,而一般彩陶的窑火则在800℃左右。

由于泥土淘洗得更加细致、使用快轮、陶器表面磨光技术提高,以及烧成采用了还原焰等技术原因,使得黑陶与以往的陶器有了明显的不同:烧成技术的改进,使黑陶的致密度和烧结度都比以前更高,提高了陶器的坚硬度;快轮的运用,不仅使器壁厚薄更加均匀,器形更加规整,而且出现了许多新器型。

烧成技术和成型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造型艺术和装饰风格的改变。首先从装饰风格上说,一方面黑陶的黑色表面材质不适合彩绘装饰,另一方面复杂的器型构造也不适合进行彩绘装饰。在实用型的黑陶器物中,大多为素面磨光,这是一种非常典雅、精致的装饰;而除磨光外,还利用快轮辘轳的便利,在器身上划出或堆出凹进去或凸出来的各种弦纹,这些弦纹不仅起到了将器物分割为不同部位的作用,也是一种美丽的装饰,从而构成了黑陶的艺术风格——彩陶时期那种亢奋、激越、充满自由想象的图案装饰,被严谨的、秩序化的、极其规则化的弦纹装饰所代替.那种红黑黄的热烈色调,也被庄重单一的黑色所代替。那些在黑陶器皿,尤其是高足杯上反复出现的充满节奏、旋律、运动的弦纹,表现出一种经过反复提炼的程式美。如果说彩陶艺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激情的美,那黑陶艺术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理性的美。

而造型艺术风格方面,由于快轮辘轳的运用,器物的外轮廓线有了更多复杂的起伏变化——彩陶器物的外轮廓线一般都比较简单、饱满,因此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在绘画装饰上,而不是器形的变化上;但黑陶就不一样,由于其表面不加以彩绘,所有的变化都体现在器形的转折、起伏上。因此,无论口部与肩部,肩部与腹部,以及腹部与足部的外部线条都非常考究且追求变化。如果说彩陶艺术是以其图案的装饰美取胜的,黑陶艺术则是以其造型的变化美来取胜的。

由于快轮的运用以及人类起居生活的日趋精细,这一时期的器型种类明显增多,在彩陶时期日常的器型只限于罐、盆、壶、钵、碗、瓶、杯等,但发展到黑陶时期,还出现了可以蒸煮食物的□、为了坐在地上取食方便的高足“豆”(古代的盛食器)、有保温功能的带盖钮的鼎和碗等。在装饰上除素面磨光外,还有划纹、弦纹、方格纹、附加堆纹、圆圈纹和镂孔等。P16-19

序言

陶器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对水、火和泥土的征服,是在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有能力改造物质环境的结果。在陶器产生和应用的过程中,不仅以其形态上的分工标志着人类生活的精致化程度,不断拓展着人类在实用领域的技术与智能,而且最终发展为实用与审美功能兼备的艺术产品。

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把中国先民创制陶器生动地概括为“陶于河滨”并“作什器”。陶器的出现无疑大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发展,还有精神生活的丰富。尽管一万多年以前创造早期陶器艺术的先民早已逝去,但他们制作的陶器却为我们留下了远古时代的信息——如果你对历史着迷,并想探究出一件件古旧陶瓷的身世,这些陶器是历史最可靠的见证之一。

距今三千多年前,正是中国的夏商时期(公元前21世纪一公元前11世纪),中国人发现了高岭土,并制作出了美丽的白陶。不久,人们发现并能够配制草木灰釉,加之窑炉烧成温度提高,就在白陶的基础上制作出了最早的原始瓷器。

东汉(25—220)末年,在中国的浙江,人们用高质量的黏土和瓷石混在一起,烧制出一种可以塑造成型、刻上装饰性图案、绘上图画的坚固的青色半透明体容器——世界上最早的瓷器诞生了。在此之前,虽然几乎所有的早期文明都制作出了陶器,但都还不曾制造出瓷器。东亚地区是受中国的影响才逐步学会了烧瓷,直到18世纪才开始制作瓷器。因此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国人民献给世界的礼物。瓷器的生产制作既是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一种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取向的凝聚——青碧如玉的瓷器釉色,迎合了中国人的“崇玉”传统,也体现着中国人讲求“自然天成”的审美趣味。从那时起,青瓷工艺延续至今,而且作为中国瓷器艺术主流的历史达千年之久。

到了宋代(960—1279),中国古典美学精神发展到了极致,在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上表现出了成熟的理性和自觉意识,就在这个古代汉文化的高峰期,中国的瓷器艺术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巅峰期——大江南北瓷窑遍布:布满冰裂纹的汝窑天青釉瓷,紫口铁足的官窑青瓷,金丝铁线的哥窑青瓷,厚如凝脂、美如青梅的龙泉窑青瓷,还有灿如晚霞、变幻多端的钧窑瓷,青白如玉的景德镇影青瓷,天然成趣的建窑兔毫瓷、油滴瓷,洁净似银的定窑白瓷等等,制瓷工艺水平大大提高,并且超越了器物的实用性,而追求造型、质地、色泽、图案的文雅化,更注重审美细节也更具观赏性,充分体现了当时精英阶层生活艺术化的思想。

接下来,在蒙元时期(1206—1368),青花瓷出现了。与元曲出现的文化背景一样,通俗艺术、市民艺术和较为多元的民族艺术风格融入到了制瓷工艺中,虽然还未成为主流,但这种偏爱装饰性的彩瓷所代表的审美倾向已与前代强调自然天成、含蓄内敛的素瓷所代表的美学气质大异其趣。这种艺术风格在其后的明(1.368—1644)清(1644—1911)两朝得到了延续和完善,在中外交往范围不断扩大的历史背景下,色泽艳丽、纹饰繁多的彩瓷不仅为中国的皇室所器重,还飘洋过海远销欧美。  

中国生产的瓷器,早在宋元时期就出口到了许多国家,元代(1206—1368)青花瓷更是专门为伊斯兰国家制作的出口瓷。随着世界地理大发现,越来越多的欧洲商船来到这个他们向往已久的遥远神秘而又发达的东亚帝国,商人们在这里看到了无限的商机,华美的丝绸、口味多样的茶叶、精致的瓷器无刁一呤他们着迷。很多欧洲国家都建起了对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贸易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方瓷器贸易中起了领头作用。16世纪晚期,由葡萄牙商人从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瓷器供不应求;整个17世纪,随着与中国的贸易不断增多,欧洲上流社会掀起了一股追捧这种异国情趣的瓷器和热衷于饮用中国茶的时尚。可以说,19世纪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瓷大国。今天的人们可以在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中看到产自中国的瓷器精品,同时亦不难发现中国制瓷技术的广泛影响。中国瓷器出口促进了中外文化艺术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谱写了世界文化交流史和世界经济贸易史的重要篇章。

高岭村是中国著名瓷都景德镇附近的一个村庄,这个村庄后面的高岭山从明朝末年起即以出产瓷土闻名于世。直到清代中期,景德镇生产瓷器用的还都是高岭山的瓷土;而这一时期,正是欧洲从景德镇进口瓷器的最盛期。从那以后,世界陶瓷业就将所有瓷土通称为“高岭土”,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陶瓷不仅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而且至今仍然以鲜活的形态和浓厚的文化意味装点着现代人的生活。一件形制美、趣味高的陶瓷作品,不仅凝聚着时代科技与工艺的成果,记录着历史生活的点点滴滴,而且往往以方寸之地集绘画、诗文、书法、雕塑于一体,甚至还承载过社会教化的信息与功能,将古与今、中与外、整体与部分、科学与美学融为一体,产生了超乎器巧釉美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正所谓“使形下之器启示形上之道”。

后记

我和陶瓷的缘分,是因为我的家乡就在世界著名的瓷都景德镇,我曾在那里生活和学习,从小熟悉陶瓷艺人的生活。硕士毕业后,我还曾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教书,烧窑、做陶艺,读陶瓷史,欣赏中外优秀的陶瓷艺术作品等,曾是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我是通过中国的陶瓷史来开始了解中国的文化史、中国的哲学史和中国的艺术史的。在此基础上,读博士时,我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拓展了自己学术研究空间。我现在从事的是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工作,早期的这些训练为我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对我做有关陶瓷艺人的生活史研究益处无穷。

陶瓷器曾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日常器具之一,“民以食为天”,这是中国人传统的生活观念,孔子曾说“美食不如美器”,可见作为食具和炊具出现的陶瓷器,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有何等重要的位置。更何况中国的文化向来重视“器以载道”,即在简单的器物中体现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与审美追求。正因为如此,钱穆先生在其《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写道:“中国人的美术,常附加在工业上,而中国的工业,常注重在有关一般人生日用的器物上。这是中国工艺美术与中国整套文化精神相配合之点。…‘在中国是工业与美术合流了,仅在有关一般人生日用品方面,而流露了中国人之心智与技巧,使日常人生渐于精美化,这是中国工艺美术之一种特征。”他在这里指的工业,是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在中国传统的手工业中,陶瓷业是一个非常发达,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在中国的所有工艺美术中,陶瓷艺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门类。从中国的陶瓷艺术中,我们不只是简单地看到有关中国陶瓷艺术的种类和特点,我们还能看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发展,以及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变化、中国人审美观念的变化等等。

出版社约我写作本书时,我欣然接受下来,一方面因为自己熟悉这门专业,教过“中国陶瓷史”的课程,也曾写过《中国陶瓷史》;另一方面,我也由衷热爱中国的陶瓷艺术,希望把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想写出来奉献给想了解它的各国人民。

感谢出版社的约稿,感谢张宏编辑,在我写作过程中不断地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并在编辑过程中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劳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陶瓷/人文中国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李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508054
开本 16开
页数 1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6.34
丛书名
印张 8.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2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