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明的曙光--广西史前考古发掘手记/八桂风谣书系/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采用随笔的写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来自田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讲述的是在田野考察中发生的故事与感受,记录的是在田野考察中采访的人和事,图片和文字有机的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本书是系列之“八桂风谣书系”之一,对广西史前的风情习俗作了一番田野考察。读者听到的不仅是调查者个人的独白,还能听到来自访谈对象的声音;读者了解到的不仅是调查者考察的结果,还能看到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在考察中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跟随作者一起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内容推荐

在这本书里,我们讲述了一些考古的快乐与艰辛,也包括我们翻阅“地书”读到的那些有趣的故事。广西远古的历史,有的神秘面纱已被撩开,成为定论,大家耳熟能详;有的仍是迷雾重重,若明若暗,充满继续探索的魅力。而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常常是鲜为人知的。我们想尽量使用流畅的语言表述,但由于语文修养水平的限制,你仍会时常发现一些考古学的专门术语,使你难以理解,甚至感到味同嚼蜡。这时,请你暂且跳过去就是了,无须过分较真。当你日后想起要更详细地探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再回过头来,慢慢品味。当然,有时我们思虑再三,也会故意留下“飞白”,给读者空出遐想的天地,让你细细推敲,借以获得阅读的愉悦,激发探索的欲望。

目录

总序

一、从中药铺追索到巨猿的故乡一巨猿化石发现记/1

1.是猿还是人/1

2.发现巨猿洞/2

3.巨猿不是人类的直接祖先/7

二、右江河谷八十万年历史再现——百色手斧发现记/8

1.百色旧石器的发现/8

2.年代之递增/11

3.发现玻璃陨石/13

4.手斧的确认/16

5.挑战“莫氏线理论”/20

三、柳江人:东亚人的共同祖先,有一支南迁澳大利亚/21

1.柳江人的发现/21

2.柳江人住在何处/24

3.柳江人的身高/26

4.东亚人的共同祖先/27

5.柳江人的后裔/28

6.有一支南迁澳大利亚/35

四、甑皮岩究竟有多少的秘密/37

1.怎么发现甑皮岩/37

2.年代的争论/39

3.“赤道人种”的特征/42

4.是野猪还是家猪/43

5.再次发掘和研究/44

6.是原始农业还是采集狩猎/45

7.发现最早的陶器/46

8.可否命名为“甑皮岩文化”/4B

五、遍地螺壳的贝丘遗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狩猎采集生活/50

1.豹子头在哪里/51

2.鱼头形蚌刀/54

3.调和的陶土/55

4.西津船闸下的遗址/56

5.双肩石器的源头/57

6.秋江遗址的遗憾/61

7.顶蛳山的轰动/63

8.命名为“顶蛳山文化”/65

9.特殊的葬俗/68

六、向海洋讨食——海边的贝丘/73

七、革新桥——一处石器制作场/79

1.沉睡七千年。一醒惊天下/79

2.石器制作场/81

3.树皮布石拍/85

八、晓锦的炭化米——探寻原始的稻作农业/90

1。差点失落的遗址/90

2.发现炭化稻米,93

3.五岭南北文化交流的中转站/101

4.一套制作石器的工具/103

5.陶器是露天堆烧的/107

6.满载归来/108

7.能否命名为“晓锦文化”/111

九、感驮岩的牙璋一岭南古国与华夏文明的接触/113

1.砂石范/116

2.礼器牙璋/117

十、大石铲_农业文明的象征/120

1.数量巨大的石制品/120

2.奇特的存放形式/122

3.是农具、货币,还是祭祀品/126

后记/132

试读章节

4.东亚人的共同祖先

晚期智人也叫现代智人,是指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过去曾叫新人,从距今5万~4万年前开始,欧洲、非洲、亚洲、澳洲、美洲都有了人类的分布。

晚期智人与早期智人形态上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其面部变小,眉脊减弱,颅高增大,到现代人则愈加明显。由于各大地区的早期智人已有明显的地区性的形态分化,加上各地区不同的自然选择作用,因而造成各地区现生人类形态的明显差异。

人种或种族是根据能遗传的体质特征来区分的,主要是根据皮肤的颜色,头发的形状和颜色,眼、鼻、唇的形状等,划分为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等。

中国晚期智人化石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特征。从牙齿化石来看,上门齿化石都是铲形的,而现代中国人铲形上门齿的比率高于任何其他种族;而且第三臼齿先天缺失,在现代中国人中,第三臼齿先天缺失率在蒙古人种中最高。

从骨骼来看,中国晚期智人化石的头骨上都有明显程度不同的矢状脊,都有较宽阔的鼻骨、前突的颧骨。

这些形体性状,在现代蒙古人种或称为黄种人中有特高的出现率,而且在中国发现的直立人直到晚期智人时期都经常出现,说明从直立人到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现代人,蒙古人种在中国人种中存在着时间发展上的连续性以及血统亲缘上的继承关系。

中国发现最早的晚期智人化石主要有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河套人等,其中最重要的首推柳江人。

柳江人生活在更新世晚期,距今5万一4万年,这个时期是世界上人种分化的时期,柳江人是在人种分化中较为原始的蒙古人种。蒙古人种有南北两个类型,北方类型以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为代表,南方类型就以柳江人为代表。可以说,柳江人是南方蒙古人种的最早祖先。

P27

序言

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想必每一个人都可以回答出“田野”的含义,但学术界常说的“田野研究”之“田野”却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田地、荒野”,而是充满独特的文化意蕴,此正如著名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所指出的:“广义而言,所有的实地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研究’,包括社会调查访问、各种问卷测验的施行、考古学实地发掘、民族学调查考察等都属之。”

文化乃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虽然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但文化上的隔膜却依然存在,承载着人类文明和体现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因此,对于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也就成为了当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主题。不少学人多年来一直坚持进行以文化特别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的田野考察研究,并希望能有机会把自己在田野考察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思考和生命感悟表达出来,恰好广西人民出版社亦有同样的出版意向,于是,经过交流与讨论,一套“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就得以问世了。

“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采用随笔的写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来自田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讲述的是在田野考察中发生的故事与感受,记录的是在田野考察中采访的人和事,在注重细节真实和情节生动的同时讲求文字简洁流畅。对图片的处理力求用有形的设计来表现无形的语言,使图片和文字有机的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本丛书最大的特点在于让田野中的人与物活起来,让田野中的景和情动起来。读者听到的不仅是调查者个人的独白,还能听到来自访谈对象的声音;读者了解到的不仅是调查者考察的结果,还能看到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在考察中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跟随作者一起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鉴于内容的丰富多彩,根据“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的具体情况,我们将这套丛书分为国内及海外两大部分,其中,国内部分分为“西部田野书系”、“东部田野书系”、“八桂风谣书系”,海外部分分为“海外镜像书系”、“第三只眼书系”,各书系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把来自田野的文化信息传递给读者诸君。

用我的脚你的眼,用你的心我的心,走进田野,感触文化。

后记

实践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民族是对自己古老的过去不感兴趣的。生活在广西的人和关心广西的人,不可能对广西的古往今来不感兴趣。

广西地处祖国南部边疆,自古以来,既是中国出入东南亚的门户,又是我国大西南的出海通道;既是我国的南大门,又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的桥梁。

早在八十万年以前,广西已有人类繁衍生息,会制造“精巧”的打制石器;五万年前已产生人种分化,生活在广西的柳江人是东亚现代人的共同祖先;生活在这里的人,在距今一万年前已学会磨制石器,发明烧制陶器,开始形成定居聚落;距今八千年前向海洋拓殖;距今六千多年前开始农耕,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家禽;距今四千年前迎来文明的曙光,跨入复杂社会……他们制作的工具先进吗?他们的衣食资源丰富吗?他们怎么对待生老病死?……

人类历史至少已有五百万年,而有文字记录的历史最多不过五千年,人类历史99%要靠考古学家去补写。这部失落了的历史书被掩埋在地下,是一部页码繁多,并已错乱的无字“地书”。考古学家用锄头去翻阅它。

我们两个就是这些翻阅“地书”的考古学者中的成员。我们在八桂大地跋涉了三十多个年头,和同事们一起,常常顶着烈日冷雨,冒着寒风瘴气,在荒山野岭间徘徊;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段残石器,一块碎陶片,会成为我们期待多时的新发现,使我们忘乎所以地跳跃欢呼。三十多年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探索无穷,兴味有加,不知老之已至。将到从心所欲之年,不敢说已读懂这部“地书”的万分之一,但回首往事,发现的乐趣仍时时令我们兴奋,激发着我们要向大众倾诉。将我们这种感受传递给读者,让更多的人跟我们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是我们多年来心中挥之不去的梦。

本丛书主编廖明君先生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和读者诸君一起来圆这个梦,让我们能够超越时空,回溯到那遥远的年代,与历史老人促膝对话。

在这本书里,我们讲述了一些考古的快乐与艰辛,也包括我们翻阅“地书”读到的那些有趣的故事。广西远古的历史,有的神秘面纱已被撩开,成为定论,大家耳熟能详;有的仍是迷雾重重,若明若暗,充满继续探索的魅力。而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常常是鲜为人知的。我们想尽量使用流畅的语言表述,但由于语文修养水平的限制,你仍会时常发现一些考古学的专门术语,使你难以理解,甚至感到味同嚼蜡。这时,请你暂且跳过去就是了,无须过分较真。当你日后想起要更详细地探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再回过头来,慢慢品味。当然,有时我们思虑再三,也会故意留下“飞白”,给读者空出遐想的天地,让你细细推敲,借以获得阅读的愉悦,激发探索的欲望。

蒋廷瑜彭书琳

2004年6月3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明的曙光--广西史前考古发掘手记/八桂风谣书系/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廷瑜//彭书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9053607
开本 24开
页数 1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2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1.115
丛书名 八桂风谣书系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3
17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3 19: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