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映画--香港制造
内容
编辑推荐

香港电影,东方传奇,银幕神话,梦幻世界。注目香港电影,犹如翻开一本厚重而绚丽的书籍,一页页沉稳地展开“东方好莱坞”的光影传奇;也犹如打开一个丰富而珍贵的宝库,银幕传奇中的杰出作品、生动人物正熠熠生辉,映衬着“东方之珠”的辉煌文化。本书作者通过对香港电影导演及经典代表作的谈论分析,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香港电影画卷。

内容推荐

每一位导演的每一部作品如同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在时代的更迭中结构成一个晶莹闪烁的香港电影历史坐标系,各自勾勒出个性张扬的标点,同时也以集体的合力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香港电影画卷。

目录

自序 /1

第一场 香港电影导演扫描

香江光影传奇的背后/6

第二场 从新浪潮走来

徐克:偏锋独行/22

严浩:诗意思辨/64

第三场 文艺电影主力

关锦鹏:男生女相/102

尔冬升:爆“冷”制胜/132

陈可辛:怀旧表达/132

张婉婷:移民写作/194

第四场 动作电影旗手

杜琪峰:以静制动/230

唐季礼:健康暴力/264

陈木胜:“文”写动作/292

第五场 动漫电影引领者

刘伟强:潮流探索/320

第六场 喜剧电影代表

刘镇伟:“大话”电影/350

第七场 独立电影作者

陈果:草根写实/386

第八场 新生代导演

彭浩翔:另类“乱炖”/416

黄精甫:浪漫江湖/436

试读章节

香江光影传奇的背后

时间的激流,是一种演进,是一种冲刷,也是一种沉淀。2005年,中国电影迎来百年华诞,作为中国电影之重要一脉的香港电影也悠悠走过了九十多个年头。回溯香港电影的过去,犹如翻开一本厚重而绚丽的书籍,一页页沉稳地展开“东方好莱坞”的光影传奇;也犹如打开一个丰富而珍贵的宝库,银幕传奇中的杰出作品、生动人物正熠熠生辉,映衬着“东方之珠”的辉煌文化。

回望香港电影史,数干部精彩感人的电影作品和数万个栩栩如生的银幕形象,都离不开近百年来香港电影人的辛勤耕耘和智慧创造。就电影艺术而言,作为创作核心与灵魂的导演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充分调度超群的创意智慧、丰富的想象力,领导电影创作集体巧妙地运用摄影机,以流畅的叙事和独特的风格创作出精彩的作品,书写出生动卓越的电影历史传奇,创造出“东方好莱坞”的精彩神话。

在香港电影近百年的历史谱系中,数百位导演应运而生,各自在不同的时代写下自己光彩的一笔。内地电影导演伴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美学的发展,被众多学者划分成六代导演群。而相对于此,香港电影导演的整体架构并不是很清晰,没有明显的代际划分概念和界定说法。但综合考虑香港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电影美学发展的进程,香港电影导演群体大体可以进行如下分类:一、开拓期的引领者,包括黎北海、黎民伟、赵树霑、邵醉翁等电影先导;二、黄金时期的耕耘者,包括朱石麟、李翰祥、胡鹏、秦剑、李晨风、李铁等纵横国语和粤语影坛的重要导演;三、转型时期的冲浪者,包括张彻、胡金铨、李小龙、楚原、许冠文等突出人物;四、多元化时期的播种者,包括徐克、许鞍华、严浩、关锦鹏、尔冬升、张婉婷等主力干将;五、新时期的尝试者,包括陈可辛、杜琪峰、刘伟强等旗手人物和彭浩翔等新晋导演。每一位导演的每一部作品如同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在时代的更迭中结构成一个晶莹闪烁的香港电影历史坐标系,各自勾勒出个性张扬的标点,同时也以集体的合力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香港电影画卷。

P6

序言

香江电影,东方传奇,银幕神话,梦幻世界。时光如梭,不知不觉,香港电影在我的心中已经驻足了十年。之前高中时候,通过录像带,我最早接触到了周星驰主演的一系列天马行空、夸张搞笑、幽默调侃的喜剧片和周润发主演的豪情壮志、阳刚悲壮、煽情感人的枪战片。但那时候,电影只是我紧张备考之余的一种娱乐和消遣,只沉醉于曲折起伏的情节,而没有什么其他的感觉。真正从专业学习的角度开始对香港电影产生兴趣,应该是在1995年我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许鞍华导演的影片《投奔怒海》,影片中小人物面对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艰难求生存的悲剧给了我前所未有的触动,我没想到香港还有表达人文理念如此深刻的电影,这和我以往的香港电影观影经验截然不同。这促动了我对香港电影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聚焦于表层娱乐之下的深层解读。

十载倾情,朝暮倾心,香港电影也潜移默化地伴随了我从大学到教学工作的人生最青春、最黄金的十年。十年中,随着观摩的香港电影越来越多,理论学习越来越深入,我的研究视野也逐渐地开阔,由原本纯粹的作品和导演等艺术研究逐渐拓展至整体的香港电影产业研究。从情感上说,香港电影已经是我知识视野中爱与痛的重要部分,爱其艺术与产业之成熟,痛其粗制滥造和创新匮乏。时至今日,香港电影已经成为我影像关注的重要命题,研究香港电影也已经成为了我学术生命的核心部分。

20世纪末,美国著名学者大卫·波德威尔(David B0rdwell)在著作《香港电影的秘密》中这样评价香港电影:“港片堪称是70年代以来全球最富于生气与想象力的大众电影。”确实如此,素有“东方好莱坞”美誉的香港电影,是中国电影中最具有世界影响力和产业渗透力的重要分支,也是最具有商业价值和现代都市感的重要部分。自上个世纪初至今,香港生产的影片已达9000部左右,在中国两岸三地的电影生产中最为突出。兼顾中国历史、地域文化和国际视域,香港电影独有一份全球与本土、商业与艺术自觉杂糅的创作意识。就目前国内的研究状况来说,香港电影在世纪交替的时刻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从事香港电影研究的学者和专家也越来越多,而且这种状况随着内地市场的不断开放和香港电影的陆续登陆,会渐趋繁荣态势。

但值得关注的是,在内地研究香港电影、日渐兴盛的背后,因为地域文化、社会环境和语言习惯的不同,部分研究存在着误读和曲解的现象。局限于学术研究的一贯模式和电影观摩的不完整性,很多情况下,在内地受关注和吹捧的导演作品其实并非是导演真正的代表作,内地学者着重读解研究的层面并不是导演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这种情形在很多导演研究和作品研究的过程中出现过。如此,内地研究者应该如何正确地评论和赏析香港电影导演的作品,就成为了一个建立科学研究架构的重要问题。对此,我以为,真正科学客观和有价值的电影研究,应该是站在导演真正的意图的基础上具体比照完成片的效果的分析研究。或者说,在坚持艺术文化研究的同时,研究者也应该注重相应的实证研究,查找有关导演创作的第一手资料,争取最大限度地了解导演意图。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产生了写作本书的想法,希望通过与各位香港导演面对面的直接对话,真正进入他们真实的电影世界,了解他们深层的创作理念,也提供给内地的香港电影研究者和爱好者一些可资参考的第一手实证资料。构思很容易,但实际操作的难度非常大。虽然目前与香港电影界的学术研究途径比较顺畅,但是导演们紧张的电影制作和捉摸不定的拍摄行踪,还有联系过程的迂回和烦琐,使整个采访过程几经波折,历经十个月才完成。为了完成全书的采访,我三赴香港、二赴上海,既有随时准备出发的紧迫,也有长期等待的无奈,其间的艰辛难以言表,却是我人生中难得的一次宝贵体验。

实际上,采访的过程也是我与香港电影导演直接沟通交流的一次心灵之旅。我一次次面对导演坦率的陈述,一次次沉浸于真实的导演作品中,愈加准确地建构起香港电影的导演图景和艺术脉络,也逐渐深入地走进香港电影历史发展进程中。真的,非常感谢徐克、关锦鹏、陈可辛、杜琪峰、严浩、尔冬升、刘伟强、唐季礼、张婉婷、刘镇伟、陈果、陈木胜、彭浩翔、黄精甫14位导演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我的访问,在紧张的时间内跟我一起回顾和探讨他们的创作历程和艺术理念,支持我的学术研究。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尔冬升导演,他除了热心接受我的访问外,还热情地把我引荐给多位香港导演和香港导演协会的工作人员,为我后面的访问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还要特别感谢刘伟强导演,他在荷兰紧张拍摄新片的间隙,用电子邮件的方式认真详细地回答了我的问题,这种真诚的态度让我非常感动。在陆陆续续对这14位导演的采访中,香港导演协会的许鞍华会长和冯斯敏小姐、香港寰亚公司的陈焕宗先生、保利博纳的孙晨小姐、关锦鹏导演的妹妹关小姐、唐季礼导演的助手张建中先生、陈木胜导演的助手Wendy小姐、彭浩翔导演的助手Quin小姐和我多年的香港好友黎鹏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在此深表谢意。还要感谢慈文影视公司提供《七剑》剧照、罗冬先生提供《长恨歌》剧照、华谊兄弟公司提供《情癫大圣》剧照、星美传媒提供《如果·爱》剧照,感谢《中国银幕》梅江平先生的支持。

在本书的体例架构上,我先简单介绍了一下香港电影史中的导演图谱,对香港电影导演整体扫描,而后以类型片范畴来架构14位导演之间的关系。遗憾的是,本书采访和研究的导演只是香港电影导演群体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导演因为忙于在世界各地拍片,我三赴香港都没能采访到,而且一本书的容量确实有限,所以许鞍华、王家卫、周星驰、陈嘉上等许多著名导演的访问和研究只好寄望于以后再完成。有些访谈进行的时候,因为导演新作还未完成,所以就此作品的对话未能深入。另外鉴于时间紧张,水平有限,书中谬误、缺漏在所难免,行文造句有欠严谨,敬请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多年来,我一直坚持香港电影的研究,并有些许收获,这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周星教授,他的谆谆教导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启发。当然还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我的学术成长离不开这片土壤。

从2004年底开始酝酿选题,到如今书稿完成,一年的时间悄然逝去。这一年中,我把教学工作以外的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采访和写作过程中,先生谭政全力支持我的外出采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帮我认真校对文字并进行文图排版,其间的温馨关爱让我万分感动。在此,我要衷心感谢他,没有他的无私支持,我是不可能安心写作的。在忙碌的写作中,我并不孤独寂寞,还有李雪和唐宁两位好友一路相伴,她们帮我做了大量的文字收集和整理工作,这里也表示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责任编辑谭燕,本书从选题策划、体例设计到装帧风格,都离不开她认真快速的工作,因为她的努力,才使得这本书顺利完成。

张燕

2006年1月3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映画--香港制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06211
开本 16开
页数 4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80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28.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6:4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