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苏州民间手工艺术
内容
编辑推荐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创造,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苏州的民间手工艺是苏州人的骄傲,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手工艺人处在社会的底层,他们的技艺和艺术往往是自生自灭,没有修志的可能。本书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让民间的艺人与他们的作品能够记入史册!

内容推荐

本书是经过广泛细致的民间艺术普查,由苏州市文联和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编纂。本书历时三年多,全面翔实地记录了苏州手工艺术发展过程,收录了七大类八十个手工艺品种,用22万字把这座古城的手工艺术展示得淋漓尽致。

目录

◆概述

◆苏州民间手工艺术品

◎织绣篇

刺绣

发绣

宋锦

缂丝

羊毛地毯

天鹅绒挂毯

常熟花边

排须、花边

花线

蓝印花布

水乡妇女服饰

◎雕塑篇

玉雕

石雕

砖雕

木雕

红木小件

红木家具

漆雕

核雕

根雕

微雕

蛋壳雕

粉笔雕

碑刻

竹刻

发刻

瓷刻

印纽

青玉堆花瓷印

泥塑

仿真木船

仿真微型建筑

◎装饰篇

桃花坞木版年画

灯彩

装裱

剪纸

通草堆花

麦秆画

树叶画

国画彩蛋

瓷画

木板拼画

绢花

民俗挂件

珍珠工艺

宝素珠

苏南花烛

金箔、金线

金砖

◎文化用品篇

湖笔

胎发毛笔

制墨

笺纸

制砚

姜思序堂国画颜料

版刻图书

剧装戏具

民族乐器

昆剧木偶

龙灯狮彩

◎扇子篇

绢宫扇

折扇

檀香扇

象牙扇

纸团扇

◎玩具篇

玩具

九连环

蟋蟀盆

鸟笼

风筝

烟花爆竹

草编、棕编

◎金属工艺篇

仿古青铜器

仿古钟

手炉

金属镂刻

金银丝镶嵌

金银饰品

铜脚剪刀

蟹八件

◆附录

一、苏州市民间手工艺术活动大事记

二、苏州市获“民间艺术之乡”称号一览表

三、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名人和民间艺术家名录

四、苏州市历代知名民间艺人名录

五、苏州市民间艺术机构、单位、社会团体

六、苏州市民间艺术品历年主要获奖名录

七、苏州市民问艺术著作一览表

◆后记 城市的理由

试读章节

苏州刺绣,简称“苏绣”。它是以苏州为集散中心,遍及江苏全境的一种著名手工艺品,在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粤绣、湘绣、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由吴兴钱山漾古遗址出土的五千年前以家蚕丝织成的丝织物残片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取丝的国家,而且发源于太湖流域,这就为苏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文献和实物的限制,苏州刺绣究竟始于何时,目前尚难以确切说明,但据刘向《说苑》载,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地已有“绣衣而豹裘者”。三国时,东吴丞相赵达之妹,已能运用刺绣绣出了我国第一张山川地势军阵之图,时人谓之“针绝”。而《三国志·吴志·蒋钦传》上也记有“妻妾衣服,悉皆锦绣”之句,可见一千七百多年前苏州刺绣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已达到可观的程度。

宋代,苏州刺绣已有了欣赏性的绣品出现,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张应文著的《清秘藏》一书中说:“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仅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唼喋之姿,佳者较画更胜。”描绘了宋代苏绣已具有精工细作、形象真实生动的特点。

元代的苏绣,见诸文献记载的并不多,《清秘藏》中则道:“元人用线稍粗,落针不密,间用墨描眉目,不复宋人精工矣!”可见,元代的绣品较之宋代无多大进步。

明代,是苏绣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是社会对绣品需求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绣数量的增多;另一方面是嘉靖年间(1522—1566)上海“露香园顾绣”的出现,对苏绣风格的形成起了举足轻重的影响。顾绣代表人物韩希孟,是“露香园”主人顾名世的孙媳,她的艺术特点,在于利用绘画为基础,尽力发挥刺绣针法与调和色彩的表现能力,使绣品效果达到淋漓尽致、相得益彰。苏绣在吸取她的长处后,无论在原料、针法、绣工上,与当时的鲁绣、东北的缉线绣、北京的洒线绣截然不同,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文雅、针法活泼多变、绣工精细的特有风格,称誉全国。

P26-28

序言

            巧手出“苏式”

                    东南大学艺术学系教授 张道一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这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两句诗。白居易在《忆江南》中也念念不忘苏州的繁华。千百年来,苏州占全了“天时,地利,人和”,并得以充分发挥,被誉为我国的“人间天堂”。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她所积淀的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都是相当可观的。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四面八方的人们来苏州观光,游园林,过古桥,听寒山寺的钟声。至于吃的、用的、玩的,不但样样都有,而且更是独具特色。曹雪芹写《红楼梦》,第六十七回中专门写了薛蟠从苏州买来的两箱子物品,一箱“都是绸缎绫锦洋货等家常应用之物”,另一箱“却是些笔、墨、纸、砚,各色笺纸,香袋、香珠、扇子、扇坠、花粉、胭脂等物;外有虎丘带来的自行人,酒令儿,水银罐的打金斗小小子,沙子灯,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的小像,与薛蟠毫无相差”。可以说,这是三百年前苏州民间手工艺的一个缩影,写的都是几项有代表性的东西。曹雪芹对于民间手工艺是非常熟悉的,也最懂得它的价值和意义。薛蟠买这些东西送给林黛玉,本以为是她家乡的“土物”,所谓“物离乡贵”,会讨她喜欢,恰恰相反,黛玉见了反自“触物伤情”,掉下了眼泪。这就是民间手工艺的魅力。

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顾禄出版了专谈“吴趋风土”的《清嘉录》,他以岁时为序,其中也记录了一些苏州的民间手工艺。此书流传很广,版本也很多,连日本也有翻刻本。民俗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关系着大众,所谓“入国问俗”与“入乡随俗”,是很有人情味的。有的人评价手工艺过分强调了技艺,实际是一种偏颇。这大概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道”与“艺”的关系吧。

在我国,像苏州这样人文厚积的城市为数是不多的。我对她产生浓厚的感情,是在半个世纪之前。20世纪50年代之初,我初到江南,作为民俗和民艺的田野考察,是从苏州和无锡开始的,从中真正体验到了江南的人文之美。对于苏州的民间手工艺,曾经一项一项地记录,约略熟悉其大概。那时候,苏州的手工艺已组织起36个合作社,少者十几人,多者上千人。当时年青,不但了解生产,访问艺人,并且去跑木渎、角直,到农村看“吴装”。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向朱士杰、顾公硕、顾仲华、徐坛秋诸先生请教,他们都是深谙苏州掌故的前辈,多次谈话使我受益匪浅。我接触过许多老艺人,都是在全国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如雕刻名家陆涵生,刺绣名家任■■,桃花坞木刻的叶金生、许良甫、徐国梁,檀香扇烫花的龚福琪,缂丝老人沈金水,泥塑瓜果草虫和通草堆花的阎家兄弟(阎照林、阎照琪),镂刻蓝印花布花版的李广兴等。看他们的手艺和作品,听有关人士的介绍,几乎是异口同声,都是强调手巧艺精;虽然各有千秋,其共同的特点是认真、精致、秀气。俗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姑苏的秀美也造就了手工艺的高超,形成一种清雅灵秀风格,这就是遐迩闻名的“苏州式”。是那么自然,那么天成,就像“吴娃咿语”一样,带着一种特有的风韵。在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中,“苏州式”不但是上乘的,也是具有代表性的。

民间手工艺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苏州的民间手工艺不仅是苏州人的骄傲,也是全民族值得炫耀的。即使在工业现代化的今天,高科技层出不穷,也无法取代手工之美。手的灵巧不仅创造了精美的工艺品,也演奏出美妙的乐章,描绘出绚丽的图画,以至制造出高科技。在过去,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手工艺人处在社会的底层,他们的技艺和艺术,自生自灭,无人问津,更无修“志”的可能。现在,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上下齐心,从领导到具体的工作者,开展普查,共同编辑了这部《苏州民间手工艺术》,真是可喜可贺。全书翔实地记录了7大类80个品种,有文有图,有史有事,有技有艺,洋洋大观,可谓苏州手工艺的一座丰碑。

历史是不能回转的,但是它所积淀的优秀传统可以延续,就像流水一样流进现代的生活,使我们的民族文化薪火相传。这是一种历史的责任,也是中华文明得以保持的重要举措。我祝愿苏州的民间手工艺兴旺起来,让“苏式”之花盛开。

                 2005年9月5日于南京梅庵

后记

            城市的理由

                      亦 然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手艺和手艺人有多重要呢?

手艺和手艺人是城市诞生的理由,这句话已经由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一遍遍讲解给我们听了。城市的出现是由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也就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之后才产生了市镇。许多手艺人聚住在一起,丁丁当当、窸窸窣窣地做出些日用品,让四野里的农人、牧人带着小米和羊肉赶过来挑挑拣拣、择善而换。几千年过去了,从集市到城市,那个“市”的基本精义没变。

然而,那个“艺”却变了。其实也不是“艺”变了,而是“市”的一部分变了,现代工业、后现代工业的疯狂发展,把手工业的生存空间挤压得越来越小,越来越透不过气来。手艺还是那样,手艺人的地位却来了个乾坤大挪移。“市”看不起“艺”了,“市”不需要“艺”了,他们的作品没有人光顾,他们的徒弟总想着改换门庭,他们生活往往没有其他人好,连他们的儿子都不屑一顾了,他们就像一些散落在棋盘边缘的棋子,随时都有掉下去的危险,他们似乎就要被这场旷日持久的社会发展游戏驱逐出局了!

也许是因为物极必反,手艺的辉煌终将成为过去,这大约是免不了的。要知道,手艺已经辉煌了几千年了。就在这苏州城里,神气活现的手艺人在一家挨一家的作坊里炫耀着技艺,徒弟们虔诚得大气不敢出。还有什么人可以活得比他们滋润呢?只有读书人,读得好可以做官。但那还得运气,没运气的读书人比乞丐好不了多少。手艺人就保险得多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艺不压身,艺火人红,养家糊口那自然是没话说的。有的一不当心还会搞进艺术家的行列,比如漆工出身的仇英。手艺人只要有花头,那是谁都得尊重的。还是说书画吧,哪位大画家没有一两位要好的装裱师朋友呢?

苏州是手艺人的天堂。苏州的荣耀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苏州手艺人的荣耀。不是吗?小到锅碗瓢盆,大到亭台楼阁,我们的日常生活哪能离开手艺人的那双手呢?苏州手艺人的功夫更是十分了得,掰着手指数数吧:苏绣、苏裱、苏灯、苏扇、苏式家具、苏州金砖、苏州缂丝、苏州戏衣、桃花坞木刻年画三百六十行手艺,苏州手艺人独占了多少魁首呢?遥想当年,大运河上南来北往,阊门码头进进出出的人们,有许多人就是直奔苏州手艺而来的!

俱往矣,许多曾领风骚的手艺风光不再、风雨飘摇,手艺人的好日子和历史的车轮一样拉不回头。手艺人一年比一年少,一些手艺濒临失传的危险,世事总是在一些东西取代另一些东西的过程中向前挪步的。但这世间也总有另一些东西难以抹去,比如手艺的精神。

我总觉得苏州的手艺精神和我们一直在探寻的苏州城市精神是一致的,比如精致、典雅,比如内敛、务实,这样的手艺精神已经溶进市民生活,无迹可寻而无处不在。苏州人说起手艺总是眉飞色舞,是往日的辉煌,也是今天的自豪。也许这种自豪中有一丝“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憾意,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所幸的是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一些手艺,比如苏绣,这些能够继往开来的手艺肩负着光宗耀祖的使命,也继承了苏州手艺的全部光荣。就让那行将辞世的手艺们安安心心地款款走进苏州地方志的章章节节吧,在那儿留下自己永恒的微笑。

另外一些仍然在城市生活中花枝招展的手艺当然也是微笑着的,这本《苏州民间手工艺术》应该是一张书里书外所有微笑的合影吧,是一张合家欢,从中我们能够读出多少似水年华。多少世纪沧桑呵。

苏州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历史感,他们就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着传统。《苏州民问手工艺术》编写中适逢省委宣传部等部门要求在全省开展民间艺术普查,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文联和苏州市文广局于也2002年6月联合组织开展了苏州市民间艺术普查工作。在各县(市)、区的积极配合下,逐步摸清了家底。2004年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的支持下,苏州市文联及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始编纂《苏州民间手工艺术》一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有关文化机构、广大民间艺人特别是一些年过花甲的民间老艺人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这种关注和支持是由衷的,发自内心的,蕴含着对已逝工艺的敬意和对现存工艺的珍惜。这种真实而宝贵的情感,正是苏州之所以成为苏州的理由所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苏州民间手工艺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澄国//胡韵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30233
开本 16开
页数 4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8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9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528
丛书名
印张 30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9
169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5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