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剧作中最复杂和最著名的一部;《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是代表莎士比亚悲剧创作最高成就的“四大悲剧”,也是最淋漓地表现其伟大之处的作品,其中尤以《哈姆雷特》在世界上享誉最高,成为世界戏剧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
本书为“名家名译”之一,配以两类插图:一类是正文之前的彩色插图,大多是关于作者、作品和时代背景的珍贵图片;另一类是根据作品情节绘制的黑白插图。通过这些插图,不仅为读者营造出一个亲切轻松的阅读氛围,而且使读者全面、具象地理解世界文学名著的丰富内涵。还加入了主要人物表、作者年表等内容,配合译者精当的注释,帮助读者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和学习相关知识,使读者全面、深入、高效地阅读世界文学名著。
莎士比亚足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对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作品几乎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各种新版本和译本层出不穷且历久弥新。此外,莎士比亚的语言已渗入英语国家人们的日常用语中,并且决定了他们对诗的认识。
《哈姆雷特》被我国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为学生必读书。
第一幕
第一场 维洛那 广场
桑泼生及葛雷古利各持盾剑上。
桑泼生 葛雷古利,咱们可真的不能让人家当作苦力一样欺侮。
葛雷古利 对了,咱们不是可以随便给人欺侮的。
桑泼生 我说,咱们要是发起脾气来,就会拔刀子动武。
葛雷古利 对了,你可不要把脖子缩进领口里去。
桑泼生 我一动性子,我的剑是不认人的。
葛雷古利 可是你不大容易动性子。
桑泼生 我见了蒙太玖家的狗子就生气。
葛雷古利 有胆量的,生了气就应当站住不动;逃跑的不是好汉。
桑泼生 我见了他们家里的狗子,就会站住不动;蒙太玖家的人,不论男女,碰到了我就像碰到墙壁一样。
葛雷古利 这正说明你是个不中用的家伙;只有不中用的家伙,才会躲到墙底。
桑泼生 不错;所以没用的女人,就老是被人逼得不能动:我见了蒙太玖家里人来,是男人我就把他们从墙边推出去,是女人我就把她们望着墙壁摔过去。
葛雷古利 吵架是咱们两家主仆男人们的事,与她们女人有什么相干?
桑泼生 那我不管,我要做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一面跟男人们打架,一面对娘儿们也不留情面,我要割掉她们的头。
葛雷古利 割掉娘儿们的头吗?
桑泼生 对了,娘儿们的头,或是她们的奶头,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
葛雷古利 那就要看他们怎么说了。
桑泼生 我一下手,她们就会尝到我的厉害了,我可是出名的一身横肉。
葛雷古利 幸而你不是一身鱼肉;否则你便是一条可怜虫了。拔出你的家伙来;有两个蒙太玖家的人来啦。
亚伯拉罕及鲍尔萨泽上。
桑泼生 我的刀子已经出鞘;你去跟他们吵起来,我就在你背后帮你的忙。
葛雷古利 怎么?你想转过背逃走吗?
桑泼生 你放心吧,我不是那样的人。
葛雷古利 哼,我倒有点不放心!
桑泼生 还是让他们先动手,打起官司来也是咱们的理直。
葛雷古利 我走过去向他们横个白眼,瞧他们怎么样。
桑泼生 好,瞧他们有没有胆量。我要向他们咬我的大拇指,瞧他们能不能忍受这样的侮辱。
亚伯拉罕 你向我们咬你的大拇指吗?
桑泼生 我是咬我的大拇指。
亚伯拉罕 你是向我们咬你的大拇指吗?
桑泼生 (向葛雷古利旁白)要是我说是,那么打起官司来是淮的理直?
葛雷古利 (向桑泼生旁白)是他们的理直。
桑泼生 不,我不是向你们咬我的大拇指,可是我是咬我的大拇指。
葛雷古利 你是要向我们挑衅吗?
亚伯拉罕 挑衅!不,哪儿的话。
桑泼生 你要是想跟我们吵架,那么我可以奉陪;你也是你家主子的奴才,我也是我家主子的奴才,难道我家的主子就比不上你家的主子?
亚伯拉罕 比不仁。
桑泼生 好。 葛雷古利 (向桑泼生旁白)说“比得仁”;我家老爷的一位亲戚来了。
桑泼生 比得上。
亚伯拉罕 你胡说。
桑泼生 是汉子就拔出刀子来。葛雷古利,别忘了你的杀手锏。(双方互斗)
卞伏里奥上。
P4-5
方 平
莎士比亚的许多杰作,诸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等,四个多世纪以来,既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显示出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着无数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成为一门毕生从事的学问,而且随着时代的进展,莎学也随之而不断地在拓展、更新、没有止境。歌德曾为之感叹道:“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这观之不足、钻之弥深的雅俗共赏,这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完美结合,说得上是伟大的文学经典作品确切不疑的标志吧。
1564年4月23日,威廉·莎士比亚诞生于英国内地小城镇“艾冯河畔斯特拉福特”(Stratford—upon—Avon)。父亲是当地一位殷实体面的商人,经营皮手套和皮革业;曾当选为镇参议(1565),担任过镇长(1568),1577年家道突然中落。威廉是他的长子,当时才十三岁。
到了学龄时期(七八岁),莎士比亚进入当地“文法学校”就读,拉丁文是主要课程。升入高班后,诵读罗马古典文学,包括奧维特的诗集《变形记》,罗马喜剧、悲剧等。从他日后成为诗人、剧作家的早期作品中,可以见出古罗马文学的影响。在文法学校大概读到十四五岁就结业了。少年莎士比亚所接受的教育尽在于此了。
十八岁那年(1582年冬),他和一个比他大八岁的邻近小地主家的姑娘在教堂登记结婚,新娘已有身孕,第二年五月产下一女。1585年初,又有一对孪生子女降生。二十一岁的莎士比亚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了。
也许由于生活负担的加重,巡回演出的伦敦戏班子来到他故乡献艺,自幼喜爱戏剧的他,很有可能加入了他们的行列,离别故乡,跟随演员们一起到了伦敦。
一开始他只是在剧团打些杂差,偶尔顶替一个角色,上台露一下脸;为了剧团临时需要,后来又赶着改编一些旧脚本。到了二十八岁那年(1592),他的才华开始在他最初的几个剧作中(历史剧《亨利六世》等)显示出来。他脱颖而出,已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开拓出一条道路了。
1597—1598年,他的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篇公演,剧中出现了一个那么富于艺术魅力的喜剧性人物:不朽的大胖子福斯塔夫。演出盛况空前,风靡了伦敦的观众;只要他一出场,把搬演王朝兴亡盛衰的庄严历史剧,变成了使满场倾倒的笑剧、闹剧。这时,莎士比亚已成为当时剧坛上无可争议、最受欢迎的一位剧作家了。 、
1599年,莎士比亚所属的剧团在泰晤士河南岸河滨地区营造的“环球剧场”落成,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剧场。莎士比亚是剧场股东和负责人之一。
1598—1608年,莎士比亚进入他辉煌的创作时期,最优秀的喜剧如《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以及《哈姆莱特》、《李尔王》等伟大悲剧都完成在这一阶段。莎士比亚文思敏捷,写作勤奋,每年为剧团可创作两个剧本。
晚年从1608—1612四年间创作了《冬天的故事》等四个具有罗曼蒂克色彩的传奇剧;《暴风雨》成为他的“天鹅之歌”,剧终的“收场白”无异是向剧坛告别的一篇自白。
大约在1612年之前,莎翁已告别伦敦,回故乡安度晚年。1616年4月23日,莎翁逝世,享年五十有二,安葬于故乡“圣三一教堂”。
他生前两位剧团同事唯恐他那许多久经舞台考验、深受欢迎的杰作日后失传,为时间所湮没,因此精心筹划,设法收集他生前的剧作,汇编成戏剧全集。1623年,这一巨著问世(世称“第一对开本”)有如为他们敬爱的好友树立起一块丰碑。在序言中他们又热情地赞美好友才华横溢,心到笔至,落笔不改;向读者推荐这些佳作值得一读再读。卷首又有同时代剧作家班·琼森(Ben Jonson,1572—1637)的献诗,称颂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期,而归于千秋万代”。
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的世纪。
——本·琼森
莎士比亚在所有现代,也许以及古代的诗人当中拥有最大、悟性最深的灵魂。
——德莱顿
莎士比亚的变异复杂的人性,精妙的结构,绝美的诗情,充沛的人道精神,浩瀚的想象力,是任何天才不能比拟的。
——曹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