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京长河史万寿寺史
内容
编辑推荐

长河和万寿寺都是北京重要的历史名迹,一为水系,一为古建群,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书分两大篇章分别介绍了长河和万寿寺。《长河史》运用史话形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长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全书以水利沿革、历代名胜、风情文化三篇分别描述了长河的水利史、沿线自然人文景观、历史典故和文化现象。《万寿寺史》则通过对万寿寺历史的描述,揭示了明清两代皇室与皇家寺院的特殊关系,展示了一座皇家寺院的风采,从一个侧面描绘了古都的风貌,较为完整地介绍了万寿寺的辉煌历史。

内容推荐

《长河史》运用史话形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长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全书以水利沿革、历代名胜、风情文化三篇分别描述了长河的水利史、沿线自然人文景观、历史典故和文化现象。

水利沿革篇通过对长河历史渊源的追溯,全面介绍了长河作为北京西北地区重要水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从侧面反映了长河与北京城市选址、建城的重要关系,以新的角度展示了北京城市发展中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历代名胜篇通过对长河沿线历代出现的人文景观的叙述,展示了长河成为水上御道后沿线得到美化的风采,描写了历代皇室对长河沿线地理位置的重视和利用,陈述了历代皇室在长河沿线的巡幸和佛事等活动,再现了长河这一特殊地域文化景观的历史风貌。

风情文化篇通过对长河沿线的民俗风情、游记文学、历史典故的展示,提供了丰富的欣赏长河地域文化的历史资料,读者可从中领略长河的历史风情。

万寿寺创建于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为明清皇家寺院,虏史上与皇家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并不断得到皇家的重修和扩建。本书依据历史为线索介绍万寿寺的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叙述皇家在寺院中的活动和典故,以及寺院的佛事活动等历史事件。全书分为明代寺史、清代寺史、近现代寺史三部分及附录。

明万历初年,宫廷内形成以李太后、张居正、冯保三人为核心的权力中心,他们辅佑年少的天子万历皇帝施政。李太后为保驾天子,自己出资兴建了万寿寺,以取代内府管辖的汉经厂。冯保奉命选址和督建,张居正撰写敕建碑文。万历皇帝特赐寺院田地,给予优厚待遇,又巡幸寺院。寺院的佛事活动规模盛大,寺院还曾悬击著名的永乐大钟。

万寿寺在清代得到皇家高度重视,康熙、乾隆和光绪三朝四度重修扩建,并建立了行宫,最终形成了集寺院、行宫、园林为一体的有三路规模的庞大建筑群。万寿寺此时成为皇族游幸西郊御园途中的驻跸之地。清皇室还频繁在此举行盛大的祝寿佛事活动。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经常巡幸万寿寺。万寿寺庙会成为京城的重要庙会之一。

万寿寺的建筑在近现代时期为各种社会组织所利用,曾作为兵营、学校、慈善机构的驻地。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为文物部门接收管理,后在此成立北京艺术博物馆至今。

本书附录部分录入了万寿寺历史上仅存的金石文献,以及部分诗赋,最后附有北京艺术博物馆简介。

本书通过对万寿寺历史的描述,揭示了明清两代皇室与皇家寺院的特殊关系,展示了一座皇家寺院的风采,从一个侧面描绘了古都的风貌,较为完整地介绍了万寿寺的辉煌历史。

目录

长河史

内容简介

序篇

水利沿革篇

一 高梁河水源早期的变迁

二 高梁河水源划时代的变迁:融入玉河水系

三 玉河的新纪元:通惠河开辟新水源

四 玉河水源的新变迁:玉泉再展生气

五 长河的辉煌时期:与御园的密切联系

六 长河在现代的新命运

二、历代名胜篇

一 金元名胜

二 明代名胜

三 清代名胜

四 现代名胜

三、风情文化篇

一 民俗风情

二 景观诗文

三 景观游记

四 文物掌故

万寿寺史

内容简介

一、明代寺史

一 寺院初创史因

二 选址长河情由

三 寺院规模景象

四 敕建碑文解读

五 庙产佛事史闻

六 巨钟悬卧始末

二、清代寺史

一 清初寺院再创

二 帝僧恩怨情缘

三 乾隆重修史迹

四 寺院鼎盛全貌

五 清末庙会风情

六 慈禧重修逸事

三、近现代寺史

一 民国寺用概述

二 新中国新利用

附录:

一 金石文献

二 万寿寺八景倡和诗

三 北京艺术博物馆简介

试读章节

解决高梁河水源的早期水利工程——西水东调

最早的大规模水利工程如前所述,高梁河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远离永定河水系,水患较少,这对它两岸农田的水利建设十分有利,所以,水利专家们很早就注意到对它的利用和改造,但由于高梁河的水源有限,要让它发挥水利作用就得先解决其上源水源问题。随着人们在高梁河流域的活动增加,对高梁河的改造利用也势在必行了。

这种活动终于在公元3世纪中叶出现了。三国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那时的北京城还叫作蓟,是曹魏的北方边城。曹魏派驻蓟城的镇北将军刘靖,为确保军粮的供需,扩大种植面积,在这一年发起了高梁河水利工程建设的开端。水利工程首先在今石景山(古梁山)下、永定河东岸两侧长岸峻固处修筑一道石笼堰,因山上有汉武帝的儿子刘旦的陵墓“戾陵”,所以取名叫戾陵遏,又名戾陵堰。“遏”,在这里就是拦截水流的意思。这个堰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余步,在渠的北岸立有水门,门广四丈,立水十尺。当山川暴戾时则乘遏东下,平流守常情况则自门北入渠,浇灌农田。接着又从堰下凿辟一条引水渠,名叫车箱渠。这个名称大约是因为渠道是石料砌成的,岩石坚硬,渠道断面挖成矩形,看上去如同车箱一样。车箱渠布置在堰下冲积平原的脊梁上,能控制较大面积,由西向东,引堰上分出的永定河水平地导流东下,经今八宝山北部,向东偏北,与高梁河上源(今紫竹院湖)相接,行经高梁河,再返永定河。这条渠道大概就是沿着古代永定河的故道修筑的。断流的高梁河终于又与它的母河连接上了。水量有限的高梁河自接受永定河水后,便成为一条水量充足的河流,其两岸为此开辟了沟渠纵横的灌溉区,受益的农田涉及蓟城北、东、东南三面土地万余顷。这也是北京近郊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规模较大的水利建设工程。

最早的水道网公元262年,戾陵遏再次得到重修,从而得到了更为丰沛的流水注入高梁河,并在高梁河的上游湖泊转折处,增辟一条水渠,径直引水东入坝河,坝河下游汇温榆河,注入潮白河(古潞河),这条水渠又叫高梁河东支渠。这项工程不仅大大增加了高梁河流域的灌溉面积,而且沟通了北京城(蓟城)东西两面相去四十公里的两大天然河流,从而形成了北京近郊历史上最早的水道网。这个水道网可以灌溉上万顷农田。

公元295年,此时已是晋朝时期(晋元康五年),由于戾陵遏年久失修,这一年夏天被洪水冲坏,于是蓟城守军和民众又动工重建堰堤、石渠、水门,工程动用工匠四万人,用时二十多天,车箱渠和高梁河沿岸灌区又重新得到恢复。主持此次工程的官员是刘靖的儿子晋骁骑将军刘弘。

戾陵遏和车箱渠的最初修建,是北京历史上最早利用和改造高梁河的举措,它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先例。

大约三个世纪后的公元565年,又有了利用高梁河水灌溉农田的新记录。北齐时幽州刺史斛律羡,在修筑北边沿山长城之后,又引导高梁水向北,与温榆河(古易荆水)相接,向东汇于潮白河(古潞河)。这样,高梁河水的灌溉之利又发展到了北部的广大地区。尽管高梁河的早期利用时期只是在上游一带开凿了人工渠道,它的名字尚未改动,高梁河本身也还没有得到多大改造,但这已经为它在后来进行彻底改造打下了基础。P8-9

序言

长河和万寿寺都是北京重要的历史名迹,一为水系,一为古建群,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河是北京历史上的水系热线,与古都北京有着很深的血脉渊源。万寿寺可谓是长河线上的一颗明珠,是长河沿线至今仅有的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群。万寿寺依长河而生存,长河凭万寿寺更繁华。我们选择了这个点和线,从事了多年的研究,寄希望以此成果为宣传北京的历史风貌献出我们的绵薄之力。

万寿寺是明清皇家寺院,1979年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后成为北京艺术博物馆的所在地。北京艺术博物馆在建馆之初即着手从事万寿寺的研究工作,并多次推出万寿寺历史沿革展览。1994年万寿寺研究课题组成立,开始集中力量搜集万寿寺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历史档案,课题组成员为此付出艰辛的劳动。1998年《万寿寺》一书的初稿完成,并正式作为本馆的科研课题项目。2000年该书的二稿完成,并定名为《万寿寺史》,将初稿的资料研究性读物改为史话通俗性读物。2004年再次对书稿做了做大的改动,确定为通俗学术性读物。本书虽经一波三折,但修订后的书稿内容更具学术性,更充分体现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兼顾了广大读者阅读欣赏的需求。《万寿寺史》是目前研究和了解万寿寺历史文化最为全面的读物,也是我馆近年的科研成果之一,是读者参观万寿寺北京艺术博物馆的必备读物和纪念品。

长河研究是万寿寺研究中派生出来的课题,它涉及了更广的地域和更深远的历史,1998年在北京市文物局正式立项。1999年课题刚开始进行的时候,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启动治理水系工程的公告,长河恰好是首当其冲治理的河道,人们的关注点也聚焦在长河一线,这使得长河课题的开展更具有现实意义。目前长河河道及两岸治理工程已基本结束,《长河史》一书的出版,将使到这里游览参观的民众能更好地了解长河的历史,了解古都北京的历史风貌。《长河史》是目前介绍长河历史文化唯一较为全面的学术性通俗读物,它填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诸多空白,是北京市文物局“十五”期间的科研课题成果。

值此《北京长河史万寿寺史》与世人见面之机,我们向为本书提供指导帮助的社会各界人士、专家学者深表谢意,并冀不吝赐教。

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 杨玲

2005年5月

后记

《长河史》一书系北京市文物局1998年立项科研课题成果。本课题的顾问有赵其昌、吴梦麟(女)、张宁、刘之光等北京史专家。张宁先生、侯明先生任职馆长期间曾主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现任杨玲馆长主持了本课题的修订和终审工作,本书作者孔祥利为我馆副研究馆员。本课题在开展中几易其稿,2000年完成初稿,2001年完成二稿,2005年完成三稿。

万寿寺历史研究课题组成立于1994年。由原馆长王光镐组织,主要成员有孔祥利、田晓、安小丽、王珍等。其后课题组展开资料搜集及初稿分别撰写工作。1997年由原馆长张宁组织、孔祥利执笔对全书初稿进行了修订和统纂。初稿按历史、建筑、佛教、附录四个部分编排。1999年由原馆长侯明组织、孔祥利执笔对初稿进行了改写,二稿按史话形式,分明、清史两大部分编排,并确定书名为《万寿寺史》。2004年由现任馆长杨玲组织、孔祥利执笔对第二稿又做了全面修改,并增加了部分内容,于2005年初完成本书第三稿。

课题组成员分工为:安小丽馆员撰写明代部分初稿,田晓馆员撰写清代及民国部分初稿,王珍提供本馆宣传材料,孔祥利副研究馆员撰写建筑、佛教等部分初稿及全书统纂。

本课题历十年之功,承蒙文博界专家学者指点,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终于与世人见面。在此特别感谢赵其昌、吴梦麟等先生对本书编写过程中的热情指导。

《长河史》、《万寿寺史》两项课题的开展及成果的出版得到了北京市文物局的大力支持,舒晓峰副局长在百忙之中审阅了书稿,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中央民族大学雷虹霁博士为本书提出了宝贵的文稿修订意见,在此表示特别感谢和致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京长河史万寿寺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孔祥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荣宝斋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308621
开本 32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42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53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2: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