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长江流域的器玉陶瓷/长江文明之旅
内容
编辑推荐

刘森淼、刘尔亮编写的《长江流域的器玉陶瓷》为长江文明之旅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按照历史沿革介绍了长江流域内的玉石器与陶瓷。器玉部分包括长江流域史前时期玉石器的考古发掘情况,封建王朝各个时期玉石器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呈现出的不同特点。陶瓷部分则按照烧制品种具体介绍了长江流域的不同瓷器,包括其起源、发展、各自特点等。本书编排合理,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而又通俗易懂,丰富精美的图片和知识卡片的补充更完善了此书的构成。适合对器玉陶瓷有一定研究的专业人士和对此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长江文明之旅》丛书分为《长江流域的名山奇峡》《长江流域的楼台亭榭》《长江流域的岁时节庆》《长江流域的饮食生活》《长江流域的名城古镇》等32册,着力把握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底蕴和特质,以求全面、系统地展示长江文明。全套书包括500多万字和上千幅图片,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可读性于一炉,雅俗共赏,适合全民阅读。走进长江文明馆,阅读“长江文明之旅丛书”,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慢慢打开,一条浩浩大江的光阴故事鲜活呈现!

刘森淼、刘尔亮编写的《长江流域的器玉陶瓷》为其中一册,介绍了长江流域的器玉陶瓷的有关知识。

目录

前言

琳琅源流

 从石头开始的人类文明

 蔚为奇观的新石器时代玉石器

 富有军事色彩的商周玉石器

 叹为观止的东周秦汉玉石器

 三国南北朝玉器的跌落

 唐宋玉器的新生

 繁荣的元明清代玉器

古玉疑云

 新石器与商周时期长江软玉材料来源之谜

 长江古玉琢制工具之谜

陶瓷诗画

 千姿百态是古陶

 别具风骚原始瓷

 千峰翠色话青瓷

 星汉灿烂兔毫斑

 人工假玉青白瓷

 淡妆浓抹青花瓷

 争妍斗艳是彩瓷

 风雅素朴紫砂陶

瓦瓮迷案

 唐宋青花瓷揭秘

 长江古瓷未解之谜

后记

试读章节

纵观几千年长江流域玉石器的发展,漫长而又曲折。大体上,从远古到距今约5000年,为滥觞期;从此而到距今4200年左右,为繁荣期;此后一度衰落,到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才再度繁荣;三国以后发展缓慢,直至唐宋明清才形成又一个高峰期。公元1840年以后,因受外国列强欺凌,玉石制作奄奄一息。新中国成立后,则复兴而走向蓬勃发展。这构成了长江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伟人毛泽东《咏史》词句,隽永而又深刻。劳动创造了人,人与猿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制造工具。人类文明是从石器时代开始的,这样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寥寥十余字,便悉数点破,让人回味无穷。人是从猿进化来的。猿也能使用石头、树枝之类的自然工具,但它们不会制造工具。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就是学会制作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人类童年,风化未开,只能就地取材,选取一些石块,用于采集植物和猎取禽兽。这些石块中,自然包含着一些现在认为是玉石的美石。这种美石,因为质地坚硬、外表美观、经久耐用,人们于是油然而生喜爱与珍惜之情,并进而钻孔穿绳,随身携带。久而久之,人们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能够识别、使用和珍藏玉石制品。从这时起,人类就有了最初的玉器。

早期玉器、石器都是打制品,其种类有较大的砍砸器、尖状器,片状的切割器、刮削器等。在长江流城,最早的石器发现于云南元谋。

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十二月,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至云南元谋土林,称其地景色绝妙:“涉枯涧,乃蹑坡上。其坡突石,皆金沙烨烨,如云母堆叠,而黄映有光。时日色渐开,蹑其上,如身在祥云金栗中也。”他阅历丰富,学识渊博,却做梦也没想到,这一带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祖先栖居之所。

1965年,古人类学者到元谋上那蚌村附近考察。他们在一位牧牛老人的指点下,在村西约1公里的山沟里发现了云南马化石,接着又发现了两颗人类的门齿化石。学者将化石带回北京,经中国地质科学院学者鉴定后,结果引起了世界轰动——这就是著名的元谋人!利用古地磁法测定.元谋人的时代为距今160万年左右。尽管这一年代数据在学术界仍有争议,但其为目前所知中国人最古老祖先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元谋人,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远古居民,因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山岗上,定名为“元谋直立人”,俗称“元谋人”。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生活年代约为160万年前,差距最多不超过前后10万年(也有学者认为其年代不应超过73万年)。

在此之后,科学家又对元谋人化石地点及整个元谋盆地进行了多次考察。在元谋人化石地点,发现了7件石器、大量炭屑和近30种哺乳动物化石。石器中,有4件是用石英岩打制的刮削器。另外,在元谋盆地西边的龙川江右岸的四家村、下柳棋、新村、老鸦塘等处,都有旧石器发现.其形态均较原始。因此有学者认为,元谋人石器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石器。P2-3

序言

一馆览长江水利写文明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一首《长江之歌》响彻华夏,唱出中华儿女赞美长江、依恋长江的深厚情感。

深厚的情感根植于对长江的热爱。翻阅长江,她横贯神州6300千米,蕴藏了全国1/3的水资源、3/5的水能资源,流域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她冬寒夏热,四季分明,独有的北纬30°神奇,形成了巨大的动植物基因库,蕴育了发达的农业,鱼儿欢腾粮满仓的盛景处处可现;她有上海、武汉、重庆、成都等国之重镇,现代人类文明聚集地如颗颗明珠撒于长江之滨;她有神奇九寨、长江三峡、神农架等旅游胜地,多少享誉世界的瑰丽美景如数家珍;她令李白、范仲淹、苏轼等无数文人墨客浮想联翩,写下无数赞美的词赋,留下千古情。

长江两岸中华儿女,繁衍生息几千年,勤劳、勇敢、智慧,用双手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巴蜀文明、楚文明及吴越文明。这些文明,如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生生不息,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认识和开发利用长江的历史,就是一部兴利除弊的发展史,也是长江文明得以丰富与传承的重要基石。据史料记载,自汉代到清代的2100年间,长江平均不到十年就有一次洪水大泛滥,历代的兴衰同水的涨落息息相关。治国先必治水,成为先祖留给我们的古训。

为抵御岷江洪患泛滥,李冰父子筑都江堰,工程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就了千年不朽,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天府之国人人神往。

一条京杭大运河,让两岸世世代代的子孙受惠千年。今天,部分河段化身变为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的主要通道,再添新活力,大运河成为连接古今的南北大命脉。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党和政府把治水作为治国之大计,长江的治理开发迎来崭新的时代。万里长江,险在荆江。1953年完建的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分洪抗击1954年大洪水,确保了荆江大堤及两岸人民安全。面对,54洪魔带来的巨大创伤,长江水利人开启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与时俱进,历经3轮大编绘,成为指导长江治理开发的纲领性文件。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毛泽东半个多世纪前的伟大构想,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期盼与等待呀。南水北调的蓝图,在几代长江水利人无悔选择、默默坚守、创新创造中终于梦想成真,清澈甘甜的长江水在“人造天河”里欢悦北去,源源不断地流向广袤、干渴的华北平原,流向首都北京,流向无数北方人的灵魂里。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长江水利人手中,长江流域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工程,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与此同时,沉睡万年的大小江河也被一条条唤醒,以清江水布垭、隔河岩等为代表的水利工程星罗棋布,嵌珠镶玉。这是多么艰巨而充满挑战、闪烁智慧的治水历程!也只有在这条巨川之上,才能演绎出如此壮阔的治水奇观,孕育出如此辉煌的水利文明,为古老的长江文明注入新的动力!

当前,长江经济带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及一带一路战略正加推提速,长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优质的资源禀赋与三大战略息息相关,长江流域的健康发展关系着三大战略的成败。因此,长江承载的不仅是流域内的百姓富强梦,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长江无愧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的未来,价值无限,魅力永恒。

武汉,把长江文明馆落户于第十届园博会园区的核心,塑造成为园博会的文化制高点和园博园的精神内核,这寄托着武汉对长江的无比敬重与无限珍爱。可以想象,长江文明馆开放之时,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定将发出无比的惊叹:一座长江文明馆,半部中国文明史。

(作者系长江文明馆名誉馆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后记

各大博物馆内展陈的长江流域古代玉石器与陶瓷器,琳琅满目;田野考古发掘资料,层出不穷,汗牛充栋。如此丰富的资料,皓首穷经也只可能得其皮毛。因此,当长江出版社于5月上旬邀我编著此书,且要求7月中旬完稿时,心中的犹豫不言而喻。虽然我原来编写过一本类似题材的小册子.在专业与写作上有一定基础,但按期完成的难度还是非常大。每天都有新的考古材料出现,而那书的写作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不吸收新的材料与观点,不对形式进行更新,从心理与专业道德上难以说服自己。

我白天要上班,处理各类杂务及写作单位所需文稿,留给这本书的时间只有晚上。这还不算,因我另一本书正在出版之中,需要拨出一定时间进行校核。故自接受任务起,我每天都要到凌晨2点多才能休息。毕竟岁月不饶人,近60的人这样玩命,身体有些吃不消。儿子尔亮在旁看不过去,便主动要求帮忙。他虽然也在博物馆系统内工作,也受过高等教育,但没有接受过文物专业系统教育,对玉石陶瓷完全是门外汉,只是电脑方面勉强,文笔马虎还行——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写出本书第4章“唐宋青花瓷揭秘”一节草稿,并在我的要求下对200多幅图片进行了搜集、修整、编排等技术处理。虽不咋的,却也帮了我一个大忙。故此书是我父子二人的共同成果。虽然难,但按时完成,总算松了一口气。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确因时间仓促,本书不少地方难尽人意,还需读者原谅。采用图片,除自己实地拍摄外,多为考古报告或图录翻拍。囿于丛书要求,未能注明出处。谨此向图片原作者及图书编著者表示歉意与感谢!

刘森淼

2015年7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长江流域的器玉陶瓷/长江文明之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刘森淼//刘尔亮
绘者
出版社 长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236671
开本 16开
页数 1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6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2015211114
中图分类号 K876.8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0
17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4: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