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黄侃传
内容
编辑推荐

季刚先生以50岁寿命而终,他只在多灾多难的中国建业和奋斗了30年左右;但是,他成功地衔接了两个时代的中国文化,在逆境中坚守着民族文化的立场,向当代和后代呈出一颗滚烫的、诚挚的、坚贞不屈的爱国心,为一个世纪的学者们作出了不媚俗、不媚权、不阿贵、不阿众、是所是、非所非、爱所爱、憎所憎的典型中国文人崇高的榜样。本书洋洋四十万言,全面探索和总结了季刚先生的一生,对深入研究黄氏学术思想,弘扬他的爱国主义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容推荐

  黄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爱国的一生,追求光明的一生,也是锲而不舍、以乐育为怀的一生。他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像许多辛亥革命先驱一样,把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走出家门,奔走呼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为推翻反动腐朽的清王朝统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虽然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成功地衔接了两个时代的中国文化,在逆境中坚守着民族文化的立场,向当代和后代呈出一颗滚烫的、诚挚的、坚贞不屈的爱国心。为一个世纪的学者们作出不媚俗、不媚权、不阿贵、不阿众、是所是、非所非、爱所爱、憎所憎的典型中国文人的崇高榜样。先生其人,其文其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作者对黄先生这伟大而光辉的一生,如家庭身世、人生道路、读书学习、择师事师、教学科研、诗文创作、做人处世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的叙述,凸现一个辛亥革命先驱、国学大师伟大而光辉的形象,用以昭示世人。

目录

修订版序/l

初版序/3

引言/1

1.书香世家/4

2.颖异少年/27

3.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40

4.东京留学/56

5.深入蕲北,发动“孝义会”推翻清政府/67

6.困顿上海偶续情缘/80

7.转换战场在北大当教授/99

8.寄身兵荒马乱的武汉/121

9.晋水情思/140

10.沈阳讲学/157

11.在颠沛流离后建家金陵/1 78

12.素性孝友/206

l3.“独为遗民诉不平”/222

14.继承儒家的尊师传统/238

15.把治学看作是“存种性,卫国族”的手段/261

16.对文字、音韵、训诂学的重大发展/276

17.晚年的贡献/296

18.才华横溢笔耕不辍/316

19.热血铸辉煌/341

主要参考书目(360)

初版后记(363)

修订版跋(371)

试读章节

黄侃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十,父母叫他“季生”、“十子”,社会上称“黄十公子”。他自幼颖异,聪明过人。在他出生不到一岁的时候,就显得机警神气,深得慈母田太夫人的宠爱,常在父亲云鹄闲暇时,要生母周孺人抱给云鹄看看。云鹄看他那小机灵劲,总要逗他。一次,周将他递给云鹄时,云鹄做个恶相,不速接手,侃哇的一声哭了。云鹄立即把脸一变,露出慈爱的神态,并连声致歉说:“我逗你的乖乖,你是我的宝贝儿子,我还不爱你!”迅速从周孺人手中接过来。侃立刻不哭了,向父亲露出笑脸来,用两只小手,在父亲的头上、脸上、下颚来回地抚摸,还用小脸贴在父亲的脸上。云鹄十分欣喜,抱着儿子不愿放手。

当黄侃满周岁时,田太夫人和周孺人商量,要测试测试孩子将来的志向,依当地风俗,办了个“抓周”。除家人外,云鹄还请了在成都的亲朋好友。客人聚后,田太夫人端出了托盘,里面盛有糖果、刀剑、笔砚、剪子、金银、布匹等,依次陈列,把托盘放在床上,然后将黄侃放在床的一角,全家人和来客均上前围观。黄侃瞪着乌黑的大眼睛,望着围观的人,时而笑笑,时而摇摇小手,在两位母亲的引导下,沿垫单爬向托盘,到了托盘前,他停了下来,望着父母笑了笑,在围观人的哄闹声中,黄侃的一只小手衬在垫单上,另一只小手抓向笔墨,见此,黄云鹄笑着说:“十子将来要伴笔墨生涯,黄家儒业根本当不会断绝。”

田太夫人欢喜异常,说:“这全得祖上的福荫。《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黄家总是积善,自然善有善报。”

黄云鹄说:“你说的很对。我们黄家,世代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祖先们十分注重修身积德,勤苦治学,报效国家,像老祖宗瞻公书读得很好。为了成就一番事业,他离开故里,游学江南。时见南唐小朝廷偏安一隅,正面临着新兴的宋王朝的威胁,他便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条例成策,进献皇帝,皇帝对瞻公的才华极为赏识,但他无意进取,就授他著作佐郎、知分宁县令的职位。因为他对钻营十分鄙视,于是就在这个职位一干二十来年。最后他干脆把全家从金华(今属浙江)迁于分宁,安居游乐,归隐于此。

P27

序言

徐复

去年十月,本师黄侃先生的蕲春同乡、原湖北省鄂州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叶贤恩同志送来他撰写的《黄侃传》初稿,恳请我撰写序言,以弁卷首。我很高兴,抓紧时间浏览一过。黄先生辞世已近七十年了,时深向往。可欣幸的是他的论著已在陆续整理出版,全集也可望不久问世。同时,海峡两岸的学术界、教育界还为纪念黄侃先生多次举行研讨会,但还未见为黄先生写出全面的历史传记,给他的一生以全面的探索和总结。今天,叶贤恩同志撰写的这本书,洋洋四十万言,可算是填补一个历史人物传记的空白,对深入研究黄氏学术思想,弘扬他的爱国主义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爱国的一生,追求光明的一生,也是锲而不舍、以乐育为怀的一生。他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像许多辛亥革命先驱一样,把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走出家门,奔走呼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为推翻反动腐朽的清王朝统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辛亥革命后,先生才高气盛,自度不能与世俗谐;又见革命之成,实由民气;民气发扬实赖数千年姬汉学术柯典不绝,历代圣哲贤豪精神流注,便以继绝学、明旧章、存国故、植邦本、固种性为己任,以毕生之精力研究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成功地衔接了两个时代的中国文化,在逆境中坚守着民族文化的立场,向当代和后代呈出一颗滚烫的、诚挚的、坚贞不屈的爱国心。为一个世纪的学者们作出不媚俗、不媚权、不阿贵、不阿众、是所是、非所非、爱所爱、憎所憎的典型中国文人的崇高榜样。先生其人,其文其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作者对黄先生这伟大而光辉的一生,如家庭身世、人生道路、读书学习、择师事师、教学科研、诗文创作、做人处世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的叙述,凸现一个辛亥革命先驱、国学大师伟大而光辉的形象,用以昭示世人。

就现在来说,研究黄氏学术思想,撰写黄氏的长篇传记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是他的成套著作不多,及门弟子健在的极少。作者为了克服这方面的困难,采取首先用大量的时间阅读研究黄氏的遗著,了解他一生的梗概,明确探索其重点所在。在此基础上,以对历史、对后人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怕困难,不辞劳苦,走出家门,实地查访,凡黄先生生活过工作过的单位,作者都坚持去调查去采访。先后到了武汉、四川、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山东、辽宁、北京等九个省市,走访上百个单位、二、三百有关人员,阅读上千万字资料,从而使所写传记,全部建筑在真实材料之上。作者这种精神,真是值得崇扬和称道的!

作为历史人物的传记,除了史学研究性质的工作,还需要文学的描写。因为不能仅仅将史料和相关研究‘抽象”地展示给读者,人物形象还需要血肉丰满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黄侃传》则正是史学研究与文学描写结合为一体。它以通俗平易的语言、形象描写和不少生动的细节,给读者“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不言而喻,这种人物传记的写作方法是应当提倡的。

2004年1月8日,时年九十有三

后记

《黄侃传》出版两年来,一些读到该书的同志,或口头、或书面的向我讲了该书的不少好话;也有同志在肯定的同时,指出了该书的某些不足之处。这次湖北人民出版社再版,给了我修订该书的一个机会。按出版社的要求,修改整理的时间相当紧。我在认真思考后,除校正排印舛错,增添某些资料之外,对少数篇章作了删节和改写,如《黄侃年谱》,因出版社即将出一专著,我就将它全部删除了。《黄门侍郎》一章,我也给撤了下来,只将其中某些资料转到别章进行叙述。对黄侃的元配夫人王采蘅和黄侃的书法等内容,这次加写了一些进去。各章节的标题,原统一为四个字,现改为通俗化的语言,字数不等,以讲清内容为准。至于全书的框架仍基本未动。

此次再版,得到了湖北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李尔刚先生以及翁耀明、祝祚钦等先生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我的恩师朱祖延先生的指导和帮助。朱先生以八十多岁的高龄,首先在拿到书后,从头到尾地审订了一遍,并将其排印上的舛错或个别事实的出入给批改过来;后又冒着酷暑,为本书撰写修订版序言。在此,我一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作者

2005年7月3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黄侃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贤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44141
开本 16开
页数 3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2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5
丛书名
印张 23.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0
160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8:23:58